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课时选修课——琵琶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二课时选修课——琵琶记

————————————————————————————————作者:————————————————————————————————日期:

第一课时

元代杂剧与南戏

一、“元曲”的概念

戏曲:名自宋末元初刘埙《水云村稿》,自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用以通指中国传统戏剧。

元曲:元散曲和元杂剧合称。

二、元代戏剧的构成

一、杂剧(北杂剧、北曲、元曲)

它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

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受方言的影响,它有不同的声腔流派。魏良辅《南词引正》说杂剧声腔有中州调、冀州调和小冀州调。

这种北方声腔的剧种,很快流行于全国。

三、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条件

(一)元代社会

元朝是由蒙古统治者建立的政权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蒙古各部统一

宋理宗宝庆元年(1227)灭亡西夏。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灭金,占据了黄河流域

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铁木真的孙子、蒙哥的弟弟忽必烈继位(元世祖)。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元史·世

祖本纪》)。

至元十六年(1279)灭宋。元朝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汉化与发展:发展生产,兴学办校

农业:《元史·河渠志》:“内立都水监,外设各处河渠司,以举兴水利,修理河

堤为务。”

手工业发展,形成大都市

大都:“通衢交错,列巷纷纭”,“城南之走城北,去而晨,归而昏。”“华

区锦市,聚万国之珍异;歌栅舞榭,选九州之秾芬。”

杭州:关汉卿《杭州景》:“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点

儿闲田地。……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

商业:注重海外贸易

文化:注重教育。

中统年间设立十道提举学校官;

至元六年(1269),令诸路官府子弟入学;

二十四年(1287)又立国子学;

二十八年(1291),令“江南诸路学及各县内设立小学,选老成之士教之,

或自愿招师,或自受家学于父兄者,亦从其便。”

此外,还设立专科学校,中统二年(1261)令诸路设立医学;至元二十

八年(1291)令诸路设立阴阳学等。

社会等级划分:

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在官场中,汉官也受严格控制。

《元史·百官志序》:“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

南人贰焉。”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故一代之制,未有汉人、南人为正官者。”

元朝民族等级表

等级名称民族

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

第二等色目人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第三等汉人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

丹、女真等族

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

其他民族

文人的处境不幸,科举废立无常,“书会才人”

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十月:“科举事,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

武宗寻亦有旨,今不以闻,恐或有沮其事者。”

明人胡侍《真珠船》:“中州人每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

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

平而鸣焉者也。”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关(汉卿)

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白朴,作杂剧16种,今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

墙记》三种,而以《梧桐雨》为代表作。《梧桐雨》取材于唐代陈鸿《长恨歌传》,以李隆基、杨玉环二人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李、杨二人既有同情又有批判,主题思想较复杂,艺术表现亦较成功,对清代的传奇戏曲《长生殿》有重大影响。

马致远

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三、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条件

1、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2、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剧本方面,主要是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有的是“书会才人”,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这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也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的普遍提高。

3、诸多著名演员的出现有助于杂剧的兴盛。

4、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右图为元代街市图元代杂剧演出壁画)

四、戏曲剧本的构成

1、曲词。其功能:

a.抒发人物情感

b.描摹环境景物

c.推动情节发展

2、宾白。即说白。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

3、科介。剧本中对动作、表情、效果的舞台提示。

五、元杂剧体制

1、剧本体制

典型:四折一楔子。

2、演唱体制

旦本、末本(一人主唱)

六、元代的两大戏剧圈和元杂剧发展的两个阶段

(一)两大戏剧圈

1、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河北、山西、山东及河南和安徽北部。

徐渭《南词叙录》:“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

2、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集中于扬州、建康、平江(苏州)、松江(属上海)等地。

注重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

(二)元杂剧的发展分期(两大阶段)(略)

七、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2.矛盾集中,情节紧凑,主线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