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01)-谦斋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辨证论治 ;三位一体观 ;意义 、法则和方法 ;秦伯未 中图分类号 : R249121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02) 09 - 0513 - 03
秦伯未先生 (1901 —1970 年) ,中医学家 、中医教育家 , 名之济 ,号谦斋 ,出生于上海陈行镇的世医之家 。早年就读 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以该校第 2 届第 1 名毕业 ,为江南名 医丁甘仁先生高足 。解放前 ,人称秦伯未 、程门雪 、章次公为 上海医界三杰 ,而秦老精于内经 ,有秦内经之美誉 。历任卫 生部中医顾问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 。秦老生平著作等身 , 论著多达 60 余种 ,是 20 世纪中医著作最多的名家 。其中 《秦氏内经学》《 、内经类证》《 、内经知要浅解》《 、金匮要略简 释》《 、清 代 名 医 医 案 精 华 》《 、中 医 入 门 》《 、中 医 临 证 备 要 》、 《谦斋医学讲稿》等 8 部名著 ,具有广泛的影响 。秦伯未是 20 世纪中医界的一代宗师 。
在临床过程中 ,病因往往不是一个 ,病位也可能涉及若 干 ,如果能从一团乱麻中理出一个头绪 ,这是辨证论治的关 键。 21311 五行生克辨证法则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矛盾可以 得到统一 ,统一以后又能发生矛盾 ,那么在这二者之间必然 有一个复杂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内容 ,就是运动 、联系 、抗拒 、 变化 、发展等 。古人从自然界观察到这种复杂的演变 ,认为 阴阳仅说明一切事物的矛盾和统一 ,却不能说明它们之间复 杂的演变 ,于是便以五行来说明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 。 中医在临床上运用五行生克规律 ,是根据人体内脏的变化活 动和相互关系 ,并结合长期医疗中所积累的经验知识 ,因而 有效地指导了中医临床 。阴阳学说 ,形成了相应的八纲辨
收稿日期 :2002 - 07 - 09 作者简介 :孙其新 (1947 - ) ,男 ,辽宁沈阳人 ,副主任医师 ,从事辨证论治的整理及虫类药临床应用 。
·513 ·
© 1995-2003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辨证论治的意义 ,即辨证论治的字面含义 ,不同于通常 所说的辨证论治的概念 、涵义 。谦斋解释 :辨证论治的意义 , 辨 ,就是分析 、鉴别 ,证 ,就是证状 、现象 ,论 ,就是讨论 、考虑 , 治是治法 、就是治疗方针 。证和治是现实的 ,辨和论是灵活 的 ,要通过分析和思考的[2 ] 。 2 辨证论治的法则 211 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谦斋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
———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 (1)
孙其新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辽宁 沈阳 110032)
摘 要 :谦斋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 ,即辨证论治的意义 、法则和方法 。辨证论治的意义 ,指辨证论治的字面含 义 ;辨证论治的法则 ,由十四纲辨证 、脏腑辨证和五行生克辨证组成 ;辨证论治的方法 ,由辨证格式 、辨证论治三步 七项和处方公式构成 。
辽 宁 中 医 杂 志
29 卷
