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变化和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近30年来,中国的企业在经济社会地位、所有制结构、经营机制、管理水平、经营管理观念、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制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国有企业在改革中不断调整其自身的定位,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和领域中发挥其优势和作用。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迅速发展和成长,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国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上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改革开放;企业改革;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138(2007)05-0024-05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经历了一系列艰难曲折,尤其是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经济几乎走向崩溃的边缘、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的时候开始进行的,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一统天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始进行的,同时也是对外经贸关系处于半封闭状态的环境下开始进行的,这些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复杂性、艰巨性。企业改革与发展是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的复杂性、艰巨性同时也决定了中国的企业改革和发

展是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空前伟大的深刻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变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经过近3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的企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近30年中国企业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企业摆脱了政府机构附属物的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逐步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它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切依赖于国家。特别是在中共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之后,中央政府按照把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逐步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的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推进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变化和发展

文/沈志渔

纠正了政府职能

“越位、错位、缺位”问题,

减少了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在很大程度上将政府的精力从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

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使企业开始真正摆脱了政府机构附属物的地位,

向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的商品生产经营者转变。目前,我国的

企业已经真正发展成为独立承担经济法

律责任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行业协会开始在行业管理中发挥作用。

2. 企业所有制结构实现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中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过渡,原来由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

企业在内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一统天下的

局面被彻底打破,

各种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蓬勃发

展,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和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并

存,

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在1978年的全国工业总产值

构成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占80.8%,集

体所有制占19.2%,而到1987年时,全

民所有制企业所占的比重已下降为

69.7%,集体所有制则上升为27.9%,其

他所有制企业所占的比重为2.4%。此

后,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非

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有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据

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04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为222315.93亿元,国有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23519.12亿元,其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下降至10.58%。在2005年的工业总产值构成中,股份制企业占33.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31.74%,私营企业占18.99%,集体企业占3.4%,股份合作企业占1.17%。由此可见,多元化的企业所有制结构已经形成。同时,国有经济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控制力,2005年的全国工业总产值为251619.5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83749.92亿元,其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达33.28%。3. 企业经营机制实现转换。在发展和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过程中,如何在搞活企业的同时,切实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的关键。1988年《企业法》的颁布,对增强企业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法》赋予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不到全面落实,企业很难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绝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机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为了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增强企业活力,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以作为《企业法》的实施细则,并于1992年7月正式发布实施。该条例一共向企业扩大了生产经营决策、产品劳务定价、产品销售、物资采购、进出口、投资决策等14项经营自主权,同时,强调了企业的自负盈亏责任,原则界定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为保证该条例的顺利实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还制定了28个配套规章。各地在落实该条例的过程中,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探索了许多搞活企业的有效形式,如进行无行政上级主管企业试点、

建立企业监事会制度、进行国有民营试

点、进行“一厂两制”或“嫁接”式改革、实行“仿三资”试点、扩大股份制试点,以及进行55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等。这些工作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机制的转换。此后,经过在全国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使企业经营机制得到根本性的转换。

4. 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近30年来,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回顾其过程,先后经历了1978~1981年对“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的企业管理所进行的恢复性整顿阶段、1982~1985年对企业管理的全面整顿和企业管理现代化起步阶段、1986~1992年的企业管理现代化全面推进阶段。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努力,我国的企业管理完成了从生产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过渡。1993年以来,我国的企业管理进入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创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按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的企业管理开始向适应市场经济的方向转化。大多数企业开始面向市场,转变观念,抓企业管理,苦练内功,坚持“三改一加强”,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具体情况,积极地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管理新模式,对企业改革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企业管理的对象看,近3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企业管理的对象已经从相对简单变得相对复杂化,主要表现是:通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建设新企业,各种体现当代先进技术水平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技术先进程度在总体上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经过近30年的发展,劳动者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观、劳动者的流动性、劳动者的构成、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等一系列因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巨大变化都表明了企业管理对象的复杂化,意味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从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看,近30年来,我国的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企业家和相关机构的人员,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加以推广应用,同时在企业中广泛地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和

