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村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村寨

2013-09-06 15:21 | 来源:百度百科 | 作者:中国羌族文化资源库

点击:106次共有0条评论免责声明打印|字号:

羌族民居以碉楼、石砌房最为著名。《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记载,说羌人:“垒石为碉以居。垒砌数重,门内以辑木上下,货藏于上,人居其中,畜圈其下,高二三丈谓之鸡笼,十余丈者谓之碉。”,这里的“鸡笼”即指羌民传统上居住的房屋。

1.村寨历史

羌族民居以碉楼、石砌房最为著名。《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记载,说羌人:“垒石为碉以居。垒砌数重,门内以辑木上下,货藏于上,人居其中,畜圈其下,高二三丈谓之鸡笼,十余丈者谓之碉。”,这里的“鸡笼”即指羌民传统上居住的房屋。而所谓的“碉”则在《后汉书·西南夷传》(卷116)上有记载,岷江上游的冉夷:“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谓之邛笼。”羌族的碉楼在羌语中被称为“邛笼”。这种用乱石叠砌石墙、高碉和住房的民居修建技术世代相传,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高超技术和鲜明特点的羌族建筑艺术。

除了碉楼和石砌住房以外,羌区还时兴另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房屋类型,称作吊脚楼。此楼兼具川西北山区汉族住房和羌族碉楼两种特点于一体,一般作为侧房或者厢房,与家户的正房(石砌房屋)相连。房屋的一面完全依坡建在实地上,其余三面临坎悬空,靠房柱矗在坎上支撑,因此房屋底部形成半空半实的状态。吊脚楼的房梁,柱子,楼板、间壁都是用的木料;四周墙体是用石头砌筑;房顶先铺一层竹篾,再在其上铺还魂草,盖上泥土和石板即可。吊脚楼有很多好处:底部既可圈养牲畜,也可堆放柴草,还可堆放农具到等其他杂物;楼子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可在楼内放置粮食。

碉楼是羌族的传统特色建筑。这种建筑形式是千百年来羌族长年处于战乱及羌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造就而成。为了求防御和生存,促使羌人选择易守难攻的碉楼建筑,依山而建的基地标准。碉楼多建于住宅旁边,高达数丈。修建时不用吊线、也不绘图,亦没有柱架支撑,全凭经验目测,利用不规则的石片、石块信手砌成,石块之间不用石灰,只用黄泥土粘连。整个碉身棱角突出,就如同用砖砌的一样,壁面平直整齐,十分坚固。内部每层都用木板相隔,用独木梯上下,窗口很小,各层都有射击和观察孔。碉楼顶层覆盖一层还魂草,再用黄土压盖夯实,铺上石板。顶部设置一引水槽,不漏雨水,冬暖夏凉。

按照功能不同,可分为防御碉楼和战事碉楼两种。防御碉楼通常建在寨子的中心或村寨附近地势较高的位置,为整个村落共同拥有,也称之为村碉,一个寨子有几座这样的建筑。这种碉楼一般七层左右,平时闲置不住人,用于贮存粮食、柴草,从碉楼最上层眺望远方,视野极其开阔,类似于古代的烽火台或者瞭望哨,战时就成为观察敌情和传递信息的据点。若遇外敌入侵和抢劫,全寨子的老幼妇孺都进入碉楼内躲避。战事碉楼大多建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关口,碉身高大坚固,专门用于抗敌,可驻扎军队,把守要道。

羌族的碉楼随着社会的安定团结,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已经失去防御与战事的作用。现存的碉楼虽然历经上百年的风吹雨打,经受无数次自然灾害的破坏,如今却依然傲然矗立在

羌区各寨。它们不但是作为羌族历史曾经的见证,而且也充分显示出羌族人民卓越的智慧与高超的建筑技术。

2.与自然的和谐

岷江上游的羌族聚居区山势险峻,河流纵横,自然条件相对险恶。但是羌民自古以来就练就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本领。羌区乱石成堆,有随处可见、薄而均匀的片石(大多为片麻岩),河坝地区,各种形状各异的卵石也取之不尽。羌族自古以来累石为房的高超技艺成为羌民族建筑艺术最鲜明的特点。该地人民多就地取材,奇形怪状的石头,一到砌房工匠的手上,稍加打磨,有的甚至完全按照乱石原本的形状特点就能堆砌出坚固高大的房屋、高碉。再加上羌区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繁茂,又为建筑提供了大量木材。因此,木料和石头就成为羌民传统的建筑材料。

羌寨内部,偶尔也有两家房屋是用黄泥筑成。房屋格局、设置与石砌房屋完全相同,只是墙壁都用泥土夯成,厚度大约一尺。这种泥土墙修筑的房屋,冬暖夏凉,但是由于土坯房对泥土的质和量都有要求,基于材料的限制,这种房屋在羌区并没有普遍流行。

3.神圣空间的安排

羌族民居整体呈方形,平顶,墙壁以片石砌成,有十余米高。一般分为三层,也有一些为二层或四层,最底层除外,其余每层都铺有地板,由木板梯或圆木砍削成锯齿形为梯上下楼,现绝大多数已改用宽体木板梯。各层开有两三个用石板或木板镶成的尺许见方的窗洞,窗户呈矩形,没有窗格,内大外小,可通风防盗。但是透光效果不好,光线较差,现大多已改为用钢筋玻璃安装的大窗户。

三层民居是羌族民居最常见的形式。最底层设置厕所、牲畜圈,用作堆草沤粪用。中层为堂屋、卧室、厨房,是家户成员主要活动地点。堂屋正对大门的那面墙壁上是神龛,供奉祖宗、家神、财神等。在堂屋位置合适的地方(一般在堂屋正中间)有一个用石头或砖块砌成的烧火用的四方形矮台,是羌民取暖做饭的地方,被称作“火塘”。火塘里的火种,长久保存不熄,有“万年火”之称。羌族家家户户都烧着永世不熄的“万年火”,又名曰“锅庄”。“锅庄”既是羌族的火神,是羌民取暖和烧饭的热源,也是全家议事聊天、饮食休息的中心,即使在节日里,唱歌跳舞、接待客人以及祭祀祖先都是围在火塘四周举行。就连现代羌族跳舞也被称作是跳“锅庄”。火塘上置架一个直径近一米的三角架,做饭时安上铁锅,平时烤火取暖时则把三角架移开。羌族的三脚架制作精致、牢固,很多人家都将其当作传家宝代代相传。火塘作为火神的象征,绝对禁止无缘无故移动或手摸火塘内的三脚架,任何人都不得踩、蹬,不得在上面烤衣、裤、鞋、袜及其他不洁之物,不能向火塘里吐唾沫,也不能跨过火塘,更不能倒水在火塘内。如果家中有人不慎犯忌,须撒一把面粉于火塘内,以求禳解;外人则要被咒骂。火塘上空挨着顶层的地方搭着一排木架子,架子上挂着一条条的腊肉,常年烟熏着,这些腊肉放的再久也不会腐烂,腊肉悬在半空也免于被老鼠偷吃。木架上系了一条铁链,恰好落在火塘上方,可以挂茶壶、铁锅,铁链可自由升降,便于烧水、做饭、蒸烤食物时调整火候。改革开放后,有的羌户人家在火塘边立汉式锅灶,灶旁放水缸。

第三层为平台和贮藏室。房顶的平台上,开了一个尺许见方的圆形或方形孔作为天窗以便屋内能通风透光,下雨时用石板盖上。平台用途很广,是羌民室外活动的主要场地,晒粮食、脱玉米粒、老年人散步、妇女做针线活儿、儿童游戏皆在这一方平台上进行。羌家各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