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问题探究

力的分解问题探究
力的分解问题探究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容:

力的分解问题探究

二.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在力的分解问题中有确定解的几种情况的讨论。

2、掌握在不同的物理情景中求分力的常规方法和思路。

3、重点掌握力的分解问题的典型问题的处理方法。

高考地位:

力的分解问题是本部分容的重点和难点,力的分解问题和力的合成一样,是高中力学容的基础,是解决高中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出题形式上,力的分解问题常与日常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突出了对于实际物理问题的模型抽象能力,如2002年春季高考第36题,把力的分解问题与桥梁的受力特点相结合,同时在高考的出题方向上也体现了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主要是考查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定则在力的分解问题中的数学应用,如2005年高考卷第36题、2004年卷第7题,均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

三. 重难点解析:

1. 力的分解:

(1)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2)分解规律: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即把已知力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已知力共面的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就表示已知力的两个分力。

2. 力的分解的方法

根据力F产生的作用效果,先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作出两个分力

和的示意图,最后根据相关数学知识计算出两个分力的大小。

应注意:已知一个力和它的另一个分力的方向,则另一个分力有无数个解,且有最小值(两分力方向垂直时)。

3. 分力方向的确定

分解的原则:根据力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分力,但对于一个确定的物体所受到的力进行分解时,应考虑实际效果,即进行有意义分解。

4. 力的分解的解题思路

力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已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因此其解题基本思路可表示为

5. 力的分解的几种情况

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它的两个分力。

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知,这种情况下可以作出无数个符合条件的平行四边形,即对一已知力分解,含有无数个解,但如果再加以下条件,情况就不一样了,下面讨论:

(1)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时,有唯一解,如图所示。

(2)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分解有唯一解,如图所示,只能作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3)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力的分解可能有两个解,如图所示,可作出两个平行四边形。

(4)已知一个分力的方向与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如图所示,则:当时,有唯一解,如图甲所示;当时,无解,如图乙所示;当时,存在两个解,如图丙所示;当时,存在一个解,如图丁所示。

总结:如图所示,已知力F的一个分力沿OA方向,另一个分力大小为。我们可以以合力F的末端为圆心,以分力的长度为半径作圆弧,各种情况均可由图表示出来。

6. 求分力的方法

(1)直角三角形法。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其中的某力按效果或需要分解,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可直接应用直角三角形边、角的三角函数关系求解,方便快捷。

(2)正交分解法。

①以力的作用点为原点作直角坐标系,标出轴和y轴,如果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两轴的方向可根据方便自己选择。

②将与坐标轴不重合的力分解成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两个分力,并在图上标明,用符号,和

表示。

③在图上标出力与x轴或力与y轴的夹角,然后列出、的数学表达式,如:F与x轴夹角为,

则,与两轴重合的力就不需要分解了。

④列出x轴方向上的各分力的合力和y轴方向上的各分力的合力的两个方程,然后再求解。

(3)相似三角形法。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题意对其中的某力分解,找出与力的矢量三角形相似的几何三角形,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例关系求解。

(4)动态矢量三角形(动态平衡)法。

所谓动态平衡问题是指通过控制某些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又始终处于一系列的平衡状态,利用图解法解决此类问题方便快捷。

【典型例题】

问题1:求分力的常规方法类问题:

[考题3]如图(1)所示,重物的重量为G,轻细线AO与BO的A、B端是固定的,平衡时AO是水平的,BO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AO的拉力,和BO的拉力大小是()

(1)

A. B. C. D.

解析:选取O点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如图(2)所示,O点受到三个力的作用:物体对O的拉力,大小为G,AO绳子的拉力,BO绳子的拉力。

(2)

解法一:重力G的作用效果是拉紧两根绳子,拉绳子的力应该沿着绳子方向,如图(3)所示,将重力G沿两根绳子的方向分解为和,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几何知识得:,。

(3)

由于重物静止,任何方向的合力均为零,所以有,。

解法二:把拉力的作用效果看作是竖直向上平衡重力和水平向右拉绳子的,如图(4)所示,可将沿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分解为和,由几何知识得,。

(4)

解法三:如把的作用效果看作是沿竖直向上方向提物体和斜向下方向拉紧另一细绳,则可按照如图(5)所示的那样把分解为和。

(5)

现根据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所受的合力为零的条件,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都可以解得

,。

答案:B、D。

变式1:(2004年高考)7. 用三根轻绳将质量为m的物块悬挂在空中,如图所示.已知ac和bc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和,则ac绳和bc绳中的拉力分别为:

A. B.

C. D.

变式2、如图,用绳AC和BC吊起一个物体,它们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分别为和,若AC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N,BC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50N ,则要使两条绳都不断,物体的重力不应超过多少?

