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平均分两种方法对比

4.3平均分两种方法对比
4.3平均分两种方法对比

红星双语小学教案

两种平均分方法的比较的教学反思

两种平均分方法的比较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按“每几个一份”和“平均分成几份”这两种方法的对比,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体会两种分法的内在联系,准确而深刻地把我平均分概念的本质含义。在学习中重点关注一下几个方面: 1、在操作过程中,注意组织好纪律,使学生能够在操作中冷静的思考,真正的在操作中获得知识,而不是瞎玩凑热闹,也为后面的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 2、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分铅笔场景入手,再到小棒操作平均分,最后再回到生活中找平均分,无疑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例题教学平均分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无疑也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多种形式练习中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测量一颗玻璃球体积的过程:(1)将300mL的水倒进一个容量为500mL的杯子中;(2)将四颗相同的玻璃球放入水中,结果水没有满;(3)再把一颗同样的玻璃球放入水中,结果水满溢出。根据以上过程,推测这样一颗玻璃球的体积大约在()。 A.50cm3以上,60 cm3以下 B.30 cm3以上,40 cm3以下 C.40 cm3以上,50 cm3以下 2.把一个分数约分,先用7约了一次,再用2约两次,得,则原来这个分数的倒数是(),原来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 A.,B., C.,D., 3.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 A.圆 B.扇形 C.三角形 D.梯形 4.下图是正方体展开图,与字母A相对的面上的数字是( )。 A.1 B.2 C.4 D.5 5.把一段圆柱形的木料削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 A.B.3倍C.D.2倍 6.数甲是数丙的倍数,数乙也是数丙的倍数,那么()。 A.甲与乙的最大公因数是丙B.甲一定等于乙 C.甲与乙必有公因数丙D.甲与乙必有公倍数丙 7.用70m长的栅栏靠墙围成一块长方形果园(如图),长与宽的比是4∶3,这块长方形果园的面积是( )m2。

平均分教学反思范文

平均分教学反思范文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了各种生活情境,先通过观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放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别是分一分时,学生们都要自己的分法,体现了分法多样化,但最后还是觉得用乘法口诀最快最方便,这一思维的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我精心设计练习,从基础题——感受“平均分”,到提高题——辨析“平均分”,最后回归生活——升华“平均分”。 40分钟的课堂转眼结束了,师生在民主、活泼地气氛中学习着、成长着。

《平均分》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显得尤为重要。“平均分”的关键是“每份同样多”,我针对低年级儿童喜欢动手操作,以形象感知为主的特点,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盒里的学具进行操作,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探索规律,进一步认识“平均分”这一概念。 我的不足是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以致于误导了学生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投入了太多注意力而再次浪费了时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磨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再精简些,严谨些,教学机智再灵活些,从而在课堂上多一份从容,少一些尴尬。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学生学好这一内容尤为的重要。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对于“平均分”这一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呢?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范文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借鉴和商榷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飞机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

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呢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飞机,有些同学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通过比较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飞机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架,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不过在教学时还存在的很多问题: 1、在学生提出各种分法之后,没有让学生亲自来分,个别是有老师代替了,是自己有点操之过急了,以后应该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来操作, 2、个别提出的问题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不是我所希望的,显得自己有点措手不及。我这堂课从本身来讲,显的比以前自信多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有更多的进步。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谢谢!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有关平均分的问题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有关平均分的问题 [知识要点] 1.“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2.“平均分”的条件,即分东西时一定要知道分多少东西和分成几份; 3.“平均分”的方法,用除法计算。 [范例解析] 例1看图6-9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分析这是一个平均分的问题,根据题意和我们学过的除法有两种分法。 第一种方法是把24个乒乓球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的个数; 第二种方法是把24个乒乓球按6个为一堆,,求它的堆数。 解24÷4 = 6(个) 24÷6 = 4(堆) 说明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是,都用除法计算,且算式中的被除数都是24;不同点是,第一种分法是知道要分的数和平均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而第二种分法是知道要分的份数和每份是多少,去平均分的份数。 例2学校买来15个皮球,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几个? 分析此题要分的数是15,要分的份数是3份,可用除法计算。 解15÷3 = 5(个) 答:每班可分5个皮球。

