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人血清IgG抗体

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人血清IgG抗体
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人血清IgG抗体

附件3 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人血清IgG抗体

试验材料:

(1)抗原片:家鼠型和姬鼠型汉坦病毒标准毒株感染Vero E6或Vero细胞制备,低温干燥保存;

(2)阳、阴性对照:单克隆抗体或确诊阳性患者恢复期血清(阳性对照)、阴性血清;

(3)羊抗人(或兔抗人)IgG荧光抗体;

(4)常用稀释液:pH7.2~7.4PBS、伊文思兰等;

(5)荧光显微镜。

检测步骤:

(1)用pH7.4,0.02mol/L PBS稀释待检血清,从1:20开始做2倍或4倍连续稀释至需要的稀释度。

(2)取出抗原片,用蒸馏水漂洗后,冷风吹干。

(3)用加样器依次从高稀释度到低稀释度逐个加入已稀释的待检血清,加入量以覆盖细胞抗原面为准(若为双份血清,最好上排为急性期血清,下排为恢复期血清),在37℃水浴箱湿盒孵育30~40分钟(每次试验同时设阳、阴性对照)。

(4)用PBS震荡洗涤3次,每次5分钟,再用蒸馏水洗涤1次脱盐,冷风吹干。

(5)用含1:3万的伊文思兰PBS按工作浓度稀释荧光结合物,滴加各孔(以覆盖细胞抗原面为准),在37 ℃水浴箱湿盒孵育30分钟,然后同(4)洗涤、漂洗、吹干。

(6)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细胞内病毒特异性荧光为黄绿色颗粒,分布在感染细胞的胞浆内。根据特异性荧光颗粒多少、荧光亮度、阳性细胞在细胞总数中所占比例,可将免疫荧光反应大致区分为1~4个“+”。

可参考阳性细胞数:<25%为“+”,25%~50%为“++”,51%~75%为“+++”,>75%为“++++”;无特异性荧光者为“—”(阴性)。

检测抗体滴度时,以能观察到明显特异性荧光反应(>“+”)最高血清稀释

度的倒数表示。

意义:

阳性结果,表明曾受到汉坦病毒感染,>1:20有诊断参考意义;

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抗体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则可确诊。

免疫荧光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免疫荧光技术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技术。它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基团,再用这种荧光抗体(或抗原)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或抗体)。利用荧光显微镜可以看见荧光所在的细胞或组织,从而确定抗原或抗体的性质和定位,以及利用定量技术(比如流式细胞仪)测定含量。 紫外光激发荧光物质放射荧光示意图 免疫荧光实验的主要步骤包括细胞片制备、固定及通透(或称为透化)、封闭、抗体孵育及荧光检测等。细胞片制备(通俗的说法是细胞爬片)是免疫荧光实验的第一步,细胞片的质量对实验的成败至关重要,原因很简单,如果发生细胞掉片,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一步关键的是玻片(Slides or Coverslips)的处理以及细胞的活力,有人根据成功经验总结出许多有益的细节或小窍门,非常值得借鉴。固定和通透步骤最重要的是根据所研究抗原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固定方法,合适的固定剂和固定程序对于获得好的实验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免疫荧光中的封闭和抗体孵育与其它方法(如ELISA或Western Blot)中的相同步骤是类似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免疫荧光实验中要用到荧光抗体,因此必须谨记避光操作,此外抗体浓度的选择可能更加关键。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标记好荧光的细胞片应尽早观察,或者用封片剂封片后在4℃或-20℃避光保存,以免因标记蛋白解离或荧光减弱而影响实验结果。 由于操作步骤比较多,同时在分析结果时无法像WB那样可以根据分子量的大小区分非特异性识别,所以要得到一个完美的免疫荧光实验结果,除了需要高质量的抗体,以及对实验条件进行反复优化外,还必须设立严谨的实验对照。总之,免疫荧光实验从细胞样品处理、固定、封闭、抗体孵育到最后的封片及观察拍照,每步都非常关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流程中每个步骤的质量,才能最终达到你的实验目的。 基本实验步骤: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的结果分析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的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A)检测抗核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患者中的结果应用分析。方法分别采用IIFA和胶乳法检测50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样本抗核抗体(ANA)。结果IIFA法检测血清ANA的灵敏度为76%,胶乳法检测血清ANA的灵敏度为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IFA 法检测ANA的敏感度明显高于胶乳法,提高了临床的阳性检出率。IIFA法用于ANA的筛查,阳性标本在进行滴度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 标签:抗核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胶乳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sults of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in detecting the antinuclear 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diseases. Methods The antinuclear antibodies of serum samples of 5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diseases were detected respectively by the IIFA and emulsion metho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in the sensitivity degree of ANA detected by IIFA method and emulsion method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76% vs 58%)(P<0.01). Conclusion The sensitivity degree of ANA detected by IIFA method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detected by the emulsion method,which improves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in clinic,the application of IIFA method for ANA screen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specimens for titer detection contribute to clinical diagnosis. [Key words] Antinuclear antibodies;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Emulsion method 抗核抗体(ANA)包括细胞核的自身抗体和细胞质内的核酸和核蛋白的所有成分的自身抗体,是指哺乳动物的细胞中以细胞核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1]。A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等自身免疫疾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因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诊断、鉴别以及评价预后中,ANA检测已成为重要的筛查指标[2]。临床上ANA检测方法较多,现阶段最常用、最有效的检测方法是IIFA法。由于不同检测方法检测灵敏性、准确性不同,往往影响到检测结果,使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在ANA 呈弱阳性的标本中,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成为争议的焦点。为进一步确认IIFA 法和乳胶法检测ANA的效果,进而客观评价该两种检测方法差异性,该文2015年10—12月间选取该院确诊或疑似为AID的患者50例作为观察对象,同时采用IIFA法和乳胶法检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标本均来自2015年10—12月到该院确诊或疑似AID的门诊和住院患者50例,男性15例,女性35例,年龄15~65岁。

