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新现临床真菌感染的认识

加强对新现临床真菌感染的认识
加强对新现临床真菌感染的认识

加强对新现临床真菌感染的认识

?????临床上真菌感染是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致病真菌种类不断变化,新现临床真菌感染不断增多,类型主要包括:由新识别的菌种引起的真菌感染,如新认识的着色霉中的Fonsecaea monophora和Fonsecaea nubica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等。+冯佩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兼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菌物学会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病专业委

员会真菌学组委员国际人和动物共患病大会组织(ISHAM)中国区通讯员国际人和动物共患病大会组织(ISHAM)着色芽生菌病组秘书Fungal Diversity, Mycopathologia, Mycoses, Medical Mycology 和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s等杂志审阅专家

科研成果:从事医学真菌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6年,曾多次赴荷兰皇家科学院真菌多样性中心学习交流研究,协办多届中国-CBS医学真菌培训班。主要研究领域为暗色真菌和双相真菌的致病性与分子进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共8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

SCI文章9篇。加强对新现临床真菌感染的认识

冯佩英席丽艳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冯佩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皮肤科(席丽艳)

目前真菌分类学从表型分类向基因型分类转变,使得对已知的疾病病原体有了新的认识,如我国孢子丝菌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球形孢子丝菌而非申克孢子丝菌;已知病原菌引起的新感染形式,如葡萄状维朗那霉(Veronaea botryosa)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病原菌在新的地方流行,国际人员交流的增多使一些地区流行性真菌感染如球孢子菌病等逐渐变成全球

性疾病。为了加强临床医务人员对日益增多的机会性真菌感染防范意识,我们在评价我国近年来新现和疑难真菌病的诊疗状况及面临的挑战基础上[1],就近5年我国新现的机会性真菌感染进行回顾。一、酵母和酵母样菌

念珠菌是人类机会性感染真菌中最重要、最常见的病原菌,尽管白念珠菌仍是临床常见的致病性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Candida parapsilosis sensu stricto)和光滑念珠菌等非白念珠菌感染率日益增高,其中近平滑念珠菌、Candida auris、Candida megyuniae、Candida quercitrusa 和Candida nivariensis等可引起念珠菌血症,而在我国血液标本中近平滑念珠菌分离率最高,达33.2%[2]。近平滑念珠菌是一种复合体,含有3种不同基因型,即近平滑念珠菌、

拟平滑念珠菌(Candida orthopsilosis)和似平滑念珠菌(Candida metapsilosis),三者生物学表型特征基本一致,常规鉴定方法无法区分,但其流行分布、临床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我国华东地区调查结果显示[3],近平滑念珠菌为主要的临床分离株,然而南昌地区有较高的似平滑念珠菌分离率。近平滑念珠菌复合体临床株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和米卡芬净均敏感,但是部分菌株对伊曲康唑呈剂量依赖性敏感。新近的分类法将以前的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单独命名为格特隐球菌(Cryptococcus gattii)。格特隐球菌在温哥华岛及美国部分地区爆发性流行,并有蔓延至西北太平洋地区趋势,引起全球高度关注。该菌多感染免疫正常人群,引起多系统感染性肉芽肿病变。格特隐球菌有4个基因型VGⅠ~VGⅣ,其中VGⅡ基因型具有高致病性。我国临床株主要为VGⅠ基因型,也有与温哥华岛致病株相近的VGⅡb基因型菌株[4?6]。非念珠菌属的致病酵母还有红酵母和毛孢子菌,均能引起菌血症。临床上以深红酵母和黏红酵母较常见,新近有报道小红酵母(Rhodotorula minuta)可引起甲真菌病[7]。播散性毛孢子菌感染是白血病患者最常见的感染,死亡率高达50% ~ 80%[8],而且可同时合并念珠菌血症,主要病原菌为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和黏性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mucoides)。我国2001年报道首例阿萨希毛孢子菌引起的播

散性感染[9],此后陆续有相关病例报道。有学者从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的肺泡灌洗液分离12株毛孢子菌,真菌学表型鉴定为阿萨希毛孢子菌,但转录间隔区(ITS)测序鉴定为veenhuisii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veenhuisii)[10]。樊翌明等[11]从1例70岁男性患者右内踝皮损首次分离出真皮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dermatis),皮损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菌丝和孢子,伊曲康唑治疗4个月后皮损完全愈合。2013年日本报道1例Burkitt淋巴瘤患者合并真皮毛孢子菌血症。

二、暗色真菌

暗色真菌是一组天然棕色或黑色的真菌,种类繁多,多为土壤腐生菌或植物病原菌。目前临床上已发现57

属100多种可引起人或动物皮肤黏膜、毛发和甲板的病变,也可导致皮下组织和深部组织器官的感染。欧洲一项调查显示[12],黑酵母样真菌在皮肤科门诊的阳性率为2.2%(108/4 951),主要分离自皮肤和甲板,主要病原菌包括欧洲瓶霉(Phialophora europaea,n = 29),Knufia epidermidis(异名Coniosporium epider?midis,n = 12),湿可乐赭霉(Ochroconis humicola,n = 6)和波氏枝孢瓶霉(Cladophialophora boppii,n = 4)。在我国,目前仅有1例由Knufia epidermidis所致皮肤暗色丝孢霉病的报道[13],尚未见其他黑酵母样真菌感染报道。该患者为80岁男性,双足皮肤暗色斑疹伴浸渍、

糜烂、脱屑3年,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暗色关节孢子和菌丝,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Knufia epidermidis 。

我国1951年报道首例着色芽生菌病,至今文献记载近600例[14?15]。着色霉属的裴氏着色霉(Fonsecaea pedrosoi)、Fonsecaea monophora和Fonsecaea nubica是着色芽生菌病主要病原菌。2015年巴西学者还发现一个新致病菌种,Fonsecaea pugnacius[16]。Fonsecaea monophora和Fonsecaea pugnacius除引起着色芽生菌病外,还可引起中枢神经感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Fonsecaea monophora和Fonsecaea nubica分布广泛,前者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病原菌,非既往认为的裴氏着色霉[17]。对致病着色霉进行分子水平鉴定是必要的,有报道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因菌种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裴氏着色霉较Fonsecaea monophora更耐受抗真菌药物[14]。除着色霉外,疣状瓶霉、卡氏枝孢瓶霉和播水喙枝孢霉是着色芽生菌病的常见病原菌,少数其他暗色真菌也致病。2015年Zhu等[18]报道1例61岁男性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右手腕外伤后继发由葡萄状维朗那霉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经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液氮冷冻联合治疗后痊愈。维朗那霉属为自然界腐生真菌,葡萄状维朗那霉是该属惟一的人类致病菌,主要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我国1991年报道首例人类葡萄状维朗那霉感染病例,此后陆续有个案报道,至今共计12例,主要为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

