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及其预防措施 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
2.1 溶血和红细胞破坏增加 溶血通常为剧烈运动性溶血(也称为奔跑性溶血), 既由于运动时脚步落下与地面撞击所致循环系统内 红细胞相互间或红细胞与血管壁之间相互撞击所引 起红细胞破裂(血管内溶血)。剧烈运动性溶血通 常比较轻微,可引起血浆结合珠蛋白下降,但很少 使之大幅度降低。结合珠蛋白可与血红蛋白结合, 防止铁从尿液丢失。铁从溶解的红细胞中释放出来, 然后再循环利用,与新生成的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结合,所以贫血不会发生。实际上,对优秀长跑运 动员的研究显示,剧烈运动性溶血对运动有益。这 是因为溶血可去除老化、僵硬的红细胞,代偿性的 刺激产生活力大、变形性强的新生红细胞。
因为运动性贫血一旦发生,在短时间能
很难恢复,避免运动员长期在血红蛋白 低下的状态下进行训练,否则会带来不 良后果[5]。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经常观 察血红蛋白的变化,以及引起运动性贫 血的前期生理生化的变化,及时调整运 动量避免运动性贫血的发生。
3.1
Leabharlann Baidu
合理饮食,加强营养
合理营养是运动员保持良好训练状态的物质基础, 对运动员的体能状态、体力适应过程、运动后体力 的恢复及防治运动性疾病有良好的作用,保证有充 足的蛋白质每人每天摄入2 克/kg 蛋白质(动物蛋白质 占25%以上)铁、维生素C、维生素B12 和叶酸的食 品,克服挑食和偏食的不良习惯,多摄入生物利用 率高的含铁食物,如牛肉、肝脏、动物血以及绿叶 菜、黑木耳、海带、紫菜、豆类等,多吃一些富含 维生素C 维生素的食物,如橙子、西红柿等,可以 防止因膳食营养摄入不足引起的贫血[6]。
3.3 科学合理练习方法
为了避免运动员在长期血红蛋白低的情况下进行训 练而造成的后果,就需要遵守循序渐进、区别对待 的原则进行科学训练。所以当血红蛋白在下降到 25g/L 时,就需要合理调整引动负荷,以治疗为主, 待血红蛋白升高后在逐渐增加训练量;而血红蛋白 下降达到50g/L 以上,就应该停止训练,积极治[8]。
运动性贫血的相关 因素及预防措施
(文献综述)
前言
运动性贫血在体育运动, 尤其是耐力 运动中, 不仅严重影响运动技能的发挥 和成绩的提高, 而且对身体也十分有害。 高血容量反应是运动训练适应性表现, 不会造成真正意义的贫血, 而运动训练 中红细胞溶血和铁储备状况的监测则是 预防运动性贫血的重点。本文就运动性 贫血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做一简述。
目录
1 运动性低血红蛋白简介 2 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 2.1 溶血和红细胞破坏增加 2.1.1 溶血发生的原因 2.2 运动影响血红蛋白合成 2.2.1 运动影响血红蛋白合成的蛋白质因素 2.2.2 运动影响血红蛋白合成的铁因素 2.2.3 铁需要量高于正常人 3 运动性贫血的预防措施 3.1 合理饮食,加强营养 3.2 强力营养剂(或手段)的研究和使用。 3.3 科学合理练习方法 3.4 适宜的中医药防治 4 结语
2.1.1
溶血发生的原因
2.1.1.1 红细胞膜过氧化作用加剧; 2.1.1.2 红细胞能量供应不足; 2.1.1.3 血液酸化; 2.1.1.4 血浆渗透改变[2]。
2.2 运动影响血红蛋白合成
血红蛋白分子是由1 分子珠蛋白和4 分子亚铁血红素 组成。训练期间膳食蛋白质和铁的供给量以及小肠 的吸收水平, 直接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
3.2 强力营养剂(或手段)的研究和使用。
铁在机体中发挥极为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氧的运输 能力、机体的能量代谢和免疫机能等都与铁有着密 切的关系,因此铁对运动能力的维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目前主要从运动训练对铁代谢的影响、铁缺 乏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以及补铁对运动能力的促进作 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当膳 食不能提供充足的铁时,应考虑以铁剂的形式补充 铁,通常以口服形式补充,有时也采用肌肉注射方 式补充。研究发现,机体血清铁蛋白水平低于 20μg/L 时,应当补充铁剂1~3 个月和维生素C,且 血液学指标的上升与铁剂的补充呈显著性相关。但 当补充铁剂对于血液学指标水平无回升效果时,需 考虑停止铁剂补充[7]。
4 结语
运动性贫血多是由于在运动训练状态下造成的机体 单位容积血液中与正常人相比,血红蛋白浓度和红 细胞均降低的一种身体功能状态[10],是影响运动员 发挥与个人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索有效 防治运动性贫血的干预措施与方法是现今运动医学 面临的难题[11]。
参考文献