例3小东买了10颗糖,小方买了8颗糖,把这些糖平均分给小东、小方和小红,后来小红按价拿出1角2分钱,这些钱怎样分给小东和小方? 分析要求这些钱怎样分给小方、小东,就必须先求出每人平均分得几颗糖和平均每颗糖的价钱。 解⑴平均每人分糖多少颗? (10+8)÷3 = 6(颗) ⑵每颗糖价是多少? 12÷6 = 2(分) ⑶小东付给小东的钱是几分? 2×(8-6)= 4(分) 例4爸爸买了500克梨,500克苹果,500克梨是4个梨,500克苹果比500克梨多1个,平均每个苹果重几克?1500克苹果和1500克梨共多少个水果? 分析要求平均每个苹果重几克,必须先求出苹果的个数。 解苹果有多少个? 4+1 = 5(个) 每个苹果重多少克? 500÷5 = 100(克) 1500克苹果和1500克梨共多少个? 5×3+4×3 = 15+12 = 27(个) 例5四年级同学在校园里种了9棵小松树,平均分成3行,每行4棵,他们是怎样种的?

《认识平均分一》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一)》教学反思我一直希望自己的课堂向有效课堂、智慧课堂迈进。《认识平均分(一)》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 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 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 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 1、层次性突出。教学时从生活入手,层层推进,理解平均分,让学生从生活中分桃的生活经验入手,进行 无序的分;然后聚焦生成的基础性资源,让学生分类并观察讨论,发现一类每堆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 平均分的概念。在认识了平均分后,让学生判断哪种分 法是平均分,此时关注结果,只要符合定义就行。在例 二的教学中深化平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 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另外,在教学 环节上,层次性也比较突出: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全课总结,拓展平均分。 2、重视了操作。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

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 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 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 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所以我 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小棒,代替实物,分6个桃,这样通 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 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我预设 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一堆1个,另一堆5个;一堆2个,另一堆4个;一堆3个,另一堆3个。然后引导学生分类并观察讨论,发现一类每堆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 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3、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挖掘教材资源。学生平均分意义理解比较到位,我抓住例二的试一试进行了有 效的拓展。在按要求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分完全部汇报完成后,我及时追问:如 果给你12根小棒,你还能每几根一份的平均分呢?一石 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补充中,更加完善了12平均分的方法,此时,我并没有作罢,把几种方法集中放到了一起,问道:观察一下几种平均分 的方法,你发现什么?随着提问,几种分法的小棒图清晰的出现在学生面前。此问不但要让学生总结不管怎么分 都是平均分,因为每份根数一样的本质,更看学生能不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3)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3课时平均分(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例3,练习二第4、5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筷子、苹果、盘子、小棒、电子课件。 【教学重难点】 掌握把一些物品按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还记得是怎么分的吗?(平均分)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 2.出示教材第10页的例3——分果冻的情境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瞧!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帮同学们分果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从中获得的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互动新授 1.感知“每几个一份”。 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例3的题目。题目中“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 请拿出8个学具,每2个一份,分一分,能分成几份? 学生合作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指名上黑板分,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分的方法。

交流:可以分成几份?为什么?(对回答好的学生给予奖励) 结合媒体演示,教师总结:有8个果冻,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4份。 谈话:刚才我们把8个果冻,按每2个一份地平均分了,现在你能把8个果冻,按每4个一份地分吗?能分成几份? 学生合作每4个一份地分。 交流反馈:8个果冻,每4个一份,能分成2份。 教师小结:像这样,我们按每2个一份、每4个一份的方法把8个果冻平均分了。这些平均分的方法概括成是“每几个一份地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巩固平均分的分法。 (1)谈话:下面就让我们用分果冻的方法来分小棒。请拿出准备好的12 根小棒。 (2)读题,明确分法。 (3)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填空。指名上黑板分,注意观察分法是否正确。 (4)补充:12根小棒还可以每几根一份地分?学生分分看,指名上黑板演示分法。(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动手分一分,说一说你的分法。)(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 (5)总结:刚才我们按每1根一份、每2根一份、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每6根一份的分法把12根小棒平均分了。这些平均分的方法就是“每几个一份地分”。 2.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16个杯子) (1)看要求,明确怎样圈后动手圈,再独立完成填空。 (2)学生交流答案和想法。 3.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5题。 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在分食物,你瞧,小熊宝宝在分蜂蜜。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每4罐给一只小熊”表示“每4罐一份”。 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再填出得数。 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每4罐蜂蜜圈在一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二)》教案

