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

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
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

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

摘要:探讨了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通过清洁间隙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的多种方法,使膀胱功能更好的恢复和重建,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让患者更好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清洁间隙导尿;管理方法。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功能障碍,包括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反射异常及大、小便失禁等相应的病理改变,是一种严重致残性损伤[1]。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困难,伤后功能障碍多,是残疾人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群体。目前,我国有脊髓损伤者120多万人,并以每年约1万人的速度递增。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医学难题,还没有最好的医疗方法,但是试验和实践表明,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重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好的回归社会。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后,引起膀胱储存和排空尿液的功能障碍[2]。

1.排尿的神经支配:大脑皮层、脑干、脊髓、外周神经。正常人一天排尿约4-8次。

2.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

2.1 中枢神经疾病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外伤等。

2.2脊髓损伤外伤、脊髓肿瘤、多发性硬化、腰椎板切除术等。

2.3骶髓损伤骶髓肿瘤、椎间盘突出、骨盆挤压伤等。

2.4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艾滋病、带状疱疹、马尾神经损伤、

自主神经病变、盆腔广泛性手术后、吉兰-巴雷综合征、生殖肛门区的严重疱疹、恶性贫血和神经梅毒等。

2.5盆腔手术直肠癌、子宫癌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除等。

3. 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分类

3.1根据临床表现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特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尿失禁、尿潴留、尿失禁和尿储留并存。

3.2根据欧洲泌尿协会提供的Madersbacher分类,可分为以下四类

⑴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过度活跃。

⑵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活动不足。

⑶逼尿肌活动不足伴括约肌过度活跃。

⑷逼尿肌活动不足伴括约肌活动不足。

4.评定

4.1一般情况观察患者排尿障碍的特点,询问有无膀胱充盈感、排尿感等,了解饮水和排尿习惯;是否有外伤、手术、糖尿病、脊髓炎等病史或者用药史。

4.2体格检查注意患者血压;腹部检查:注意腹肌张力、小腹有无包块、压痛、膀胱充盈状况;神经系统检查:如感觉、反射、肌力、肌张力等,其中会阴部的检查很重要,如球肛门反射检查及肛门指检,球肛门反射阳性,提示脊髓休克期已经结束,肛门指检可以判断脊髓损伤患者是完全性损伤或不完全性损伤。

4.3实验室检查根据医嘱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细菌培养、细菌

计数、药敏试验、血尿素氮、血肌酐等检查。

4.4机械检查

4.4.1尿流动力学检查:能了解逼尿肌、尿道内、外括约肌各自的功能状态及其在储尿、排尿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目前为止,尿流动力学检查是唯一能同时准确评价膀胱、尿道功能和形态的方法,并能提示下尿路状况对上尿路功能变化的潜在影响。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是神经源性膀胱分类的重要依据。

4.4.2简易膀胱安全容量与压力测定方法

⑴简易膀胱容量与压力测定方法可以评估患者的膀胱逼尿肌及括约肌功能。正常人的膀胱容量为300-500ml,膀胱充盈时内压力为10-15cmH2O,当膀胱内压力经常大于40 cmH2O时,发生肾积水和输尿管反流的风险提高。膀胱内不超过安全压力时的最大容量被称为安全容量[3]。

⑵具体测定方法如下:

将测压管垂直固定于测压标尺旁,将测压标尺挂在输液架上→将500ml的生理盐水加温至35-37℃→插上输液管排气后并悬挂在输液架上→将三通管分别与输注生理盐水的输液管和测压管的下端相接→嘱患者排空膀胱,取仰卧位或坐位→插入无菌导尿管,排空膀胱内的尿液,记录导尿量(残余尿量)→固定导尿管→将导尿管的开口与三通管的另一端相连,确认各管道连接通畅→调节输液架使测压管的零点与患者的耻骨联合在同一水平上→打开输液调节器以20-30ml/min的速度向膀胱内灌入生理盐水→观察测压管中的水柱波

动→记录容量改变对应的压力改变→当测压管中的水柱升至40 cmH2O时或者尿道口有漏尿时→停止测定→撤除测定装置,引流排空膀胱,记录引流量(即膀胱安全容量)并进行分析。

4.4.3测定残余尿量:排尿后膀胱内残留的尿液称为残余尿,正常女性残余尿不超过50ml,男性不超过20ml[4]。若残余尿大于100ml,需要采用导尿的方法辅助排出。测定残余尿量常用的方法有导管法和B超法。

4.4.4影像学检查: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患者有无肾脏和膀胱的损害。

5.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方法

5.1康复护理技术:清洁间隙导尿

5.1.1定义清洁间隙导尿是在清洁条件下,定时将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规律排空尿液的方法,可由病人及家属实施[5]。清洁的定义是所用的导尿物品清洁干净,会阴部及尿道口用清水清洁干净,无须消毒,插管前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洗净双手即可,不需要无菌操作。

5.1.2目的:⑴清洁间隙导尿可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接近生理状态,防止膀胱过度充盈;⑵规律排出残余尿,减少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感染;⑶使膀胱间隙性扩张,有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⑷减少排尿障碍对病人活动和心理的影响,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5.1.3适应症

适用于不能自主排尿或自主排尿不充分(残余尿量超过80-100ml)

的脊髓损伤或者其他神经瘫痪、神志清楚并主动配合的患者。用于一些检查如:采集尿标本、尿流动力学检查等。

5.1.4禁忌症

包括不能自行导尿且照顾者不能协助导尿的患者;因认知障碍导致不能插管或不能按计划导尿的患者;尿道生理解剖异常,如尿道狭窄、尿路梗阻和膀胱颈梗阻;可疑的完全或部分尿道损伤和尿道肿瘤;膀胱容量小于200ml的患者;尿路感染的患者;严重尿失禁的患者;经过治疗,仍有自主神经异常反射的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接受大量输液的患者。

5.1.5清洁间隙导尿的优点

⑴有效的防止泌尿系的感染;⑵加快膀胱功能的恢复。⑶便于进行康复训练。⑷保持床单的清洁,有效防止压疮。⑸患者可自由活动,不需要外周集尿器和尿袋。⑹可自行控制何时排尿。⑺无年龄的限制,可维持正常的性生活,预防膀胱内储尿过多返流回肾。

