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模式

浅论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模式
浅论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模式

浅论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模式(zt)

李商隐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他以“丽朦胧,沉郁缠绵”的诗风在晚唐诗坛大放异彩。近年来,李商隐诗歌的研究也是古典文学界的热点。本文将从《圣女祠》一诗的解读入手,对李商隐诗歌的意象模式做一点抛砖引玉的探讨。

一《圣女祠》的解辩与李商隐诗歌的意象模式

李商隐诗歌的解读,研究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尤其是对约二十余首《无题》诗及《中元作》、《圣女祠》等一部分有题诗。就《圣女祠》(松簧台殿)一诗而言,研究界的分歧也颇大。刘学楷、余恕诚二先生以颇似《宝莲灯》中刘彦昌题诗于圣母庙,而认为属“人神恋爱非非之想”,同时也承认“圣女祠可能是道观的异称,圣女神上可能有女冠的影子。”(《李商隐诗选》第300页)钟来茵先生肯定了冯浩的“必非途次经过之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圣女祠》是一首破晓歌,是描写“被雅化的、被诗化”的“少男少女的幽欢生活。”(《李商隐爱情诗解》第66页)北大的陈贻欣教授却认为“此诗当作于别后过灵都观时”(《唐诗论丛》第295页)。我比较倾向于把此诗当作睹物怀人的爱情诗来解读。

“松簧台殿蕙香帷,龙护瑶窗凤掩扉”,首联是对圣女祠作整体上的描述。诗人联想到曾与恋人约会的道观而刻意渲染圣女祠的幽雅堂皇:青松翠竹掩映的台殿,虚饰的帷帐绣满了蕙草兰花,华美的窗扉上镂刻着潜龙舞凤。这些香艳富丽的物象传达的是一种极为欣赏而惋叹的怀旧意象。颔联转到了对圣女神像的描绘上来。“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常着五铢衣”,美丽的圣女神披着轻纱雾彀一般的衣裳,看上去好象置身于朦胧恍惚的三里云雾之中。而神像是不畏寒冷的,常年就穿着这透明无质、宛若无物的五铢仙衣。此联包含着诗人对恋人的无限怀恋之情。从而将一个无欲无感的圣女神像刻画得洁丽清雅,意态迷离。也正因为如此,腹联“人间定有崔罗什,天上应无刘武威”才会流露出几分凄婉几分感伤。人间有我这样的才俊之士,而天上到哪里去找能与你相匹配的彦杰达人呢?对恋人孤寂处境的想象更见深情,与全诗的意境也极为合拍。尾联“寄问钗头双白燕,每朝珠馆几时归”,系诗人想望之辞,也有“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感慨。试问圣女头上那钗头白燕,圣女神每次何时从天上返回呢?全诗的典故(如“三里雾”、“五铢衣”、“崔罗什”、“刘武威”)叠加使用,意象的表达也呈片断状性。对读者来说,是很难直接领会其中真义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诗歌意象的多样性,也使得全诗更显得飘渺迷离,耐人寻味。(读者对诗歌意境的把握也就具有了某种比较自由的解释权。)

但钟来茵先生仅根据道家隐比,以龙凤乃男女欢会的指代之词,认定:《圣女祠》为破晓歌,而“龙护瑶窗凤掩扉”应作“两相默契,关好瑶窗掩好门”解。这样显然过于坐实,是很难叫人信服的。刘、余二先生的题壁诗之说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诗中用典共有五处,“三里雾”、“五铢衣”、“钗白燕”都与仙女有关,姑且不论。而“刘武威”“崔罗什”均为风流之士,且以“人间定有崔罗什,天上应无刘武威”之句来形容圣女神,即使是道门中有人神相恋的传说,也未免有调笑慢神之嫌。

所以我认为,把此诗当作感物寄情的爱情诗则比较容易理解。诗人偶过圣女祠,见圣女神像而想起久别不见的情人,想起自己遇合如梦的爱情遭际,因而提笔书怀。诗中表达的是一种经过回忆之后再度体验的情感。(而不是如钟先生所说的是一种实指其事的情感。)它通过圣女神这一主体物象表现出来,是一种完全触摸得到的委曲备至、令人回肠荡气的舒泻。情感的舒泻对正处于孤寂中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黯然消魂的心灵享受。所以诗末才有“寄问钗头双白燕,每朝珠馆几时归”之句。

《圣女祠》一诗的意象表达是完全不同于盛唐的“亢奋昂翔”,也不同于中唐的生冷奇僻,甚至与晚唐其他诗人相比,也有很明显的不同。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包括道教的典故、术语、隐语)和或冷艳或沉郁的物象,如“香帷”、“瑶窗”、“三里雾”、“五铢衣”、“钗头白燕”、

“株馆”等来表达意象。同时这些意象的存在也是互不相联的,片断式的,依靠诗人内在的链接起来。这种意象表达方式在李商隐的诗歌中相当普遍,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模式。比如他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首联以“东风无力”和“百花凋残”来表现诗人相见难,离别亦难的无可奈何。颔联以春蚕到死、蜡炬成灰倾诉自己相思之深。腹联从对方的角度来写离别思念之苦。尾联以两个典故表达其想念之殷切。统观全诗,仍然是以“东风”、“百花”、“晓镜”、“云鬓”、“蓬山”、“青鸟”等一系列的绮丽的物象来表达意象的。而且,意象之间在逻辑上几乎也互不相连,我们必须在准确把握住诗人内在的相思痛苦和想望之情的基础上,才可能把它们串联起来。

二典故、隐语:玉阳学道对李商隐诗歌意象模式的影响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道:“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刘勰这里强调的就是诗人对客观世界的认同和追随。所谓“随物以宛转”,物象是诗人的起点和基础,意象的生发就在“留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它的表达是离不开诗人的自身经历的。而从诗人整个诗歌意象的创作倾向来看,也与诗人自身的经历息息相关。“玉阳学道”无疑对李商隐诗歌意象模式的形成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奠基作用。

李商隐少年早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繁南甲集序》)。从文宗大和三年到开成二年,李商隐除了有一段时间依附于重表叔崔戎外一直追随令狐楚。大约在崔戎幕期间,李商隐可能受崔戎所瞩,到河南王屋山的玉阳观学道。那时他大约二十三岁左右。正是才华横溢,诗歌创作逐渐升华的时期。道观的经历对他诗歌的影响也就显得尤为重大。当时,王屋山的玉阳观属清教系统,《真诰》、《黄庭经》、《汉武帝内传》、《抱朴子》等一些道教经典几乎是道士们的必修功课。而这些典籍中使用了大量的隐文、道典。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李商隐一方面在创作中学会了使用典故,另一方面,也在诗歌中延用了许多自己耳濡目染、非常熟悉的道典隐文。就诗歌的语言来说,道典用辞华丽瑰艳之风对李商隐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他的一首道典使用最多的诗《戊辰会静中出贻同志二十韵》