免疫荧光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免疫荧光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免疫荧光技术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技术。它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基团,再用这种荧光抗体(或抗原)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或抗体)。利用荧光显微镜可以看见荧光所在的细胞或组织,从而确定抗原或抗体的性质和定位,以及利用定量技术(比如流式细胞仪)测定含量。 紫外光激发荧光物质放射荧光示意图 免疫荧光实验的主要步骤包括细胞片制备、固定及通透(或称为透化)、封闭、抗体孵育及荧光检测等。细胞片制备(通俗的说法是细胞爬片)是免疫荧光实验的第一步,细胞片的质量对实验的成败至关重要,原因很简单,如果发生细胞掉片,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一步关键的是玻片(Slides or Coverslips)的处理以及细胞的活力,有人根据成功经验总结出许多有益的细节或小窍门,非常值得借鉴。固定和通透步骤最重要的是根据所研究抗原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固定方法,合适的固定剂和固定程序对于获得好的实验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免疫荧光中的封闭和抗体孵育与其它方法(如ELISA或Western Blot)中的相同步骤是类似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免疫荧光实验中要用到荧光抗体,因此必须谨记避光操作,此外抗体浓度的选择可能更加关键。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标记好荧光的细胞片应尽早观察,或者用封片剂封片后在4?或-20?避光保存,以免因标记蛋白解离或荧光减弱而影响实验结果。

由于操作步骤比较多,同时在分析结果时无法像WB那样可以根据分子量的大小区分非特异性识别,所以要得到一个完美的免疫荧光实验结果,除了需要高质量的抗体,以及对实验条件进行反复优化外,还必须设立严谨的实验对照。总之,免疫荧光实验从细胞样品处理、固定、封闭、抗体孵育到最后的封片及观察拍照,每步都非常关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流程中每个步骤的质量,才能最终达到你的实验目的。 基本实验步骤: (1) 细胞准备。对单层生长细胞,在传代培养时,将细胞接种到预先放置有处理过的盖玻片的培养皿中,待细胞接近长成单层后取出盖玻片,PBS洗两次;对悬浮生长细胞,取对数生长细胞,用PBS离心洗涤(1000rpm,5min)2次,用细胞离心甩片机制备细胞片或直接制备细胞涂片。 (2) 固定。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固定剂固定细胞。固定完毕后的细胞可置于含叠氮纳的PBS中4?保存3个月。PBS洗涤3×5 min. (3) 通透。使用交联剂(如多聚甲醛)固定后的细胞,一般需要在加入抗体孵育前,对细胞进行通透处理,以保证抗体能够到达抗原部位。选择通透剂应充分考虑抗原蛋白的性质。通透的时间一般在5-15min.通透后用PBS洗涤3×5 min. (4) 封闭。使用封闭液对细胞进行封闭,时间一般为30min. (5) 一抗结合。室温孵育1h或者4?过夜。PBST漂洗3次,每次冲洗5min. (6) 二抗结合。间接免疫荧光需要使用二抗。室温避光孵育1h.PBST漂洗3次,每次冲洗5min后,再用蒸馏水漂洗一次。 (7) 封片及检测。滴加封片剂一滴,封片,荧光显微镜检查。 (一)细胞准备 用于免疫荧光实验的细胞可以是直接生长在盖玻片上的贴壁细胞,也可以是经过离心后涂片的悬浮细胞或者是将取自体内的组织细胞悬液离心后涂片。贴壁良好

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的区别[参照材料]

请问你曾经被IHC、ICC和IF所困扰过吗? 作者:北京义翘神州 在实验中,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对免疫组化(IHC),免疫细胞(ICC),以及免疫荧光(IF)傻傻分不清,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三者的区别,先贴图上来以便有个大致的区分。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免疫检测技术可以根据报告标签的不同,分为免疫化学和免疫荧光两类,而根据样品类型不同,可以分为组织和细胞检测技术。因此,才会延伸出三个相近的概念。 为了更好的区分这三个概念,我们还可以根据他们的英文词根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英文名分别是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 (ICC),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IF)。 词根分析: Immuno-指的是免疫技术(例如,抗体和抗原的结合) Histo-指的是组织(细胞以及它周围的细胞外基质) Cyto-指的是细胞(不包含细胞外的基质) Chemistry-在这里指的是化学检测方法(例如,颜色的变化)

Fluorescence-对被激发的荧光团的检测 通过对词根的解释,相信你在心中不再迷茫了吧。 这三个应用技术都属于免疫技术,都是将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可视化,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直接看到实验结果。而常用的方法就是化学显色和荧光显色。如果报告标签是酶促的,就是免疫化学,如果是荧光的,就是免疫荧光。 其实我们纠结免疫荧光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免疫荧光的英文名字Immunofluorescence (IF),但若是写成免疫组织荧光(IHF)或是免疫细胞荧光(ICF),那我们是不是就豁然开朗了。虽然这两个词汇在英文文献中应用的还不是很广泛,但绝对不是我自己杜撰的哦,已经有些学者在使用了,规范化应该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可能文字描述还是有些晦涩难懂,那我们就直接上图吧。先不看下面答案,仅从几张图片,你能明白哪张图代表哪种应用吗? A免疫组织化学:兔EGFR单克隆抗体(10001-R043-50)—人胎盘

