泄泻病案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望闻切诊:精神疲乏,形体消瘦,面色黄白,皮肤弹性稍 差,前囟未闭、稍凹陷,双眼眶凹陷不明显,哭时少泪, 腹软不胀,肠鸣音亢进,肛周潮红,舌质淡,舌尖红,苔 薄黄略干,指纹紫滞达气关。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黏液少许,脂肪球+,白细胞2-3 个,余正常,潜血试验阴性。
13
问题: 此患儿临床表现有什么特点? 综合四诊应辨什么证型,如何治疗(给出方药及剂量)? 作为门诊病人还需要做什么实验室检查? 病史中提示平素胃纳欠佳,反复感冒有什么意义?
白蔻仁3g 草果2g 泽泻6g 党参8g
炮姜5g 马鞭草6g 三棱5g 肉桂3g
黄连1.5g
2剂,水煎服日一剂,每日3次
3
【二诊】此次来诊,大便稀溏,次数减少 ,每天3次左右,仍伴低热,偶咳,纳差, 舌质红苔白黄腻,纹青紫隐于风关。湿热 下迫大肠,上薰于肺,传道失司,肺气上逆。 治以清热利湿、化痰止咳,三仁汤(《温 病条辨》)加减。
久,“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须从脾胃论治。且小儿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脾虚日久,脾阳必
损,故在用党参健脾的同时加用炮姜、肉桂温脾阳,使脾
得温始运。正如《活幼口议·小儿泄泻》曰:“泻初黄,良
久变青色,乃脏寒之症……惟务温其脏腑,脏腑既温,寒
何能流于肠胃之间?”更以久病多瘀稍加三棱,马鞭草荡
6
太子参10g 炒白术8g 茯苓10g 炙甘草3g
陈皮6g 法半夏6g 枳实6g 竹茹3g
僵蚕6g 信前胡8g 海浮石10g 浙贝母3g
黄芩4g
日3次
3剂,水煎服日一剂,每
服药后随访,患儿咳嗽已愈,大便正常。
7
【解析】
辨病依据:以患儿就诊时以发热,大便泻下如蛋花 汤样,呈青黄色等为临床表现,结合舌脉,病史及 辅查可诊断为泄泻。
患者梁某,男,1岁。
大便次数增多,伴低热20天。
约20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大便稀溏,一直服黄 连素、金双歧效果不佳,大便泻下如蛋花汤样 ,呈青黄色,每天约3-4次,量不甚多,多食 后即泻,小便量可,反复低热,下午即入夜后 明显,体温波动在37~38℃,面色稍黄,体倦 乏力,少动懒言,纳差。患儿出生一个月时曾 有无原因腹泻史一周,后自愈。查体: T37.9℃,心肺(-),腹柔软,按之无包块 ,哭时有泪,口唇不干。 5.13在外院检查大便 常规(-)。
涤肠道积滞。二诊中以三仁汤清热化湿止咳为主,后期以
四君子汤加味调理脾胃而愈。
11
病案: 苏某,男,1岁5月 主诉:腹泻,发热2天 现病史:患儿三天前因受凉后出现流涕、轻咳,次日出现
腹泻,排蛋花水样便,7-8次/日,曾呕吐胃内容物两次, 伴有发热。经门诊中西药治疗,现体温38.5℃பைடு நூலகம்呕吐止, 大便次数减至4-5次/日,仍呈蛋花样,每次量少-中等, 纳呆,微渴,小便短赤。 既往史:平素胃纳欠佳,有反复感冒史
4
杏仁6g 白蔻仁5g 薏苡仁10g 厚朴6g
法半夏6g 通草3g 淡竹叶3g 滑石(包煎)10g
藿香5g 泽泻6g 白芥子3g 炒莱菔子8g
炙枇杷叶8g 车前草10g 芦竹根8g 紫菀6g
次
2剂,水煎服日一剂,每日3
5
【三诊】此次来诊,腹泻已愈,低热已 退,现偶咳,有痰难咯,时流清涕,纳 差,不知饥,舌质淡红苔薄白。湿去气 伤,肺脾气弱卫外不固,治以益气健脾 ,清肺止咳,处方四君子汤(《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加味。
患儿经补液及中药治疗两天,泄泻已止,体温正常,胃纳 增加,第二天午后进食三碗粥,次日复又泻下糊状大便3 次,气味酸腐,阵阵哭闹,腹胀,脐周压痛,肠鸣音活跃 ,舌苔白厚。请分析其辨证及依据,拟出治法方药。
通过此病例分析,你对小儿泄泻证治有什么进一步认识 。
14
2019/12/16
.