大道谅无外,会越自登真。丹元子何索?在己莫问邻。茜璨玉琳华,翱翔九真君。戏掷万里火,聊召六甲旬。瑶简被灵诰,持符开西门。金铃摄群魔,绛节何锐锐。吟弄东海若,倚笑扶桑春。三山诚回视,九州扬一尘。我本玄元胄,禀华由上津,中迷鬼道乐,沉为下土民。托质属太阳,炼形复为人。誓将覆宫泽,安此真与神。龟山有慰荐,南真为弥纶。玉管会玄圃,火枣承天姻。科车遇故气,侍香承灵芬。飘摇被青霓,袅娜佩紫纹。林洞何其微?下仙不与群。丹泥因未控,万劫犹逡巡。荆芜既以,舟壑永无湮。相期得妙命,腾景侍帝宸。此诗作于戊辰,为大中二年,李商隐离桂北归,冬初返回长安。在此期间可能暂回故乡,去过曾经学道的玉阳山。刚好碰上了道门中道士作静功。于是作诗以赠“同志”。诗中大致回顾了玉阳学道的经历。钟来茵先生以为此诗是李商隐回忆与宋真人恋爱之作,笔者虽有疑议,但诗中大量使用道典术语来组织意象是无可置疑的。如“会越”句,所谓“登真”即飞升成仙。出自陶弘景《登真隐诀》。“丹元”为上清教派内丹术语“茜璨”出自《黄庭经》。“九真”为《登真隐诀》所云的人体大脑的九宫仙真。“戏掷”出于《度人经》“掷火万里,流铃八冲”。另有《真诰》中的“灵诰”、“金铃摄魔”、“南真弥伦”、“火枣”、“帝宸”等,而它的意象之间也无明显联系。尽管此诗由于叙事成分过浓,相对于七言律诗中的典故而言,还比较直白,但研究界还是无法拿出一个统一的看法。有的认为是讽喻诗,也有的认为是悼亡诗。不管此诗作何解释,都是在使用了大量的典故、隐语、术语再加上意象的片断性而使全诗扑朔迷离、深沉蕴藉的。(此诗于玉阳学道的经历对李商隐诗歌意象模式的影响而言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这种打上道教深刻印痕的诗歌在李商隐的诗集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中元作》的“单杖虽得金条脱,温侨终虚玉镜台”。《圣女祠》的“消息期青雀,逢异迎紫姑”;《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一韵》的“口咏《玄云歌》,手把金芙蓉”等等。而就单纯的典故而言在李商隐的诗歌里也是比比皆是。

此外,谈到李商隐的玉阳学道不能不提及他与宋真人的玉阳之恋。那时,李商隐年少才俊,宋真人也青春聪慧。两人在道观间频繁的交往中产生恋情是非常自然的。但这一恋情既不符合当时的婚姻道德规范,也不容于道教森严的清规戒律。因此,他们只能偷偷地幽会。李商隐在诗歌来抒发他的感受时,就不可能象传统诗歌那样“直抒胸臆”,或者比较直白地“寓情于景”,而是采用了晦涩难解的典故隐语来组织意象,抒发感情。如《碧城三首》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良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常对水晶盘。

诗中以“碧城”借指道教宫观,以入道为“辟尘”,以寻欢为“辟寒”,而“女床”出自《山海经·西山经》,“鸾”指男性,也喻指双宿双栖。“星沉海底”、“雨过河源”写欢会之后分离在即时相对相望的惆怅。而“晓珠”可能暗指宋真人。全诗意境清寒,以隐语、典故来暗指幽期密约。可以想象,李商隐在逐渐娴熟地使用道典的过程中,发现了典故、隐语在诗歌创作中超凡脱俗的魅力,从而有意识的将典故、隐语融入意象的表达之中。

三沉郁、感伤:个性特质对李商隐诗歌意象模式的影响

特质的形成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遗传,一是后天环境的影响。李商隐的家族,从高祖一代起,都只做过县令、县尉、僚佐一类的地方官吏。而且曾祖、高祖都死得早,基本上是“百岁无业,”“家惟镂空”。父亲李嗣同样一生奔波于幕府之间,郁郁不得志。无疑,李商隐身上流着的是祖父辈抑郁难伸的血液,也继承了他们内向善思的性格。李商隐九岁时,其父在浙西幕府病故。此后,在“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的艰难中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这种经历刺激了他自幼就“悬头苦学”,以求“振兴家道”。十六七岁左右,是李商隐穷途抑塞的一生中一段短暂的辉煌。(以古文出诸公间。)却不料他少年得志后,却长期沉沦下僚,一生为寄人篱下的文墨小吏。应该说李商隐在个人理想方面,并没有走出传统士大夫的模式,视“仕进为宦而治天下”为人生的首要责任。他在《少将》诗中说,“一朝拔剑起,上马即如飞。”在《高松》中又有“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之句。这都表明了在他的个性特质中有着进取、自我肯定的一面。但晚唐社会的衰败和个人艰难潦倒的政治遭遇又使得他整个身心颓废而茫然不知所措。因而又在诗中发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感慨。李商隐自十几岁踏入仕途起,就基本失去了政治活动上的自由,无法逃避党锢之争的牵连和倾轧,最终以“诡薄无行,共排之”而屡遭打击。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的难堪,使得他的心灵长期处于忧郁和痛苦的煎熬之中。

而在个人的情感生活中,与“镬落生涯”的政治生活一样,充满了痛苦和忧郁。据考证,在李商隐的一生中学术界基本能认同的恋爱至少有三次。第一次是与洛中里娘柳枝的恋爱。从《柳枝五首》序中,不难看出,李商隐对“吹叶嚼蕊,调丝管,作天海风涛之典,幽意怨断之音”的柳枝是极为欣赏的,而柳枝同样对“谁人有此?谁人为是?”的李商隐也不无倾慕。可惜柳枝不久就被藩镇娶去。这次也许是李商隐真正的初恋就这样夭折了。第二次是前面已经提到的玉阳之恋。由于诗人与宋真人有过一段实质的旖旎浪漫的爱情生活。因此,这次恋爱的失败给他打击也就远胜于对柳枝的倾慕所造成的创伤。而李商隐对妻子王氏的爱恋可以算他的第三次恋爱。李商隐与王氏一直伉俪情笃,在《凤》一诗中:“万里峰峦归路迷,未判容彩借山鸡。新春定有将稚乐,阿阁华池两处栖。”那时,王氏已有身孕,但容颜未改。李商隐远在桂林,寄诗以表达其相思牵挂之情。可惜王氏又在他三十几岁时又弃他而去。“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一首〈房中曲〉吟出了对王氏亡去的彻骨哀痛。朱彝尊曾云:“言情至此,奇辟千古所无,”亦可见李商隐对其妻用情之深。

政治上的失意,爱情上的多折,不仅直接影响了李商隐即情即景的诗歌创作倾向,更重要的是使他逐渐形成了抑郁、感伤、内向的个性特质。这种特质决定了诗人的整个审美情趣,也就决定了他在成熟的诗歌创作中必然用抑郁、忧伤的意象来构筑幽微绵邈、曲折丛深的意境。

当然,我不否认,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有对前人师法的成分在内。譬如,比兴寄托手法的广泛应用可能受到“楚辞”的影响,而沉郁则不排除对庾信、杜甫某种程度上继承。但对前人的学习只可能存在于具体的技巧方面。即使对前人的学习,也是诗人在个性基础上的自觉选择的结果。

至于李商隐诗歌中意象的片断性,罗宗强先生在他的《唐诗小史》里以专门的章节作了介绍。但对它产生的原因却未有明确说明。我认为,李商隐诗歌中意象的片断性主要也应是个性特质影响的结果。