[19?20]。2013年Cai等[21]报告国内首例由喙枝孢属Rhinocladiella basitona感染所致面部暗色丝孢霉病。该患者为11岁女性,右侧口角、面颊部暗红色鳞屑性斑块3年,曾按扁平疣治疗未愈,经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治疗后病情好转。随后,青岛地区报道另1例外伤后由Rhinocladiella basitona引起的右眼眼内炎[22]。喙枝孢属包含播水喙枝孢霉(Rhinocladiella aquaspersa)、暗绿色喙枝孢霉(Rhinocladiella atrovirens)、麦氏喙枝孢霉(Rhinocla?diella mackenziei)、Rhinocladiella basitona和Rhino?cladiella similis 5个致病菌种。Rhinocladiella basitona主要见于皮肤和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播水喙枝孢霉多见于着色芽生菌病,暗绿色喙枝孢霉和麦氏喙枝孢霉可引起足菌肿和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后者是中东地区致命性颅内感染的主要病因。除Rhinocladiella basitona外,我国目前尚无其他喙枝孢霉属菌种致病的报道。2013年刘泽虎等[23]报道1例小球壳孢属Microsphaeropsis arundinis所致皮肤暗色丝孢霉病,该患者为68岁女性,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皮损表现为左手背、左手腕部和左前臂暗红色斑块,伴紫癜、溃疡和脓性分泌物;皮损真菌学检查见暗色分隔菌丝、酵母细胞和出芽假菌丝,ITS测序鉴定明确为Microsphaeropsis arundinis;经伊曲康唑、温热疗法治疗4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小球壳孢属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为植物病原真菌。迄今由

Micro?sphaeropsis arundinis和相关菌种Microsphaeropsis olivacea引起的人类感染报道共9例,主要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其中1例外伤后并发角膜炎和眼内炎。赭霉属的致病菌有奔马赭霉(Ochroconis gallopava),限制赭霉(Ochroconis constricta),湿可乐赭霉和夏胡许赭霉(Ochroconis tshawytschae)。奔马赭霉和限制赭霉是一种嗜神经的暗色丝孢真菌,可引起家禽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而湿可乐赭霉和夏胡许赭霉是冷血脊椎动物的病原菌,偶可引起人类皮肤感染。2002年我国报道首例奔马赭霉引起肺部暗色丝孢霉病。2012年我国报道1例经分子生物学鉴定的由夏胡许赫霉引起的暗色丝孢霉病,该患者面部、颈部及左上肢皮肤外伤后出现浸润性红斑、结节,多部位皮损真菌检查分离到同一株暗色真菌[24]。

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较为少见,但病情多凶险,常可危及患者生命。常见致病菌为斑替枝孢瓶霉(Cladophialophora bantiana)、皮炎外瓶霉(Exophiala dermatitidis)、麦氏喙枝孢霉、奔马赭霉和长穗离蠕孢(Bipolaris spicifera)。除麦氏喙枝孢霉和奔马赭霉外,我国均有相关的病例报道[25?26],此外,我国还首报1例由亚洲外瓶霉(Exophiala asiatica)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7]。

三、双相真菌

伊蒙菌属(Emmonsia)是少见的双相真菌,在自然

界以菌丝相存在,而在组织中则形成特征性的大而圆形的厚壁不育大孢子或小而类圆形的薄壁酵母样细胞。新月伊蒙菌(Emmonsia crescens)和矮小伊蒙菌(Emmonsia parva)是不育大孢子菌病的主要病原菌。1991年吴绍熙等报道我国首例由新月伊蒙菌引起的肺部播散不育大孢子菌病。2014年广州市先后报道2例由巴斯德伊蒙菌(Emmonsia pastueriana)引起的皮肤播散性伊蒙菌病[28?29]。值得注意的是,分子流行病学显示,伊蒙菌属酵母相的致病菌种显著增加,近20年内新增6个致病菌种,其中一未定种名的伊蒙菌在南非引起爆发流行[30?31]。具有酵母相的伊蒙菌多见于HIV感染和器官移植等免疫缺陷或低下人群,主要侵犯皮肤系统和呼吸系统,其他组织器官如肺、肝脏、淋巴结、血液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也可累及,死亡率高达48%。由于认识不足,酵母相伊蒙菌易被误诊为其他双相真菌,特别需与组织胞浆菌相鉴别。廖万清等[32]回顾分析我国长江流域报道的300例完整组织胞浆菌病病例中,178例明确为本土感染,提示我国长江流域可能成为组织胞浆菌病新的流行地区。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双相真菌分类鉴定带

来的变化还有:孢子丝菌病的病原菌有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巴西利亚孢子丝菌(Sporothrix brasiliensis)、墨西哥孢子丝菌(Sporothrix mexicana)、球形孢子丝菌(Sporothrix globosa)和卢里孢子丝菌(Sporothrix

luriei),其中球形孢子丝菌是我国主要流行病原菌,非传统认为的申克孢子丝菌[33]。马尔尼菲青霉在新近的基因型分类中被归入蓝状菌属(Talaromyces),因此新命名为Talaromyces marneffei,仍为该属中惟一的双相真菌[34]。此外,旅游业的发展也使得一些地区流行性双相真菌病逐渐变成全球性疾病。例如,近5年来我国有10余例输入性球孢子菌病个案报道[35?36],患者均有美洲或南美洲流行区居住或旅游史。

四、霉菌及其他机会性真菌

除念珠菌病外,曲霉病是第二大常见的院内真菌感染,而且侵袭性曲霉病是免疫抑制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尽管近年有Aspergillus calidoustus、Aspergillus felis、Aspergillus tanneri和Aspergillus viridinutans等具有侵袭力的菌种致病报道,侵袭性曲霉病的常见病原菌仍为烟曲霉、黄曲霉、土曲霉、黑曲霉和构巢曲霉。然而,不同种的曲霉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有所不同,而且同一种的曲霉耐药菌株日益增多。例如,因CYP51A 基因、TR34L98H基因或