15
8
疗效分析:一诊时患儿大便泻下如蛋花汤样,呈青黄色, 发热,面色稍黄,体倦乏力,少动懒言,纳差,辨为脾虚 挟湿证,治以清热化湿,温中健脾,选用藿朴夏苓汤加减 。在原方基础上减解表之药,取其健脾化湿之功,加党参 、草果益气健脾,肉桂、炮姜温脾阳以助脾运,黄连清热 燥湿,三棱、马鞭草荡涤肠道积滞。
辨证思路:春末夏初之时,气候炎热,湿土当令 ,患儿稍有饮食不当,则致湿阻中焦,郁而化热湿 热下趋,迫注大肠而为泻,因治疗不当或不及时, 脾恶湿,湿热犯脾日久,则健运失司,食不消化, 故多食后即泻,同时伴见脾虚的一系列症状,且泄 泻日久不愈。湿与热合,犯及中焦,伤及脾阳,则 出现大便泻下如蛋花汤样,呈青黄色,发热,面色 稍黄,体倦乏力,少动懒言,纳差,结合舌脉:舌 质淡红,苔白黄腻,四诊合参当辨为脾虚挟湿证。
1
四诊摘要:大便下如蛋花汤样,呈青黄 色,每天约3-4次,量不甚多,多食后即 泻,小便量可,发热,面色稍黄,体倦 乏力,少动懒言,纳差,舌质淡红,苔 白黄腻。
2
【诊断】泄泻(迁延性腹泻)
【辨证】脾虚挟湿
【治法】清热化湿,温中健脾
【处方】藿朴夏苓汤(《感证辑要》)加减
藿香梗6g 法半夏5g 茯苓10g 猪苓8g
9
二诊时患儿病减,大便次数减少,仍有低热,伴纳差,咳 嗽,为湿热下迫大肠,上熏于肺,传导失司,肺气上逆所 致,治疗清热利湿,化痰止咳,方选三仁汤加减。在原方 清热利湿基础上加藿香、泽泻、车前草加强利湿之力,白 芥子、莱菔子、炙枇杷叶、芦竹根、紫菀清肺化痰止咳。
三诊时腹泻痊愈,低热已退,偶有咳嗽,有痰难咯,时流 清涕,纳差,不知饥饿,为湿去气伤,肺脾虚弱,卫外不 固,治以四君子汤加味。以原方益气健脾,补土生金,配 以清肺化痰止咳之药调理。
10
临证体会:泄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现代医学对
病毒感染者无特殊治疗,常以保护胃肠粘膜,调整肠道菌
群,及水电质质平衡为法。中医治疗重在辨证施治,对于
小儿更是本着顾护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进行治疗。本
病初起乃因湿热交蒸于中焦,辨为湿热泄泻,所谓“治湿
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清热利湿本为正治,但患儿泄泻已
望闻切诊:精神疲乏,形体消瘦,面色黄白,皮肤弹性稍 差,前囟未闭、稍凹陷,双眼眶凹陷不明显,哭时少泪, 腹软不胀,肠鸣音亢进,肛周潮红,舌质淡,舌尖红,苔 薄黄略干,指纹紫滞达气关。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黏液少许,脂肪球+,白细胞2-3 个,余正常,潜血试验阴性。
13
问题: 此患儿临床表现有什么特点? 综合四诊应辨什么证型,如何治疗(给出方药及剂量)? 作为门诊病人还需要做什么实验室检查? 病史中提示平素胃纳欠佳,反复感冒有什么意义?
白蔻仁3g 草果2g 泽泻6g 党参8g
炮姜5g 马鞭草6g 三棱5g 肉桂3g
黄连1.5g
2剂,水煎服日一剂,每日3次
3
【二诊】此次来诊,大便稀溏,次数减少 ,每天3次左右,仍伴低热,偶咳,纳差, 舌质红苔白黄腻,纹青紫隐于风关。湿热 下迫大肠,上薰于肺,传道失司,肺气上逆。 治以清热利湿、化痰止咳,三仁汤(《温 病条辨》)加减。
久,“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须从脾胃论治。且小儿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脾虚日久,脾阳必
损,故在用党参健脾的同时加用炮姜、肉桂温脾阳,使脾
得温始运。正如《活幼口议·小儿泄泻》曰:“泻初黄,良
久变青色,乃脏寒之症……惟务温其脏腑,脏腑既温,寒
何能流于肠胃之间?”更以久病多瘀稍加三棱,马鞭草荡
6
太子参10g 炒白术8g 茯苓10g 炙甘草3g
陈皮6g 法半夏6g 枳实6g 竹茹3g
僵蚕6g 信前胡8g 海浮石10g 浙贝母3g
黄芩4g
日3次
3剂,水煎服日一剂,每
服药后随访,患儿咳嗽已愈,大便正常。
7
【解析】
辨病依据:以患儿就诊时以发热,大便泻下如蛋花 汤样,呈青黄色等为临床表现,结合舌脉,病史及 辅查可诊断为泄泻。
患者梁某,男,1岁。
大便次数增多,伴低热20天。