李商隐灵心善发,感情浓烈,而性格内向,这造成了他特殊的感情表达方式。再加上他在政治、爱情生涯中处境恶劣,经常心事钳口难言,“几欲是吞声”,因此他在诗歌的创作中更多的是从个人的感受情绪出发去选择组织意象。同时,其意象也完全可能是物象主动客观化的结果。也就是说李商隐很可能是在确定了意象之后,再去有意识地选择物象。如《无题四首》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明显看得出不仅是因为颔联的难解而造成意象的片断性,其他几联在意象的表达上也并无明确的逻辑联系。但我们反过来,先体味主人公的孤寂境况,则不难理解这种现象了。首联用景物烘托、微露内心的期待与惆怅,是一个写实的意象。颔联使用了隐喻、谐音等手法,其意却让人很费解。腹联用两个爱情典故来表达其爱慕之情。尾联笔意一转,写爱情的浓烈和内心积郁的失望与痛苦。诗人完全可能也是首先立足于自身的情感倾泻需求,而选择了“飒飒东风”、“芙蓉塘外”、“金蟾啮锁”、“玉虎牵丝”、“贾氏窥帘”、“宓妃留枕”等物象来表达对所思之人的爱慕,来反衬主人公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和暗示情之不能深藏久闭。这种物象和意象互相映射的方式是造成意象片断性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另外,诗歌中大量的典故也必然会造成意象的片断性。如《无题》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此诗用典凡“紫府”、“云浆”、“瑶台”,几乎是一句一典。“紫府”是仙人所居,“云浆”意云霞幻成的仙酒,“瑶台”也是神仙所居,且多为仙女。如若不是诗人内在理想成空的失望惆怅之情,就很难把这些典故串起来。

四李商隐诗歌意象模式在唐诗中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纵观整个唐诗的发展历程,从陈子昂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力倡革新,使得诗歌摆脱陈腐的宫廷篱藩以来,基本上经历了两次高潮,涌现出一大批风格各异、才华出世的伟大诗人。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诗歌是唐诗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由于整个时代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而使得诗歌体现出高扬亢奋、“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风格。在意境的构筑上也是“兴象玲珑”、“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中唐诗人在盛极难继的情况下,另辟蹊径,以狠重奇险和平易坦达的诗境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但与此同时,也明显流露出日渐衰废的迹象。比如,刻意搜求幽僻、生涩、奇异的物象等等。

因此到了晚唐,诗人们同样面临着一个如何开创诗歌新境界的问题。李商隐日渐成熟的意象模式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是应运而生的,它再次打破了中唐诗歌的传统,使得晚唐诗歌再放异彩。

“如果说盛唐诗歌主导倾向是阳刚之美,韩愈一派所追求的‘不诗之为诗’和‘以丑为美’是阳刚之美的一种变态,李商隐所创造的则是一种阴柔之美。”(刘学楷、余恕诚《李商隐诗选》)

这种阴柔之美就是通过朦胧、幽约、沉郁、迷离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如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楚宫》)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四首》二)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一梦春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祠》)

这些诗句均把红楼人空的伤感意象注入到凄艳朦胧的诗境之中,从而使得诗歌更显凄美幽眇。应该说李商隐诗歌意象模式对诗歌境界的开创,极大的丰富了诗歌的感情容量,也提供了“一种更细腻更复杂的表现方法”(罗宗强《唐诗小史》)。这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无疑是个很大的贡献。关于这一点,许多前辈名家都作了详细的论述,本文就不再多谈。

李商隐诗歌的这种意象模式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除了晚唐韩幄等人、宋初西昆派诗人外,直到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等人都在诗的风格上受过他的影响。还有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家,也或多或少的受到过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对唐五代及宋词产生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晚唐一直到宋初,诗歌的发展逐渐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宋诗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散文的某些特点(以文为诗),极大地排斥晚唐诗风中艳情成分。而由一种新产生的诗歌体——词承担了这方面的任务。因此,在这诗词分道扬镳的岔口上,对由诗向词的过渡,甚至对婉约词风的形成,李商隐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和典范作用。

李商隐以深情倚艳的物象构筑细腻幽眇的意象方面与词是完全与词相通的。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诗歌意象模式在唐五代及宋词中被借鉴。

如唐五代词: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时,美人和泪辞。(韦庄《菩萨蛮》)

谁道闲情抛掷久?惆翠细金压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温庭筠《菩萨蛮》)

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己《鹊踏枝》

花渐凋疏不耐风,画堂垂地晚堂空。堕阶藓舞愁红。(孙光宪《浣溪沙》)

宋词: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晏殊《清平乐》)

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碧楼帘影不遮愁,还似去年今日意。(晏几道《木

兰花》)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细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

这些词都是以绮艳感伤的物象来构筑意象的。如“翠细”、“金”、“寂寞”、“红楼”、“惆怅”、“朱颜”、“画堂”、“愁”、“紫薇”、“阑干”、“银屏”、“艳粉娇红”、“碧楼帘影”、“宝帘”、“银钩”,这些物象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也相当频繁地出现。事实上在许多词中都可以看到李商隐的影子。象李煜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乌夜啼》)基本上就是李商隐的“一岁林花即日休”(《即日》)的翻版。而晏几道的“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后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柳永《思美人》)也不无李商隐“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无题四首》)的痕迹。

另外,欧阳修、贺铸、周邦彦、周密等词人在构筑意境时,往往直接取法李商隐的意象模式。因此,我们在研究李商隐时,就不应局限于唐代甚至晚唐诗歌范围内,而因从更广泛的领域内来探讨。特别是他诗歌的意象模式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主要参考书目: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钟来茵《李商隐爱情诗解》

王重阳《宋词三百首》沈阳出版社

罗宗强《唐诗小史》陕西人民出版社

刘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青山宏[日]《唐宋词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冯浩《玉奚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陈贻欣《唐诗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

《温韦词冯新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花间集注》中州书画社

《二晏词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商隐诗歌成就

李商隐诗歌成就 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但用典相对较多,有晦涩之嫌。赞赏李商隐诗歌和批评他的人,所针对的都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后世许多诗人模仿李商隐的风格,但没有一位被认可。 根据刘学锴、余恕诚的整理研究,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共594首,其中381首已经基本确定了写作的时间,213首无法归入具体的年份。此外,还有十来首怀疑是李商隐的诗作,不过证据欠充分。 从吟咏的题材来看,李商隐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几类: 政治和咏史。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心态。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抒怀和咏物。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于是就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安定城楼》、《春日寄怀》、《乐游原》、《杜工部蜀中离席》是流传得较广的几首。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内容的作品中许多七言律诗被认为是杜甫诗风的重要继承者。 感情诗。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锦瑟》、《燕台诗》、《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等,保持了与无题诗类似的风格。而《柳枝五首》、《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则反映出李商隐感情诗另一种风格的意境。 应酬和交际。在李商隐用于交际的诗作中,写给令狐绹的几首(《酬别令狐补阙》、《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见寄》、《寄令狐学士》、《梦令狐学士》、《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特别引人注意,为解释他与令狐绹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李诗广纳前人所长,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顿挫,融齐梁诗的华丽浓艳,学李贺诗的鬼异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李诗还善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李商隐《东还》诗脍灸人口,赏读该诗,可看出李商隐所表露归