TR46/Y121F/T289A基因突变而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烟曲霉比例逐年上升,而且存在交叉耐药现象[37]。广义上,此类因病原体变异产生耐药性改变而增加的机会性感染也应列入新现的真菌感染范畴,耐药真菌数量和种类的增多是真菌病治疗的一大难题。混合型肺曲霉病是我国学者

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侵袭型肺曲霉病、变应型支气管肺曲霉病和肺曲霉球等不同类型肺曲霉病同时存在于同

一患者,病情多复杂和严重,并可能存在曲霉耐药。牟向东等[38]报道3例混合型肺曲霉病,其中2例治疗无效死亡。此外,免疫功能正常宿主溺水后可罹患侵袭性曲霉病,多发生在溺水后1 ~ 2周,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预后差[39]。接合菌病也是常见的机会性真菌感染之一,发生率有增加趋势。我国一项接合菌病流行现状的回顾性分析显示[40],近30 年中国大陆地区报道接合菌病428例,感染类型以胃溃疡基础上合并胃肠毛霉菌病为主,多继发于糖尿病、消化道溃疡和外伤手术烧伤等。遗憾的是,大部分病例并未进行病原菌种属鉴定,仅35株菌鉴定至种属水平,包括19株毛霉、10株根霉、4株不规则毛霉和2株伞枝犁头霉。Lv等[41]研究显示,多变根毛霉引起的接合菌病主要分布于亚洲,特别是中国,可引起严重的毁容性感染,多与皮肤屏障损伤有关。随着病原学诊断的加强和分子水平鉴定开展,在我国陆续被发现的新的病原真菌还有:Chaetomium atrobrunneum(引起皮肤和肺部感染),Exophiala hongkongensis(引起皮肤和甲暗色丝孢霉病)[42],Phialemoniopsis hongkongensis(引起皮下暗色丝孢霉病)[43],小型无绿藻(Prototheca wicker?hamii)和中型无绿藻(Prototheca zopfii)(引起皮肤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44?45]等。我国近3年新现的机会真菌感染报道归纳见表1。

五、小结

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发展,真菌生命之树(assembling the fungal tree of life,AFTOL)和千种真菌基因组计划等国际项目的启动,“一种真菌一个名称(One Fungus, One Name)”的真菌命名法规的变革,真菌分类学正处于一个由以形态学为基础的表型分类向以分子系统学为基础的基因

型分类转变的时期。真菌分类学家预言,大量的新种、新属、新科乃至更高级分类单元将会在今后10年内持续发现和建立,其中不乏日益增多的临床机会性致病真菌。如何面对日益增多的机会性真菌感染,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和正确预防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严峻挑战。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根据对一段标准的DNA序列分析来鉴定物种,已成为生物物种分类鉴定的新方向。目前世界各国真菌学家推荐将ITS 作为真菌鉴定的首选DNA条形码。机会性真菌感染应成为微生物学、临床医学、临床检验和临床药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交叉学科共同面对的挑战。

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6.07.001《中华皮肤科杂志》,2016,49(7):451-455

参考文献(略)

呼吸内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27例临床治疗分析

呼吸内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27例临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5-10-29T13:17:03.9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6期供稿作者:关向丽商玉芬[导读] 莒县中医医院山东莒县 276500 肺部真菌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继发导致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莒县中医医院山东莒县 276500 摘要:探讨本院呼吸内科病房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诱发因素、临床上的表现以及治疗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27例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术后的随访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调查结果发现,在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3.7%,在临床治疗中,肺部真菌感染并没有明显的特征,需要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合痰培养以及组织病理学才能确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继肺部真菌感染最为常见的疾病,其主要诱因为病人因长期使用抗生素以及糖皮质激素,营养不良和化疗等,其主要病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治疗肺部真菌感染以抗真菌治疗和原发疾病的综合治疗为主。结论肺部真菌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继发导致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另外,白假丝酵母菌是引起肺部真菌感染的致病菌,为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不仅需要采取有效的抗真菌治疗,而且还需要积极的综合治疗。 关键词: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治疗 现在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呼吸内科疾病的感染率逐年提高,而且导致呼吸疾病感染的菌种也越来越多,在临床治疗方面出现了许多的困难。由于真菌与细菌有很大区别,并且其结构特性导致肺部真菌感染的感染率也很高。真菌是条件致病毒,只有在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体内菌群失调时才容易引发感染。另外,由于真菌结构中存在染色体,,一旦引起感染,那么传染速度会很快,并且不容易查找病因。真菌感染还受患者的身体免疫状况、环境与机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真菌本身治病性的影响。现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27例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术后的随访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报告结果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27例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19例,女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8例,年龄在45-96岁不等,平均年龄为73.5岁。一般诊断肺部真菌感染可以根据《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作为依据[1]。 1.2 治疗方法 治疗肺部真菌感染一般采取西医抗真菌药物治疗,既可以口服药物治疗,也可以进行输液治疗,另外需要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包括镇静、退热、止咳平喘等,也可配合中草药进行治疗。要坚持按时用药,加强对自身的护理,保证有充足的休息休息时间,并且要注意营养的吸收,多喝清水,保持呼吸道通畅,远离感染源,做好对疾病的控制。 1.3 疗效评定 当症状减轻以及肺部阴影消失时即病情康复;若症状减轻,但阴影没有完全消失,则证明病情出现好转;当出现肺部阴影扩大并且症状加重时,则说明病情恶化[2]。 2 结果 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内科共接治患者27例,经调查研究发现,肺部真菌感染可以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产生,在我院收治的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为常见,共有19名患者;其次,因长期使用使用抗生素以及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有6名;还有2例为哮喘患者。根据我院随访调查结果发现,容易引起肺部真菌感染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a许多患者在之前长时间应用静脉以及口服抗生素,其中使用最长时间为半个月,最短2天;b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c营养不良或化疗等。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发热以及咳痰等症状,而且会伴有舌头表面出现白色斑点等其他症状。对于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在采用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治疗后均出现好转或痊愈[3]。 3 讨论 如今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呼吸内科疾病的感染率逐年提高,而且导致呼吸疾病感染的菌种也越来越多,在临床治疗方面出现了许多的困难。肺部真菌感染可以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产生,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为常见。另外,肺炎以及哮喘也占据了一些位置。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糖皮质激素也是引发肺部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而且我院收治的患者中,大多数为老年人,由于患者年龄较大,大多是反复肺部感染并且由于老年人呼吸功能已经衰弱,且自身免疫力相比于年轻人大大的降低,极易产生机体免疫下降以及菌群失调;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多数存在肝肾功能下降和低蛋白血症等问题,有的还有哮喘和糖尿病,这些都是易患因素。在关于呼吸内科的感染中,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主要有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二性霉素B等[4]。在运用此类药物进行治疗使用时,需要避免长期使用。另外患者需静卧休息,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症状,这时应积极控制原发疾病的发生和恶化,只有这样,肺部真菌感染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综上所述,肺部真菌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继发导致感染的重要病原体,而且白假丝酵母菌也是引起肺部真菌感染的致病菌,为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5],一方面需要采取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另一方面还必须对患者实行积极性的综合治疗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肺部真菌感染的几率。 参考文献: [1]汤兵祥;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38(6):90. [2]张宝才,王金凤,石甲鱼;等53例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内科杂志,2000,23(7),临床肺科杂志,2007,8(12) [3]Bemfriend antibiotic and Department of respir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 analysis[J].Chinese medicine,2008,37(2):38

