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面肌痉挛(瞤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面肌痉挛(瞤动)
面肌痉挛中医学称之为瞤动,是一种以面部肌肉阵发性痉挛或跳动为表现的顽固性疾病。
本病轻者仅限于眼睑周围痉挛、跳动,有时会牵拉至面部、口角等部位。
严重者患侧面颊耳角以至头皮等均有强烈牵拉感,可导致面部?斜,肌肉拘紧、萎缩。
西医学认为,本病仅为一个症状,产生的原因很多。
如面神经炎后遗症、三叉神经痛后遗症,局限性癫痫发作、桥脑肿瘤、中毒以及疲劳性和心因性痉挛等原因。
【病因病机】本病多为七情所伤,阴血暗耗,经脉失养,阴阳之脉不能协调所致。
也常见于劳累日久、耗伤气血,气血不容面部,或口喎虽愈,但风寒之邪未尽,滞留脉中,引起筋脉收涩所致。
【临床表现】睑部、面部、口角肌肉不自主颤动。
症重者抽动、痉挛,面部肌肉僵紧,抽动时人中沟可歪向并侧,病侧眼裂小于健侧。
若久病可见面部肌肉萎缩,视物不清及面部怕冷,遇寒凉症状加重。
面部可有压痛。
气血亏虚,经脉失养者:面部肌肉跳动,失眠多梦,肢体面部麻木,劳累失眠后症状加重,抽动明显。
舌质淡,苔白,或有齿痕,脉沉细。
风寒未尽,客于阳明者:面部拘紧明显,抽动时呈痉挛状,遇寒加重。
有时呈面瘫后遗症状。
舌苔白,脉弦涩。
气郁不畅,失于疏泄者:面部肌肉瞤动以颤动为主,女性多见,忧郁气恼后症状加重,有时呈周期性发作,舌苔
白,脉弦滑。
【治则】调理气血,化瘀除滞,疏通经络。
【取穴】角孙及面部阿是穴为主,酌情加用穴位如下。
气血两虚:中脘、足三里。
风寒未尽:风池。
气郁不畅:合谷、太冲。
【刺法】面部阿是穴均用细火针,其他腧穴依症施用补法或泻法。
【病案举例】例1 陈某,女,86岁。
主诉:左眼睑抽动20余年,左面部抽动2年。
病史:20年前,因意外精神刺激导致左眼睑时有抽动,未予治疗。
近2年来症状加重,扩大到左面颊肌肉抽动,严重发作时左眼几乎不能睁开,引颊移口,面部紧涩,有时整个面部不能自主。
精神紧张或遇寒冷后症状明显加重。
一般情况尚好,纳可,便调,寝安。
望诊:面黄,左面颊不停抽动,频率时快时慢,幅度时大时小。
舌质淡,苔薄白。
切诊:脉弦滑。
辨证:肝郁气滞,气血失调,筋脉失养。
治则:活气行血,养血荣筋,疏导阳明。
取穴:角孙、头临泣、丝竹空、颧髎、地仓、阿是穴、合谷、太冲。
刺法:合谷、太冲毫针速刺,行平补平泻手法,予中等刺激量,余穴用细火针速刺,隔日治疗1次。
1诊后患者自觉面部轻松有舒展感,5诊后面部瞤动次数减少。
望诊已能看到抽动频率、幅度均有明显好转,舌脉如前。
治疗穴位不变,两个疗程后,患者只述偶有面部轻微蠕动。
望诊肌肉瞤动已消失,面肌活动自如,原方巩固治疗两个疗程后,临床痊愈。
例1 王某,女,54岁。
主诉:左侧面部肌肉跳动2年余,加重近9个月。
病史:2年前原因不明出
现左眼睑轻度颤动,经常发作。
后渐至眼睑瞤动,未经治疗。
近9个月来,上眼睑跳动停止,惟觉下眼睑跳动幅度增大,入眠则止,醒后则发,伴有耳鸣,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
严重时目不能睁,口角向左牵拉,导致口眼?斜。
抽动静止后面部恢复正常。
同时感到面部拘紧不轻巧,食纳可,寝安,便秘2日一行,尿常。
望诊:体瘦,面黄,左眼下睑跳动明显伴口角?斜,舌质淡,苔白。
切诊:脉细缓。
辨证:气血俱虚,不荣经脉,阳明失畅。
治则:疏通经脉,调整气血。
取穴:面部阿是穴。
刺法:以细火针局部速刺,隔日治疗1次。
1诊后症状无改善,3诊后下眼睑跳动次数减少,患者诉面部始有舒展感,偶感跳动停止。
效不更方,穴法不变。
4诊后至10诊,下睑跳动随诊递减,效果明显。
其跳动呈大间歇状态。
约13诊后下睑跳动停止,面部形态正常,临床痊愈。
【按语】中医学认为面肌痉挛、跳动、颤动仅是程度不同,而在病因病机、临床辨证方面均有着共同的认识。
其病因多与精神情绪的变化因素有关,女性多于男性。
另外,脑力工作者用脑过度,精神紧张亦为好发原因之一。
在脏腑往往与肝有关,肝气郁滞不畅必然导致肝血亏耗,阴血不足,不能荣于颜面而风生。
亦可因口眼?斜或风痰眩晕日久不愈导致久病气虚,风痰相搏阻于阳明经脉,产生痉挛抽动。
在经络系统,本病常与经脉循行有关,“头为诸阳之会”,多条阳经
循行于面,尤以阳明、少阳更为重要,阳明经多气多血,少阳经多气少穴,均与人体气血有着明确显著的关系。
正是由于经脉性质与循行部位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虽然本病产生的病因病机及病势发展各有不同,但其实质都是面部经脉滞涩不畅、气血不行、局部肌肉失于荣养而致。
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本病症状仅以局部为主,不论病之轻重、性别、年龄,患者全身症状很少。
基于此对本病的认识,经络系统的理论是重要的,局部治疗也占有重要地位。
治疗本病非火针莫属,用一般的药物及针灸方法很难奏效。
疗效的产生于火针的功效特点分不开。
正如《针灸聚英》云:“火针亦可行气,火针惟假火力,无补泻虚实之害。
”因此,尽管对本病的认识有气血虚实之分,就火针治疗而言,尽可应用不得拘泥。
需注意的是操作要“准、稳、快”。
针要烧红、烧透,刺之要准确。
所刺部位首选痉挛跳动局部阿是穴,次选面部疼痛压痛点及面部腧穴。
每次针3-6穴,不可用太多腧穴,隔日治疗1次。
有些病人尚伴有其他症状或病因不同,可酌情使用相应腧穴,配以毫针治疗。
风寒重者多用风池,肝郁气滞者多用合谷、太冲,气血不足者加用中脘、足三里。
同时予适当补泻手法。
另外,对患者要嘱其注意事项,鼓励建立信心,遵守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