平均分(二)。(教材第9、第10页)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尝试用画图法或摆小棒的方法,帮助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经历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图片(苹果、酸奶、果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继续研究平均分的问题。 1.教学例2。 师:我们已经知道,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那么你有办法把18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吗?每份几个?可以拿出图片分一分。 学生尝试自己分一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 ·我是1个1个地分的,分了3次才分完,每份3个。 ·我觉得苹果有点多,第一次分的时候每份放了2个,第二次分的时候每份放1个,这样就正好分完了,每份3个。 ·我也觉得苹果有点多,所以我分的时候,是3个3个地分的,结果正好分成了6份,每份3个。 师:同学们的这些分法都是正确的,不管是1个1个地分,还是先2个2个地分,再1个1个地分,还是3个3个地分,只要结果是6份,并且每份的个数同样多,就符合要求,就是正确的。具体的分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盒?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做一做”)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结果: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盒。 2.教学例3。 师:如果把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学生尝试自己分图片或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组织交流汇报。 生:把8个果冻,每2个一份,分的时候就是把果冻每2个一组分开,结果分成了4份。 师:每份同样多吗?是不是平均分呢? 生:每份都是2个,同样多,是平均分。 师:现在请大家尝试完成下面的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分法,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经历由实物分法的探究抽象为画图表示分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了吗?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收集后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A类 把30朵小红花,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朵小红花?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考查知识点:平均分;能力要求:能正确地进行平均分) B类 (考查知识点:平均分;能力要求:能正确地进行平均分) 课堂作业新设计

平均分案例

联系生活实践操作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平均分” 卫星村小学黄丽琴 【教学背景】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课堂写真】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情境导入,教学例1。 (1)、二(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他们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食物。老师要把6个糖果分给3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请你动手帮他们分一分。 (2)、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 (3)、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分法一:1 1 4 分法二:1 2 3 分法三:2 2 2 2、观察、对比分的结果,初步认识平均分。 (1)、请学生观察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把每一份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同学们取的名称都很好,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板书课

平均分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借鉴和商榷的地方: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飞机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呢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飞机,有些同学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通过比较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飞机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架,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不过在教学时还存在的很多问题:1、在学生提出各种分法之后,没有让学生亲自来分,个别是有老师代替了,是自己有点操之过急了,以后应该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来操作,2、个别提出的问题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不是我所希望的,显得自己有点措手不及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内容。[教材简析]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教学目标]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1、例2(12-1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生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 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 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 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 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 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指其中平均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1:一样分。 生2:同样多。 生3:平均分。

《平均分》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平均分(第7~12页) 编写意图 本单元的主题图展现了学生在一起分 东西的情境,突出了本单元的教学是以学生 动手操作活动为基础的。 (1)情境具有普适性。 教材提供了学生将要去参观科技园的 情境。这样的情境可以不受季节限制,避免 因情境给教师带来教学时间方面的困扰,满 足了教师实际教学的需求。 (2)展现了平均分的过程。 为突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为了与 乘法学习时的主题图相区别,主题图中增加 了对学生平均分东西过程的展现。画面呈现 的所要分的物品包括几种不同的情况,其中 两幅图(糖、橘子)分别展现了平均分好后的情况和还没有分的情况,突出了平均分的含义;另外两幅图则分别展现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操作过程,有平均分成6份的,有1份1份分的,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分物的需求。 在创设参观科技园的情境后可用课件或挂图呈现同学们一起购买来的食品,有糖果、橘子、果冻、火腿肠等,将这些食品堆放在一起。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买来的这些食品怎么处理?”“你遇到过分东西的情况吗?”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分东西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而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 (2)从整体到局部,指导学生有序观察。 出示主题图后可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看一看、说一说“同学们买来了哪些食品?图中的学生在做什么?”接着让学生分别观察分东西的四组同学,围绕“他们分完了吗?”“他们分东西时有什么特点?”进行讨论,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3)动手尝试,积累经验。

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没有分,并用学具试着分一分。对学生的分法教师不予评价,学生可以自由分物,主要是积累分东西的经验。 编写意图 (1)在对比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教材设计了让学生分少量物品的活动,并 用直观图将分一分的各种情况呈现出来,通过 对比清楚地体现平均分的含义。并通过“做一 做”第1题对平均分的含义进行巩固。 (2)注重平均分结果的表达。 对平均分结果的表达就是后面要学习的除 法算式的含义,教材通过“做一做”第2题的 填空练习,完整呈现了表达平均分结果的文字,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对平均分的结果进行表 达,为后面除法含义的教学作好铺垫。 (3)渗透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做一做”第2题中的枫叶都是分好的, 并安排了让学生算一共有多少片枫叶的内容, 学生可以一片一片地数,也可以用加法或乘法计算,对乘法与除法的关系作了很好的渗透。 教学建议 (1)激活经验,促使多样化分法的生成。 教师可借助点子图和数的组成,让学生回忆6可以分成几和几,体会6分成两份有多种不同的分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将6块糖分成3份,促使学生生成多样化的分法,避免只出现平均分一种情况。 (2)加强比较,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之后教师可呈现教材上3种分法的直观图,让学生先观察他们是怎样分的,再数一数每堆各有几块,在直观图下写出相应的数;然后想一想哪种分法更“公平”,并说一说这种“公平”的分法有什么特点。通过从“形”到“数”等多方面比较,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3)注重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在完成“做一做”第2题的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枫叶图,把平均分的结果完整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 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梨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