5.1.6清洁间隙导尿的缺点

⑴增加了护理时间。⑵夜间导尿影响睡眠,按计划饮水后可避免。

⑶需要适当限制饮水量和饮水时间。

5.1.7 清洁间隙导尿的时机和频率

5.1.7.1清洁间隙导尿的时机:清洁间隙导尿宜在病情基本稳定、无须大量输液、饮水规律、无尿路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情况下开始。一般于受伤后早期﹙8-35天﹚开始。

5.1.7.2清洁间隙导尿的频率:清洁间隙导尿间隔的时间取决于残

余尿量,一般为4-6小时一次,根据简易膀胱容量及压力测定评估,每次导尿量以不超过患者的最大安全容量为宜,一般每日导尿的次数不超过6次;随着残余尿量的减少可逐步延长导尿间隔时间。残余尿大于300ml每日导尿6次,大于200ml每日导尿4次,小于200ml 每日导尿2-3次,100ml每日导尿1次,当每次残余尿量小于100ml 时,可停止清洁间隙导尿。

5.1.8清洁间隙导尿的注意事项

⑴切记等患者尿急时才进行清洁间隙导尿。

⑵在清洁间隙导尿过程中遇到障碍,应先暂停5-10秒并把导尿管拔出3cm,然后在缓慢插入。

⑶在拔出导尿管时若遇到阻力,可能是尿道痉挛所致,应等待5-10分钟再拔管。

⑷插管时宜动作轻柔,特别是男性患者,切记用力过快过猛致尿道黏膜损伤。

⑸每次导尿情况需记录在专用的排尿记录单上。

5.1.9饮水计划由于患者的饮水量和进食量会直接影响其排尿的次数及容量,甚至影响膀胱及肾脏功能等,所以正确的饮水计划至关重要。

5.1.9.1膀胱训练期间饮水量应控制在1500-2000ml,于早上6点到晚上8点平均分配饮水量,每次不超过400ml,入睡前3小时尽量避免饮水。可将饮水计划表放置于床旁,以便于患者及家属参考。饮水计划并非一成不变,参考饮水计划如下:

早餐:400ml水分

早餐后午餐前:200ml水分

午餐:400ml水分

午餐后晚餐前:200ml水分

晚餐:400ml水分

晚上8点:200ml水分

以上如进食了水果或汤类、流质则将减少相应的饮水量。

5.1.9.2在限制饮水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患者有无脱水或者意识不清等情况,脱水会使尿液浓缩,加重对膀胱黏膜的刺激,导致尿频或尿急等症状。

5.1.9.3交代患者尽量避免饮用茶、咖啡、酒精饮料等利尿性饮料,尽量避免摄入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5.1.9.4患者口服抑制膀胱痉挛的药物时会有口干的不良反应,交代患者不要因此而大量饮水,只需要间断少量饮水,湿润口腔即可。

5.1.9.5进食或饮水后,及时准确的记录水分量,每天的进出量须保持平衡,如未能达到目标,需根据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5.2膀胱功能训练

膀胱功能训练是根据学习理论和条件反射原理,通过患者的主观意识活动或功能锻炼来改善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从而达到下尿路功能的部分恢复,减少下尿路功能障碍对机体的损害。

5.2.1习惯训练习惯训练是根据患者排尿规律安排如厕的方法。

5.2.2排尿意识训练留置尿管的患者,每次放尿前5分钟,指导

患者全身放松,并让患者听流水声,想象自己在一个环境很好的卫生间排尿,然后缓缓放尿,想象的过程中,强调患者利用全部感觉,开始可由护士指导,患者掌握方法后自己训练,这种方法适用于神经源性膀胱留置导尿的患者。

5.2.3反射性排尿训练在进行导尿前,通过寻找扳机点,比如轻轻叩击耻骨上区或大腿上1/3内侧、牵拉阴毛、挤压阴茎﹙蒂﹚或用手指牵张肛门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产生排尿。适用于逼尿肌括约肌功能协调的脊髓损伤患者。

5.2.4代偿性排尿训练Crede按压法:用拳头于脐下3cm深按压,并向耻骨方向滚动,动作缓慢柔和,同时嘱患者增加腹压帮助排尿。Valsalva屏气法:患者取坐位,身体前倾,屏气呼吸,增加腹压,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帮助排出尿液。适用于逼尿肌和括约肌均活动不足的患者。以上两种方法不合并使用。

5.2.5盆底肌训练嘱患者在不收缩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自主收缩提高肛门,维持10秒,连续10次,一天3次,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减少漏尿的发生。

5.3健康教育

5.3.1告知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疾病的知识

5.3.2介绍膀胱训练的方法、残余尿量的测定方法及清洁间隙导尿的相关知识。

5.3.3指导患者自我管理膀胱的方法。

5.3.4教会膀胱自我管理技术:饮水计划,按时记录排尿日记。

5.3.5正确执行间隙导尿,控制饮水量,避免膀胱过度充盈。

5.3.6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必须医护、家属和患者三为一体,让家属介入的目的是为患者回归家庭创造条件。

5.3.7心里康复指导,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排解因神经源性膀胱带来的生活和社交困难。

5.4终生随访: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需要终生随访。定时随访的时间一般为:出院后3个月内,每月1次;3个月后每季度1次;6个月后每半年1次。每2年至少进行1次临床评估和尿流动力学检查,以发现危险因素。

6.体会

清洁间隙导尿并不被所有医生接受,因此患者也更难理解,对医生来说最主要的担心是增加了泌尿系感染的机会,对患者来说,不但担心感染,也不理解清洁间隙导尿缓解膀胱压力对保护肾功能的重要性。清洁间隙导尿的普及有两个重要的临床意义,一是对那些排空障碍的患者来说解决了尿液安全排出的问题,有效的保护了肾功能,这也是脊髓损伤后生存期明显缩短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只有清洁间隙导尿,患者不需要消毒操作,也不需要消毒尿管,这样患者才可以自己真正掌握和随时随地进行导尿,才能自己护理自己,真正为回归社会创造条件。正确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能有效的改善膀胱功能,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郑彩娥,李秀云,实用康复护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46.

[2] 郑彩娥,李秀云,实用康复护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30.

[3]中华护理杂志,2011年2月,第46卷,第1-2期﹙抽印本﹚,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第3页。

[4]陈锦秀,康复护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4

[5]燕铁斌,康复护理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65.