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进展2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呼吸科,江苏南京210002 E -mail:shichen56@hot m ail 1com 专家笔谈专辑?内科常见疾病诊治进展 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进展 施 毅 【文章编号】1005-2194(2007)01-0008-04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 肺部感染;真菌;诊断;治疗 Keywords Pul m onary infecti on;Fungus;D iagnosis; Therapy 施毅,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呼吸科主任,南京军区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兼任美国胸科医师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感染学组成员,江苏省呼吸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南京市医学会结核和呼吸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呼吸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医学研究生学报》副主编。主编专著《现代肺部感染学》、《现代肺部真菌病学》、《现代呼吸病治疗学》等。 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这与人类平均寿命延长,肿瘤化疗、器官移植等免疫缺陷患者增多,以及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一旦发生肺部真菌感染,应尽早进行抗真菌治疗,这是降低肺部真菌感染病死率的关键。但肺部真菌感染临床诊断不易,往往被误诊为细菌性肺炎,或仅凭痰培养分离出真菌而作出诊断,造成漏诊或误诊。而对于抗真菌治疗,不合理用药亦较常见。本文拟就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 m onary fungal infecti ons,I PF I )的诊断、常见I PF I 的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 1 肺部真菌感染的定义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指穿透通常无菌状态的人体浅表组织侵犯至人体深部组织器官的真菌感染,其发生取决于外界致病因素和人体免疫力的相互作用。以往曾称为深部真 菌感染或系统性真菌感染(SF I ),目前建议统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I PF I 是指真菌引起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但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引起的肺部改变。真菌寄生是指临床上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免疫功能正常者,痰液真菌培养阳性,大多为真菌在呼吸道寄生,或称为定植;后者是指真菌作为过敏原引起支气管哮喘发作,如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I PF I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类型,前者是指免疫功能正常、有或无临床症状的肺部真菌感染,而后者是指伴有宿主因素和(或)免疫功能受损的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2 肺部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真菌引起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少见。但在高危人群,如白血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骨髓干细胞移植等患者中,真菌性肺炎的发病率在逐渐增加。1999年,美国院内感染血培养病原菌分离率,念珠菌属已占到包括细菌在内的所有病原菌的第4位。北京协和医院报道,在感染科病房真菌感染的149例中, 134例为SF I ;发病例数从1981—1986年的每年18例次增 加至1996—2001年的每年75例次。2003年,北京协和医院15例真菌败血症的致病菌谱依次为白念珠菌(26%)、热带念珠菌(20%)、近平滑念珠菌(20%)、酵母样菌 (20%)、曲霉 (7%)和清酒念珠菌 (7%)。2005年,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30例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致病菌谱依次为曲霉 (31%)、白念珠菌 (24%)、光滑念珠菌 (17%)、热带念珠菌(13%)、新生隐球菌(3%)、克柔 念珠菌(3%)、近平滑念珠菌(3%)等。目前认为,引起I PF I 常见的真菌主要是念珠菌属、曲霉属、隐球菌属、接合菌(主要是毛霉)和肺孢子菌等。但哪一种真菌占致病的主要地位一直存在争议。美国对1988—1997年确诊的140例肺部真菌感染进行分析,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曲霉(57%)、隐球菌(21%)和念珠菌(14%)。而我国报道1986—1998年127例肺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依次为念珠菌(7915%)、曲霉(1118%)、毛霉(319%)、青霉(319%)和隐球菌(0178%)。这种病原谱的差异

浅析临床抗生素的应用与真菌感染的关系

浅析临床抗生素的应用与真菌感染的关系 【摘要】抗生素是临床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一大类药物。随着制药工业的飞速发展,许多新品种不断面世,并投入临床使用。不合理用药、滥用药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上升,致病菌也发生变化。抗生素是一类能抑制或杀灭体内病原菌的药物,广泛地应用于治疗或预防感染性的疾病,如何做到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达到治疗、预防疾病,并尽量减少或防止毒副作用或耐药性的发生,是非常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目的:探讨临床中抗生素使用与真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分析抗生素诱发真菌感染各种因素及部位。由于诸多因素所致的抗生素滥用现象非常普遍,抗生素药物的总体使用率偏高,据调查[1],经过卫生管理部门的一系列治理行动,我国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已从2004年的80.5%下降到2007年的74%,门诊处方抗生素使用率也从2004年的27.8%下降到2007年的21.7%。结论:有必要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规范,围绕着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制定出“抗生素应用对策”,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干预手段,使这一政策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1 抗生素近几年的临床应用进展 1.1 根据抗生的抗菌谱及耐药性变迁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例如有的医生用氨苄西林治疗克雷伯肺炎杆菌引起的腹腔感染,用庆大霉素治疗溶血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这是因为不了解克雷伯肺炎杆菌对氨苄西林、溶血链球菌对庆大霉素有固有耐药性。用氨苄西林治疗大肠杆菌所致感染,但效果不佳,因为大肠杆菌对其耐药率现已高达60%以上[2]。有的医生只会用苯唑西林治疗耐药金葡菌感染,不了解这类药中还有抗菌作用比它更强、耐药性比它小而且还有轻度酶抑作用的氯唑西林。再如对耐药金葡菌,有人以为头孢菌素越新越好(实际上对G+菌的作用,第一代强于第二代、更强于第三代,但对G-细菌作用则刚好相反),对绿脓杆菌感染只知用羧苄西林,而不知在广谱青霉素中酰胺类青霉素如呋苄西林,对绿脓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临床只需用三分之一羧苄西林治疗量即可有效控制绿脓杆菌感染。 1.2 准确与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不同抗菌药物在体内分布特点亦不同。只有在患病组织内浓度较高的药物才会发挥更好的抗菌作用。如,洁霉素、林可霉素、磷霉素、费喹诺酮类的药物在骨组织中可达较高浓度;又前列腺组织中抗菌药物浓度大多较低,但红霉素、磺胺甲基异唑,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在前列腺组织中可达有效浓度;再如,大多数抗生素从肾脏排泄,尿药浓度可达血液浓度的10倍至数百倍[3],下尿路感染时多种抗生素均可应用,最好选着毒性小、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的磺胺类、呋喃类、喹诺酮类药物。 1.3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