痰 、清热化痰 、肃气化痰 、燥湿化痰 、温化痰饮 、清降痰热 、攻 逐痰积 、消磨痰核等 8 种辨证治法 ,基本上概括了痰证的各 种治法 。谦斋以此书曾一度教授他的从游弟子 ,再试教于中 国医学院 、中医专门学校 ,颇收事半功倍之效 ,初学者常把它 比作临床经典 。1961 年 ,谦斋又删掉虚纲 ,增补精 、神两纲 , 系统提出十四纲要辨证 ,即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疫 、痰 、食 、 虫 、精 、神 、气 、血[3 ] 。仅以寒纲为例 ,只列证候和治法 。寒纲 分伤寒 、中寒 、虚寒 3 个证候 。伤寒治法 : ①辛温发汗法 ; ② 生津解肌法 。中寒治法 : ①辛热祛寒法 ; ②逐寒通阳法 ; ③蠲 阴敛阳法 。虚寒治法 : ①温中扶脾法 ; ②温暖肾命法 。为什 么要删掉虚纲 ? 笔者分析在各纲辨证时 ,不可避免地要用到 虚实的辨证方法 ,如在寒纲中就有虚寒证候及治法 ,再单列 虚纲 ,难免有叠床架屋之嫌 。十四纲辨证 ,以病因为横向排 列 ,八纲为纵向联系 ,把八纲 、六淫 、三焦 、卫气营血 、气血津 液辨证兼收并蓄 ,融为一体 ,执简驭繁 ,深入浅出 。由于该文 最初发表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上 ,见到此刊的人不多 。加 上体例不合而未能收入《谦斋医学讲稿》一书中 ,因而流传不 广 ,这实在是个遗憾 。十四纲辨证是一套比较完整的病因诊 疗体系 ,也是中医病因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 21112 脏腑辨证法则 脏腑辨证中严重重叠 ,是中医教科 书和参考书普遍存在的问题 。仅以《实用中医内科学》为例 , 书中关于脏腑辨证一节 ,笔者对肝病进行了初步分析归纳 。 该书将肝病分为肝阴虚 、肝血虚 、肝气郁结 、肝火上炎 、风阳 妄动 、寒滞肝脉等证候 。统计的结果是 6 个证候 、总共 81 个 证状 ,其中不重复的证状 48 个 ,重复的证状 33 个 ,重复率为 40 %。假如这种统计的方法是合理的 ,其结果是惊人的[4 ] 。 就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辨证法则 ,曾一度使笔者对辨证论治 的可信性发生怀疑 。但后来在《谦斋医学讲稿·脏腑发病及 用药法则提要》一文的括号里 ,看到这样一段话 :形瘦 、舌质 淡 、面色不华常见于一般血虚证 ,确诊为肝血虚时 ,必须结合 目眩 、筋惕肉 等肝证状的特征[5 ] 。“特征”一词 ,引起了笔 者的注意 。谦斋在这本书里多处提到特征 ,于是笔者就推 断 :提出特征概念 ,是谦斋辨证的新思维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 避免脏腑辨证的重叠现象 ,应当深入挖掘 。谦斋在《谦斋医 学讲稿·论肝病》一文里 ,紧紧围绕着肝病的特征 ,指明了脏 腑辨证模式的思路和方法 ,广为医界流传 。但其它脏腑辨证 的内容多散见于谦斋的诸多论著里 。如能从这些著作里把 脏腑辨证的特征都归纳出来 ,那一定是件非常实用而有临床 指导意义的事情 。为此 ,笔者曾到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 、中 医研究院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查阅 ,收集到他的许多资料 , 经过筛选 、摘要 、分析 、考证 ,终于整理出《谦斋论脏腑辨证》 一文约两万多字 。例如关于肝气与肝郁 、肝阳与肝风 ,是中 医理论的难解之题 ;阴虚与血虚 、脾虚与中气虚 ,看一般医书 也不易分清 ,经他指点 ,十分明了 。十四纲辨证是侧重病因 , 联系脏腑 ;脏腑辨证是侧重脏腑 ,联系病因 。二者相辅相成 , 成为病因病位辨证的基本法则 。 213 辨证论治的复杂法则
何谓辨证论治 ,如何进行辨证论治 ,在临床上的认识很 不一致 ,作法极不统一 ,这已经影响到中医的疗效和发展 。 早在 60 年代初 ,秦伯未就提出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 ,即辨证 论治的意义 、法则和方法[1 ] 。该理论简明而不笼统 ,细致而 不琐碎 、易学而不飘浮 ,是指导中医治疗的精锐武器 ,也是近 百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件大事 。 1 辨证论治的意义 111 证与症应统一
首先在辨证方面 ,为了搞清中医常用而又经常乱用的 “言登 “ 、症”、 “证”几个词义的本末 ,谦斋查阅了《列子》、 《说 文》《 、康熙字典》《 、词源》等书籍 ,经过分析 ,弄清了 “ : 症”是 “证”的俗字 “, 证”是“言登”的简体 。实质上“言登”、 “证”、 “症” 是一个字 ,不能把“症”和“证”看作两个字 ,也不要把“症”解 释为“症状”“, 证”解释为中医特有的病理名词 ,应当尊重字 义出处 ,人为强加分别 ,反而使问题混淆不清 ,而且在探讨文 献时会发生错觉 。如西医的败血症 、尿毒症 ,可以写“症”,而 中医的阴虚证 、瘀血证为什么就不能写作“阴虚症”、 “瘀血 症”呢 ?“症”和“证”是一个字 ,根据文字的本源和中医的特 点 ,应统一为“证”字 ,不论是症状 、症候 、虚证 、实证 ,一律都 用“证”字[2 ] 。上面这段话是他的内部讲稿 。由于谦斋当时 名望极高 ,不便公开发表 。对于这场旷日持久的“证”与“症”