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体会

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体会 发表时间:2011-10-14T09:28:22.2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21期供稿作者:黄阳芳李艳杨永琼[导读] 经过膀胱训练,改善患者排尿方式,增加患者的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经济和心理负担。 黄阳芳李艳杨永琼(云南大理州医院康复科云南大理 671000)【中图分类号】R6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102-02 【摘要】目的神经源性膀胱是指支配膀胱的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受损,导致膀胱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排尿障碍。膀胱训练的目的是维持膀胱正常的活动度,预防尿路感染、结石、瘘管等并发症,尽早去除尿管,重新训练适当的排尿方式,在心理上使病人重新找到自信。达到使病人能够解决尿潴留及失禁的问题,进一步实现生活自理的目标。方法主要的训练措施有:定时夹闭尿管保持膀胱容量,制定饮水计划、盆底肌肉训练法、屏气法、叩击法、间歇性导尿法、长期留置尿管法皆可并为排尿训练过程中。结果膀胱训练不仅在生理上解决了患者的痛苦,在心理上更能使病人重新找到自信,树立继续生活的信心,康复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同样很重要。讨论经过膀胱训练,改善患者排尿方式,增加患者的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经济和心理负担。【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康复训练当脊髓损伤致神经源膀胱时,患者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排尿障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进行评估,判断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还是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进行常规的肛门外括肌张力检查,肛门反射试验,球海绵体肌试验,冰水试验,有条件进行动态膀胱功能分析,然后根据神经症状不同区分是无抑制性神经性膀胱、痉挛性膀胱、感觉麻痹性膀胱、松弛性膀胱,再确立训练方法。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训练 1 心理疏导 多数患者由于不了解自己的疾病往往期望值高,而当一旦长时间没见好转又出现很沮丧的心理而不配合治疗,所以之前的健康教育显得犹为重要。我们不但要告知排尿障碍的病因还要告知评估预后,同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强调训练的必要性。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根据病情制定相适宜的训练方案,进行再一次告知,充分得到病人的信任从而积极配合。 2 制定饮水计划定时夹闭尿管 无论是尿潴留还是尿失禁,保持膀胱正常容量很重要。通过观察了解病人的排尿情况制定饮水计划,按每小时均匀饮水100-150ml,留置尿管每2-3小时开放尿管一次,保持膀胱的容量达到300-400ml。当达到这个容量时它能刺激膀胱壁逼尿肌的反射性收缩最能奏效。所以膀胱训练应先控制尿量,达到刺激膀胱的目的。使膀胱内的尿液能稳定、规律的增加,不会暴起暴落。否则若尿量太多,便会使膀胱过度膨胀而破坏膀胱壁的肌内纤维与神经组织。若尿量太少,则膀胱壁逼尿肌处于不敏感状态,不宜接受外界的刺激,不宜产生反射性的收缩。而且太少的尿量无法充分稀释膀胱内的细菌与沉淀物,使尿路感染与尿路结石的发病率增高。所以每天的尿量最好在1500-2000ml左右。 3 诱导排尿 松弛性和感觉麻痹型膀胱配合腹肌盆底肌肉的练习,进行间歇导尿前先用诱导法如放自来水阴部冲洗以建立反射弧的方法,找到触发点,轻拉阴毛诱导排尿。病情允许情况下身体前屈来增加腹压,创造排尿的环境。排尿结束测残余尿,当残余尿在80ml,每周测一次。 4 热敷按摩 痉挛性膀胱一般在脊髓休克期过后6-8周开始出现发射性膀胱收缩,给予热敷按摩,利用热使肌肉放松,按摩也是促进排尿的目的。 5 药物治疗 尿潴留时肌内注射卡巴胆碱,或用开塞露2支肛塞。肛塞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直肠壁,促进肠蠕动,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排便,同时反射性兴奋盆腔神经,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及膀胱内括约肌松驰,加之排便时腹直肌及膈肌收缩,腹内压及膀胱内压增高促使排尿。 6 针灸 利用针刺穴位刺激排尿。 7 功能性电刺激 排尿训练所使用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刺激膀胱的反射性收缩和增加腹压。目前增加腹压的手法用得很少,它的缺点是易引起尿液返流致逆行感染。通过低频电刺激逼尿肌引起肌肉收缩,促进排尿。对于上神经元病变的膀胱,因膀胱本身的收缩力仍然保留,所以只要刺激延髓内的排尿中枢,便能激发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而达到排尿的目的。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膀胱壁逼尿肌松弛,膀胱内及尿道的压力较低。所以主要以增加腹压的方式来解决潴留问题。 8 手法排尿 屏气法:病人取坐位,放松腹部,身体前倾,屏住呼吸,用力将腹压传到膀胱、直肠和骨盆底部。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使大腿贴近腹部,防止腹部膨出,增加腹部压力。注意此法对心脏病人不适用。 手压法:双手拇指置于髂脊处,其余手指放于下腹部膀胱区,用力向骨盆下压。也可双手握拳,代替手指加压。加压时须缓慢轻柔,避免使用暴力,造成损伤。 两种方法不能同时使用 在膀胱训练的过程中,间歇性导尿能帮助引流出过多的残余尿减轻病人的不适,直接从膀胱导出无菌尿做细菌培养;测量膀胱容量及检查残余尿量,鉴别是否因尿闭或尿潴留引起排尿困难,以协助诊断。再配合膀胱训练,不但提高了不需要导尿管的比率,也使得不再需要导尿就可排光膀胱内尿液的时间提早。根据残余尿的多少,我们可以知道排尿训练的方式是否合适。间歇性导尿除了以上的好处之外,还可以保留膀胱的弹性,并增加膀胱贮存尿液的容量。需要注意的是:导尿用物必须严格消毒灭菌,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为女病人导尿时,应辨别清楚尿道口,如误入阴道,应更换导尿管再行插入。选择光滑和粗细适宜的导尿管,插管前要检查导尿管是否通畅;插管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尿道粘膜。若膀胱高度膨胀,应逐渐将尿液放出,每次放尿不超过1000ml,以防膀胱内压力突然降低而引起血压下降或引起膀胱粘膜急剧充血、出血。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学常规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常规 【概念】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自主神经受损,使膀胱排尿功能紊乱或丧失。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可分为无抑制性膀胱、反射性膀胱、自主性膀胱、感觉麻痹性膀胱、运动麻痹性膀胱等。 【一般护理】 1.保持会阴部清洁。 2.保留导尿期间按保留导尿护理常规。 3.每1-2周行尿常规检查一次,注意有无尿量感染。 4.保护患者的隐私。 【专科护理】 1.和患者共同制定饮水计划。 2.合理安排间歇导尿时间,避免影响日常生活及日间其它康复治疗,避免影响夜间睡眠。 3.准确记录残余尿量,根据残余尿量安排导尿次数。 4.膀胱功能磨练每日1-2次。 5.指导并教会患者或照顾者行自家清洁导尿。 【健康指导】 1.膀胱功能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鼓励患者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2.保留导尿期间适当多饮水,达到自动冲洗膀胱的目的。 3.定时开放尿管,每次排尿时有意识的做正常排尿的动作,同时叩击耻骨上区。

