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摘要:从古至今,中国经过五千年的风雨洗礼,形成了浑厚文化底蕴,而习语更是语言与文化的精华。“习语是由固定的词组和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模块’,汉语称其为‘熟语’,包括成语、谚语、典故、俗语等。”①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国家对相同的事物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所形成的习语也就不同,造成了中外交流的障碍。因此了解英汉习语的文化背景和学会运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对两国交流沟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

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是如此。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它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充分反映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因此,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掌握习语的翻译,对于培养语言能力及跨国的交际能力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1、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1.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与生活紧密相连。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渔业十分发达。英国人历来善于航海,在16世纪时,还曾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因此,在英语中有很多与鱼、水及航海有关的成语,如“as week as water”(弱不禁风)、“all at sea”(不知所措)。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大陆生活为主,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陆地,因此也出现了大量关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如“面如土色”、“斩草除根”、“卷土重来”等等。如要形容人强壮的话,英文是“as strong as a horse”,但翻译过来就成了“壮如牛”。这是因为在古代,西方通常都是以马为交通工具,对马有着较深厚的感情。我国虽也有用马耕地,但大部分地区还是使用牛来耕地,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牛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动物,因此深得中国人的赞誉。所以在汉语中也有不少关于牛的习语,如牛气冲天等。

另外,习语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汉语中,东风是指春风,象征着春天和温暖。除此之外,东风还指政治上的进步,当一提到西风,中国人总会联想到严寒的冬天或冰天雪地,它也有喻指日趋没落的腐朽势力,从而看出中国人对西风没什么好感,故有“东风压倒西风”,人所众知的分析当代国际形势的至理名言。而在西方,东风和西风的象征意义恰恰相反,因为英国地处西半球,属海洋性气候,与中国人相反,来报春的反而是“西风”,因而西方人偏爱西风。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还曾写了一首《西风颂》来讴颂西风,来表达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除了东风与西风,英汉两个民族对夏天的看法也不同,中国人总是把夏天和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对大部分人来说,夏天是一个讨厌的季节。而在西方,夏天却是一个温和宜人的季节,莎士比亚也曾在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

1.2、习俗的差异

英汉习俗的差异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现在饮食方面,在习语中,要表示做一

件事情非常容易的话,汉语习语可以说是“小菜一碟”,英语习语可以表达为“a piece of cake”,两种都表现不同的形式表达同一种意思。蛋糕在西方是一种常见的食品,而小菜在中国也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吃得到的食物,这就跟两个民族之间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另外一方面,习俗的差异也可以表现在对动物的态度上,中国和西方国家都有养狗的习惯,但在对待狗的态度上却是截然不同。在中国,狗则被视为一种卑微的动物,是屡遭谩骂的东西。因此,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大都含有贬义,如“走狗”、“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狐朋狗友”等等。但在西方的国家中,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甚至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所以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都是含有褒义,像是“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中英两方所看待动物的形象也不同,最典型的莫过于龙这一神话动物。在中国,龙的地位相当高,在古代,龙被看作是帝王的象征。时至如今,龙仍然被当作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我们这些中华子孙也自称为“龙的传人”,有关于龙的习语都是有着繁荣,高贵,吉祥的意义,如“龙凤呈祥”,“望子成龙”……但在西方国家,“dragon”却是一种长着翅膀,会喷火的残暴的怪物,它是邪恶的代表,恶魔的化身。在英语中大多表示贬义,像是“凶暴之徒”或“严厉透顶的人”。由于文化的差异,同样的动物却有着不同的涵义。照这样子来说,如果人们想要表达汉语“龙”这一概念的话,笔者觉得还是把它直接译作“long”,以免引起误解。

1.3、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宗教生活以及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习语。英国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佛教和道教。佛教是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佛祖”能够主宰人世间的一切,故汉语习语中出现了许多带有佛教色彩的习语,如“佛光普照”、“大慈大悲”、“回头是岸”、“平时不少烧香,临时抱佛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同样的,道教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少汉语习语也来源于道教,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灵丹妙药”等。而在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国家,他们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因此就有了“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Me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 be with you”(上帝与你同在)等祝福的习语,还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God damn you”(该死),“Devil take him”(混蛋)等诅咒的习语。

1.4、历史典故的差异

“典故是从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所提炼出来的。”②英语典故大多来自《圣经》或希腊罗马神话,而中国典故习语则多出自中国的传统典籍、寓言故事及神话。典故的结构凝炼、简洁,能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然而典故都具有历史渊源的历史背景。例如,“to raise Cain”就是来源于《圣经》的一个典故,如果单纯看那习语,中国读者也许会直接从字面上译过来:“raise”作动词时有“举起,抚养”的意思,而“Cain”就是指亚当和夏娃的长子,该隐。照中国的读者这样分析的话,就会译成“举起该隐”或“抚养该隐”,这跟“to raise Cain”的真正含义一点也挂不上钩。这个习语的真正意思是“若恼该隐,大发脾气,找麻烦”。这是来自《圣经》的一个故事:“该隐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由于耶和华看中了亚伯的供物,而没有看中他的,该隐为此嫉妒,杀死了弟弟亚伯。”③因此该习语表示“大发雷霆”。出自《圣经》的习语还有“a Judas kiss”, 由于犹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