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

成效。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等先进的

企业管理手段已经在企业财务管理、质

量控制、工资管理、仓库管理、设备管

理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中得到了普遍的应

用。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目标管

理、无缺点计划、看板管理、ISO9000等

现代管理方法与现代质量标准的引进与

推广,标志着我国企业管理的方法与标

准正在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此外,在

管理思想方面,随着管理环境和市场条

件的变化,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

成的一系列管理观念都已经被适应市场

经济体制的一系列管理观念所取代,资

本经营、战略管理的思想已经在企业管

理者的头脑中牢牢地生根。

5. 经营管理观念实现了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企业发展的历程,同时也是人们不断地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近30年来,

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历了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进程中的几种不同

过渡形态。与此相应,企业经营管理观

念也经历了渐进式的变革。一是计划观

念主导时期。改革开放初期,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尚未松动的情况下,

企业的生产经营依然听从国家安排,计

划观念在企业中仍然占有绝对重要的位

置。二是计划观念为主,商品观念为辅

的时期。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公有

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随

着改革的深入,企业有了一定的经营自

主权,并与市场有了一定的联系。然而,

这一时期市场刚刚开始发育,各种商品

处于极度短缺的状态,只要产品能够生

产出来,就不愁销路,所以企业对产量、

产值以外的市场因素普遍不大关心。计

划经济的观念在企业中仍然处于统治地

位,所不同的是增加了一些比较模糊的

商品观念,意识到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

是商品。三是商品观念主导时期。1992

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我国的

改革开放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全新发展阶段。特别是十四届三

中全会明确地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表明企业必须走

向市场,与传统的计划观念决裂。进入

这一时期,我国的企业已经普遍地确立

了商品观念,意识到自己作为商品生产

者和经营者所应享有的权利和所应承担

的责任。四是市场观念主导时期。1995

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经济体制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

向集约型转变的目标。与实现这两个转

变相适应,我国的企业也开始与传统的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陈旧思想观念彻

底决裂,树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

新观念,质量、效益、竞争、法制等市场

经济的观念开始在企业中扎根。

6. 企业组织结构趋向合理化。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组织结构随着企

业改革和发展不断变化,一批有核心竞

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

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成长起来,企业平

均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出现了一大批

从事专业化生产的中小企业,大中小企

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水平不断提高。改

革开放初期,那种在条块分割、地区分

割的管理体制下,企业生产万事不求

人,“大而全”、“小而全”,专业化分工

水平低下,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达不到规

模经济水平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企业组

织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平均规模不断扩大。据统

计,在1991~1997年期间,我国独立核

算工业企业按产值计算的平均规模从

500万元提高为1500万元;按照销售收

入计算的平均规模从500万元提高为

1400万元;其中,大型企业按产值计算

的平均规模从1.87亿元提高到3.76亿

元,按照销售收入计算的平均规模从

1.82亿元提高为3.78亿元;大、中、小

型企业的平均规模都有所扩大。2004年,

我国按照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工业企业平

均规模已经达到了1616.5万元,2135家

大型企业的平均规模为32.54亿元。2005

年,我国按照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工业企

业平均规模已经达到了9256万元,按照

资产规模计算的工业企业平均规模为

9004.9万元,按照主营业务收入计算的

工业企业平均规模为9143.2万元。

二是企业集团的迅速发展,并将大

批中小企业纳入其专业化协作体系。中

共十五大以后,随着我国“抓大放小”方

针的实施,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有了较

快的发展。据统计,1995年我国企业集

团总资产达100亿元以上的仅有39户,

销售收入达100亿元以上的仅有28户。

到2005年底,全国资产规模在5亿元以

上的企业集团已达2845户,户均资产规

模达到81.1亿元,其中有37户企业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