4.行间歇导尿期间,严格按要求饮水(饮水计划)、以保持每次膀胱残余尿量不超过500ml。 5.导尿前先自排小便。 神经源性大肠护理常规 【概念】 神经源性大肠功能障碍是指与排便相关的神经损伤后,由于排便中枢与高级中枢的联系中断,缺乏胃结肠反射,肠蠕动减慢,肠内容物水分吸收过多,最后导致排便障碍。神经源性大肠功能障碍分为反射性大肠和弛缓性大肠。 【一般护理】 1.保持床单整洁,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压疮发生。 2.营造一个适合排便的环境。 3.肠鸣音恢复后,不论损伤平面如何,都应鼓励患者行排便训练。 4.尽量少用药物,可使用大便软化剂,用量个体化。 【专科护理】 1.行直肠功能训练:腹式呼吸、腹部按摩、穴位刺激、肛周刺激、肛门内外括约肌刺激等,坚硬的大便应该用手抠出。 2.使用栓剂(如开塞露)时应越过括约肌,贴近肠壁上,注意勿损伤肠壁。 3.每日1-2次模拟排便。 4.如果患者能坐直到90°,应让患者坐在便池或坐便椅上,让重力协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护理管理体会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护理管理体会 目的讨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护理管理。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效的临床管理方法,包括心理干预,膀胱安全容量及压力的测定,制定饮水计划、间歇性导尿计划以及膀胱功能训练计划,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18例患者经过制定有效的临床护理管理,膀胱功能恢复明显。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通过规范的临床护理管理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患者的生活指数得到了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护理管理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后,引起膀胱储存和排空尿液的功能障碍,患者可表现为排尿和/或储尿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的心理上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着脊髓损伤的患者的逐年增长,而且患者的年龄相对年轻化,对疾病康复的渴求度也越来越高,那么对神经源性膀胱进行正确的早期的临床管理就越来越重要。现将我科室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的护理管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18例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患者,年龄12~45岁,平均年龄为34.5岁,胸腰椎损伤为8例,马尾神经损伤为10例,均为意识清楚患者,能够配合,语言表达能力正常,没有泌尿系疾病,尿常规正常,B超显示膀胱内残余尿量大于200ml。 2 护理管理 2.1心理干预神经源性膀胱的的患者,大多数都存在着焦虑,抑郁情绪,患者往往觉得难于启齿,此时护士的鼓励和安慰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原因和我们要为患者所制定的管理方案,使患者了解疾病的愈后还是很乐观的,鼓励患者进行主动的参与,进行自我管理。 2.2膀胱安全容量及压力测定通过测定,初步评估患者储尿期与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和括约肌的功能和膀胱感觉功能,了解逼尿肌活动性和顺应性,以及膀胱内压力的变化,安全容量的信息情况,以便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和指导。 2.3制定饮水计划根据患者基础疾病的情况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饮水计划,患者的液体量小于500ml/d,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ml/d左右,6:00~20:00平均分布。饮水时间可以与三餐同时,饮水400~500ml/次包括所有的汤、粥、果汁等,上午10:00,下午15:00可以饮水200ml左右。三餐饮食不宜过咸,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强的饮品。每晚20:00以后原则上不喝水。导尿时间一般安排在饮水后3~4h,当导尿量少于200ml不限水量。如患者为青少年

