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空心化现象是中国农村发展在长期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矛盾激化与问题积淀,是当前国家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方面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美国发展经

济学家托达罗(Todaro M P)认为,城乡间预期收入的差异是推动人口迁移的主要经济因素]1[。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转移带来农村常住人口的逐渐减少,农

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使农村住宅的空间布局也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建设用地“外扩内空”的现象日益严重,聚落空心化问题开始受到关注[1]。突出表现在农村人口转移减少未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缩减相挂钩[2],相反,农村人均居住用地不断增加,“两栖”占地、空心村现象严重[3]。

研究显示:①调查村庄宅基地的平均空心化率为10.15%,其中东、中、西部区域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分别为14.82%、9.11%和7.15%,呈现出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的格局;②空间上,高空心化率省份主要集中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③城镇远郊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11.33%)高于城镇近郊村庄(7.81%),山地区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12.24%)高于平原区(9.91%)和丘岗区(5.86%);④村庄宅基地空心化率对于农村非农就业比重和耕地相对稀缺程度较为敏感。【4】

农村空心化的内涵:

国内学者们主要是从以下三个角度对农村空心化进行研究的" 其一,从地理学角度展开研究的。如:程连生、冯文勇等(2001)将农村聚落空心化定义为:因农户纷纷向原聚落周边拓居,致使原聚落住宅空置、坍塌,逐渐形成所谓的“空心村”的聚落演化过程。刘彦随、刘玉(2009)等认为农村空心化是指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原宅基地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不良演化过程。其二:从经济学角度展开研究的。如张茜、张俊(2008)基于托达罗模型对农村空心化现象做出了经济学解释;何芳、周璐(2010)基于推拉模型,将村庄空心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资源从农村内部区位资源禀赋不足地区向外围条件优越地区和城镇转移,造成村庄聚落人口流失、房屋闲置的结果。其三:从社会学视角进行研究的。如:张春娟(2004)将空心村定义为: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吸引农村中的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来到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空心化;同时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村庄建设规划的不合理,导致了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和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了村庄空间形态上的空心化,空心村出现;林孟清(2010)认为,农村空心化就是农村人才、人力资源大量流失,不仅使农业,而且还使整个农村地区的工业、副业、文教科研和卫生部门的人才出现严重空缺的现象。

农村空心化特征及空间形态:

基于传统农区的农村发展典型调研,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可归纳出农村空心化特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居人口呈老龄化、贫困化趋势,人口、资金等要素流向城市,引起农村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空心化,村庄整体格局和景观风貌受到极大破坏;村中心有人居住的宅基地面积不断减少,而村庄边缘的居人宅基地面积却不断增加,住宅的规模、质量水平明显提高,造成农村聚落的“外扩内空”[8,10,14]。空心村的空间形态取决于地形、村庄规模、区位等众多因素。总体而言,村庄规模较大、相隔较远的农区常表现为单核同心圆式空心村,村庄相隔较近的地区则形成多核式空心村[8]。不同的应力会引致环状、扇状、带状等不同的空间模式[5]。此外,地形因素和村庄原有形状的差异,也会产生差异化的农村空间形态,通常表现为圆形、扇形、矩形、带状、跳跃式等多种形式[13,14]。

农村空心化的发展阶段:

基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

农村空心化发展阶段不尽相同,空心村整体特征存在差异。一些学者从新住宅所占比例、

村落特征、新旧住宅布局、农房闲置率等方面将农村空心化过程划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15]。还有从聚落范围和人口密度在地域上的消长规律入手,并在城市扩展理论

启示下建立了村庄空心化过程模型[5]。目前,学术界对空心村发展阶段的划分指标与标准

存在差异,但基本上认可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发展的一种不良演化过程,经历出现、成长、

兴盛、稳定、衰退或转型等阶段。由于不同类型乡村地域内外部因素作用程度差异,不同

阶段的持续时间不一,还可能出现波动起伏[16]。

农村空心化的影响因素:

资源与环境因素:原村庄的资源与环境是农村空心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土地资源较丰富、农村人居环境相对较差,且发展规划缺失、宅基地管理政策缺位的地区,

农村空心化的发生发展更具有普遍性]17[。程连生等通过利用空间欲望、家庭数量、经济收

入和土地政策等要素构成雷达模型,并根据资源环境中所包含触发要素的多少,将村庄发展

划分为五种类型[5]。从我国重点农区典型村庄农村空心化演进态势来看,农村内部生活空

间拥挤、自然灾害频发、居住环境恶化等因素往往构成农户外迁和农村空心化的离心力,

而村庄周边的开阔空间和相对丰裕的土地资源成为空心村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13]。经济与社会因素:

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民具备更新住宅的意愿和能力,被长期压制的农民住宅需求开始释放,农村住房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同时,农村“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的快速变迁,加剧了分家立户及其建房高潮的到来。原有旧住宅环境较差、面积偏小等固有缺陷,促使农户住房投资区位的明显改变[17],从而使旧宅基地的废弃或闲置成为可能[18]。此外,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低建筑成本、低运输成本及低土地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空心村的形成[5]。而传统的“多一处宅基、多一份家业”的小农思想,以及盲目的攀比心理、特定的社会观念与文化习俗,成为祖辈宅基地深度开发利用的阻力所在,客观上加剧了农村宅基地废弃化和农村空心化发展。

体制与制度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