约20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大便稀溏,一直服黄 连素、金双歧效果不佳,大便泻下如蛋花汤样 ,呈青黄色,每天约3-4次,量不甚多,多食 后即泻,小便量可,反复低热,下午即入夜后 明显,体温波动在37~38℃,面色稍黄,体倦 乏力,少动懒言,纳差。患儿出生一个月时曾 有无原因腹泻史一周,后自愈。查体: T37.9℃,心肺(-),腹柔软,按之无包块 ,哭时有泪,口唇不干。 5.13在外院检查大便 常规(-)。
涤肠道积滞。二诊中以三仁汤清热化湿止咳为主,后期以
四君子汤加味调理脾胃而愈。
11
病案: 苏某,男,1岁5月 主诉:腹泻,发热2天 现病史:患儿三天前因受凉后出现流涕、轻咳,次日出现
腹泻,排蛋花水样便,7-8次/日,曾呕吐胃内容物两次, 伴有发热。经门诊中西药治疗,现体温38.5℃பைடு நூலகம்呕吐止, 大便次数减至4-5次/日,仍呈蛋花样,每次量少-中等, 纳呆,微渴,小便短赤。 既往史:平素胃纳欠佳,有反复感冒史
4
杏仁6g 白蔻仁5g 薏苡仁10g 厚朴6g
法半夏6g 通草3g 淡竹叶3g 滑石(包煎)10g
藿香5g 泽泻6g 白芥子3g 炒莱菔子8g
炙枇杷叶8g 车前草10g 芦竹根8g 紫菀6g
次
2剂,水煎服日一剂,每日3
5
【三诊】此次来诊,腹泻已愈,低热已 退,现偶咳,有痰难咯,时流清涕,纳 差,不知饥,舌质淡红苔薄白。湿去气 伤,肺脾气弱卫外不固,治以益气健脾 ,清肺止咳,处方四君子汤(《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加味。
患儿经补液及中药治疗两天,泄泻已止,体温正常,胃纳 增加,第二天午后进食三碗粥,次日复又泻下糊状大便3 次,气味酸腐,阵阵哭闹,腹胀,脐周压痛,肠鸣音活跃 ,舌苔白厚。请分析其辨证及依据,拟出治法方药。
通过此病例分析,你对小儿泄泻证治有什么进一步认识 。
14
2019/12/16
.
15
8
疗效分析:一诊时患儿大便泻下如蛋花汤样,呈青黄色, 发热,面色稍黄,体倦乏力,少动懒言,纳差,辨为脾虚 挟湿证,治以清热化湿,温中健脾,选用藿朴夏苓汤加减 。在原方基础上减解表之药,取其健脾化湿之功,加党参 、草果益气健脾,肉桂、炮姜温脾阳以助脾运,黄连清热 燥湿,三棱、马鞭草荡涤肠道积滞。
辨证思路:春末夏初之时,气候炎热,湿土当令 ,患儿稍有饮食不当,则致湿阻中焦,郁而化热湿 热下趋,迫注大肠而为泻,因治疗不当或不及时, 脾恶湿,湿热犯脾日久,则健运失司,食不消化, 故多食后即泻,同时伴见脾虚的一系列症状,且泄 泻日久不愈。湿与热合,犯及中焦,伤及脾阳,则 出现大便泻下如蛋花汤样,呈青黄色,发热,面色 稍黄,体倦乏力,少动懒言,纳差,结合舌脉:舌 质淡红,苔白黄腻,四诊合参当辨为脾虚挟湿证。
1
四诊摘要:大便下如蛋花汤样,呈青黄 色,每天约3-4次,量不甚多,多食后即 泻,小便量可,发热,面色稍黄,体倦 乏力,少动懒言,纳差,舌质淡红,苔 白黄腻。
2
【诊断】泄泻(迁延性腹泻)
【辨证】脾虚挟湿
【治法】清热化湿,温中健脾
【处方】藿朴夏苓汤(《感证辑要》)加减
藿香梗6g 法半夏5g 茯苓10g 猪苓8g
9
二诊时患儿病减,大便次数减少,仍有低热,伴纳差,咳 嗽,为湿热下迫大肠,上熏于肺,传导失司,肺气上逆所 致,治疗清热利湿,化痰止咳,方选三仁汤加减。在原方 清热利湿基础上加藿香、泽泻、车前草加强利湿之力,白 芥子、莱菔子、炙枇杷叶、芦竹根、紫菀清肺化痰止咳。
三诊时腹泻痊愈,低热已退,偶有咳嗽,有痰难咯,时流 清涕,纳差,不知饥饿,为湿去气伤,肺脾虚弱,卫外不 固,治以四君子汤加味。以原方益气健脾,补土生金,配 以清肺化痰止咳之药调理。
10
临证体会:泄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现代医学对
病毒感染者无特殊治疗,常以保护胃肠粘膜,调整肠道菌
群,及水电质质平衡为法。中医治疗重在辨证施治,对于
小儿更是本着顾护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进行治疗。本
病初起乃因湿热交蒸于中焦,辨为湿热泄泻,所谓“治湿
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清热利湿本为正治,但患儿泄泻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