[1]肖爽, 邱烈峰,余群. 运动性贫血相关因素及其防治特点[J]. 中 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7):3432-3433 [2]陈钢,论述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与防治措施 [J].哈尔滨体育学 院学报,2005,23(89):123~124 [3] 张缨, 文茹. 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与监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1,24(3) [4]陈佳,郑宁,刘玉倩,常彦忠.运动性铁缺乏及其预防[J]. 生物学 通报,2015,50(5) [5]俞洁.运动性贫血的治疗[J].浙江体育科学,1995,17(2) [6]王平勉.青少年运动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J].运动生理·生化·医 学 [7]王晋.中长跑运动运动性贫血的检测与预防[J].社科论坛,2013,12 [8]丛林,朱静华.浅谈运动性贫血的防治[J].田径,2014,8 [9]马文红,马龙.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性贫血的预防及展望[J].体育世界. 学术,2010,2 [10]王潇洁,方素萍,周军.中药治疗运动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J].现 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8(2) [11]覃荣周,王君良,郭文清,王煜.中药内服联合足底反射疗法治 疗运动性贫血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9)
谢谢观赏
2.2.3
铁需要量高于正常人
应用总体计算技术发观,
运动员肌肉湿 重每增加10%, 则多需铁170 mg ;循环 血量增加9%, 多需铁约200 mg , 在此基 础上, 再加上收缩肌挤压、机械摩擦引 起的红细胞溶血, 若不给予足够的铁补 充, 很可能发生运动性贫血[4]。
3 运动性贫血的预防措施
3.4 适宜的中医药防治
多数中医学者认为运动性贫血属于气血两虚型,运 用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通过助正益气、养血活血、 温补脾肾等方法,因此,可采用助正益气、养血活 血、温补脾肾等方法来防治运动性贫血。目前,常 用的中成药制剂有长白景仙灵口服液、道安液、多 福尔口服液、复方阿胶浆等。另外,以熟地、当归、 白芍、何首乌等配伍的中草药合剂也有助于提高人 体的造血功能。能有效地防治运动性贫血的发生。 祁晓华等研究证明灸药结合治疗能够较快地提高机 体血红蛋白含量,对运动性贫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9]。
1
运动性低血红蛋白简介
中国一般人血红蛋白正常值男性为120~160 g/L, 女性为 110~150 g/L。贫血的诊断标准是男性的红细胞数目< 4×1012 L-1,血红蛋白< 120 g/L; 女性为红细胞数目< 3.5×1012 L-1, 血红蛋白< 105 g/L。 运动性贫血是由于剧烈运动而引起的贫血现象。由于血红 蛋白的个体差异较大, 如果以绝对值来作为运动性贫血的 判断标准, 则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用“运动性低血红蛋 白”来描述这一现象, 并把“运动性低血红蛋白”定义为 “由运动引起的机体血红蛋白下降10%以上的现象”将会 更确切一些[1]。 运动性低血红蛋白不但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成绩, 而 且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所以, 有必要对其进行及时有效 的防治。
2.2.1
运动影响血红蛋白合成的蛋白质因素
在连续大负荷训练中, 当糖代谢释放的能量不能满足机体 需要时, 蛋白质分解代谢随之增强。如在长时间剧烈运动 中, 肝脏尿素的生成量可增加4~ 5 倍, 提示蛋白质消耗量 增加。因此有学者认为, 运动性贫血是由于运动训练时蛋 白质需要量增加, 若摄入蛋白质不足时, 一段时间后便会 引起贫血。有实验证实, 在3周时间内, 运动员的运动量无 明显改变, 但营养供给量减少,则出现血红蛋白含量下降, 说明营养因素对血红蛋白含量有直接影响。有学者报道, 运动员每千克体重每日供给蛋白质低于1 .5 g , 就会出现 运动性贫血;如在2 g 以上(动物性蛋白质占25 %以上)即可 预防因蛋白质摄入不足引起的贫血。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 生长发育阶段, 建造和修补组织的负担较大, 更容易发生 因蛋白质摄入不足引起血红蛋白合成下降, 致使运动性贫 血发生。
2.2.2
运动影响血红蛋白合成的铁因素
人体内含铁约3~5 g , 其中60%~ 70 %存在于血红 蛋白中, 3%在肌红蛋白中,酶系统中约占1%, 其余约 26 %~ 36%以铁蛋白或含铁血黄素形式正常成储存 于肝、脾、骨髓等组织中。血浆中铁与储存的铁保 持在动态平衡之中。我国正常成人铁需要量男子 12mg/d , 女子15 mg/ d。运动员需铁量高于常人, 并 随着运动时间、强度和环境等因素而变化。根据文 献报道, 运动员普遍存在铁营养状况不良, 尤其是耐 力运动员、女运动员、青少年运动员缺铁状况更为 严重, 易出现缺铁性贫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