脊髓损伤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脊髓损伤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6-04-27T15:57:07.3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1期作者:杨文超 [导读] (广西桂林市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脊柱骨病科广西桂林 541002) 通过开展排尿训练可以明显缩短SCI患者r 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感染的发生。 杨文超 (广西桂林市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脊柱骨病科广西桂林 541002)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与临床对策。方法:以我院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46例SC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开展排尿训练,对比2组的自主排尿时间及残余尿量(volume of residual urine,RUV)。结果:(1)干预后,观察组的平均自主排尿时间为(56.34±12.53)d,RUV为(57.02±10.64)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开展排尿训练可以明显缩短SCI患者r 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058-02 SCI是外科临床中的常见病,神经源性膀胱是其最主要的住院并发症之一,近年来不断有报道称在住院期间开展排尿训练可以明显缓解神经源性膀胱状况[1],本文中将探讨SCI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与临床对策,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46例SC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22~67岁,平均(44.61±6.82)岁;发病原因:交通事故11例、高处坠落7例、摔伤5例;SCI部位:颈髓12例、胸髓6例、腰髓5例。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25~65岁,平均(42.64±5.75)岁;发病原因:交通事故14例、高处坠落6例、摔伤3例;SCI部位:颈髓13例、胸髓7例、腰髓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原因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开展排尿训练:(1)排尿意识训练:指导患者体会膀胱区内胀、麻感觉,了解膀胱充盈先兆,指导其在会阴区、大腿内侧、臀部范围寻找排尿反射扳机点,每次排尿前对扳机点进行刺激,诱导排尿。(2)Grede刺激排尿[2]:保持盆底肌肉放松,双手置于膀胱上,由底部向上按摩,慢慢向下挤压膀胱,直到排出尿液。(3)饮水控制:严格控制患者每天的饮水量,三餐饮水量平均400 ml左右;同时控制导尿时间,日间每4-6 h/次,导尿量400~500 ml/次;夜间根据患者饮水情况采用保留尿管。(4)心理指导:SCI患者多是意外伤害造成,因此多伴有焦虑、悲观等,在工作中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给予疏导与安抚;介绍膀胱功能训练的作用与注意事项,争取家属的理解,增加患者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5)出院指导:SCI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结石等并发症的风险非常,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泌尿系并发症的防治相关知识,使其出院后进行自主排尿训练、膀胱括约肌控制力训练等,提高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1)自主排尿时间:患者从受伤后致自主排尿时间,RUV<100 ml且建立规律性排尿可判定为自主排尿[3]。(2)RUV:采用直接测定法经尿道插管将患者膀胱内的残余尿抽出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所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平均自主排尿时间为(56.34±12.53)d,RUV为(57.02±10.64)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是SCI患者住院期间的主要并发症,患者在外力作用下多会伴有神经元损伤,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排尿功能减弱或丧失,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长期排尿不畅会导致感染,反复感染所造成的肾衰竭是SCI患者病死率上升的的重要原因之一。 SCI患者发生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尚不明确,但是普遍认为其是由于脊髓在外力作用下造成不同平面损伤,伴有反射性膀胱膨胀;而且患者住院后以留置尿管为主,长期留置导尿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另外,SCI患者膀胱排空障碍,导致膀胱长期过度充盈、膨胀,也会造成膀胱黏膜水肿、充血,防御机制下降,也会诱发神经源性膀胱[4]。 通过本组研究,治疗后,观察组的平均自主排尿时间,RU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开展排尿训练可以明显缩短SCI患者的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苑芬,赖文娟.袁群兰.电子脉冲并排尿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干预,2011,10(4):4-5,66. [2] 闫桂虹,姚绯,谢菲等.自制排尿装置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3,8(16):1497-1498.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训练 【定义与目的】 1、定义膀胱功能训练技术是针对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 功能异常而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空机制发生障碍的恢复性康 复治疗措施。治疗效果取决于对患者处理策略是否正确, 患者参与程度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主要包括:排尿习 惯训练、反射性排尿训练、代偿性排尿训练、肛门牵张排尿 及盆底肌训练。 2、目的促进膀胱排空,避免感染,保护肾功能,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适应范围】适用于神经功能异常患者合并膀胱控制障碍,包括脊髓损伤、脑卒中(中风)、脑外伤、周围神经损伤、糖尿病等患者。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手功能良好时可以独立完成,或由陪护者进行,以维持和改善排尿功能。 【禁忌症】 1.神志不清,或无法配合治疗。 2.膀胱或尿路感染。 3.严重前列腺肥大或肿瘤。 4?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进行反射性排尿训练:①逼尿肌收缩不良;②引发非协调排尿,膀胱内压力长时间>40cmH2O;③膀胱-输尿管反流;④膀胱容量过小,复发性 尿路感染持续存在。

5?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将进行代偿性排尿训练:①膀胱输尿管-肾反流;⑤颅内高压;⑥尿道异常;⑦有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不适合屏气动作者。 【操作准备】 1.准备安静、私密的环境,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 2.评估有无影响排尿的因素,如心理因素、排尿习惯、中枢神经系 统性疾病、泌尿系结石和肿瘤、外科手术、外科检查及使用影响排尿的药物。 3.评估患者的排尿活动,膀胱功能和分型,制定具体训练计划。 4.根据训练计划,准备相应的用物。 【操作流程】 核对有效遗嘱T评估、解释T确定训练方法T告知患者取得配合T环境准备和物品准备T实施训练T安置病人T观察及记录 【操作要点】 排尿习惯训练 ⑴详细记录患者3d 的排尿的情况,以确定患者的排尿模式⑵根据患者排尿模式和日常习惯,确立排尿的间隔时间表。⑶排尿时间不少于2h,在预订时间协助并提示患者排尿。⑷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诱导排尿 ① 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能离床的患者,协助患到洗手间, 坐在坐厕上,打开水龙头让患者听流水声。对需卧床的患者,放置便器,用热毛巾外敷膀胱区或用温水冲洗会阴,边冲洗边按摩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障碍分类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障碍分类*导读:膀胱功能障碍类似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移动的潜能主要取决于关键步态肌群的残留运动控制能力,而不是取决于脊髓损伤水平或不随意肌群的收缩功能。同样膀胱功能分类不依赖于不随意的逼尿肌收缩,而取决于尿道外括约肌的残存功能。所以,脊髓神经源性膀胱的分类主要根据患者能否在排尿时开放尿道外括约肌,其途径包括:…… 膀胱功能障碍的分组已有很多分类,各有其临床价值和意义。 1、基于运动神经损伤水平神经源膀胱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膀胱(UMN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和下运动神经元膀胱(LMN,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2、基于膀胱功能状况,包括: .脊髓休克膀胱 .无抑制性膀胱 .反射性膀胱:协同与不协同 .自主性膀胱 .运动麻痹性膀胱 .感觉麻痹性膀胱 .混合性上运动神经元膀胱和下运动神经元膀胱 3、从处理的角度膀胱功能障碍类似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移动的潜能主要取决于关键步态肌群的残留运动控制能力,而不

是取决于脊髓损伤水平或不随意肌群的收缩功能。同样膀胱功能分类不依赖于不随意的逼尿肌收缩,而取决于尿道外括约肌的残存功能。所以,脊髓神经源性膀胱的分类主要根据患者能否在排尿时开放尿道外括约肌(图11),其途径包括: (1)通过残存完整的大脑脊髓通路随意控制尿道外括约肌 (2)通过皮肤和其它的刺激在脊髓水平产生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反 射性开放 (3)采用功能正常的手间断进行自我导尿 4、综合性分类根据以上概念,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可分为四型: (1)C型:在排尿过程中具备大脑控制下随意放松尿道外括约肌 的能力,常见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如半切综合症和中央索综合症。EMG研究可以发现尿道外括约肌随意收缩和放松,几乎所有具备肛门括约肌随意收缩与放松和单侧或双侧脚趾随意运动的 患者的逼尿肌和括约肌具有协调功能,且有望恢复正常膀胱功能。 (2)S型:约10%~15%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失去尿道外括约肌的皮层控制,可采用Crede腹部挤压、用力摒气和叩击法达到协同反射性括约肌放松,?尿道动力学研究可见协同逼尿肌-括约肌模式。 (3)Q型:此型患者多为完全性四肢瘫,无皮层控制和尿道外括 约肌的脊髓协同放松,亦无正常手功能实施自我导尿,不能通过随意的或会阴的刺激使膀胱排空,导尿仅能由护理人员完成,部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取穴规律探讨