免疫荧光检测

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抗核抗体(ANA)的实验方案) 荧光免疫技术是以荧光物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作为标准试剂,用于相应抗原或抗体的分析鉴定和定量测定。荧光免疫技术包括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和荧光免疫测定两大类。荧光抗体染色技术是用荧光抗体对细胞、组织切片或其他标本中的抗原或抗体进行鉴定和定位检测,可在荧光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结果,称为荧光免疫显微技术,或是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自动分析检测,称为流式荧光免疫技术。荧光免疫测定主要有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和荧光偏振免疫测定等。本次实验以荧光免疫显微技术检测抗核抗体(ANA)为例进行实习。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又称抗核酸抗原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DNP)、DNA、可提取的核抗原(ENA)和RNA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能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 抗核抗体实验原理 以小鼠肝细胞或某些培养细胞(如Hep-2)作抗原片,将病人血清加到抗原片上。如果血清中含有ANA,就会与细胞核成分特异性结合。加入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G抗体又可与ANA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核部位呈现荧光。 试剂与器材 1.抗原片现多用商品试剂。如需自行制备,方法如下: (1)肝印片制备:取4-8周龄小鼠,断颈杀死后,剖腹取肝。将肝脏剪成平面块,用生理盐水洗去血细胞,用滤纸吸干渗出的浆液。将切面轻压于载玻片上,使其在载玻片上留下薄层肝细胞。冷风吹干,乙醇固定,冰箱可保存1周。

(2)Hep-2细胞抗原片制备:Hep-2细胞是建株的人喉癌上皮细胞。经适宜培养在载玻片上形成单层细胞抗原片,用洗涤洗去培养基。干燥后,用无水乙醇固定。 (3)肝切片制备:取小鼠肝组织作冰冻切片,厚4μl。-30℃保存备用。 2.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抗人IgG抗体(FITC-抗人IgG抗体)有商品供应,临用时按效价稀释。 3.L PBS 4.缓冲甘油取甘油9份加PBS 1份。 5.待测血清、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临床标本筛选获得。 6.器材荧光显微镜、孵箱、有盖湿盒、染色缸、吸管、试管等 操作方法 1.准备:检查加样板,生物载片恢复室温,标记。 2.稀释:PBS-Tween缓冲液稀释血清,设阴阳性对照。 3.加样:加样板放于泡沫塑料板上,加25μl稀释后血清,至加样板的每一反应区,避免气泡。加完所有标本后开始温育。 4.温育:将生物薄片盖于加样板的凹槽里,反应开始,室温温育30分钟。 5.冲洗:用烧杯盛PBS-Tween缓冲液流水冲洗生物薄片,然后立即将其浸入盛有PBS-Tween缓冲液的小杯中至少1分钟。不必混摇。 6.加样:滴加20μl荧光素标记的抗人球蛋白(结合物)至一洁净加样板的反应区,完全加完方可继续温育。荧光素标记的抗人球蛋白用前需混匀并以PBS-Tween缓冲液稀释。

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又称荧光抗体技术,是标记免疫技术中发展最早的一种。它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技术。很早以来就有一些学者试图将抗体分子与一些示踪物质结合,利用抗原抗体反应进行组织或细胞内抗原物质的定位。它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基团,再用这种荧光抗体(或抗原)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或抗体)。利用荧光显微镜可以看见荧光所在的细胞或组织,从而确定抗原或抗体的性质和定位。 一、基本原理: 免疫荧光技术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抗体,再用这种荧光抗体(或抗原)作为探针检测组织或细胞内的相应抗原(或抗体)。在组织或细胞内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含有标记的荧光素,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标本,荧光素受外来激发光的照射而发生明亮的荧光(黄绿色或橘红色),可以看见荧光所在的组织细胞,从而确定抗原或抗体的性质、定位,以及利用定量技术测定含量。 二、应用范围: 其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可以测定内分泌激素、蛋白质、多肽、核酸、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细胞表面抗原、肿瘤标志物、血药浓度等各种生物活性物质。根据诊断类别,又可分为传染性疾病、内分泌、肿瘤、药物检测、免疫学、血型鉴定等。 三、基本实验步骤:

1、细胞准备。对单层生长细胞,在传代培养时,将细胞接种到预先放置有处理过的盖玻片的培养皿中,待细胞接近长成单层后取出盖玻片,PBS洗两次;对悬浮生长细胞,取对数生长细胞,用PBS离心洗涤(1000rpm,5min)2次,用细胞离心甩片机制备细胞片或直接制备细胞涂片。 2、固定。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固定剂固定细胞。固定完毕后的细胞可置于含叠氮纳的PBS中4℃保存3个月。PBS洗涤3×5min. 3、通透。使用交联剂(如多聚甲醛)固定后的细胞,一般需要在加入抗体孵育前,对细胞进行通透处理,以保证抗体能够到达抗原部位。选择通透剂应充分考虑抗原蛋白的性质。通透的时间一般在5-15min.通透后用PBS洗涤3×5min. 4、封闭。使用封闭液对细胞进行封闭,时间一般为30min. 5、一抗结合。室温孵育1h或者4℃过夜。PBST漂洗3次,每次冲洗5min. 6、二抗结合。间接免疫荧光需要使用二抗。室温避光孵育1h.PBST漂洗3次,每次冲洗5min后,再用蒸馏水漂洗一次。 7、封片及检测。滴加封片剂一滴,封片,荧光显微镜检查。 四、注意事项: 1、染完之后没有封片前直接照一些,因为有的时候可能封片会出现问题,再想照反而没有了,另外不要拖太长时间,荧光会崔灭的。 2、荧光的片子一定要避光保存,保存的好的话,过一段时间仍然能照出很好的片子。