平均分教学反思_心得体会

平均分教学反思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平均分教学反思,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平均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体会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初步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如何进行平均分。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的概念后,再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体会到平均分就是需要把所有的物体都分完,无论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平均分的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 还有以下不足需要改进: 教学重难点把握有偏颇,不断强化分的形象思维过程,没有把此过程上升到逻辑思维的高度;对数学语言的锤炼不够,注重了分的过程,没有强化分的结果(平均分成了几分,每份是多少);环节的设置上,题的类型过于单一,没有有难度的习题,没有梯度,导致学生后期注意力不集中;对时间的安排上,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的黄金二十分钟进行新授;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的太多,没有大胆的放手把课堂教给学生,小组探究时对学生的组织不够等等。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多研究教材,把握好每节课的重难点,有效突破重、难点,层次分明;精选习题,注意设置梯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

《平均分 》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average score

《平均分》教学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数学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借鉴和商榷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飞机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

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圆珠笔 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 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 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 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 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呢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 课的开始,让学生分飞机,有些同学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 没有平均分。这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 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 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通 过比较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飞机这一教学资源, 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 份2架,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 分的含义了。不过在教学时还存在的很多问题: 1、在学生提出各种分法之后,没有让学生亲自来分,个别 是有老师代替了,是自己有点操之过急了,以后应该注意,要让 学生自己来操作, 2、个别提出的问题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 不是我所希望的,显得自己有点措手不及。我这堂课从本身来讲,

第三课 平均分两种分法对比

第三课平均分两种分法对比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47页内容 课时目标 1.通过对比平均分的两种分法,学生进一步理解平 均分的意义。 2.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判断等能 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方法,进一 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及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2×3 3×5 4×1 4×3 5×2 1×6 5×5 2×2 4×6 1×6 6×5 3×3 4×5 4×4 6×4 3×4

2.对口诀 ()四十二三()得九三五()二()得六六()三十六五()三十(二)探究新知 1.教学第46页例题。 (1)投影出示例4,使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把12只笔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12支笔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同样多) (2)用学具卡分一分,启发学生思考。 同学用学具卡摆一摆、分一分。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请学生演示。 学生甲:12支笔,每份3支,分成4份。 学生已:12支笔,每份2支,分成6份。 学生丙:12支笔,每份4支,分成3份。 学生丁:12支笔,每份6支,分成2份。 (3)教师提问:根据同学们分的情况,我已经把笔分好了,请你们观察这幅图,想到了什么? (从这幅图中,可以想到平均分,想到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从这幅图中,既可以看出是把12支笔,每3支一份,分成4份。也可以看出是把12支笔,平均分成4份,每份3

支) (4)教师提问:从这一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这两种分法有哪些地方相同,又有哪些地方不同? (5)学生分组讨论发言,可互相补充。 (6)最后,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2.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要分的都是12支笔,都是平均分的。 (2)不同点:第一种分法是把12支笔,每3支分一份,可以分成4份。第二种分法是把12支笔,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支。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 (1)投影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6个同学拍皮球,每组3人,分成了()组。 6个同学拍皮球,每组2组,分成了()人。 让学生说一说要分的是什么,怎么分。(要分的是6个同学,每3个同学分成一组,分成了2组) (要分的是6个同学,平均分成2组,每组有3人)

平均分 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 出于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开始,帮熊猫分竹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竹笋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苹果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分物体,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识平均分”教学“认反思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2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2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五个环节的内容: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学习平均分; (三)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五)课堂总结,拓展平均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的去老师家做客—分苹果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出三种分苹果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苹果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分法,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引出份两份同样多,通过教师的板演圈一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份数,每份的个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圆片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在课的始终,让学生利用圆形纸片、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2个汤圆平均分到4个碗里,你会怎么分?”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 5、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