解读李商隐诗《锦瑟》

解读李商隐诗《锦瑟》 从整体着眼去解析李商隐的名篇《锦瑟》,主要要如何解读呢?下面来看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历来众说纷纭,难以确解。有的认为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有的认为是悼亡诗,怀念其亡妻王氏;或是怀念其青年时所爱恋的一位女道士。甚至有人认为是追念已故宰相李德裕。这些理解都有道理,我谁的观点都不敢否定。诗无达诂嘛!更何况此诗又将人事全部隐去,全用几个典故传之,更造成一种多义性。不过也无须为此头痛。更不必逐字逐句胡乱揣测,不妨像陶渊明一样“不求甚解”地去读书,你喜欢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怎样理解觉得有趣就怎样理解。其实,你非得像完成选择题一样,选出一项标准答案来,恐怕本身就是自讨苦吃。 诗是用形象说话的,故而本身就具有多义性,讲究含蓄蕴藉。读诗应学会慢慢品读,但我不赞成像解剖医生一样肢解作品,更讨厌以为字字都有出处或字字都有着落的考证之法。比如李商隐这首《锦瑟》,为什么不试着从整体着眼去理解呢? 首先,“锦瑟”这只是诗人创作的一个感情触发点,应是它触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首联两句就是直抒胸臆式的感慨之语:这锦瑟为什么要弄五十根弦呢?难道就是为了使其曲调悲凉吗?听其曲便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自己的一生,想起一生的梦想,想起年轻时所爱恋的对象。 颔联、颈联四句四个典故是对自己一生的形象表述。追忆往事难免使人有往事如烟、人生如梦之叹。四句以“梦”起,以“烟”收,是否就暗含了这样一种感慨呢?不过回想起来,许多事、许多人还是历历在目,感情也常常是很复杂的,遗憾、后悔、伤感、不甘、甜美、怀恋、惆怅,实在说不清楚。所以,诗人很巧妙地运用四个典故进行了非常形象、非常概括地表述。“庄生晓梦迷蝴蝶”运用的是“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子·齐物论》中说:一次庄子晚上梦见自己化为蝴蝶,早晨醒来竟然弄不清是自己变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内容摘要:李商隐的诗歌历来人们所争议,特别是《锦瑟》一诗,到现在依然没有一种说法能为绝大多学者所接受,究其成因,因其诗歌中运用了多种手法,形成了朦胧难解的诗风。本文将从意象、用典、非逻辑结构等方面作一些思考。 关键词:李商隐朦胧诗风特点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选用了李商隐的《锦瑟》《马嵬(其二)》两首诗。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马嵬(其二)》一诗。由此可见,李商隐的诗歌越来越为人们所喜欢,其诗歌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但是,李商隐的诗歌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争议。元代诗人元好问曾在其《论诗三十首(其十二)》这样写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那么,李商隐的诗歌总体上有哪些特点呢? 一、心灵化了的意象 中国诗文历来讲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物与志、情与景通过什么来整合在一起呢?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很多诗人在写诗时都要通过一定的意象表达一定的情感。可以说,没有一首真正的咏物、咏史、

咏怀的诗是不表现作者的心灵和人格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从感性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的形象,才能掌握住,才能表现出来。”(《美学》第一卷)那么,李商隐所运用的意象和其他诗人有什么不同呢?这就在于他把自己的所有感情、甚至灵魂都注入到诗歌的意象中去,使它们带上诗人自己强烈的个人情感的色彩,使意象与诗人融为一体,成为诗人的化身,使人分不出谁是物,谁是“我”。象李商隐所用的柳、梅、花、雨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无一不是被作者心灵化了的,读者读后也不能确定这些是普通的柳、梅、花、雨: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赠柳》)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十一月中旬见梅花》) 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李花》) 红楼融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 李商隐的诗歌中所用的意象,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物象尚且让人捉摸不透,另一类富有非现实色彩的意象,其所确指更是扑朔迷离,如珠泪、玉烟、蓬山、青鸟、彩凤、灵犀、瑶台等等: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李商隐把自己内心的种种情感加之于某种意象,诗人再把这种意

语文李商隐诗歌鉴赏

数学与信息技术系陈钊芸 20081113班 2008122132 无题三首 (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其三)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後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第一首赏析: 写与情人别离后的思念。始从觉醒的甜梦中醒来觉得怅然若失,回忆起梦中依依惜别的情景,又匆忙地写信给她。从借用刘郎的典故,显见今后要再会是几乎不可能了。 全诗着意摹写缠绵悱恻的相思相忆和不知所以的婉曲心理,而整个相思相忆的心理流程又与斜月、晨钟、烛影、香晕的环境描写层递而下,在梦幻交织中创造出一个凄迷哀丽的境界,既避免了艺术上的平直,又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远别之恨”的主旨。 刘郎是古代一个男子,他遇到了神仙女子,醒来后到天台山再找已经不见了。我们想想那神仙女子是永远见不到了,对李商隐来说,他所爱的人,是被幽闭在重重深墙之内,见她好象比神仙女子还要难,所以说「更隔蓬山一万重」。 1、原诗: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2、译文 你说要来却是空话,一去就无影无踪,斜月照着高楼,五更的钟敲响了。梦中因为离别啼哭也难以唤住你,醒来后强烈的相思驱使着我没等墨汁研浓就写信。烛光朦胧地映照着金翡翠屏风,熏香依稀地从芙蓉帐里微微地透过来。刘郎已经恨透了蓬山遥远,更何况你我之间隔着万重蓬山。 3、赏析 作为一个身世坎坷、郁郁寡欢的诗人,李商隐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失落感伤的情绪,一旦牵惹上所爱之人,不管是求之不得的企盼,还是久别难逢的怀恋,作者都将它置于一种朦胧、绝美的境界之中,通过各种可感的物象,渲染以飘忽朦胧的声色,使作品的感情色彩更加浓郁,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切。 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位远隔天涯的女子的痛苦思恋。诗人在梦中与恋人失之交臂,醒来之后便陷入无尽的怅惘之中。痛楚的呼唤已无济于事,于是提笔急书,寄情文字,却发现纸上竟是些淡淡的字迹。待到急迫的心情平息下来,诗人借着残烛的余光,遥思独居闺房的恋人,描画出迷人的场景,残月斜照空空楼阁,凄惨钟音悠悠传来,不知已经历过多少次这样的场景,多希望天明以后就可看见他的踪影,但是每一次的希望都换来的是更深一层的失望,又在失望当中孕育着新的希望,就这样在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中编织着梦幻般的未来。现实是远离难逢,梦

李商隐的诗为什么叫无题以及李商隐的诗特点

李商隐的诗为什么叫无题以及李商隐的诗特点
李商隐
李商隐的一生写了很多与爱情有关的诗歌 ,但也有很多无题诗,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很难理解。此外,李商 隐的骈文文学 价值也很高,所以人们会将他与杜牧比作“小李杜”。 李商隐的诗为什么叫无题 李商隐的无题诗, 是指李商隐所创作的部分以"无题"命名和以诗 歌开头两个字为题目的诗。 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时世艰难,仕途坎坷,婚姻不幸,爱情多舛,目睹身受 的政治打击,夹缝中求生存的境遇,令其饱受磨难。 他的诗作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 抒写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 无论是政 治诗,还是咏史诗,或者咏物诗,都写得浓缛典丽,曲折深婉。不仅内涵丰富, 耐人咀嚼, 而且异彩纷呈, 凄美绝伦。 在晚唐以心情意绪构成诗歌主题的诗坛上, 他以绮艳深幽之诗笔, 抒写自己的深情与苦调, 在浓厚的感伤情绪与悲剧意识中 展示出凄婉迷离、静谧深邃的诗境,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绝响千古。 所以无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环境的,既有无法用简 短的题目表达自己意境意愿的原因, 也有迫于历史政治情况的原因。 当然这也就 是现代人认为李商隐的诗晦涩难懂的原因。 李商隐的诗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 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 新境界。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 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此外李商隐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 用到了极致,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