免疫荧光技术的实验方法及其分类

免疫荧光技术的实验方法及其分类 一、免疫标记法及其分类 1.荧光免疫法 原理是应用一对单克隆抗体的夹心法。底物用磷酸-4-甲基伞形酮,检测产物发出的荧光,荧光强度与Mb浓度呈正比,可在8min 内得出结果。结果以Mb每小时释放的速率表示(△Mb)表示。该法重复性好,线性范围宽,具有快速、敏感、准确的特点。 以双抗夹心法为例,首先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体。除去未结合抗体,然后加受检标本,使其中的蛋白抗原与固相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洗涤除去未结合物,接着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体,使之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最后根据荧光强度,即可对蛋白抗原进行定量。 传统的荧光免疫法受本底荧光的干扰较大,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法是以具有特长寿命的稀土金属如铕,作为标记物,加入正常液后激发测定,能有效去除短寿命本底荧光的干扰。

2.放射免疫法 放射免疫法是以过量的未标记抗原与放射性物质标记的抗原,竞争性地与抗体结合,形成有放射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无放射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并有过剩的标记抗原与未标记的抗原。然后通过离心沉淀等方法,将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游离抗原分离,分别测定其放射性强度与标准曲线比较,即可对未标记的待测抗原进行定量。 RIA法测定血清蛋白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准确定量到ng/ml 水平。但早期的方法操作麻烦,耗时长,且有放射性污染。近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的应用,RIA的灵敏度又有了较大提高,且操作大为简化,并已有商品试剂盒供应,使用方便。 3.酶联免疫法(ELISA) ELISA法有竞争法和夹心法两种。竞争法是基于标准或血清Mb 和微孑L板上包被的Mb竞争性地与单克隆抗体相结合的原理而建立,该法的最低检测限为10μg/L,线性范围达1 000ug/L。夹心ELISA 法与EI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2)。ELISA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好,操作简单,适用于多份标本的检测,不需特殊仪器设备等优点,易于推广普及。但不适合急诊的快速检测。

间接免疫荧光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d-LMP2表达EBV-LMP2蛋白的活性 1 材料和仪器 293细胞 大鼠抗LMP2单克隆抗体 FITC标记山羊抗大鼠IgG抗体 荧光显微镜 2 检测方法 2.1 293细胞接种到24孔板中, 1.5~2.0×105个细胞/孔,37℃,5% CO2培养箱培养过夜,细胞生长成片。 2.2 每个细胞孔感染2.0×106VP供试品重组腺病毒,同时设置293细胞阴性对照孔。37℃,5% CO2培养箱培养两天,细胞完全病变。 2.3 收集293细胞。用PBS洗涤两次,重悬到100μlPBS缓冲液中,每孔10μl 涂于细胞片上,室温自然晾干。 2.4 将细胞片置于4℃丙酮中固定15分钟,PBS洗两次,室温晾干。 2.5 PBS浸泡10min,用PBS(含0.05%Triton-X100)浸泡通透25min。 2.6 用10%胎牛血清室温封闭40min。 2.6 细胞孔使用1:20 PBS稀释抗体,置于湿盒中,37℃孵育1小时。PBS洗8~9遍,保持湿润。 2.7 覆盖1:40稀释的FITC标记(PBS稀释)的羊抗大鼠IgG,置于湿盒中,37℃孵育30分钟。PBS洗8~9遍,室温晾干。(如用PBS有颗粒沉淀) 2.8 伊文氏蓝负染5分钟。超纯H2O洗3遍,室温晾干。 2.9 50%甘油封片。 2.10 显微镜下观察照相。 3 结果判定 显微镜下观察阴性对照孔细胞呈红色,供试品孔细胞可以看到明显的绿色荧光,即判定为阳性。检测结果应为阳性。 注:1、每一步均需晾干,细胞浓度可以比较高。 2、水洗效果要好,无盐粒子颗粒。

3、丙酮固定过夜效果较好。 PBS稀释。当然最好用封闭液直接稀释,再加一点TritonX100效果好。 培养液成分太多了。而且固定之后细胞都死了,用培养液没什么意义,只要保证其pH等条件适合就好了。 抗体说明书上都会有推荐的稀释倍数。上网查一下,有很多protocol。一般一比几百到一万都有,依抗体而定。可以4度过夜,这样染色效果好。 二抗一般较便宜,一般1:50到1:200多。 Jdzhangwenjun525@https://www.360docs.net/doc/da17066227.html, 1. 直接免疫荧光法测抗原 (1)基本原理 将荧光素标记在相应的抗体上,直接与相应抗原反应。其优点是方法简便、特异性高,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少。缺点是敏感性偏低;而且每检查一种抗原就需要制备一种荧光抗体。此法常用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快速检查和肾炎活检、皮肤活检的免疫病理检查。 (2)试剂与仪器 λ磷酸盐缓冲盐水(PBS):0.01mol/L,pH7.4 λ荧光标记的抗体溶液:以0.01mol/L,pH7.4的PBS进行稀释 λ缓冲甘油:分析纯无荧光的甘油9份+ pH9.2 0.2M碳酸盐缓冲液1份配制 λ搪瓷桶三只(内有0.01mol/L,pH7.4的PBS 1500ml) λ有盖搪瓷盒一只(内铺一层浸湿的纱布垫) λ荧光显微镜