作者单位: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刘提(硕士研究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杜元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研究所(李晶) 作者简介:刘提(1992-),女,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三研究方向:针灸病谱研究三E?mail:tjzjlt@https://www.360docs.net/doc/d917515300.html, 通信作者:杜元灏(1964-),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三研究方向:针灸病谱及针刺治疗中风的微血管机制研究三E?mail:jpjs _cn @https://www.360docs.net/doc/d917515300.html,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取穴规律探讨 刘提 杜元灏 李晶 【摘要】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膀胱功能障碍疾病三本文针对针灸治疗该病的取穴规律进行探讨,通过查阅古籍并检索近10年临床研究文献,统计腧穴的归经二部位二频次等,认为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以传统选穴方法为主,如循经取穴二局部取穴二俞募配穴等,同时受到现代医学神经系统知识的影响,选取以可直接刺激神经根或相关神经分布区的腧穴为主三 【关键词】 针灸;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 取穴规律 【中图分类号】 R246.6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7.05.029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指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其中脊髓损伤是造成神经源性膀胱的重要原因三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尿潴留或尿失禁等排尿功能障碍,中医学属 癃闭”或 遗尿”范畴三近年来随着脊髓损伤患者人数日益增加,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发病率越来越高三泌尿系 并发症是中国脊髓损伤后患者晚期死亡的首要原因[1],因此改善膀胱功能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脊髓损伤后NB 患者的治疗目标三针灸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医学疗法越来越得到重视三但针灸腧穴繁多,取穴原则各异,疗效不一三本文通过查阅古代典籍,梳理古人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对近10年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统计分析文献现代临床研究所选取的腧穴,探讨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NB 的腧穴选取 规律,以期为临床选择最佳的腧穴组方提供理论依据三1 古代中医对于排尿功能障碍的认识1.1 病因病机 古代医籍中并未有与脊髓损伤后NB 完全相对应的疾病名称,但有大量关于 癃闭” 小便不通” 遗尿” 小便不禁”等排尿功能障碍类疾病的记载三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膀胱,‘素问四灵兰秘典论“曰: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

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分类及其治疗原则

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分类及其治疗原则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l )后出现神经原性膀胱是十分常见的,但排尿障碍分类多,在临床实践中,单一分类常不能包含所有因素。SCI 后神经原性膀胱一直缺乏一种与临床紧密结合而又简明实用的分类方法,相应地提出一种较为完整的治疗原则则更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分类及治疗有了新进展,现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分类原则从治疗角度,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不全类似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与其说是取决于存在的肌肉收缩,不如说是取决于对步行有关作用的肌肉的残存控制能力;与之相仿,SCI 后患者的膀胱功能,不仅依靠不随意的逼尿肌收缩,更重要的是要有尿道外括约肌的残存功能及其控制能力。因此,SCI 后神经原性膀胱分类中还应包括能否在排尿时松弛尿道外括约肌。通常可:(1 )通过残存的大脑脊髓通道使之松弛;( 2 )通过皮肤或其它刺激,使脊髓低级排尿中枢引起反射性尿道外括约肌协同性开放,( 3 )上述两项均不可能时,用正常的手法导尿使之开放…“。 2 神经原性膀胱的分类 2.1 传统的神经原性膀胱的分类和特征此种分类是根据脊髓病变部位、临床神经系统检查、膀胱容量、排尿障碍等情况分为感觉麻痹性膀胱、运动麻痹性膀胱、自主性膀胱、反射性膀胱和无抑制性膀胱。此种分类法的优点是考虑到了病变在脊髓的部位及神经系统的阳性检查结果,但缺乏尿流动力学指标,对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指导意义不大。 2.2 尿流动力学结合膀胱和尿道功能的分类方法根据膀胱功能分类,按脊髓损伤后膀胱的容量、顺应性、稳定性、膀胱内压、逼尿肌能力和残余尿量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型和尿肌无反射型。根据尿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分类,也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型和逼尿肌无反射型,其中逼尿肌反射亢进型又分为括约肌协同正常、外括约肌协同失调 2 个亚型。逼尿肌无反射型又分为括约肌协同正常、外括约肌痉挛、内括约肌无反射、外括约肌失神经 4 个亚型。根据尿流动力学和膀胱功能分类,将尿流动力学与膀胱功能相结合,将膀胱功能障碍分为失禁型、尿潴留型和潴留伴失禁型。失禁型和潴留型又因由膀胱引起或由流出道引起各含有 2 个亚型,而潴留并失禁型主要由膀胱引起,无抑制收缩并逼尿肌活动功能下降。此类方法既有尿流动力学指标,又考虑到了膀胱的功能,较传统分类方法前进了一大步,但仍不能满足临床康复治疗的需要。 2.3 SCI 后神经原性膀胱的分类根据l 中所述的分类原则,Yeongchi等于1994年对此提出了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的,4 型分类法。 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cal)型,简称“C ”型。本型在排尿过程中仍具的大脑控制下的不随意松弛尿道外括约肌的能力。检查时有下列之一者即为该类型:(1 )肛诊时能随意收缩和松弛肛门括约肌,并能随意活动一侧或双侧足趾;(2 )EMG 检查证实能随意收缩和松弛尿道外括约肌。此型患者预后好,有望恢复正常的膀胱功能。 脊髓协同(Spinal Synergic )型,简称“S ”型。指凡能通过耻骨上加压的Crede 法,Valsalva 的用力屏气法,耻骨上叩击法等皮肤或其它刺激使尿道外括约肌开放的病例均属此类。此型患者在尿流动力学检查时可看到逼尿肌和括约肌是协调的,即使在完全性脊髓损伤中此型也占10%-15 %。 截瘫(Paraplegic)型,简称“P ”型。此型患者尿道对外括约肌丧失了皮质和脊髓协同控制,但是他(她)们的功能完好,可通过自我间歇性导尿等方法使尿道外括约肌开放。多数完全性截