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 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李商隐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 沉郁顿挫的特色, 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 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如《重 过圣女祠》 借爱情遇合, 于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 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春 雨》将李贺古体诗的奇艳移入律诗,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意象 极美。但他的诗中因爱用僻典,诗的整体意旨往往隐晦。其次,李商隐将人生慨 叹的抒写向更深细隐晦方面发展, 善于用艳丽精工的艺术形式表达惆怅落寞的情 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作品深婉精丽、韵味深厚,“近而不浮,远 而不尽”,富有象征暗示色彩,有一种朦胧美。如《锦瑟》,关于其诗意,历来 众说纷纭:有悼亡说、寄托说、恋情说、听瑟曲说、编集自序说、自伤身世说等 多种解释,表达幽微深远,具有朦胧美。再次,他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心 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李商隐的七绝如《宿骆氏亭寄怀 崔雍崔衮》、《夜雨寄北》、《夕阳楼》等,较多抒写身世之感,感情细腻,意 境婉约,诗中贯穿着身世和时世的悲感,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美,在 艺术上更是细美忧约、沉博绝丽,在精工富丽的辞藻中,朦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 情思,成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李商隐的诗歌有广泛的师承。 他悲怆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源于 屈原,他诗歌意旨的遥深、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之处。杜甫诗歌忧国忧 民的精神、 沉郁顿挫的风格, 齐梁诗歌的精工艳丽以及李贺诗歌的幽约奇丽的象 征手法和风格都影响了李商隐。李商隐的一些长篇古体,雄放奇崛又近于韩愈; 他还有少数诗歌清新流丽、 纯用白描, 脱胎于六朝民歌。 李商隐善熔百家于一炉, 故能自成一家。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摘要: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传诵的,他的爱情诗感情真挚,格调高尚,意境凄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李商隐的爱情诗意境扑朔迷离,情意绵绵,富有朦胧美和纯情之美,凄艳之美;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善于用典,以深化诗歌的主题。总之,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登上了爱情诗的顶峰。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朦胧之美、凄艳之美、纯情之美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善于用典。 (一)、李商隐及其爱情诗简介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李商隐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骈文。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他的诗歌渊源上可追溯到楚大夫屈原,下及盛唐的李、杜,并继承了中唐李贺开创的唯美派诗风,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李商隐是一位饱经仕途坎坷和生活磨难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作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李商隐可以

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对同时代的温庭筠、韦庄及后世的西昆体诗人,婉约派词人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许多描写爱情的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使它们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辖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 在唐诗丛香国中,爱情诗是一国芳馨别具的奇葩。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是这国奇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他以全新的热情,极度的关切,深入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层,去探索、体味,去认识、感受,把男女之情作为自己主要的审美对象,作为诗歌的重要题材。他一生共写了一百多首爱情诗(包括有寄托的诗),几乎占了他作品的五分之一。仅从数量上看,他就是我国第一个大量爱情诗的诗人。当然创作数量的多少,并不是判定作品好坏的标准,真正使他登上爱情诗领域顶峰的,应当是他爱情诗那独特的艺术个性。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以 下几方面: (二)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一、漂浮迷离的意境和富丽华艳的辞藻,使他的爱情诗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首先表现在主题的多义性上。从他的作品的题目上就可以感觉到这种独有的魅力。他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均以“无题”或首句头二字及句中任意二字命名,其实均

古典诗词鉴赏:暗暗淡淡紫——李商隐《菊花》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暗暗淡淡紫——李商隐《菊花》赏析 菊花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译文】 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 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注释】 融融:光润的样子。 冶冶:艳丽的样子。 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 罗含:(公元293年一公元369年)字君长,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未阳市)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编苇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被江夏太守谢尚赞为“湘中之琳琅”。桓温称之为“江左之秀”。官至散骑廷尉。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 禁:禁受,承当。 重露:指寒凉的秋露。 怯:胆怯、担心。 残:一作“斜”。 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指以菊花浸酒。 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升:摆进。 【创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李商隐通过吏部考试,释褐授官,做秘书省校书郎,但他在秘书省仅仅几月就被调到地方,担任宏农县尉(今河南省灵宝县)。到任不久,又遭受一次打击,因为他把狱中死囚改判活罪,触犯了观察使孙简,被罢官,正碰上姚合代孙简任观察使,又要他还任。李商隐和姚合关系不错,但他内心深处对自己屈居县尉一事,始终不快,不甘久居,一心想入朝任职。开成五年,他的岳父王茂元入朝为官,他便告假携眷到长安居住,以求汲引。此年九月四日,为谋求新的出路.他又辞去宏农县尉。到会昌四年。在杨弁之乱过后,他又移家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他自述此时自己“遁迹丘园”,“前耕后饷”,“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重祭外舅司徒公文》)。这首诗即作于此时。 【赏析】 《菊花》诗的末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与本诗末联所抒发的感概,可以说同中有异。在《菊花》诗中,笔者曾经说到,李商隐对于升君白玉堂一事,已觉无望,却想到自我毁灭,成为菊花酒,这样便可以浮在用黄金铸成的鹦鹉杯,升上用白玉砌的殿堂。这种感情,虽嫌激烈,却毕竟带有升上殿堂的愿望。到本诗,那些激烈的感情淡化了,苦竹、椒坞、微香、涓涓泪、寒雁、暮蝉、细路独来、清尊相伴,一片叹老嗟卑的味道,甚麼火气也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点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点 教师教育学院 07小教中文1班柯听挺 8号 摘要李商隐的诗在晚唐诗坛上可称得上是独树一帜,他的爱情诗尤其为人所称道。这类爱情诗,将爱情的缠绵、相思的苦痛和失恋的悲伤描写得淋漓尽致。他的爱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结构上有曲折深婉的特点;二是对六朝诗风合理地承袭,如绮美的意象、精致清丽的语言、柔婉的情韵、朦胧的意境、流畅的音律等;三是大量使用典故进行叙事、抒情、寄慨。总体来说,他的爱情诗给人以丰富的美感,情思婉转,寄意深微,诗意隽永,耐人吟诵。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艺术特点 晚唐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影响到晚唐诗歌,所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感伤情绪的美。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李商隐现存诗六百余首,大体可分为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和无题诗四类。在有题而仍属无题的诗作中,有一部分是爱情诗,如《为有》、《日射》、《一片》、《昨日》以及《碧城》三首等。无题诗是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作品,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些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 总体看来,李商隐的爱情诗深远细致,能把恋爱中的细微复杂的感情精确的表现出来,同时诗歌的意境优美,含蓄朦胧,内涵丰富,感情真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隐约其人,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一种朦胧惝恍的审美感受。对李商隐爱情诗进行赏析得出它们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李商隐的爱情诗在结构上有曲折深婉、回环往复的特点。他的诗比起盛、中唐诗人来结构要收敛细密。盛、中唐诗的结构是平行或递进式的,一层一个视镜,一层一个意蕴,境界开阔舒展,如高山远眺,而李商隐的诗却迂回曲折,全诗往往吟咏的是一种情绪,而在不同角度上叠加重复,犹如人在深谷徘徊,缠绵无休。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二句点出别离之苦,以东风无力百花凋零烘托愁绪,三四句写相思不断,又以春蚕丝尽蜡炬泪干写心情的灰暗失望和纠缠固结,五六句再写相思之苦,以镜中白发、夜月寒光来映衬两地别愁的萧瑟,七八句再借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自己的希望,却又以蓬山暗喻人神阻隔,终于只能通音信而不能见面,增添了一层愁苦,全诗回环起伏,紧紧围绕着别愁离恨来制造浓郁的伤感气氛。而《促漏》一诗:“促漏遥钟动静阁,报章重叠杳难分。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归去定知还向月,梦来何处更为云。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全诗从静夜钟漏声写起,在朦胧中将读者牵入一个幽渺隐秘而宁静的世界,这里闪烁着秾艳而凄凉的色泽和气息,给人以虚幻和神秘的感觉。而后点出一场幽会已经过去,归去之人却仍在月下徘徊难眠,来日悠悠,更不知这样的云雨幻梦在何处重现。最后画面转为明亮,写南堂中蒲草结,鸳鸯游,水波荡漾,更令人触目伤心。诗歌一层又一层地渲染,首尾回应,烘托出寂寞和孤单之情。 另外可以感受到李诗结构曲折深婉较为典型的如《春雨》诗:“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睕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中呈露的是一种幽渺迷忽的相思之情。头一二句描写作者为思情所困,和衣独卧,寂寥惆怅。三四句则由人去楼空、隔雨相望的冷寂,一下进到求访所思却无获而归的失落。五六句跳至对所思对象悲情触发的设想,再折回到自己梦境依稀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最后一位大家,也可以说是唐诗的终结者是中晚唐的诗坛巨擘,田雯(《古欢堂集·杂著》卷二)说:“盖义山诸体之工,唐人实无出其右者”,此种评价虽然不无夸张,但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李商隐研究越来越受人重视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意象是表意之象,是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李诗中意象众多,我们现以清人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所辑为准,该集中共保存了李商隐诗歌603首,其中共用意象为7957个。实体性意象为7579个,占整个诗歌意象总数的95%。虚拟意象378个,占他诗歌意象总量的近5%。文坛对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研究数不胜数,本文将从实体性意象和虚拟性意象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实体性意象 所谓实体性意象是指诗人自己或前人通过感官感知并选取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客观自然范畴和社会历史范畴。客观自然范畴的诗歌意象包括地理、时间、人体、动物、植物、等,社会历史范畴意象有人物、地理、建筑物、精神活动等。 灯烛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经典意象之一,李商隐在其诗歌中用到灯意象34次、烛意象22次。何世剑的《李商隐诗歌中灯烛意象的文化意蕴——兼论唐前灯烛意象的渊源流变》一文,阐述了唐前灯烛意象的渊源流变,灯烛逐渐与朋友、女性、人生忧患意识相联系,表达“爱情”的美满和缺失。此外,灯烛浸蕴了诗人深重的人生忧患意识,体现了诗人对甜蜜爱情、坚贞友情和美满生活的期待,代表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礼仪化、秩序化、宗法化伦理纲常的肯定,同时传达出诗人向往盛世、明主。而冀秀美的《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解读》则是从情意的理想感与境界感,邈远感与深挚感,飘摇感与孤独感,沧桑感与深沉感这四个方面对灯烛这一意象进行解读,灯烛以其光明、温暖的外部特征成为人们广泛歌咏的对象,也以其充满悲剧色彩的内蕴成为丰富情感的载体。灯烛意象被确定为中