第八章荧光免疫技术

第八章荧光免疫技术 FluoreSCenCe ImmunoaSsay 第一部分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 一、目的要求 掌握:荧光免疫技术原理、类型及临床应用,常用的荧光物质;熟悉:荧光免疫技术 的技术要点;了解:荧光标记物的制备与保存,镧系稀土元素标记物的制备,荧光免疫技术主要类型的技术要点。 二、教学内容 1.荧光标记物的制备:荧光和荧光物质,荧光标记物的制备。 2.荧光免疫显微技术:基本原理,技术类型,技术要点,方法评价,临床应用。 3.荧光免疫测定技术: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基本原理,技术类型,技术要点,方法评价和临床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测定(基本原理,技术类型,技术要点,方法评价和临床应用)。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如下有关荧光免疫技术正确的提法 A.直观性检测抗原和抗体 B.直观性检测抗原 C.直观性检测抗体 D.间接检测抗原或抗体 E.间接检测抗原和抗体 2.荧光素易受温度影响,操作时通常选择较佳的温度 A.10~15℃ B.15~20℃ C.20~25℃ D.25~30℃ E.30~35℃ 3.荧光抗体保存3~4年,应选择 A.小量分装、4℃ B.瓶分装、4℃ C.瓶分装、-10℃ D.瓶分装,-20℃ E.小量分装、-20℃ 4.下列组成荧光显微镜的结构中,与普通光学显微镜相同的是 A.光源 B.聚光器 C.目镜 D.物镜 E.滤光片

5.下列哪项方法不属于荧光免疫显微技术类型 A.直接法 B.夹心法 C.间接法 D.补体法 E.双标记法 6.荧光抗体染色标本的观察时间 A.当天 B.第二天 C.第三天 D.1周内 E.5天 7.荧光抗体闭接法应标记 A.抗原 B.抗体 C.补体 D.抗抗体 E.抗体及补体 8.荧光显微技术常用于检验血清中各种自身抗体和多种病原体抗体的方法是 A.直接法 B.间接法 C.双抗体夹心法 D.补体法 E.双标记法 9.荧光抗体间接法可检测 A.抗原 B.抗体 C.补体 D.蛋白质 E.抗原和抗体 lO.在荧光显微镜检查中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是 A.抗原荧光染色 B.抗体荧光染色 C.补体荧光染色 D.特异性荧光染色 E.非特异性荧光染色 11.主要用于测定各种激素、蛋白质、酶、药物及病毒抗原的技术 A.荧光偏振免疫测定 B.荧光免疫显微技术 C.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D.底物标记荧光免疫测定 E.流式荧光免疫技术 12.临床药物浓度检测的首选方法

临床免疫实验 间接免疫荧光法测抗核抗体实验报告

实验三、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抗核抗体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免疫荧光法的原理。 2、掌握免疫荧光法检测过程中避免非特异荧光干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是利用荧光抗体标记第二抗体检测未知抗原或未知抗体(第一抗体)的方法。以检测人血清抗核抗体(ANA)为例。病人血清中ANA(Ab)能与各种系细胞核成分(Ag)特异性结合,此种结合的Ab(IgG型)能与荧光标记的羊抗人IgG(二抗)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细胞核显示荧光,提示血清中ANA的存在。 三、试验材料: 0.1M,pH6.8PBS;小白鼠,待测血清,对照血清(阴性血清),羊抗人IgG荧光抗体、滴管、试管、孵箱、荧光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 1、小鼠断颈处死取肝,NS漂洗,剪取肝横断面印片于玻片上,左右各一处,自然干燥;滴加无水乙醇固定,室温凉干; 2、左右印片处分别盖上一片小纸片,分别滴加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各1滴,37℃30′; 3、去除纸片,PBS冲洗1min×3次,吸干水分; 4、左右印片处分别盖上一片小纸片,并滴加荧光标记羊抗人IgG(二抗)各1滴,37℃30 5、去除纸片,PBS漂洗1min×3次,吸干水分; 6、荧光显微镜镜检。 五、实验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细胞核发黄绿色荧光为阳性染色细胞,不发荧光为阴性;抗原片中出现阳性染色细胞为ANA 阳性,否则为阴性;阳性待检血清可作进一步稀释后测定效价。 (均质型)细胞核呈均匀一致的荧光(斑点型)细胞核内呈现斑点状荧光六、实验讨论:

1、注意事项: 1)制作核抗原片(印片)不宜太厚; 2)滴加的血清或荧光抗体要充分盖满抗原片; 3)荧光抗体孵育时要注意避光; 4)染色后的片子应及时镜检,不宜放置过久。 5)注意各步骤的漂洗要充分。 2、临床意义: 1)总的ANA检测在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筛选试验。绝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可呈阳性。ANA阳性者进一步检测各亚类ANA抗体对明确诊断、临床分型、病情观察、预后及治疗评价有重要意义。 2)未经治疗的、活动性SLE的阳性率为80%-100%。药物性狼疮100%、全身硬皮病、混合性结绨组织病、狼疮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3)干燥综合症(SS)、类风关、桥本甲状腺炎等。 3、间接免疫荧光法的优缺点: 优点: 1)制备一种荧光标记二抗(抗抗体)可用于多种Ab检测 2)特异性、灵敏度高 3)快速、可定位。 缺点: 1)需要荧光显微镜 2)存在非特异荧光干扰(产生原因:自发、抗体不纯、交叉反应、技术问题) 3)定性测定、判断结果不客观 4)制备片子难保存(荧光猝灭)