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

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 摘要:探讨了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通过清洁间隙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的多种方法,使膀胱功能更好的恢复和重建,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让患者更好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清洁间隙导尿;管理方法。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功能障碍,包括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反射异常及大、小便失禁等相应的病理改变,是一种严重致残性损伤[1]。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困难,伤后功能障碍多,是残疾人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群体。目前,我国有脊髓损伤者120多万人,并以每年约1万人的速度递增。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医学难题,还没有最好的医疗方法,但是试验和实践表明,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重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好的回归社会。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后,引起膀胱储存和排空尿液的功能障碍[2]。 1.排尿的神经支配:大脑皮层、脑干、脊髓、外周神经。正常人一天排尿约4-8次。 2.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 2.1 中枢神经疾病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外伤等。 2.2脊髓损伤外伤、脊髓肿瘤、多发性硬化、腰椎板切除术等。 2.3骶髓损伤骶髓肿瘤、椎间盘突出、骨盆挤压伤等。 2.4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艾滋病、带状疱疹、马尾神经损伤、

自主神经病变、盆腔广泛性手术后、吉兰-巴雷综合征、生殖肛门区的严重疱疹、恶性贫血和神经梅毒等。 2.5盆腔手术直肠癌、子宫癌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除等。 3. 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分类 3.1根据临床表现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特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尿失禁、尿潴留、尿失禁和尿储留并存。 3.2根据欧洲泌尿协会提供的Madersbacher分类,可分为以下四类 ⑴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过度活跃。 ⑵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活动不足。 ⑶逼尿肌活动不足伴括约肌过度活跃。 ⑷逼尿肌活动不足伴括约肌活动不足。 4.评定 4.1一般情况观察患者排尿障碍的特点,询问有无膀胱充盈感、排尿感等,了解饮水和排尿习惯;是否有外伤、手术、糖尿病、脊髓炎等病史或者用药史。 4.2体格检查注意患者血压;腹部检查:注意腹肌张力、小腹有无包块、压痛、膀胱充盈状况;神经系统检查:如感觉、反射、肌力、肌张力等,其中会阴部的检查很重要,如球肛门反射检查及肛门指检,球肛门反射阳性,提示脊髓休克期已经结束,肛门指检可以判断脊髓损伤患者是完全性损伤或不完全性损伤。 4.3实验室检查根据医嘱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细菌培养、细菌

浅谈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

浅谈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7-09-26T14:36:02.3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2期作者:秦雯[导读] 探讨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 河南省平顶山市平煤医疗集团总医院康复科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来我院治疗的9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当做研究对象,按照分组的原则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45例,试验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治疗,8周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在日排尿次数、残余尿量以及膀胱容量三个因素对比中,试验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可以明显改善膀胱功能,值得推广。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综合康复护理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脊髓损伤(SCI)引起的常见并发症,病理原因是神经环路损伤导致逼尿肌无力、括约肌与逼尿肌不协同等,造成膀胱不同程度的排空障碍而过度膨胀,使粘膜水肿、充血,损伤机体防御机制,造成尿路感染、肾积水等并发症甚至造成患者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本研究对患者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来我院治疗的9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当做研究对象,按照分组的原则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45例,试验组女22例,男23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35.23 6.13)岁;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评定的损伤程度B级19例,C级18例,D 级8例。对照组女24例,男21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35.86 6.52)岁;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评定的损伤程度B级17例,C级19例,D级9例。纳入标准:(1)病情符合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标准;(2)患者心脏、肾脏功能无明显异常;(3)在康复科治疗时间在8周以上;(4)脊髓损伤平面在C5以及以下。排除标准:(1)输尿管结石以及双肾结石;(2)合并严重肾脏、心脏功能障碍;(3)患者不愿作为研究对象参加试验的。两组患者在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在两组患者病情稳定之后进行间歇性导尿,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在导尿间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时帮助患者翻身、健侧肢体摆放、主动以及被动关节活动、四肢肌肉、腹肌、呼吸肌训练等。在排尿之前先训练患者自主排尿,锻炼膀胱功能,连续进行8周的训练;试验组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以及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具体方法如下:生物反馈治疗采用AM1000B 盆底生物治疗仪,在间歇性导尿前进行治疗,将电极置于男性患者肛门或者女性患者阴道5~7厘米处,治疗时间每次30分钟,治疗之后训练患者进行自主排尿后再进行导尿。功能性电刺激治疗采用奔奥BA2008-Ⅲ调制中频治疗仪,在髋髓神经区以及膀胱区放置电极,采用方波,4Hz频率,25~50mA电流,治疗时间20分钟,每天治疗两次。 1.3观察指标以及评价方法 观察指标对比两部患者在进行护理前后膀胱容量、自主排尿次数、残余尿量情况。 评价方法取基线资料与护理8天之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前后自主排尿后用膀胱扫描仪进行膀胱内尿量的测量;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前后膀胱容量进行测量,患者平躺,进行导尿之后进行测量与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参数进行t检验,用`x±s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前后的自主排尿次数、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对比,在护理之前,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自主排尿次数、残余尿量情况三个因素方面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在进行护理之后,两组患者在自主排尿次数、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三个因素方面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3讨论 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间歇性导尿可以有效避免膀胱膨胀过渡而造成的膀胱粘膜损伤以及膀胱痉挛导致的膀胱容量减小,而膀胱的间歇性充盈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膀胱有规律的储存以及排空尿液的功能,有益于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2]。 综合康复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方法,可以刺激膀胱区以及髋神经反射,抑制逼尿肌活动亢进,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3]。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由于支配盆底肌收缩的神经受到损伤,导致盆底肌功能障碍,无法进行正常收缩而松弛瘫痪,生物反馈治疗通过对盆底肌压力信号与电活动的进行监测产生的信号改变,对盆底肌收缩与放松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改善膀胱功能障碍程度[4]。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综合康复护理之后,在自主排尿次数、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三方面,两组患者对比,试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综合康复护理对发生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3-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2010年全文版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 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 主编 廖利民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宋 波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副主编 付 光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编委 季惠翔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果宏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陈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李明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审查委员会 杨 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李龙坤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杜广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沈 宏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吴士良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 卫中庆 南京鼓楼医院 谢克基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冷 静 上海仁济医院 郑少斌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赵耀瑞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陈 敏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杨金瑞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方祖军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 许传亮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宋希双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王 平 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李振华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文建国 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周辉良 福建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关志忱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徐 刚 浙江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黎 玮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邱建宏 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刘润明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 崔 喆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何舜发 澳门仁伯爵医院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英 文 缩 写 中 文 Alzheimer’s disease AD 阿尔茨海默氏病 Abdominal leak point pressure ALPP 腹压漏尿点压 Bethanechol supersensitivity test BST 氯贝胆碱超敏实验 Bulbocavernosus reflex BCR 球海绵体反射 Botulinum toxin A BTX-A A型肉毒毒素 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CIC 清洁间歇导尿 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 DNB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Detrusor sphincter dyssynergia DSD 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 Detrusor hyperreflexia DH 逼尿肌反射亢进 Detrusor instability DI 逼尿肌不稳定 Detrusor overactivity DO 逼尿肌过度活动 Detrusor leak point pressure DLPP 逼尿肌漏尿点压 Detrusor bladder neck dyssynergia DBND 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 Detrusor external sphincter dyssynergia DESD 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EAU 欧洲泌尿外科学会 Electromyography EMG 肌电图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 格林-巴利综合征 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ICI 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ty ICS 国际尿控协会 Idiopathic detrusor overactivity IDO 特发性逼尿肌过度活动 Intrinsic sphincter deficiency ISD 尿道固有括约肌功能缺陷 Ice water test IWT 冰水实验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IC 间歇导尿 Intravesic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VS 膀胱腔内电刺激 Multiple sclerosis MS 多发性硬化症 Neurogenic bladder NB 神经源性膀胱 Neurogenic detrusor overactivity NDO 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 Overactive bladder OAB 膀胱过度活动症 Phasic detrusor overactivity PDO 期相性逼尿肌过度活动 Parkinson’s disease PD 帕金森病 Sacral anterior root stimulation SARS 骶神经前根刺激术 Sacral deafferentation SDAF 骶神经去传入术 Sacral nerve stimulation SNS 骶神经刺激术 Sacral neuromodulation SNM 骶神经调节 Terminal detrusor overactivity TDO 终末期逼尿肌过度活动 Urethral pressure profile UPP 尿道压力描记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二)

