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剪梅》学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4.《一剪梅》
第一课时导学(含答案)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词人,词派代表,有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后期多,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写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出门游学之时。
根据题名为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3.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明确:一剪梅,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者,而李清照此词上下片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
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
此调因李清照这首词而又名“”。
三、诵读训练
1.理解并掌握下列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
(1)玉簟(diàn)秋
(2)兰舟:
(3)锦书:
(4)雁字:
3.学生自由诵读。
(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四、熟读全文,结合注解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一)学生先听朗读,然后学生集体朗读。
读的稍慢,读出感情
(二)学生结合下面的注解理解此诗
(设计意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
五、学生齐读全诗
(一)师生齐读全诗,整体感知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自己默读这篇诗歌,体味一下,作者在这篇诗歌中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二)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深入理解
1.老师与学生共同研读第一句
(1)第一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赏析:
(2)小组问题探究: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
2.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1)这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赏析:
(2)小组问题探究:“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
3.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
(1)这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赏析:
(2)小组探究题目:词中的谁指的是谁?
明确:
4.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
(1)这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赏析:
(2)小组探究题目:这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5.老师与学生共同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1)这句写了什么?
明确:
赏析:
(2)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明确:
6.老师与学生共同品味“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句
(1)这句写了什么?
明确:
赏析:
(2)小组探究题目:此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二)全班自由朗读全诗,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那么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明确: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愁绪?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明确:
(三)对比阅读
请大家看一下这首词《声声慢》,这两首词都有“愁”请你简要赏析一下这两首词表达的感情,可以通过分析两首词相同意象表达的不同情感进行。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小组探究:深入探究两首词“愁”的不同
明确:
(四)学生再次朗读全诗,主题探究
明确:
(四)探究艺术特点
导学答案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写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赵明诚出门游学之时。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3.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明确:一剪梅,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李清照此词上下片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
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
此调因李清照这首词而又名“玉簟秋”。
三、诵读训练
1.出示投影,理解并掌握下列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
(1)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2)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3)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4)雁字:雁群飞时,列“一”字或“人”字形,故云。
3.学生自由诵读。
(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四、熟读全文,结合注解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一)学生先听朗读,然后学生集体朗读。
读的稍慢,读出感情
朗读指导:
1.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2.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
3.诵读节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请全班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
)
情感:语速缓慢,音调低沉,语气绵延悠长,把握轻重缓急。
4.示范朗读:播放录音
5.个别朗读:请1位学生演读,另一位学生点评,并试读。
(二)学生结合下面的注解理解此诗
(设计意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五、学生齐读全诗
(一)师生齐读全诗,整体感知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自己默读这篇诗歌,体味一下,作者在这篇诗歌中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二)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深入理解
1.老师与学生共同研读第一句
(1)第一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首联点题,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
赏析:“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2)小组问题探究: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2.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1)这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
赏析: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2)小组问题探究:“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3.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
(1)这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写别后的思念。
赏析: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
“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
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
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2)小组探究题目:词中的谁指的是谁?
明确: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西楼应该是建在主体建筑西边而楼梯向东的小楼,在古代文学中,西楼常和月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因为在西边的方位,是可以很方便看到月亮的,尤其是下沉之月,也就是深夜之月。
4.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
(1)这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赏析: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
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
(2)小组探究题目:这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承上启下。
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5.老师与学生共同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1)这句写了什么?
明确: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
赏析: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
(2)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
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6.老师与学生共同品味“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句
(1)这句写了什么?
明确:无法排遣的相思之苦。
赏析:这首词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
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
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
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
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
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
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
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
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
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2)小组探究题目:此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词的主旨句的落实。
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
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
“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二)全班自由朗读全诗,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那么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明确: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知人论世: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怎样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愁绪?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明确:①意象:红藕香残、兰舟、锦书、雁、圆月、西楼、落花、流水
②直抒胸臆句子: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对比阅读
请大家看一下这首词《声声慢》,这两首词都有“愁”请你简要赏析一下这两首词表达的感情,可以通过分析两首词相同意象表达的不同情感进行。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小组探究:深入探究两首词“愁”的不同
明确:《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当时词人锦衣玉食,而士人游学游宦也是社会习俗,故这愁来得轻、浅、淡,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
《声声慢》之愁绪却是融合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
这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是一种浓浓的哀愁、悲愁。
(四)学生再次朗读全诗,主题探究
明确: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全词格调清新,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四)探究艺术特点
1.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2.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磊落大方;
3.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