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高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留置等,临床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IPFI)的发病率明显上升。IPFI也日益成为导致器官移植受者、恶性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其他危重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IPFI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至今尚未统一。为了规范我国IPFI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参照欧美国家的相关诊断与治疗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我国IPFI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草案),供国内同道在临床实践中借鉴。 诊断标准 一、定义 IPFI是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致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类型。引起IPFI常见的真菌主要是念珠菌属、曲霉属、隐球菌属、接合菌(主要指毛霉)和肺孢子菌等。IPFI 的诊断由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四部分组成。临床诊断IPFI时要充分结合宿主因素,除外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肺部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诊断IPFI分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3个级别。 二、确诊IPFI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附录1),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附录2)及下列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 1.霉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菌丝或球形体(非酵母菌的丝状真菌),并发现伴有相应的肺组织损害。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霉菌培养阳性,但血液中的曲霉菌属和青霉属(除外马尼菲青霉)真菌培养阳性时需结合临床,要排除标本污染。 表1 IPFI的诊断标准 注:★原发性者无宿主因素,▲肺组织、胸液、血液真菌培养阳性(除外肺孢子菌) 2.酵母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酵母菌细胞和(或)假菌丝。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酵母菌培养阳性,或经镜检发现隐球菌。 3.肺孢子菌:肺组织标本染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液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 三、临床诊断IPFI

深部真菌感染在医院中的分布

G特点 由 目前,深部真菌感染已成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病和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从病例中可以看出,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温、CRP、降钙素原、血沉、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等指标无法鉴别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只有结合影像学特征和(1 -3) -B-D-葡聚糖才能确诊,且(1-3) -B -D-葡聚糖检测快速(1-2小时)、准确(精确定量),所以临床疑似深部真 菌感染患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化验检查时,别忘了检查(1 -3) -B -D -葡聚糖,血浆(1 -3) -B -D -葡聚糖测定方法简便、省时,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于缺乏深部真菌感染诊 断依据的拟诊患者,血浆(1 -3) -[3 -D一葡聚糖水平的增高可以作为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依据之一。血浆(1 -3) -B-D-葡聚糖在细菌败血症时不增高,可以作为鉴别真菌血症和细菌败血症的依 据之一。当血浆(1 -3) -B -D -葡聚糖水平明显增高时,提示有继发深部真菌感染的可能。因此血浆(1 -3) -B -D -葡聚糖检测作为深部真菌感染诊疗的可靠方法口,应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早 诊断、早治疗,避免滥用抗生素。 一、抗真菌药物研究现状 深部真菌感染在医院中的分布 临床上以往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主要依赖于病原学检查,包括研究已经发现,1-3-β-D葡聚糖几乎是所有真菌细胞壁上均具有的特异性成分之一,检测血液或体液中的1-3-β-D葡聚糖用于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为了能够进一步证实检测血浆中真菌1-3-β-D葡聚糖对深部真 G实验较其他检测方法的优势 近十几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上升很快,如何在早期准确地诊断真菌感染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传统诊断方法,如培养、病理组织学方法等,耗时长、敏感性低,容易受干扰,难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的目的。,DFI发病率有明显增长趋势;由于缺少有

真菌感染的分类及症状

真菌感染的分类及症状 真菌感染性疾病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4类:浅表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前二者合称为浅部真菌病,后二者又称为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深部真菌感染肠道即表现为真菌性肠炎,可独立存在如婴儿念珠菌肠炎,或为全身性真菌感染的表现之一,如艾滋病并发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1.浅表真菌病 感染仅仅局限于皮肤角质层的最外层,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组织反应,感染毛发时也只累及毛发表面,很少损伤毛发。主要包括:花斑癣、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 2.皮肤真菌病 感染累及皮肤角质层和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甲板等,能广泛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应;这类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还包括皮肤念珠菌病等。 皮肤癣菌病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足癣(俗称“脚气”)、手癣、体癣、股癣、甲癣以及头癣等各类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疾病,发病率高。 3.皮下真菌病 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会经血液流向重要脏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围组织缓慢扩散蔓延,如足菌肿等;也有些则沿淋巴管扩散,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免疫受损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潜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险。 4.系统性真菌病 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技术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特别是AIDS的出现,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断出现,病情也日趋严重。主要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隐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马内菲青霉病等。 后二者为深部真菌病,其感染危害最大,也是院内感染类型之一,其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缺乏有效诊断工具,病程进展快,预后差,预防性治疗和经验性治疗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dc521244.html,/tixuan/2014/0807/189807.html