李商隐诗两首1

李商隐诗两首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李商隐,晚唐诗人。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的诗风与白居易截然相反,白诗妇孺皆知,而李诗虽然好学深思的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 本课选取了他的《锦瑟》和《马嵬(其二)》。《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马嵬(其二)》乃咏史之作,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有人认为此诗为讽刺唐玄宗之作,而我以为李商隐此诗,意在感慨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的意境。 思路方法 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按照“阅读——掌握内容——分析艺术特点”的鉴赏过程,学生逐渐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领会诗歌赏析的要领,培养热爱诗歌的情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建议:为了让教师便于使用和查阅,本教案设计为两个课时(每一首诗歌为一个课时),但是我们建议教师采用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网络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2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4.了解诗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5.分析两首诗歌独特的艺术特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李商隐,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锦瑟》。 文本解读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汉语言N071张剑 【摘要】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这些诗并非作于一时一地,亦无统一思想贯穿,多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无法明言的情况,因而统名为“无题”。无题诗是李商隐诗歌中艺术成就较高、意境较深婉的部分。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复、深幽曲折、朦胧迷离的意境美和深婉含蓄,沉郁舒缓的抒情方式在无题诗中体现无疑。他的无题诗所表达的主题极为复杂、模糊,更多是一种政治、恋情、人生等综合性的、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因而,对其艺术特色的分析就必须从诗歌的表现内容、艺术手法、艺术构思、意象等方面细究其要旨,展示其情其景,探寻其独特的意境美。 【关键词】无题诗;艺术特色;构思;意境;象征 【正文】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李商隐一生失意、落魄,少时曾勤奋苦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家国,但于青年时期卷入牛、李党争之中,落魄潦倒,报国无门。在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已是晚唐帝国衰败的时候,各种的社会茅盾相互交织,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加上他出身低微,虽有“欲回天地”的壮志雄心,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矛盾交织使他壮志难酬,梦想幻灭。正是因为政治和人生的失意,李商隐写下了大量关注社会现实的感怀、咏物、咏史的诗作,抒发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与苦痛生涯,深刻地反映晚唐破败的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同情人民的疾苦生活,极具现实主义意义。 诗歌自汉魏以来至盛唐时由李白、杜甫发展到顶峰。然而,李商隐的无题诗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的浓艳色彩;既有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这些诗歌大都显得含蓄蕴籍、音调谐美、沉博艳丽,富有象征和暗示色彩,开拓了我国古代抒情诗歌的新领域,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高一个新境界,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意境。下面我试从表现内容、艺术手法、艺术构思、意象四个方面浅谈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一、表现的内容——“哀乐循环无端”的感情境界。 有寄托还是无寄托?无题诗,所要表现的是一种“哀乐循环无端”①的感情境界。这种感情的境界,在诗人笔下是以悲剧性的爱情相思的形态呈现出来的,但又不必拘泥于爱情生活这一点上,亦可以旁通于人生的其他领域,诸如政治的失意、身世的沉沦、年华的消逝、家庭的不幸以至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走向衰颓没落的悲剧性时代气氛,都能借以得到概括反映。要说有寄托,这也似乎可算作一种寄托,或者说得确切些,叫作寄托在有无之间,可以意会,却难以实指。无题诗之所以给读者带来一定程度的朦胧感乃至晦涩感,成为千古不破的“诗谜”,原因就在这里;而它之能够吸引各个时代的人们去细加玩味,甚且在无法确定其所指意图的情况下,仍能感受其艺术上的巨大魅力,道理也在这里。 对于李商隐写爱情的无题诗,如“昨夜星辰昨夜风”、“凤尾香罗薄几重”等名篇,这些诗不一定是写具体的某件实事,但都表现出李商隐有真切的爱情体验,有专注的恋慕对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幽微曲折的感情世界。他不愧是写爱情诗的能手,每一首诗中都有刻骨的相思情语,引起当时人和后代人心灵共鸣的爱情誓言。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到相思了无益,末妨惘怅是清狂。

