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泄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中医治疗泄泻
一、定义: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 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 病证。 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 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 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2017/7/2
中医内科学
3
二、历史沿革
(一)病名 本病首载于《内经》,《素问· 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 “飧泄”、“注下’’等病名。 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 (二)治法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 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上的里程碑。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中提出久患泄泻,“阳明 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故以甘养胃,以酸制肝,创泄 木安土之法。
2017/7/2
中医内科学
13
(三)、证治分类
1、暴泻
(1)、寒湿内盛证
主证: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
兼证: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舌脉: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法:散寒化湿。
2017/7/2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中医内科学
不 同
相 同
泄泻
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次数增加,粪质 稀溏,甚则如水样, 或完谷不化为主症。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 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便 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2017/7/2
中医内科学
9
2.泄泻与霍乱
泄泻
大便稀溏,次数增多为特征,一般预后良好。
两 者 均 大 便 次 数 增 多。
霍乱
上吐下泻并作的,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 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 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或吐 下如米泔水;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 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 剧烈,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 之危候。
生理情况下: 1、脾主运化,喜燥恶湿 2、大小肠司泌浊、传导 3、肝主疏泄,调节脾运 4、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
病理情况: 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 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则发生 泄泻。日久脾病及肾,肾阳亏虚,脾失温煦, 不能腐熟水谷,可成命门火衰之五更泄泻。
中医内科学 10
2017/7/2
(三)、相关检查 1、粪便检查比较重要,显微镜下粪检包括观察血细胞数及 病原体;粪便培养可找出病原菌等。 2、慢性泄泻可行结肠内窥镜、小肠镜检查;
3、慢性腹泻可考虑做结肠钡剂灌肠及全消化道钡餐检查, 以明确病变部位
4、腹部B超或CT检查有助于胰腺病变、腹腔淋巴瘤等疾病 的诊断。 5、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也 可引起腹泻,可进行相关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017/7/2
中医内科学
4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2.饮食所伤 3、情志失调
4.病后体虚
5.禀赋不足
2017/7/2
中医内科学
5
二、病机 感 受 外 邪 饮 食 所 伤 情 志 失 调 病 后 体 虚 肠寒 中湿 湿困 热脾 食脾 湿胃 相失 和调 肝脾 郁胃 乘失 脾和 中肾 焦阳 虚不 2017/7/2 寒 足
14
(2).湿热伤中证
主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 气味臭秽。 兼证: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2017/7/2
中医内科学
15
(3).食滞肠胃证
主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泻 由 脾 湿 脾 虚 湿 盛 湿 由 脾 虚
阑 门 无 能 分 清 泌 浊
水 反 为 湿 谷 反 为 滞
清 浊 相 混
泄 泻
中医内科学
6
二、病机小结 基本病机变化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 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但可夹寒、夹热、夹滞。
2017/7/2 中医内科学 12
(二)、治疗原则 泄泻的治疗大法为运脾化湿。 1、急性泄泻多以湿盛为主,重在化湿,佐以分利,再根据寒 湿和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夹 有表邪者,佐以疏解;夹有暑邪者,佐以清暑;兼有伤食 者,佐以消导。
2、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脾。因肝气乘脾者,宜抑肝扶脾。 因肾阳虚衰者,宜温肾健脾。中气下陷者,宜升提。久泄 不止者,宜固涩。暴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关门留寇;久 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劫其阴液。若病情处于虚寒热兼夹 或互相转化时,当随证而施治。
2017/7/2 中医内科学 11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凡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 利者,多属实证; 2、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属虚证。 3、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多属寒湿之证; 4、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湿热证。 5、久泻迁延不愈,倦怠乏力,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 复发,多以脾虚为主; 6、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不遂而复发,多为肝郁克脾之证; 7、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腰酸肢冷,多为肾阳不足。 8、泄泻而饮食如常,说明脾胃未败,多为轻证,预后良好; 9、泻而不能食,形体消瘦,或暑湿化火,暴泄无度,或久泄 滑脱不禁,均属重证。
兼证: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舌脉: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治法:消食导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2017/7/2 中医内科学 16
2、久泻 (1).脾胃虚弱证
主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 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 兼证: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2017/7/2 中医内科学 7
四、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2.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 3.起病或急或缓。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 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或情志 等因素诱发。
2017/7/2