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技术

实验七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技术 一、目的要求 通过本实验,了解和掌握直接免疫荧光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抗原抗体的分析。 二、实验原理 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将荧光素标记到抗体或抗原上,这种标记荧光素的抗体或抗原仍然能与相应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通过已知的荧光抗体或抗原,检测样本中相应的抗原或抗体,从而进行疾病的诊断和对抗原抗体的分析。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三、实验材料 感染鸡马立克病病毒(MDV)的细胞培养物,抗MD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BA4;丙酮-乙醇(6:4,V/V)固定液,盖玻片,FITC标记的抗小鼠IgG荧光抗体,0.01mol/L PBS(pH 7.2),蒸馏水,载玻片(洁净无油);1000ml 烧杯,磁棒,磁力搅拌器,200μL移液器,吸水纸,镊子等。 四、实验方法 1.细胞片的制备与固定将消毒并处理过的盖玻片放于细胞培养瓶(皿)中,按常规操作,制备鸡胚成纤维细胞,并培养于细胞培养瓶(皿)中,待细胞生长成单层后,接种CVI988/Rispens疫苗株。48—72h后,直接收获盖片,用PBS洗涤1次,再以-20℃预冷的丙酮-乙醇(6:4,V/V)固定液固定5min,空气干燥,置密封容器于-20℃保存备用。如用96孔或24孔细胞培养板培养的细胞,可弃去培养液,用PBS洗涤1次,然后固定,固定方法同上。 2.抗体染色 ⑴将接种并固定的MDV病毒的盖玻片,用PBS洗涤1次,置架上。取未接种MD病毒的盖玻片,同上用PBS洗涤1次,置架上,作为阴性对照。盖玻片上滴加10μL—20μL工作浓度的单克隆抗体,96孔细胞培养板加入50μL/孔工作浓度的单克隆抗体。37℃水浴孵育30—45min。 ⑵盖玻片在PBS(Ph7.4,0.01mol/L)中用磁力搅拌器洗涤5—10min,如用96孔细胞培养板检测,则加入PBS 200μL/孔,洗涤3—4次。 ⑶取出盖片置架上,滴加工作浓度的荧光抗体(FITC标记的抗小鼠IgG的抗体)。37℃孵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 1 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操作步骤 标本的处理: 石蜡切片经脱蜡、梯度酒精脱水后,进行抗原修复,然后用0.01M PBST漂洗5min × 3/次; ?2%BSA或10%BSA 37 C湿盒内封闭30min ?抗体染色: C孵育30min;–在标本片上滴加适当稀释的荧光标记抗体(1:8或1:16稀释),放在湿盒中,37 ?0.0lmol/L PBS(pH 7.4) 漂洗5min × 3/次,不时震荡(洗去多余游离的荧光素标记的抗体)。 ?缓冲甘油封片 –分析纯无荧光的甘油9份+ pH 9.2,0.2M碳酸盐缓冲液1份配制。 ?镜检: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优点:方法简便、特异性高,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少。 ?缺点:敏感性偏低;而且每检查一种抗原就需要制备一种荧光抗体。若检测多种抗原需制备多种相应的荧光标记抗体。 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注意事项 ?对荧光标记的抗体的稀释:要保证抗体的蛋白有一定的浓度; ?一般稀释度不应超过1:20,抗体浓度过低,会导致产生的荧光过弱,影响结果的观察。 ?染色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标本及抗原而变化; –染色时间:从10 min到数小时,一般30 min; C的低温,延长染色时间。C可加强染色效果,但对不耐热的抗原(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可采用0-2C),高于37–染色温度:多采用室温(25 C 30 min效果好的多。–低温染色过夜较37 ?试验时需设置下列对照: –自发荧光对照(空白对照):标本加0.01mol/L,pH7.4的PBS代替一抗。 –阳性对照:用已知的阳性标本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特异性对照(抑制试验):标本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再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若标本自发荧光对照和特异性对照呈无荧光或弱荧光,阳性对照和待检标本呈强荧光,则为特异性阳性染色。 ?一般标本在高压汞灯下照射超过3min,就有荧光减弱现象; ?经荧光染色的标本最好在当天观察,随着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会逐渐下降。 2 间接法又称为荧光抗-抗体法 需要两种抗体参与,即一抗和二抗(荧光素标记)。一抗对标本中的抗原来说起抗体的作用,但对荧光标记的二抗来说又起着抗原作用。 –可用来检测标本中未知抗原,也可检测血清中未知抗体。 间接免疫荧光法操作步骤 ?标本的处理及非特异染色的封闭同直接法; ?一抗染色: C过夜。C作用30min或4–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通常1:100稀释,用0.01MpH7.4的PBS稀释),37 ?0.01M PBST漂洗5min×3次(震荡漂洗); C湿盒避光作用30min。?加荧光标记的二抗抗体,37 ?0.01M PBST避光漂洗5min×3次(例如包上锡纸,在摇床上漂洗); ?甘油缓冲液封片 ?镜检

免疫荧光技术常见问题汇总

免疫荧光技术常见问题汇总 1、问:用免疫荧光方法做组织切片和培养细胞内的蛋白,两者操作过程有哪些不同? 参考见解:只是固定方法不同。细胞固定用甲醇,切片固定用多聚甲醛,而染色方法是一样的。 2、问:近期要做免疫荧光双标,不知哪位有免疫荧光双标技术的详细步骤及其注意事项? 参考见解:经验是: (1)选取一抗时要来源于两种不同的动物,用来源于rabbit和rat的抗体,二抗则是不同荧光信号标记的,比如donkey anti-rabbit-FITC(绿)和donkey anti-rat-Tex-Red(红)。 (2)两种一抗同时孵育,然后两种二抗同时孵育。抗体浓度、孵育时间要仔细摸索,感觉一抗4度孵育过夜比较好,背景比较清晰。 (3)阳性对照用的是阳性组织切片,阴性对照则分别是家兔和大鼠的IgG,荧光标记物对照是PBS+荧光标记物。 (4)封闭血清与二抗来源动物一致,用的是10%的正常donkey血清。 (5)其余步骤同一般免疫荧光单标操作。 3、问:本人拟做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免疫荧光,二抗为FITC标记,想请教各位大侠: (1)抗体分装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时是否一定要在暗室中进行? (2)封片时是否用甘油缓冲液即可,还是用甘油和0.5mmol/L pH9.0-9.5的碳酸氢盐缓冲液等量混合封片? (3)免疫酶染色中的3%过氧化氢及2N盐酸是否还需要用? 参考见解: (1)你的二抗是用FITC标记的,为避免荧光分解,分装及荧光显微镜观察时均要避光; (2)封片最好用甘油加0.5mmol/L pH9.0-9.5的碳酸氢盐缓冲液,后者能使玻片透明; (3)关于免疫酶染色,如果是用过氧化物酶做标记,就必须用3%H2O2以去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2N盐酸需要使用,目的是使DNA变性,让Brdu抗体能够充分地与已经掺入的Brdu结合。