李商隐其人及其诗歌风格特征浅说

李商隐其人及其诗歌风格特征浅说 摘要:李商隐是晚唐杰出诗人,其作品不但代表了当时诗界最高成就,而且在整个诗歌发展史上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文自李商隐身世起笔,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李诗的艺术之美,以期对诗人及其作品作出最切合实际的评价。 关键词:李商隐生平诗歌美感 李商隐是唐朝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人博学然难酬抱负,其诗瑰丽却遭人侧目。其实,只有懂得诗歌艺术的人士才知道,正是李商隐,真正将诗歌的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正如清初吴乔云:“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基于此,本文将从诗与人两个方面对李商隐及其诗歌作品进行简单探讨,不当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别号樊南生,郑州荥阳人,童年时随父在绍兴、镇江读书生活,十岁丧父后返回荥阳居住。李商隐天资聪慧,长于文学,15岁时即著《才论》,其古文为士大夫们所称颂。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闻知后,招其入府,并授以骈文技法。837年,李商隐高中进士,其报国之心油然而生,这一点可从其当时作品《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初食笋呈座中》、《八岁》等中窥出。当年冬日,令狐楚病故,因遭人嫉,李商隐正无所依靠,恰逢素爱其才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邀其入幕,乃于次年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县),不久即娶王女为妻。一代才子从此卷入党争,一生困顿,光辉理想由此破灭。851年,妻王氏病故,李商隐饱经

风霜的身心又遭打击,甚至萌生了出家为僧的念头,最终在郁郁寡欢中病逝。 李商隐不但是一位博学多识的才子,而且还是忧国忧民、时刻关心国家命运的志士。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情感真挚,艺术妙绝,成就是多方面的。李商隐的诗作有体恤民情的,譬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有反映政治事件的,譬如《有感》、《重有感》等;有揭露党人恶行的,譬如《霜月》、《赋得鸡》等;有描写仙风的,譬如《白道》、《紫府》等;有直讽王室的,譬如《随师东》、《寿安公主出降》等;有自叹伤逝的,譬如《落花》、《汉宫词》等等,无不脍炙人口,韵调和谐,其不愧为晚唐诗家第一人! 总体说来,李商隐诗歌之风格特征,当为以下几端: 一、在意象创造上,其诗独具隐重之美 出于异于常人的人生体验,李商隐作诗少于直白,大存比兴,其比物、比史、比仙,兴不平,兴冤抑,兴沉沦,笔触幽曲沉潜,主旨窈渺含蕴,将隐重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譬如《临发崇让宅紫薇》一诗中,诗人以“一树浓姿”抒怀,用“独”字贯穿全诗,加之“秋亭”、“暮雨”、“轻埃”等物象,更给全诗蒙上了一层惆怅、孤寂之氛围,从而将诗人本体与物象融合在一起,颇具动魄之魅力。 二、在表现形式上,其诗独具虚幻之美 李商隐才高志远,报国意切,然小人当朝,屡拒其行。在徬徨和苦闷中,诗人修习道术,直观世间之虚幻,进而在诗作中,亦铺陈此飘渺与虚幻之象。譬如《七月二十八日夜》一诗由梦提及,旋而遇

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

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 “雨”意象 杨长英 内容提要中国古典诗词中雨是个非常经典的意象,诗人们借它来传达离别悲苦、世事伤感等等复杂而又难以言说的情感。李商隐存诗549首,其中涉及到雨意象的有73处。这些雨意象与一些常见的意象结合,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复合审美意象。 关键词李商隐雨意象 翻开中国的古典诗词,“雨”是个让历代诗人涵咏不尽 的经典意象。从《诗经》到清词,读者都能从其中听到绵绵 不绝的“雨”声。雨这一自然现象何来如此大的魅力吸引诗 人关注的目光?雨自身多变的特点切合人心复杂心绪的起 伏,晶莹剔透的品质又充满诗情画意。李商隐笔下的“雨” 多达73处,这些姿态各异的“雨”或能展示大自然的神奇造 化,或能饱含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再或是承载了的中国文 学传统里的特定信息。 一、客观物象中的“雨” 雨这种自然现象,本身有大、小、急、缓的形貌之殊。 它的出现因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的差别而呈现出不同的风 貌。环境的明与暗、阔与狭、闹与喧都会影响到诗人的主观

感受。李商隐以雨为题的诗很多,如《雨》、《微雨》、《细雨》、《春雨》、《滞雨》、《风雨》等。《微雨》诗日:“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微雨初起时,随着树林上的雾气的浮动悄然飘洒,浑然一体,几乎莫辨。渐渐地,它才和夜间的凉气有了区分。入夜以后,觉凉气侵肤,开始时只以为是夜凉,久而方觉其为微雨。窗户虽离室内的人尚远,却隐隐感到一股寒凉之气侵入户内,使孤灯明灭闪烁,透出冷意。庭空夜静,依稀可以听到近处水面的细微浙沥声。这首诗写微雨避免了直接的刻画,主要从周围环境和有关事物着笔,写出静夜中变得细致锐敏的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以传微雨之神。一二句写薄暮时视觉之浑然莫辨到入夜后触觉之由不辨到辨,“初”、“稍”二字表现体物的过程。三句写触觉的细微感受,因窗迥灯冷而得;四句写听觉的细微感受,因庭空人静而闻,都能紧扣静夜特点。 另一首《雨》诗曰:“摵摵度瓜园,依依傍竹轩。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这是诗人身居幕府时咏雨抒怀之作。首联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雨声雨态。吕本中很欣赏这一联,说:“此不待说雨,自然知是雨也。……作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吕氏童蒙训》)。其实这首诗真正写得精彩的是领联,它不但细致入微地写出了秋雨落在池塘、洒在风叶上时所带来的凄冷气氛和萧瑟秋声,而且透露了诗人凄寒悲凉的心境,融视、听、触、感诸觉为一体,笔意也极空灵蕴籍。 李商隐也有直接描写雨的诗句,如“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河清与赵氏昆季宴集得拟杜工部》),雨后初晴,彩虹高悬于青嶂之上,给人以彩虹收尽青嶂残雨的感觉;雨雾日出,飞鸟展翅远去,渐没于夕阳辉映的遥天之中。何焯评其“清而丽”,宋宗元说:“晚晴入画。”(《网师园唐诗笺》) 宋人词作中多次提到的《燕台诗》中《夏》、《秋》、《冬》三首均有涉及到雨的地方,如《夏》之“前阁雨帘愁

李商隐的诗李商隐诗集大全李商隐代表作赏析

商隐的诗商隐诗集大全商隐代表作赏析 商隐的诗广纳前人所长,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顿挫,融齐梁诗的华丽浓艳,学贺诗的鬼异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诗还善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 商隐代表作欣赏 商隐(813--858)诗继承、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成就很高。就容而言,有政治诗、咏史诗、写景咏物诗和爱情诗几方面。商隐的政治诗中《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安定城楼》较为出色,表达了奋发进取的精神;他的咏史诗《贾生》、《隋宫》构思新巧、措词委婉、意蕴深长;咏物写景诗也有惊人之笔,如《登乐游原》,境界苍凉悲壮,意蕴含蓄。他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他常取名《无题》,或以诗中两字为题做为此类诗的题目,后人就把无题诗作为爱情诗的别称。其实商隐的无题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写相思又无法直说,所以写得迷离恍惚。另一种则是借恋情而寄托激愤,抒发感慨,就象他自己所说:“为芳草以怨王,借美人以喻君子”。以他的两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和“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前一首写有情男女

无法如愿的苦楚,后一首刻画了陷入绝境的爱情,诗情变幻迷离,难以捉摸。 商隐,男,汉族,字义山,号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婉约派,他祖籍怀州河(今沁阳市或博爱县),生于荥阳(今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商隐便在牛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大不如前的趋势,而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杜”,与贺、白合称三。有《义山诗集》。与温庭筠合称为“温”,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笺”之说。因处于牛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今沁阳),自祖父起,迁居荥阳(今属)。自称与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几代都只做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官

