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理论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位理论的演变
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起源的基石,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基础理论之一,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则构成经济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区位理论根据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可以分为传统区位理论和新古典区位理论。
一、传统区位理论
传统区位理论主要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抽象方法,分析影响微观区位或厂址选择的各种因素,其研究对象一般均是以所求成本最小或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处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下的抽象的、理想化的单个小厂商及其聚集体——城市。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古典区位理论和新古典区位理论。
(一)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认为决定企业工业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目标函数是生产成本极小化。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杜能(J H von Thunen)、龙哈特(W Launhaardt)、韦伯(A Weber)等。
杜能是西方区位理论的先驱者,他在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是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他提出了实践经验较强的区域经济理论——孤立国理论,即资源配置的地理空间效应。他认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随其与城市距离的远近而呈带状变化的由内向外的一系列同心圆,这些同心圆被称为“杜能圈”,每个圈都
有自己的主要产品和自己的耕作制度。杜能研究农业圈层现象的理论意义在于:他引入了运输成本作为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子,从而形成了农业区位论,为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龙哈特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运输成本极小化为特征的区位三角形,为工业区位理论奠定了基础。韦伯第一个完整地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者。他大大扩展了区位理论的内涵,提出了区位因子及其体系的概念。这个体系包括三大因子,及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聚集因子。在韦伯那个时代,他列举出的比较重要的区位因子有:运输费用、工资、土地费用、原材料及燃料费用、建筑物及及其设备、利率等。另外,韦伯还认识到了规模经济、范围分工、分工协作等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也认识到过度集聚会产生一些弊病。
韦伯以后的学者改进了运输费用计算方法,使之更接近与实际生活。
(二)新古典区位理论
新古典区位理论认为决定企业工业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目标函数是最大限度的服务目标市场。随着社会的进步,运输成本已不再是决定企业选址的主要因素,产品的销售成了企业思考的中心问题。
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泰勒(W Christaller)在《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中提出了中心地理论。从区位选择的角度,阐述了城市和其他级别的中心地等级系统的空间结构理论。中心地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城市是中心地腹地的服务中心,根据所提供服务的不同档次,各城市
之间形成一种有规则的等级均匀分布关系。他发现某一服务点的的最优服务面是圆形,它的半径可以通过开设服务点的各种成本和到达服务点的消耗求的,在现实生活中,竞争的作用会使圆形区域变成正六边形的市场区。而勒施(A Lorsh)用数学方法严格的证明了一个企业的市场区在地理上是一个六边形,这种六边形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往往由于多个流变性的重叠和挤压最终形成蜂窝状网络。勒施的另一贡献是大大的扩展了区位因子的内涵,他详细考察了经济因子、自然因子、人因子、政治因子等。
廖什(Lorsh)的市场区位理论集中见于《经济的空间分布》一书。从经济区位的观点来看,他的区位理论是以最大利润原则代替韦伯的最低费用原则为特点。廖什第一个把需求作为空间变量,引入成本和需求两个空间变数。同时,廖什也发现最佳区位问题不能只考虑单个厂商,还要考虑到厂商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样,问题的复杂化使区位系统的平衡不能再用图解的方式来表达,而只能以一个实际上可能不易求解的方程式系统来表达。总之,市场网络的分异和排列由多个因素影响并取决于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原则。由这种市场网络按经济原则排列所形成经济分布空间的等级序列,廖什称之为“经济景观”。
二、现代区位理论
现代区位理论围绕更加广阔的区位因素范围和更加宽松的理论假设条件,两条主线对区位理论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并且由于融合了发展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区位理论从纯粹的单一经济主体区位选择理
论衍变成集区位选择、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区域经济理论。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1sard)是现代区位理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他通过引入生产经济理论,把企业新古典区位理论分析框架中的单一生产区位分析扩展到多生产区位,认为最大利润原则固然是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的实现同自然环境、产品成本、消费者偏好、未来不确定性、区域间工资水平及价格水平的变化等因素有关,因此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然受多种因素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以德伊(Day R H)、戈林赫特(Green hut M L)、赛默恩(Simon H A)等为代表的行为经济学派突破了新古典区位理论区位主体完全信息、完全理性和完全同质的三大假设,认为区位选择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才是区位分析的重要因素。以麻斯(Massey D)、沃兰斯坦(WallersteinI)、默德尔斯克(Modelski G)、布儒德尔(BraudelF)
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学派认为区位是经济结构的产物,区位理论离不开社会意义,要分析空间经济现象和非空间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将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因素也加入到区位因素范围。
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产业结构化阶段。弗农(Vernon R)和梅尔起克(Melciki EJ)创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区位选择应随着产品和生产技术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因此生产方式的变化也是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萨塞尼安(Saxenian A)、斯科特(Scott A J)等甚至基于新产业空间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分析,将企业及区域文化、
网络经济及网络效应、制度形态等均加入到区位因素的范围中去。不过,真正实现对新古典区位理论假设条件的实质性突破的是以克鲁格曼(Krugnmn P)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通过建立不完全竞争和规模递增模型对企业和产业区位选择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企业和产业区位的形成是一种多重区位的均衡结果,从而将区位理论研究纳入了主流经济学。
纵观区位理论的演化,可以看出,区位理论是通过不断放宽假设条件,同时将各个理论与其他学科和现实问题相联系、融合而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PaulKrugma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99(3).
[2]李小健.经济地理学[ⅣI].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