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试验性老视近附加的效果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种试验性老视近附加的效果对比
王
莉
伍喜媛
杨扬(西安医学院医学技术系眼视光教研室,陕西西安710021)
〔摘
要〕目的
探讨四种老视试验性近附加的差异。
方法随机抽取老视患者41例(82眼),年龄40 65岁。
首先进行规范的客观和主观
的远矫正验光(所有41例患者双眼远视力矫正都达到1.0以上)。
然后在双眼同时视基础上给予四种不同的老视试验性近附加的规范验配,将检测结果与最终的老视处方进行比较,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不同的试验性近附加测量方法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F =
6.307,P =0.003<0.01);融合性交叉柱镜(FCC )近附加测量值与最终的老视处方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高于其他三方法的测值
(P <0.01)。
结论
FCC 法测得的老视试验性近附加相对比较准确、可靠。
〔关键词〕老视;规范验配;近附加〔中图分类号〕R77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2)16-3450-02;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6.046
基金项目:陕西省卫生厅课题项目(No.2010H28)第一作者:王
莉(1976-),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眼视光专业教学及临床验配工作。
长期以来,人们忽略了对老视度数的规范验光,导致许多中老年人戴镜后出现明显的视疲劳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工作质量
〔1〕。
在实际的老视验配过程中,验光技师往往用传统经验
法,即单纯地根据年龄按照经验简单地加上相应度数。
本研究比较四种试验性老视近附加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 6月来我院检查的老视
患者41例(82眼),其中男22例,女19例。
年龄40 65〔平均(48.72ʃ5.43)〕岁。
所有眼均经裂隙灯和直接眼底镜等眼部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所有患者单眼和双眼最佳远视力矫正都可达到1.0以上。
1.2
检查程序
(1)远矫正(主、客观验光):使用苏州六六
YZ24带状光检影镜进行客观验光。
所有病例采集自同一台综合验光仪(TOPCON ,
Japan )。
主观验光包括:初次最正之最佳视力(MPMVA )、红绿试验、交叉圆柱镜精确散光(JCC )、再次MPMVA 、再次红绿试验、双眼平衡等规范步骤,取得精确的远用屈光度。
所有病例远用视力矫正都在1.0以上。
(2)试验性近附加:分别应用四种方法获取近附加值,四种方法分别是:A 根据年龄查表获取经验近附加;B 应用“1/2调节幅度储备”原则(即公式法,试验性近附加=1/工作距离-1/2调节幅度),取得的试验性近附加。
调节幅度统一在综合验光仪上用移近法测试获得;C 根据融合性交叉柱镜(FCC )测试;D 视远处方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度数至视近视力达1.0以上,获取试验性近附加。
(3)精确阅读附加度数(负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即PRA /NRA 测试)。
(4)最后确定处方(根据被测者实际阅读距离和最常用的视标大小,在试镜架进行细微调整直至被测者感觉清晰、舒适而持久)。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数据用
x ʃ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结果
2.1
最终的老视近附加值
82眼老视患者最终的老视近附
加屈光度为+(1.00ʃ3.25)D 。
平均+(1.62ʃ0.53)D 。
所有患者单眼和双眼最佳远、近视力矫正都可达1.0。
2.2
不同试验性近附加测量方法之间比较
融合性交叉柱镜
FCC 法测量近附加值(1.52ʃ0.44)D 高于经验法〔(0.81ʃ
0.50)D 〕、公式法〔(1.01ʃ0.72)D 〕及视远处方基础上逐渐增加度数法〔
(0.92ʃ0.45)D 〕(F =6.307,P =0.003<0.01)。
后三者无差异(P >0.05)。
2.3
四种试验性近附加测量值与最终的老视处方值之间比较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743,P <0.01),其中C 方法测得的试验性近附加值与最终的老视处方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均高于根据其他三种方法所测得的试验性近附加值(P <0.01)。
3
讨
论
本研究中,我们比较分析了临床上常用的四种老视试验性近附加测量方法,结果发现FCC 终点法测得的老视试验性近附加相对比较准确、可靠,与最终处方ADD (近附加)区别不大。
A 方法:根据年龄查表获取经验近附加,是根据一般正视者近距阅读需求和年龄,大致估计老视度数,而每个验配个体有各自特点,故此方法测得的近附加值与处方值区别较大;B 方法:应用“1/2调节幅度储备”原则(即公式法),取得的试验性近附加,调节幅度通过移近法测试获得,验配个体需要将调整前的视标清晰度记在脑袋里与眼前的视标清晰度进行对比,再加上每个人对“模糊”的理解不一致,导致用此方法检测时,个体理解差异、配合不好等干扰因素太多,实际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造成一定的误差。
D 方法:视远处方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正镜度数至视近视力达1.0以上,此法需要验配个体对近视力表有准确的辨别力,对测试者的配合要求较高,测试时间长,易出现误差。
C 方法:根据FCC 测试,
FCC 的注视视标为两组相互垂直的直线,位于近距,每时每刻呈现在被检测者眼前都是,对水平
和垂直焦线像清晰度的比较就很直观、易懂,测试时间相对较短,易取得被测者的配合,与真实调节滞后的差异,跟个体理解、
配合不好等因素导致的误差来比较就不是很明显,所以
FCC 在对45岁以上老视人群实际使用过程中更方便、也不失准确。
目前,对于老视的机制及调节假说广为接受的观点是,老视是由于年龄的增长,晶状体老化、变硬,晶状体囊膜的柔韧性下降引起的
〔2〕
,晶状体直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与睫状肌