?210?中华护理杂志2011年2月第46卷第2期ChinJNtaz。February2011,Vol46,No.2?指南与共识?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二)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 [续本刊2011年第1期<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一)] 第4章神经源性膀胱常用护理技术 l间歇导尿术(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 1.1定义 间歇导尿术指不将导尿管留置于膀胱内。仅在需要时插入膀胱.排空后即拔除。间歇导尿可使膀胱间歇性扩张。有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间歇导尿被国际尿控协会推荐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 1.2分类 l工l无菌性间歇导尿(Sterile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SIC) 用无菌技术实施的间歇导尿称为无菌性间歇导尿。脊髓损伤后待患者全身情况稳定后即可施行.建议在医院内实施。 1.2.2清洁间歇导尿(Clean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tic)在清洁条件下。定时将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规律排空尿液的方法称为清洁间歌导尿。清洁的定义是所用的导尿物品清洁干净.会阴部及尿道口用清水清洗干净,无需消毒。插管前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洗净双手即可。不需要无菌操作。 1.3目的 (1)间歇导尿可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接近生理状态。 防止膀胱过度充盈。(2)规律排出残余尿量,减少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感染。(3)使膀胱间歇性扩张。有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 ‘1.4适应证 (1)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脊柱肿瘤等导致的排尿同题。(2)非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如前列腺增生、产后尿潴留等导致的排尿问题。(3)膀胱内梗阻致 DOI:10.376t/j.i咖.∞54.17的.2011.02.043 执笔:蔡文智。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主任护师.敖授.博士生导师.E-marl:wendycail222@yehoo.eom;陈恩婧,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医师 顾同:威建安.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兹阳.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参与讨论制定指南人员(按姓氏拼音捧序):陈晓玲、丁慧、贾勤、李晓捷、李秀云、刘承梅、刘小芳、刘一苇、盂玲、韦汶伽、许洪伟、扬风翔、杨少青、叶軎玲、张美芬、张善欣、郑彩娥、周君桂、周月秀、朱小平 加l仉l!-20收稿 排尿不完全。(4)常用于下列检查:获取尿液检测的样本;精确测量尿量:用于经阴道或腹部的盆腔超声检查前充盈膀胱:用于尿流动力学检测。 1.5羹忌证 (1)不能自行导尿且照顾者不能协助导尿的患者。(2)缺乏认知导致不能配合插管者或不能按计划导尿者。(3)尿道解剖异常.如尿道狭窄、尿路梗阻和膀胱颈梗阻。(4)可疑的完全或部分尿道损伤和尿道肿瘤。(5)膀胱容量小于200ml。(6)尿路感染。(7)严重的尿失禁。(8)每天摄人大量液体无法控制者。(9)经过治疗,仍有膀胱自主神经异常反射者。(10)下列情况需慎用间歇导尿术:前列腺、膀胱颈或尿道手术后。装有尿道支架或人工假体等。 另外.医务人员导尿时还应特别注意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 1.6并发症 并发症包括尿路感染、膀胱过度膨胀、尿失禁、尿道损伤、出血、尿路梗阻、尿道狭窄、自主神经异常反射(多发生于脊髓损伤平面在T6或以上者)、膀胱结石等。 1.7操作指导 1.7.1总原则 谨防损伤、避免感染。保证操作过程中手法轻柔。1.7.2导尿管的选择原则 1.7.2.1导尿管种类 使用导尿管必须遵照厂家的说明和建议,以降低产品责任风险。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用于间歇导尿的理想导尿管应满足以下条件。(1)无菌。当条件限制或需要重复消毒非亲水性涂层的导尿管时.可采用以下方式:用抗菌液浸泡、放在水中煮沸、橡胶导尿管放在纸袋中用微波消毒等。(2)生物相容性好。(3)柔软易弯曲。(4)由高保形性材料制成。(5)无刨伤。(6)即取即用。 1.7.2.2导尿管尖端 导尿管尖端可制成不同类型。但不是在任何国家都能找到所有的类型和尺寸。也不是所有的类型都适用于任何患者。 (1)直头导尿臂:对男性、女性和儿童患者均适用,尿液 盈S直头导屎蕾 由导尿管的2个引流开口漉人导管腔。见图5。 (2)弯头导尿管:尖端设计为弧形,配有1-3个引流开口。这种导尿管可通过前列腺增大患者的尿道膜部和前列腺部。 对于那些有特殊适应证(如前列腺增大)的男性患者(成人或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