·514 ·
证 ,成为中医重要的辨证纲领 。而五行学说 ,产生了相应的 五行生克规律 ,却没有列入辨证纲领的范畴 。这是为什么 ? 笔者猜测 :五行学说与五行生克规律 ,其内容繁杂 、体系庞 大 ,由于时代的 、科学的限制和后人的牵强附会 ,掺入了一些 主观的东西 。也就是说 ,五行生克规律 ,内容繁杂 、体系庞 大 、认识模糊 ,没有形成象八纲那样条理性的东西 ,纳入不了 辨证纲领的行列 。谦斋在《谦斋医学讲稿·五行学说在临床 上的具体应用》一文中 ,对五行生克规律进行发掘与整理 、吸 收与扬弃 ,详细论述了两种病因 ,两个脏腑发病的病因病机 , 归纳出内容简练 、条理清晰的十六个证候 ,起到了辨证的准 绳作用 ,是比较成熟的复杂辨证模式 ,应称其为“五行生克辨 证法则”,充实到辨证纲领中去 。这个问题没人谈过 ,这对整 理研究工作和提高疗效都很重要 。 3 辨证论治的方法
的讨论 ,他已批评得够尖锐的 。一位科学家说过 “ : 上帝是不 喜欢繁琐的”。目前 ,中医界倾向于把“证”和“症”明显区别 开来 ,这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 ①中医理论中存在的一词多 义现象本来就够多的了 , 这 样 做 无 疑 是 又 添 了 一 笔 ; ②把 “证”和“症”区别开来 ,在探讨文献时会发生错觉 ; ③西医的 “症”,既可以用于症状 ,又可以用于症候 ,而中医硬把“症”解 释为症状 “, 证”规定为证候 ,这将使中西医结合面临十分尴 尬的局面 ; ④还给国际间交流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因为“证” 和“症”二字 ,外文没有相应的词 ,只有与症状 、症候相应的 词 。这样看来 ,当前中医界关于“证”和“症”的倾向 ,是与中 医的最终目标 ———中西医结合 、走向世界相背离的 。 112 辨证论治的意义

29 卷 第 9 2002 年 9 月

L
IAON IN G
J
辽 宁 中 医 wenku.baidu.com 志
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 ESE
M
EDICIN E
·名医精成·
Vol. 29 No. 9 Sep . ,2002
编者按 孙其新副主任医师 ,初学中医时曾对脏腑辨证严重重叠的现象感到困惑 ,为此而潜心学习与研究谦 斋医学著作 。最初在谦斋《中医入门》的夹缝中发现辨证的基本观点 ,接着在《谦斋医学讲稿》行文的括号里撷取新 思维 ,最后在《中医临证备要》中整理出辨证论治的三个步骤七项内容 ,将谦斋在不同时期形成的辨证论治的意义 、 法则和方法 ,上升为辨证论治精华 。这对于谦斋学术经验的挖掘与继承 ,是一次有益地探索 。作者能够深入浅出 , 提炼出一些规律性东西 ,同时又能游刃有余 ,自成体系 。这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该理论简明而不笼统 ,细致而 不琐碎 ,易学而不飘浮 ,是指导中医治疗的精锐武器 。全文分 20 期连载 ,是学中医 、走捷径的一把钥匙 。
目前的情况是 :同一疾病在中医辨证往往存在着较大的 分歧 。仅以《中医诊断学》为例 。常用的辨证法则就有 7 种 之多 ,依照这些法则去分析同一疾病 ,就必然会有不同的结 论 。所以诸多的辨证法则是产生辨证分歧的根源 。谦斋在 辨证法则的规范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有些工作是开创性的 。 笔者把谦斋归纳的辨证法则分为两类 。一类是基本法则 ,如 病因辨证 、脏腑辨证 ,是诊断疾病最常用的 ,也是最重要的辨 证法则 。另一类是复杂法则 。由于疾病发生的病因病位往 往不是一个 ,必须多方考虑 ,这就需要运用复杂的辨证法则 。 21111 病因十四纲辨证 早在 1932 年 ,谦斋在《治疗新律》 一书中 ,把内因 、外因和不内外因加以合并 ,并作了补充 ,提 出了十三个纲要 ,即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疫 、痰 、食 、虫 、气 、 血 、虚 。纲下统律 ,律下统法 。如“痰之治疗律”包括宣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