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与控制措施

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与控制措施 目的探讨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确诊的108例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结果真菌感染以老年人最多见占71.30%,主要分布在ICU(35.19%)、呼吸内科(18.52%)和老年病科(9.26%);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为首位,占65.0%,泌尿道感染居第2位,占18.33%;70%的真菌感染患者大多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包括COPD、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108例患者全部使用过一种或多种抗菌药物;分离出的120株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最多见占75.00%,非白假丝酵母菌25.00%。白假丝酵母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如5氟胞嘧啶、唑类等敏感性高>95%,非白假丝酵母菌多唑类敏感性95%,非白假丝酵母菌敏感性较低<90%,见表4。 3讨论 真菌为条件致病菌,正常生理状况下组织器官不会发生真菌感染,但在免免力低下等情况下,可对人体致病。目前已发现约50种真菌对对人体致病,引起人体真菌感染常见的部位是肺部,约占真菌感染的50%,研究发现在既往肺部基础疾病患者中尤为常见[2]。深部真菌感染近年来在医院感染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调查显示108例医院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5%,,其次为泌尿道,占18.33%。以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最多见,占75.0%,与相关报道[3]一致。白假丝酵母菌是呼吸道最常见定值菌之一,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大量繁殖,通过其与宿主细胞粘附、胞体形态变化、真菌毒素以及水解酶等特征对宿主进行感染。真菌在科室分布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为ICU(35.19%)、呼吸内科(18.52%)、老年病科(16.67%)。分析其原因:①CU患者病情危重,长期放置静脉插管、机械通气及留置导尿管等各种侵入性治疗是其继发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②年龄和基础疾病,本研究病历中60岁以上73例,占67.6%。老年患者大部分患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如COPD、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因机体免疫力低下,极易引发真菌二重感染;③长期大量或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和激素,破坏了机体内菌群平衡,也是引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联合用药品种越多,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越高[4]。 120株真菌药敏结果显示,白假丝酵母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高,对5氟胞嘧啶敏感性为98%,对伊曲康、唑氟康唑、伏力康唑敏感率分别为98%、97.5%和98.3%。非白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及唑类抗真药物敏感性较白假丝酵母低,因此,在治疗真菌引起的感染时应针对不同病原体选择不同用药、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药物,以预防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在真菌感染日趋严重的今天,我们应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减少不必要的机械损伤,尽量缩短静脉留置导管的时间;加强手卫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避免真菌在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之间交叉感染;在早期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抗感染的同时积极进行基础疾病治疗,增强患者抵抗力,使真菌感染控制在最低限

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

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 南中华医学会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 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的高发人群,且IFI正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当前,国内外有些学者把IFI称为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对此尚有争论。为使重症医学工作者对IFI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了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旨在指导与规范我国ICU医生的临床医疗实践工作。 一、ICU患者IFI的流行病学 1.ICU患者IFI的发病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和%。在美国,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4位。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0%~40%,而AIDS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尽管抗真菌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且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但IFI的发病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 2.ICU患者IFI的重要病原菌: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60%)。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亦在逐渐上升,占所有IFI的%~12%。曲霉多存在于潮湿阴暗且缺乏通风的环境中,其孢子飘浮于空气中易被患者吸入。曲霉属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及黑曲霉,焦曲霉与土曲霉较少见。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与毛霉属的感染率亦有所升高。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与社区感染比较,医院感染的发生、发展以及预防与控制,有着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医院感染的三个环节 医院感染的感染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即感染源、感染途径和易感人群,缺少或中断任一环节,将不会发生医院感染。这是指外源性感染,而内源性感染或自身感染则不同,它的感染过程是感染源(自身)、易位途径和易感生态环境,需从微生态进行考虑。 (一)感染源 医院感染的感染源主要有病人、带菌者或自身感染者、感染的医务人员、污染的医院疗器械、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环境储源和动物感染源,但动物感染源少见。 (二)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可由单一因素组成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经接触感染,也可由多个因素组成如鼠伤寒沙门菌可经接触、共同媒介或生物媒介感染。医院中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物品如仪器设备、病人的日常用品等则称为感染因素。医院感染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接触感染:为医院感染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感染方式之一。包括直接接触感染和间接接触感染。直接接触感染指病原体从感染源直接传播给接触者如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之间,都可通过手的直接接触而感染病原体;病人的自身感染也可认为是自身直接接触感染,如病原体从已感染的切口传递至身体其他部位,粪便中的革兰阴性杆菌传递到鼻咽部等。间接接触感染源排出后,经过某种或某些感染媒介或医务人员手、医疗仪器设备、病室内的物品等传播给易感者。在间接接触感染中,医务人员的手在传播病原体上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手经常接触各种感染性物质及其污染物品,很易再经接触将病原体传播给其他医务人员、病人或物品。目前由于我国手卫生设施差、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与知识不高,因此医务人员的手在接触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卫生部已经颂布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并在2009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这必将对加强我国医务人员的手卫生,防控医院感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经飞沫感染:是指咳嗽、打喷嚏或谈话时排出病原体导致病人发生感染,如2003年春夏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即为经飞沫感染。因飞沫在空气中悬浮时间短,播散距离一般小于1m,所以不需空气隔离或消毒。 (3)空气传播:是以空气为媒介,在空气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随气流流动,当病人吸入这种带微生物的气溶胶后而发生感染。空气传播在结核杆菌感染等呼吸道传播疾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医源性感染:因各种诊疗活动所致的医院感染。常经污染的诊疗器械和设备、血液及血制品、输液制品、药品及药液、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而发生感染。 (三)易感染人群 病原体传播到宿主后,是否引起感染取决于病原体的毒力和宿主的易感性。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主要有: (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如各种造血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 、慢性肾病及肝病等,这些疾病对人体体液免疫、细胞吞噬能力等均有明显影响,使病人对病原微生物易感。 (2)婴幼儿及老年人;因婴幼儿免疫机能的发育尚未成熟,而老年人生理防御机能减退。(3)接受各种免疫制剂治疗者;如抗癌药物、皮质激素、放疗等,均可损伤病人的免疫机能。