李商隐爱情诗艺术特色

xxxx学报1999年第4期 xxxx艺术特色 xx (xxxx师范学校邮编224200) 内容提要: 李商隐的爱情诗,蕴藉含蓄,意境深远,用典工切,写情细腻,巧用比喻,意象绵密,贯穿着一种执着不移的深厚感情,经得起反复咀嚼和玩索。 关键词: xxxx艺术特色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在这方面刻意求新,写下了许多爱情诗。李商隐的爱情诗,以其新奇的浪漫情调,巧妙的比喻,内在的抒情性,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爱情诗,有的不乏地老天荒的凄恻和前尘梦影的苍茫的深刻描绘,有的着重铸造美的意境,刻画相思相忆的婉转风情,写人则“灵犀一点”,写物则“珠箔飘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商隐在爱情诗中反复咏叹那种深沉的相思苦痛,渲染浓郁的悲剧气氛,表达了在重压下难以实现而又苦苦追求的理想,对美好事物消失而产生的憾恨以及无所依托的悲哀。这种悲剧性的调子之所以成为李商隐诗中反复咏叹的主题,一方面固然同他爱情生活的不幸遭遇有关,另一方面,这些长期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思想感情,包含了诗人在政治、社会方面的体验和感受,在那些含蓄隐晦的清词丽句中,分明含有某种更深一层的人生态度和情绪,从而使诗成为袁现诗人身世和情怀的一种象征,甚至表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李商隐也曾渴望唐王朝的“中兴”,以“安危须共主君忧”为己任,然而理想一次又一次地破灭,在他爱情相思的歌唱里,便时常出现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情调。反过来说,他或者借爱情相思的题材,寄托政治上的失意之感。于是,爱情的咏叹与人生的感怀,在诗中得到了和谐的一致。这些诗作为晚唐的一种时代情绪、社会心理,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特殊的社会意义。

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

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 内容提要: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其诗歌以晦涩难懂为后人所铭记,多表现的是诗人的心灵世界,正所谓言为心声。他的诗歌吸收了前人的多种写作手法,诗歌意象丰 富。蜡烛意象在李商隐诗中多次出现,它正体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态、特定的情感 模式和审美模式。也表现了诗人特定的那种情感。本文就李商隐诗歌中的“灯烛” 等凄冷意象进行其情感表达上的分析。 关键词:李商隐;凄冷;灯烛;意象 李商隐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晚唐抒情诗人。他才华横溢,是我国诗歌领域上一束色彩斑斓的奇葩。李商隐感情细腻,而多舛的命运让他体验了比一般人深切的多的人生坎坷和生离死别。李商隐还是我国古代诗人中十分注重意象美的杰出诗人,在流传下来的大量诗歌中,李商隐诗歌的意象无不体现出它的一种阴柔的美。有幻梦班的意象: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有凄迷伤感的意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多是选择那些纤细柔弱的物象来表达他心灵深处的细微情愫,如灯烛、蝴蝶、细柳、梦、嫦娥、枯荷、落花、夕阳黄昏、寒蝉孤鸿等染上悲剧色彩的诗歌意象。本文将从李商隐诗歌中“灯烛”这一意象入手,简析诗人借灯烛所表达的感情。 一、李商隐生平给他的诗歌意象中带来的重要影响 文字是心灵的一种表达,李商隐说得上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宦之家。少年丧父,和母亲两人带着父亲的灵柩归故里。弱小孤男,撑持门面,家境困厄,李商隐16岁的时候就以文章知名于文士之间,先得到白居易的赏识,再得令狐楚知遇。然而,他科场不利,在仕途上始终郁郁不得志。后来得到王茂元的赏识,李商隐娶了他的女儿王氏。却因此卷入了“牛李党争”,但他没有因此而后悔与王氏的婚姻,事实上他与王氏的婚后生活十分幸福和谐,王氏虽然是一个大家闺秀,但却是一个贤良淑德的好妻子,一辈子照顾李商隐的生活起居。李商隐对王氏也有着很深刻的感情,所以说他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他的这种品德和风格也为他后来写作大量关于爱情的诗歌也有这很大影响。

浅谈李贺和李商隐的诗歌艺术

浅谈李贺与李商隐的朦胧美李贺、李商隐都是唐王朝的宗室,他们都想一展平生之志,实现重振唐王朝的政治理想,但腐朽颓败的唐王朝并没有给他们一展才华的机会,所以他们的一生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仕途坎坷,过着穷苦潦倒的一生。他们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都有独具风姿的诗歌创作。 李商隐在《李长吉小传》中,极为生动地记载了李贺骑驴外出觅句呕心写诗的情景,传颂着“帝成白玉楼,召为君见”这个非常著名的故事,表现出对李贺的无限敬仰之情。李贺在诗歌的艺术创作上对李商隐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他的诗哺育了李商隐的成长在李商隐的诗集中,有《效长吉》等十多首诗留下了对李贺诗歌的模仿痕迹,但又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诚如张采田先生说:“玉溪古体虽多学长吉,然长吉语意峭艳,至于命篇,尚不脱乐府本色;义山宗其体而变其意,托寓隐约,恍惚迷幻,尤驾昌谷而上之,真骚之苗裔也。”虽然如此,他们毕竟在诗歌艺术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先就他们的诗歌在朦胧美方面做一些粗浅的比较。 戴叔伦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贺、李商隐在表现朦胧美方面是充分的、成功的,在中国诗歌史上,他们所写的具有朦胧美的诗歌,其成就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在最求诗歌朦胧美的过程中,李贺和李商隐都欲动了各种这笔情感埋没意绪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诗歌的个性特征,那么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异同又有哪些呢? 首先,二李都成功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比兴的手法,起源于诗经,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在诗经中运用十分广泛。李贺爱用层层的比喻,充分渲染和表现自己的情思,又会在比喻中掺杂一些象征的手法,让读者对他的思想似懂却又非懂。譬如《李凭箜篌引》,诗中用“空白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描摹李凭弹箜篌的声音之动听,用“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含笑”以写乐声之幽妙,用“十二门前融冷光”以写声音之热烈。读此诗,读者往往拍案叫绝,不禁为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所倾倒。但细细想来,有谁听过“昆山玉碎凤凰叫”,又有谁见过“芙蓉泣露香含笑”?虽然诗人的比喻是精妙绝伦的,但由于喻体或是象征性的,或是幻境中渺茫的事物,因此不能给人以具体真切的感受,他的情思也因而显的高深莫测。相比李贺,李商隐则主要用典故和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思。譬如《锦瑟》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用了四个典故,而这四个典故又都比喻什么呢,因为其朦胧性,后代对它的理解就众说纷纭了。 二李都是唯美主义诗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为了诗歌自身的美丽,也就是文字与意象的美丽,而不惜牺牲内容与情感的表达。而在表达诗歌朦胧意向的特点上,我认为可以分一下三点: 以诗的结构而论,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李贺题跋像,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但是他对于诗歌的整体结构则用力不够,因此他能写出大量的惊心动魄的诗句,却未能留下较多的意境浑成的诗篇。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而最为突出的便是他的爱情诗。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他的格律诗继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传统,也有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 以诗的表情而论,李贺多自创之语,对语言的色彩情态用力尤勤,诗中较多地用了同感、拟人、比喻等修辞,使其诗歌蒙上了一层荒诞虚幻的色彩。李商隐诗歌中语言多有所本,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