免疫荧光方法[1]

免疫荧光方法 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IF)实验 方法 免疫荧光技术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技术。它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基团,再用这种荧光抗体(或抗原)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或抗体)。利用荧光显微镜可以看见荧光所在的细胞或组织,从而确定抗原或抗体的性质和定位,以及利用定量技术(比如流式细胞仪)测定含量。 免疫荧光实验的主要步骤包括细胞片制备、固定及通透(或称为透化)、封闭、抗体孵育及荧光检测等.细胞片制备(通俗的说法是细胞爬片)是免疫荧光实验的第一步,细胞片的质量对实验的成败至关重要,原因很简单,如果发生细胞掉片,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一步关键的是玻片(Slides or Coverslips)的处理以及细胞的活力,有人根据成功经验总结出许多有益的细节或小窍门,非常值得借鉴。固定和通透步骤最重要的是根据所研究抗原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固定方法,合适的固定剂和固定 程序对于获得好的实验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免疫荧光中 的封闭和抗体孵育与其它方法(如ELISA或 Western Blot)中的相同步骤是类似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免疫

荧光实验中要用到荧光抗体,因此必须谨记避光操作,此外抗体浓度的选择可能更加关键。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标记好荧光的细胞片应尽早观察,或者用封片剂封片后在4℃或—20℃避光保存,以免因标记蛋白解离或荧光减弱而影响实验结果....感谢聆听... 由于操作步骤比较多,同时在分析结果时无法像WB 那样可以根据分子量的大小区分非特异性识别,所以要得到一个完美的免疫荧光实验结果,除了需要高质量的抗体,以及对实验条件进行反复优化外,还必须设立严谨的实验对照。总之,免疫荧光实验从细胞样品处理、固定、封闭、抗体孵育到最后的封片及观察拍照,每步都非常关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流程中每个步骤的质量,才能最终达到你的实验目的。...感谢聆听... 基本实验步骤: (1) 细胞准备。对单层生长细胞,在传代培养时,将细胞接种到预先放置有处理过的盖玻片的培养皿中, 待细胞接近长成单层后取出盖玻片,PBS洗两次;对悬浮生长细胞,取对数生长细胞,用PBS离心洗涤 (1000rpm,5min)2次,用细胞离心甩片机制备细胞片或直接制备细胞涂片。...感谢聆听...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摘要: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是指用荧光素对抗体或抗原进行标记,然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以分析示踪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以荧光素标记抗体或抗抗体,用于检测相应的抗原或抗体。本文主要对他们的原理、特点的介绍,并对其前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研究进展 Abstact Immunofluorescence antibody technology refers to an antigen or antibody labeled with fluorescein, then observed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nd fluorescence analysis in tracing the corresponding antigen or antibody . The most commonly used is labeled with fluorescein antibody or antibody, used to detect the corresponding antigen or antibody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and their prospects were discussed . Key words immuno ,Immunofluorescence, research progress 1.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技术

荧光抗体技术示意图 免疫荧光标记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是将已知的抗体或抗原分子标记上荧光素,当与其相对应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时,在形成的复合物上就带有一定量的荧光素,在荧光显微镜下就可以看见发出荧光的抗原抗体结合部位,检测出抗原或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始创于20世纪40年[1]代初,1942年Coons等首次报道用异氰酸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查小鼠组织切片中的可溶性肺炎球菌多糖抗原。当时由于异氰酸荧光素标记物的性能较差,未能推广使用。直至1958年Riggs等合成了性能较为优良的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Marshall等又对荧光抗体标记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从而使免疫荧光技术逐渐推广应用。 荧光抗体技术在临床检验上已用作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检验及自身免疫病的诊断等。在细菌学检验中主要用于菌种的鉴定。标本材料可以是培养物、感染组织、病人分泌排泄物等。本法较其他鉴定细菌的血清学方法速度快、操作简单、敏感性高,但在细菌实验诊断中,一般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手段使用,而不能代替常规诊断。荧光抗体染色法对脑膜炎奈氏菌、痢疾志贺菌、霍乱弧菌、布氏杆菌和炭疽杆菌等的实验诊断有较好效果。荧光间接染色法测定血清中的抗体,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回顾诊断。免疫荧光用于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是梅毒特异性诊断常用方法之一。免疫荧光技术在病毒学检验中有重要意义,因为普通光学显微镜看不到病毒,用荧光抗体染色法可检出病毒及其繁殖情况。 在寄生虫感染诊断中,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是当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检测疟疾抗体的方法。常用抗原为疟疾患者血液中红内期裂殖体抗原。ifat对肠外阿米巴、尤其是阿米巴肝脓肿也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所用抗原是阿米巴培养物悬液或提取的可溶性抗原。 1.1原理:荧光素在10叫的超低浓度时,仍可被专门的短波光源激发,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荧光。荧光抗体标记技术就是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荧光检测的高敏感性、以及显微镜技术的精确性3者相结合的一种免疫检测技术。 2.2荧光素:是将已知的抗体或抗原分子标记上荧光素,当与其相对应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时,在形成的复合物上就带有一定量的荧光素,在荧光显微镜下就可以看见发出荧光

