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素有: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于农村城镇化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土地经营的细化制约着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土地的低成本阻碍着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制约着农村非农化的进程;农村集体土地收益的可能阻碍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加快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和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促使土地要素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的正常化应该:明晰产权关系,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代表,合理界定土地使用权主体的权利范围;改善市场环境,健全乡镇企业用地市场;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流转的相关制度的安排,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针对有条件的部分地区开展政策引导,实施土地置换,推动城镇化。

关键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村城镇化,影响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战略对策,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高我国城镇化总体水平、解决“三农”问题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在改革开放以来,速度发展较快、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地域差异明显,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同时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城镇产业支撑少、职能结构趋同、吸纳劳动力人口能力弱等等。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其发展的动力机制,总体特征以及出现的问题的分析,都可以看出当前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制约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1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保障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体现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1]。农业的发展进步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资金、劳动力、农产品及作为工业初级原料的农产品等重要生产要素。同时,农业的产业化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来源,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持续的充足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为农村城镇化的工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没有农业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将失去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基础,而且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镇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城镇的基本功能是作为经济腹地商品的集散地,农村城镇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要受到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性质的制约。从性质上看,农业可以分为自给自足性农业和商品性农业两种类型。前者是一种封闭式农业,它不存在对产品交换的要求,也没有对交换场所的要求,因而就不存在城镇形成的基本功用。而商品性农业以商品交换为特点,其形成和发展需要一系列为农产品交换提供服务的软硬件,而小城镇正是这些中间服务系统存在和运行的重要载体[2] (p121)。

2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前进动力

(1).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工业是一种集聚的活动,这种集聚效应引起人口和生产要素随着工业的发展而相对集中,当人口、生产要素以及经济活动在一个地理位置上的集中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形成城镇。而随着工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企业的集中,又创造了对金融、交通、信息、旅店、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产业的需求,从而带动城镇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引致了城镇化。农村工业化意味着现有农村社区的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转变,同时也意味着工业规模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集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2). 以乡镇企业为载体的农村工业

基于我国特殊的背景和国情,乡镇企业在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乡镇企业是由农民开办的企业,它包括乡(镇)、村(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开办的企业、部分农民联办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农民个人办的个体或私营企业以及以农民为主有各种所有制经济联

合经营的企业的总称。乡镇企业的产生,改变了我国工业化的格局,即由单一的城市工业化模式演变成为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二元并存双轨并进的模式。这说明,农村工业化发展与农村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乡镇企业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

3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是农村城镇化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

人口流动特别是乡村——城镇人口迁移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乡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镇增加了城镇劳动力的来源和商品的市场需求,能够满足城镇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与此同时,大量的人口流入城镇会给城镇的基础设施带来压力,进一步刺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此外,乡村——城镇人口流动也是农村城镇化的实现机制。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全面综合的过程,不仅包括人口的城镇化、产业的城镇化、还包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其他方面的城镇化。城镇人口的增加无疑会体现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而乡村人口流向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则会带来城镇人口的增加。因此,农村人口的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镇流动推动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于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为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农村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农户则通过承包机制来享有部分使用权,这一制度安排曾经极大地提高了农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和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然而随着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这一过去曾给农村社会带来突破性发展的制度安排却制约着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1农村土地经营的细化制约着农村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综合体现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农业的市场化要求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除了满足农民自身需要外还要有较多的剩余。农业社会化则要求农业产业转变为互相联系的社会生产过程;农业集约化及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面转变;农业现代化则是在农业生产逐步实现工业化、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不断发展的过程。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率有了极大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产量有了更多的剩余,且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行业有了短暂的发展,这虽然基本上满足了农业市场化的要求,但却是一种处于被动的满足,且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为农民对于剩余农产品的处置问题,碍于市场信息的闭塞,许多剩余农产品往往都堆放在自家仓库里。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因为受缚于土地的约束,也只是表现为一种季节性的、非稳定的流动。

农村社会化的实施是农业一体化经营的社会生产过程。完善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村社会化的基础,可以有效地架起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桥梁。但由于我国土地经营的碎化、农业人口数量大、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导致这一体系的建设往往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除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类似的服务体系已建立外,中西部地区都尚未建立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类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以农村集体组织的强大经济实力为基础,但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土地流转还未完全开展开来,农村集体组织的经济收入很低,影响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农业集约化要求农业走向规模经营和专业化,以形成较高的经济效益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但是当前的农业经营状况却是恰恰相反的。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家庭作业方式,土地的承包到户与农地流转的不畅通严重影响了规模经营的发展,外出务工的撂荒现象与种田能手和承包大户对于耕种农田的需求更加体现了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安排的不合理。

2土地的低成本阻碍着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制约着农村非农化的进程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它是推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