深部真菌感染检验方法的比较

深部真菌感染实验室检验方法的比较 一、深部真菌感染的现状及其定义及引起深部真菌感染的因素 真菌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据统计自然界中真菌至少包括50,000种,但是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的真菌种类仅几十种[1]。近年来,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深部真菌感染就是指由致病性真菌所引起的人体深部感染,如侵及到皮肤深层如内脏,如肺、粘膜、肌肉、脑、消化道等器官,危害性较大,已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危重患者的健康与生命,成为住院患者感染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据报道,在美国医院内菌血症/败血症病例中,真菌感染在血流感染常见致病菌中居第三或第四位,真菌感染可明显增加病人死亡率和住院率[4]。.由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困难,治疗药物有限,感染所致病死率仍高达40%[5].因此深部真菌的诊断尤其是快速诊断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深部真菌感染的危害已越来越突出。目前深部真菌感染已成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6]。引起深部真菌常见的致病菌主有念珠菌、隐球菌、曲菌、毛霉菌及放线菌等[7]我们知道,真菌在人体中,与细菌之间起着重要的微生态平衡作用。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插管等普遍开展,深部真菌感染率越来越高。诱发深部真菌感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和尿毒症等,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2、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被抑制,消除了正常菌群中与真菌相拮抗的细菌,使真菌得以大量繁殖。3、肾上腺皮质激素破坏淋巴细胞,使抗体形成减少。4、大剂量X线照射、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都能抑制骨髓,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减少,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5、侵入性检查和治疗(如长时间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和大手术)可引起局部损伤,成为真菌侵入的门户,在机体抵抗力低落时在体内繁殖致病。 二、深部真菌感染的危害性及临床预后 据统计,近30年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3-5倍,真菌感染为艾滋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6]。据美国115家医院真菌感染调查显示2004年真菌感染率为1993年的近4.6倍[8];在国内2003年北京协和医院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为20世纪90年代的3.6倍。[9], 深部真菌感染病主要包括深部皮肤真菌病,烧伤真菌病,妇科真菌病、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真菌的感染,肺部的真菌感染,外科的真菌感染,老年性真菌病,免疫缺陷患者与真菌感染,消化系统的真菌感染,骨髓移植患者的真菌感染,AIDS与真菌感染等。大量的文献报道表明,严重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多次创伤和打击,病程冗长,体质严重耗竭,机体抵抗力下降,往往引起深部真菌感染,从而出现严重后果。据报道,近年烧伤真菌检出率有上升趋势,烧伤病人真菌感染死亡率可达47.4%[10]。在医院的ICU病房中,真菌的感染死亡率最高 [11 ,12]。据吴铁军等报道[13]在ICU病房中,肺部真菌感染后死亡率高达39%上述结果表明真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是住院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十分重视真菌感染的监测。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治疗费用昂贵、临床诊断困难、容易产生耐药等,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有培养、病理切片等方法。但培养耗时长、阳性率低、标本容易受到污染。如痰培养容易受到上呼吸道寄生真菌及空气中的真菌的污染影响培养结果。组织病理很难被病人接受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开展比较困难。面对持续高烧、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人,因缺乏快速的客观的实验室诊断依据,贻误治疗。很多医生采用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但由于缺少有力的实验室证据、抗真菌药物昂贵等病人家属很难理解,容易激化医患矛盾。目前急需一种能够早期快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方法。正是由于诸多的原因及深部真菌感染对患者造成的严重危害程度,对于真菌特别是深部真菌的快速检验愈来愈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三、实验室检验真菌的常见方法

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 2007) 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infections,IFI) 的高发人群,且IFI正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当前,国内外有些学者把 IFI称为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fungaldisease,IFD ),对此尚有争论。为使 重症医学工作者对IFI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了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旨在指导与规范我国ICU医生的临床医疗实践工作。 一、ICU患者IFI 的流行病学 1.ICU患者IFI的发病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91.4%和5.9%。在美国,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4位。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0%~40%,而AIDS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尽管抗真菌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且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但IFI 的发病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 2.ICU患者IFI的重要病原菌: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60%)。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亦在逐渐上升,占所有IFI的5.9%~12%。曲霉多存在于潮湿阴暗且缺乏通风的环境中,其孢子飘浮于空气中易被患者吸入。曲霉属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及黑曲霉,焦曲霉与土曲霉较少见。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与毛霉属的感染率亦有所升高。

常见深部真菌的种类及致病现状

常见深部真菌的种类及致病现状(1) 种类致病现状 念珠菌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之首。在真菌败血症中,念珠菌属感染的比例最高。 白色念珠菌占血液真菌感染的51.9%。 曲霉属常在原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基础上发生,如肺结核空洞、肺脓疡、肺囊肿、支气管扩张等。长期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易发生, 多为外源性感染。 隐球菌感染者多为严重免疫缺陷患者,尤其是T细胞功能缺陷者, 新型隐球菌所致的脑膜脑炎则已成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隐球菌病还可累及肺部。 毛霉菌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常与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实体肿瘤和器官移植有关。毛霉菌感染多发生在鼻或耳部,经口腔唾液流入上颌窦和眼 眶,形成肉芽肿;也可经血流入脑,引起脑膜炎。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暴发急 性致死性毛霉菌病,可侵袭多个脏器,病程短,发展快,死亡率高达80%~90%。 组织胞浆菌居住在流行地区HIV感染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其余各地也均有发生。组织孢浆菌主要经呼吸道侵入,故病变部位多在肺部。 种类主要品种 抗生素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灰黄霉素、克念霉素、美帕曲星等唑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力康唑等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 烯丙胺类萘替芬、特比萘芬、布特奈芬 棘白菌素类 (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卡泊芬净(Caspofungin)、米卡芬净(micafungin)、anidulafunggin 其它环吡酮胺、阿莫罗芬、利拉奈特 药名抗菌谱剂型 两性霉素B新型隐球菌、芽生菌、荚膜组织孢浆注射剂、三种含脂类的制剂(两

菌、球孢子菌、念珠菌、孢子丝菌、毛霉菌、曲霉菌等。性霉素B脂质体剂型、两性霉素B的脂类复合物、两性霉素B的胶体分散体系) 灰黄霉素各种皮肤癣菌如表皮癣菌、小孢子菌、 毛发癣菌等。 片剂和外用霜膏 制霉菌素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荚膜 组织孢浆菌等。片剂、阴道栓和软膏 脂质体注射剂(III期) 伊曲康唑小孢子菌、毛发癣菌、表皮癣菌、念 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荚膜组织 胞浆菌、芽生菌、孢子丝菌、粗球孢 子菌等 片剂、口服混悬液、注射剂 氟康唑对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的抗菌活性最 强,对表皮癣菌、芽生菌和荚膜组织 孢浆菌也有较强的作用,对曲霉菌的 作用较差。 片剂和注射剂。 伏力康唑治疗深部曲霉病,以及对氟康唑高度 耐药的严重深部念珠菌病(包括克鲁 斯念珠菌)及由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 菌属引起的严重感染。 口服和注射剂 特比萘芬对表皮癣菌、荚膜组织孢浆菌有杀菌 作用,对念珠菌有抑菌作用。 片剂和霜剂 卡泊芬净(注:没有口服制剂)对念珠菌和曲霉菌有较强的活性,对 新型隐球菌没有明显的活性。 注射剂