中医内科学
8
(二)、病证鉴别 1、泄泻与痢疾
中医治疗泄泻
一、定义: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 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 病证。 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 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 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2017/7/2
中医内科学
3
二、历史沿革
(一)病名 本病首载于《内经》,《素问· 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 “飧泄”、“注下’’等病名。 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 (二)治法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 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上的里程碑。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中提出久患泄泻,“阳明 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故以甘养胃,以酸制肝,创泄 木安土之法。
2017/7/2
中医内科学
13
(三)、证治分类
1、暴泻
(1)、寒湿内盛证
主证: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
兼证: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舌脉: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法:散寒化湿。
2017/7/2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中医内科学
不 同
相 同
泄泻
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次数增加,粪质 稀溏,甚则如水样, 或完谷不化为主症。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 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便 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2017/7/2
中医内科学
9
2.泄泻与霍乱
泄泻
大便稀溏,次数增多为特征,一般预后良好。
两 者 均 大 便 次 数 增 多。
霍乱
上吐下泻并作的,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 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 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或吐 下如米泔水;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 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 剧烈,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 之危候。
生理情况下: 1、脾主运化,喜燥恶湿 2、大小肠司泌浊、传导 3、肝主疏泄,调节脾运 4、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
病理情况: 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 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则发生 泄泻。日久脾病及肾,肾阳亏虚,脾失温煦, 不能腐熟水谷,可成命门火衰之五更泄泻。
中医内科学 10
2017/7/2
(三)、相关检查 1、粪便检查比较重要,显微镜下粪检包括观察血细胞数及 病原体;粪便培养可找出病原菌等。 2、慢性泄泻可行结肠内窥镜、小肠镜检查;
3、慢性腹泻可考虑做结肠钡剂灌肠及全消化道钡餐检查, 以明确病变部位
4、腹部B超或CT检查有助于胰腺病变、腹腔淋巴瘤等疾病 的诊断。 5、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也 可引起腹泻,可进行相关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017/7/2
中医内科学
4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2.饮食所伤 3、情志失调
4.病后体虚
5.禀赋不足
2017/7/2
中医内科学
5
二、病机 感 受 外 邪 饮 食 所 伤 情 志 失 调 病 后 体 虚 肠寒 中湿 湿困 热脾 食脾 湿胃 相失 和调 肝脾 郁胃 乘失 脾和 中肾 焦阳 虚不 2017/7/2 寒 足
14
(2).湿热伤中证
主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 气味臭秽。 兼证: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2017/7/2
中医内科学
15
(3).食滞肠胃证
主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泻 由 脾 湿 脾 虚 湿 盛 湿 由 脾 虚
阑 门 无 能 分 清 泌 浊
水 反 为 湿 谷 反 为 滞
清 浊 相 混
泄 泻
中医内科学
6
二、病机小结 基本病机变化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 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但可夹寒、夹热、夹滞。
2017/7/2 中医内科学 12
(二)、治疗原则 泄泻的治疗大法为运脾化湿。 1、急性泄泻多以湿盛为主,重在化湿,佐以分利,再根据寒 湿和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夹 有表邪者,佐以疏解;夹有暑邪者,佐以清暑;兼有伤食 者,佐以消导。
2、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脾。因肝气乘脾者,宜抑肝扶脾。 因肾阳虚衰者,宜温肾健脾。中气下陷者,宜升提。久泄 不止者,宜固涩。暴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关门留寇;久 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劫其阴液。若病情处于虚寒热兼夹 或互相转化时,当随证而施治。
2017/7/2 中医内科学 11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凡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 利者,多属实证; 2、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属虚证。 3、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多属寒湿之证; 4、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湿热证。 5、久泻迁延不愈,倦怠乏力,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 复发,多以脾虚为主; 6、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不遂而复发,多为肝郁克脾之证; 7、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腰酸肢冷,多为肾阳不足。 8、泄泻而饮食如常,说明脾胃未败,多为轻证,预后良好; 9、泻而不能食,形体消瘦,或暑湿化火,暴泄无度,或久泄 滑脱不禁,均属重证。
兼证: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舌脉: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治法:消食导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2017/7/2 中医内科学 16
2、久泻 (1).脾胃虚弱证
主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 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 兼证: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2017/7/2 中医内科学 7
四、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2.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 3.起病或急或缓。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 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或情志 等因素诱发。
2017/7/2
中医内科学
8
(二)、病证鉴别 1、泄泻与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