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浅析《楚辞》中的民族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浅析《楚辞》中的民族精神

【摘要】本文试从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浅析《楚辞》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关键词】洪堡特;《楚辞》;民族精神

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是19世纪德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一生的主要兴趣集中于语言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被视为理论语言学和19世纪整个语言哲学系统的创始人。他的语言理论与索绪尔的”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学说不同,非常强调语言与民族精神的联系,甚至提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的论断。他的理论直到20世纪仍有很大的影响。

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提出语言世界观的学说,他认为,语言既能揭示未知真理,体现普遍的人类精神,又能揭示不同的世界观,反映不同的民族精神。本文试从洪堡特对语言和民族精神的关系界定,分析屈原所作《离骚》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1.洪堡特认为语言是民族的创造,也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同时语言又强烈影响着民族精神

洪堡特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去探讨语言的本质问题,并以语言为途径去解释人类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奥秘,最先提出了语言世界观的思想。洪堡特认为,语言是民族的创造,也是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语言和民族精神互相依存,互相塑造、互为因果。民族精神的个性决定着民族语言的特点,民族语言又强烈影响着民族精神。“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统一程度超出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洪堡特认为,民族语言所积淀的经验和思想印迹,潜移默化的塑造了民族的个性和世界观,从而使民族语言成为民族的标志。

2.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也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爱国主义无疑是一种伟大的也是最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精神,并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昂的正气与民族气节,积淀为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弘扬其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积极精神。创造更加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为各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楚文化对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楚国人

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发展的文明旅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立志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以民为本、舍己为人的价值观等等。正是楚人的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养育了屈原这样一位跨越时空、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世代典范。

3.《楚辞》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楚辞》作为中国古典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其语言体现了古代中国语言的最高境界,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楚辞》中体现得十分充分。

《楚辞》是继《诗经》后于公元前三世纪产生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屈原、宋玉、东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而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楚辞》,屈原所作《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是《楚辞》的主要部分。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他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之歌。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是《离骚》的主线。全诗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了诗人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表明了诗人忠君报国的坚决态度。“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其爱国爱民之心,掷地有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即使粉身碎骨,他也决不改变志向。第二部分主要写诗人驰骋幻想。探求实现美政理想的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三部分,写诗人幻想中的追求。当诗人就要离开楚国的一刻,他在太空中忽然看见了故乡:“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这时,仆夫悲伤,驷马徘徊。车驾不能前行了。怎么能离开自己的祖国?“国人莫我知兮。叉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祖国啊,我既无法留,又不可去,只好以死殉国了!此情此景,何等悲壮,爱国激情,炽烈如火。

在《九章》中,《涉江》里的“长铗陆离”、“高冠崔嵬”体现了诗人忠直高尚的品格,“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宁死不变节的高尚情操。《橘颂》细致描绘橘树精色内白的果实和“深固难徙”的品质,表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眷恋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怀。在《哀郢》的最后,诗人用“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两个比喻,沉痛地抒发了至死不忘郢都的爱国情怀。

《国殇》被世人誉为一曲忠诚报国的赞歌。《国殇》所祭非天神,而是人鬼。殇。古代指未满二十岁而死的人,这里指为国牺牲的将士。把他们和天神同等祭祀,足见诗人对这些为国牺牲的英雄怀着崇高的敬意。本诗先写将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后写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写法上先叙述,后赞颂,

叙赞结合。《国殇》堪称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写照。在叙述部分里,首句用“吴戈”、“犀甲”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为下文描写他们牺牲之壮烈打下了基础,这是一群英雄战士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的战斗的。“旌蔽日兮敌若云”,看似写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却从侧面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诗的最后四句,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高度的赞扬。既赞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不可侵犯,更赞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实质就是热爱祖国人民。诚然,在屈原的诗篇中,直接描述人民的苦难,体现他同情人民的诗句很少,然而,他每一篇作品的中心都是紧密地和祖国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也和人民的苦难生活联系在一起。在他的作品中,仅《离骚》里用到“民”字的诗句就有六处:“哀民生之多艰”、“终不察夫民心”、“览民德焉错辅”、“相观民之计极”、“民生各有所乐兮”“民好恶其不同兮”。

4.结论

总之,语言是民族的传承,“语言是全部思维和感知活动的认识方式,这种活动自古以来就为一个民族代代相承”,语言越久,越成为一种文化,成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心理、思维习惯、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总和的一部分。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是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树立的一座璀璨无比的丰碑。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推崇和隆重纪念。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百年来哺育和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奋勇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