40例院内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40例院内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院内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及与使用抗菌药物的关系,以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40例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与原发病、治疗性创伤、免疫抑制及高效广谱抗菌药物时间有密切关系。结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是控制医院真菌感染的关键。 【关键词】真菌感染;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4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338-01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fungal infe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order to guide clinical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methods: analyze 40 cases of hospital inpatients with the clinical data of fungal infections 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09.results: it is found that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fungal infections and original disease, treatment of trauma, therapeutic immunosuppression and efficient broad-spectrum antimicrobial time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conclusion: 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immunosuppressant is the key to

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得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实体器官移植得广泛开展、高度免疫抑制剂与大剂量化疗药物得应用以及各种导管得体内介入、留置等,临床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 ary fungalinfections,IPFI)得发病率明显上升。IPFI也日益成为导致器官移植受者、恶性血液病与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其她危重患者得死亡原因之一、IPFI得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至今尚未统一。为了规范我国IPFI得诊断与治疗,中国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参照欧美国家得相关诊断与治疗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我国IPFI得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供国内同道在临床实践中借鉴。 诊断标准 一、定义 IPFI就是不包括真菌寄生与过敏所致得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2种类型。引起IPFI常见得真菌主要就是念珠菌属、曲霉属、隐球菌属、接合菌(主要指毛霉)与肺孢子菌等。IPFI得诊断由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与组织病理学四部分组成、临床诊断IPFI时要充分结合宿主因素,除外其她病原体所致得肺部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诊断IPFI分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3个级别。 二、确诊IPFI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附录1),肺部感染得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附录2)及下列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 1。霉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菌丝或球形体(非酵母菌得丝状真菌),并发现伴有相应得肺组织损害、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霉菌培养阳性,但血液中得曲霉菌属与青霉属(除外马尼菲青霉)真菌培养阳性时需结合临床,要排除标本污染、 表1 IPFI得诊断标准 注:★原发性者无宿主因素,▲肺组织、胸液、血液真菌培养阳性(除外肺孢子菌) 2.酵母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酵母菌细胞与(或)假菌丝。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酵母菌培养阳性,或经镜检发现隐球菌。 3、肺孢子菌:肺组织标本染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液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 三、临床诊断IPFI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附录1),)肺部感染得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附录2)及1项微

深部真菌感染的规范化治疗

深部真菌感染的规范化治疗 深部真菌感染是指真菌侵犯除表皮、毛发、甲床以外的组织,包括内脏、皮下组织、皮肤角质层以下和黏膜所致的感染。深部真菌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加之患者的原发病重笃,感染症状易于被掩盖,临床医师必须仔细观察并进行规范治疗。 病例简介患者,男,58岁,因脑出血住院接受手术。术后因肺部感染,医师先后给予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并予以机械通气、经锁骨下留置静脉导管进行中心静脉高营养等支持治疗。28天后,患者体温升高达39.5℃,复查胸片肺部感染较之前好转,血培养、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均为白念珠菌。药敏结果显示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卡泊芬净敏感。 诊断:静脉导管相关性念珠菌菌血症。 诊断依据:患者有高热,血培养及静脉导管培养白念珠菌阳性,存在念珠菌菌血症的高危因素如留置静脉导管、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中心静脉高营养等。 治疗方案:鉴于患者为中年男性,不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先前未使用吡咯类抗真菌药,所以治疗宜选用氟康唑。治疗方案有二(见下表)。药师嘱咐,患者用药期间应每日或隔日进行血培养,抗真菌治疗疗程至血培养阴性后2周;拔除右锁骨下静脉导 一、真菌感染的发病概况 近20余年来,深部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1980~1990年,美国医院获得性深部真菌感染率由2‰增加至3.8‰,念珠菌血症增加5倍。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的一系列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178.3例/百万人-年,念珠菌病发病率为72.8例/百万人-年,隐球菌病为65.5例/百万人-年,曲霉病为12.4例/百万人-年,球孢子菌病为15.3例/百万人-年,组织胞浆菌病为7.1例/百万人-年。深部真菌感染预后差,病死率高,例如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病死率为10%~49%,侵袭性曲霉病可高达62%~85%。 二、易导致真菌感染的临床情况及特点 易导致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情况有:①艾滋病;②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减少症; ③接受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T细胞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先天性重度免疫缺陷;④恶性肿瘤、糖尿病、尿毒症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面积烧伤;⑤接受广谱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治疗、放射治疗;⑥留置静脉导管、导尿管、脑室引流管,心血管手术操作等(见下图)。 上述各种诱因均可使机体在免疫功能受损的情况下,通过内源性或外源性途径感染条件致病性真菌。外源性感染部位常较局限,而内源性感染常播散至各脏器。

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 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的高发人群,且IFI正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当前,国内外有些学者把IFI称为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对此尚有争论。为使重症医学工作者对IFI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了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旨在指导与规范我国ICU医生的临床医疗实践工作。 一、ICU患者IFI的流行病学 1.ICU患者IFI的发病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91.4%和5.9%。在美国,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4位。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0%~40%,而AIDS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尽管抗真菌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且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但IFI的发病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 2.ICU患者IFI的重要病原菌: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是最常

见的病原菌(占40%~60%)。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亦在逐渐上升,占所有IFI的5.9%~12%。曲霉多存在于潮湿阴暗且缺乏通风的环境中,其孢子飘浮于空气中易被患者吸入。曲霉属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及黑曲霉,焦曲霉与土曲霉较少见。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与毛霉属的感染率亦有所升高。 3.ICU患者IFI的病死率:ICU患者IFI的病死率很高,仅次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达30%~60%,而念珠菌血症的粗病死率甚至高达40%~75%,其中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白念珠菌等其他念珠菌。 尽管ICU患者侵袭性曲霉感染发生率低,但其病死率高,是免疫功能抑制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4.ICU患者IFI的高危因素:在ICU 中,IFI除了可发生于存在免疫抑制基础疾病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外,更多的则是发生于之前无免疫抑制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这与疾病本身或治疗等因素导致的免疫麻痹/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