免疫荧光实验步骤

免疫荧光实验步骤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免疫荧光实验步骤 1. 直接免疫荧光法测抗原 (1)基本原理 将荧光素标记在相应的抗体上,直接与相应抗原反应。其优点是方法简便、特异性高,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少。缺点是敏感性偏低;而且每检查一种抗原就需要制备一种荧光抗体。此法常用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快速检查和肾炎活检、皮肤活检的免疫病理检查。 (2)试剂与仪器 磷酸盐缓冲盐水(PBS):L, 荧光标记的抗体溶液:以L,的PBS进行稀释? 缓冲甘油:分析纯无荧光的甘油9份+ 碳酸盐缓冲液1份配制 搪瓷桶三只(内有L,的PBS 1500ml)? 有盖搪瓷盒一只(内铺一层浸湿的纱布垫)? 荧光显微镜? 玻片架? 滤纸? 37℃温箱等。 (3)实验步骤 ① 滴加L,的PBS于待检标本片上,10min后弃去,使标本保持一定湿度。

② 滴加适当稀释的荧光标记的抗体溶液,使其完全覆盖标本,置于有盖搪瓷盒内,保温一定时间(参考:30min)。 ③ 取出玻片,置玻片架上,先用L,的PBS冲洗后,再按顺序过L,的PBS三缸浸泡,每缸3-5 min,不时振荡。 ④ 取出玻片,用滤纸吸去多余水分,但不使标本干燥,加一滴缓冲甘油,以盖玻片覆盖。 ⑤ 立即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观察标本的特异性荧光强度,一般可用“+”表示: (-)无荧光;(±)极弱的可疑荧光;(+)荧光较弱,但清楚可见;(++)荧光明亮;(+++ --++++)荧光闪亮。待检标本特异性荧光染色强度达“++”以上,而各种对照显示为(±)或(-),即可判定为阳性。 (4)注意事项 1)对荧光标记的抗体的稀释,要保证抗体的蛋白有一定的浓度,一般稀释度不应超过1:20,抗体浓度过低,会导致产生的荧光过弱,影响结果的观察。 2)染色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标本及抗原而变化,染色时间可以从10 min到数小时,一般30 min已足够。染色温度多采用室温(25℃左右),高于37℃可加强染色效果,但对不耐热的抗原(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可采用0-2℃的低温,延长染色时间。低温染色过夜较37℃30 min效果好的多。 3)为了保证荧光染色的正确性,首次试验时需设置下述对照,以排除某些非特异性荧光染色的干扰。 ① 标本自发荧光对照:标本加1-2滴L,的PBS。

间接免疫荧光法

活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 1 转染细胞4h后,用PBST洗涤三次。 2 固定。用置于-20℃预冷的甲醇进行固定,500 ul/孔,室温作用10 min。用PBST洗涤三次。 3 封闭 4 一抗加入1:100倍稀释的阳性血清(用1%的BSA稀释)200 ul/孔,37℃作用1h。用PBST 洗三次 5 二抗加入1:500稀释的Alexa fluor 488标记的羊抗鸡IgY(用1%的BSA稀释),200uL/孔,37℃作用lh。用PBST洗涤三次。 6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转染Vero 细胞4h后,用PBST洗涤三次,用置于-20℃保存的冷丙酮(丙酮:乙醇=2:3)进行固定,500uL/孔,室温作用10min。用PBST洗涤三次,加入1:100倍稀释的ARV阳性血清200uL/孔,37℃作用lh。用PBST洗涤三次,加入1:500稀释的Alexa fluor 488标记的羊抗鸡IgY,200uL/孔,37℃作用lh。用PBST洗涤三次 一.实验器材: 1.器材: 40孔塑料板、40孔板离心机、微量加样器、振荡器、盖玻片、荧光显微镜等。 2.试剂: 单抗隆抗体(单抗)、荧光标记抗鼠免疫球蛋白、PBS(pH7.2-7.4)、甘油、叠氮钠(NaN3)等。 二.方法(微量法) 1.将分离好的单个核细胞用PBS洗2次,1000rpm每次10分钟。用含0.1% NaN3PBS调细胞浓度在0.5-1×108/ml(5000万-1亿/ml),加在40孔板上,每孔10ul,含5-10×105细胞,然后加入单抗(第一抗体)50ul(同时加入AB型血清5ul)振荡混匀,置4℃,至少30分钟。 2.用含0.1%NaN3的PBS洗一次,1000rpm离心3-5分钟弃上清。 3.加荧光标记抗鼠抗体(第二抗体)工作液20ul,混匀振荡置4℃/30分钟(时间不能超过)。4.用含0.1%NaN3的PBS洗2次,方法同上,弃上清,加入含60%甘油的PBS5-10ul(依据所加细胞量而定)振荡均匀,点片,并加盖玻片。 如想次日看结果可在第三步后每孔加入1%多聚甲醛PBS每孔50ul,混匀置4℃过夜,次日离心弃上清按四步做法观察结果(为膜荧光)。 细胞内抗原的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 细胞内抗原的检测过程与细胞表面抗原检测过程基本一致,只是在与一抗孵育前,需要预先对细胞用非离子去污剂进行透化处理。 操作方法 1. 取已固定好的细胞爬片或甩片或经过预处理的组织切片(石蜡或冰冻切片); 2. 用含0.2%TritonX-100或NP-40的PBS溶液透化固定后的细胞2min(室温),有些标本可能需要长达15min,时间视抗原而定; 3. 余下步骤接上述“细胞表面抗原的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步骤(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