之间距离缩短,
睫状肌张力减小,对晶状体赤道部的牵引力下降,
因而调节变得日渐困难出现老视〔3〕。
随年龄的增长每年大
约减少0.25 0.40D 的调节量,这样到了40岁左右,眼的调节力已不足于舒适的完成近距离的工作,老花开始出现了。
调节
与年龄的关系为:最小调节幅度=15-0.25ˑ年龄〔4〕。
老视出
现的迟早与每个人拥有的调节幅度有关,
当人们所使用的调节力少于所拥有的调节幅度一半以下时,才感觉舒适并能持久阅读,
若所需的调节幅度大于调节幅度的一半以上时,则就有了老视的症状,这就是一半“调节幅度”的经验公式。
老视的发生及程度还与原有的屈光不正、用眼方法、个人的身体素质、地理位置、药物有关
〔5〕。
本研究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老视检测过程中发现相同年龄的人调节力最大差异达到1.25D ,然而传统老视验光中以年龄相关的经验值作为老视近用附加光度,
这样忽视了个体化差异,综上所述,老视的验光绝非经验所能代替,应针对不同个体、不同的需求,按照正规科学验光的步骤来获取处方值。
综上所述,老视的检测除了考虑年龄因素外,必须按照科学规范的验光程序准确验光。
综合验光仪的合理应用为我们
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眼调节参数,对于试验性近附加的测量,FCC 方法有一定的优势。
其次,精确测定老视调节参数是确定近附加的关键步骤。
这包括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调节范围等测定。
此外要根据老视者的需求、习惯阅读姿势、习惯阅读距离综合考虑,在一定时间试戴无不良反应后才决定处方,不能简单的照抄公式值或者经验值。
4
参考文献
1周
清,陈
剑,徐锦堂,等.综合验光仪在老视验光中的应用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26(3):327-8.2
Heys KR ,Cram SL ,Truscott RJ.Massive increase in the stiffness of the human lens nucleus with age :the basis for presbyopia 〔J 〕?Mol Vis ,2004;16(10):956-63.
3Burke AG ,Patel I ,Munoz B ,et 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presbyopia in rural T anzania 〔J 〕.Ophthalmology ,2006;113(5):723-7.
4
Morny FK.Correlation between presbyopia ,age and number of births of mothers in the Kumasi area of Ghana 〔J 〕.Ophthalmic Physiol Opt ,1995;15(5):463-6.
5
孙平,庄朝荣.老视的规范验配与老视的经验验配的对比研究
〔J 〕.临床眼科杂志,2003;11(3):269-70.
〔2011-12-30收稿2012-01-20修回〕
(编辑曹梦园)
1619例因昏迷呼叫院前急救病例的综合分析
邓秋迎
赖欣
1
曾桂珍覃冰心叶建君
1
罗翌(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摘
要〕目的探讨因昏迷呼叫院前急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应策略。
方法对该院急诊科接受的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调派出车的因
昏迷呼叫的1619例院前急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619例因昏迷呼叫院前急救的患者以70 90岁年龄段居多,出诊空车率为7.3%,现场1501例患者急救呼叫原因最多的为脑血管意外,占20.8%,其次是眩晕、心血管急症、代谢性疾病急症、中毒、猝死等。
院前急救患者有319例死亡(21.3%),其中275例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即已发生,
261例死亡原因不明。
结论我院地处中心城区,院前急救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时也存在出诊
空车率高、
院前病死率高等问题,应从政策、组织、实施各个环节优化院前急救的管理,不断提高院前急救的水平。
〔关键词〕昏迷;院前急救;120呼叫〔中图分类号〕R741.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2)16-3451-03;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6.047
1
广州市急救中心
第一作者:邓秋迎(1969-),女,硕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
事中西医结合基础及教学工作。
昏迷是一种严重的病证,以意识昏迷、不省人事为特征;为时行温病、伤寒或中风、厥证、喘促、痰证、疫毒痢等许多脏腑杂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出现的清窍闭塞、神明失守的危急病证,也是头部外伤中易出现的危急状态
〔1〕。
昏迷患者
处于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的状态,是院前急救的主要呼叫原因以及院前急救中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
本文回顾分析以“昏迷”为主诉的院前急救的1619例患者的临床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2007年11月至2011年9月广东省中医院接
受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调派的以“昏迷”为主诉的院前急救1619例患者的基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查阅“120”出车登记,纳入以“昏迷”或
“晕厥”呼叫的病例记录;(2)查阅病例资料,导出病例年龄、性别、出车现场情况、疾病诊断等基本资料;(3)建立数据库,进行频率统计学分析。
2结
果2.1
一般资料
根据“120”中心提供的资料,
1619例患者中男795例,女731例,无性别资料93例。
年龄分布以70 90岁
·
1543·邓秋迎等1619例因昏迷呼叫院前急救病例的综合分析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