答案:重力G不能超过N。

变式3、(2003年全国理综第19题)

[考题2]如图所示,一个半球形碗放在桌面上,碗口水平,O点为其球心,碗的表面及碗口是光滑的,一根细线跨在碗口上,线的两端分别系有质量为和的小球,当它们处于平衡状态时,质量为的

小球与O点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则两球的质量比为()

A. B. C. D.

答案:A

问题2:用图解法分析力的分解中的动态变化问题:

[考题6]如图(1)所示,用水平细绳将电灯拉到图中位置,若保持灯的位置不变,将细绳由水平顺时针转到竖直位置的过程中,细绳和电线所受的拉力将如何变化。

(1)

解析:解法一:利用力的分解知识,取O点为研究对象,其所受重力产生两个效果,即分别拉伸OA、OB两绳,可将重力沿此两个方向的反方向分解,在后面的变化过程中仍按此两个效果分解,分解

如图(2)(甲)所示,由图可知,绳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电线拉力一直减小。

甲(2)乙

解法二:利用力的合成知识,取O点为研究对象,O点受三个力作用,如图(2)(乙)所示,由

共点力平衡条件知,三个力合力为零,所以将、合成,其合力与G等值反向,作出动态分析,

由于无论、如何变化,G′不变,所以由图可知,细绳拉力先减小后增大,电线拉力一直减小。

答案:绳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电线的拉力一直减小。

变式:

[例4]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球放在倾角为的光滑斜面上,试分析挡板AO与斜面间的倾角多大时,AO所受压力最小。

解析:虽然题目是挡板AO的受力情况,但若直接以挡板为研究对象,因挡板所受力均为未知,将无法得出结论。

以球为研究对象,球所受重力mg产生的效果有两个:对挡板产生压力,其大小等于,对斜

面产生压力,其大小等于,根据重力产生的效果将重力分解,如图所示。

当挡板与斜面的夹角,由图示位置变化时,()大小改变,但方向不变,始终垂直斜面;

()的大小、方向均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当和垂直时,即时,挡板OA所受压力最小。

问题3:有附加条件的力的分解问题:

[考题5]已知力F的一个分力为跟F成角,大小未知,另一个分力大小是F,方向未知,则的大小可能是()

A. B. C. D.

解析:如图所示,先画一条有向线段AB表示力F,过F的始端A画一条与AB成角的射线(是力的作用线,表示出力的方向已知),过F的末端B作所在射线的垂线交于C。

则由直角三角形△ABC可知,CB的大小为,在CB两边对称地作两线段DB和EB,使其大小均为

(因为,所以这两条线可以画出来。)在直角三角形△EBC中,因,EB=,∠CBE=∠ABE=,故△ABD为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可知E为直角三角形△ADB的斜边

AD的中点,,AD=,即的大小可能是,也可能是,本题选项A、C正确。

答案:A、C

变式:

5. 将力F分解为和两个分力,若已知F的大小及F和间的夹角,且为锐角,则当和大小相等时,的大小为___________;而当为最小值时,的大小为______。

答案:

解析:由、合成F的平行四边形分析可得。

【模拟试题】

1. 若物体在斜面上保持静止状态,则下列说确的是()

A. 重力可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力和对斜面的压力

B. 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 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 重力垂直于斜面方向的分力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2. 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下列说确的是()

A. 一个分力变大时,另一个分力不能同时也变大

B. 两个分力可同时变大,也可以同时变小

C. 无论怎样分解,两个分力不能同时小于这个力的一半

D. 无论如何分解,两个分力不能同时大于这个力的两倍

3. 一光滑均匀小球用细绳拴住悬挂靠在光滑的竖直墙上,小球受到三个力作用,重力G,绳的拉力F,墙对球的支持力,如图所示,对于这三个力,根据作用效果进行分解,下列说确的是()

A. G可沿F和两个力的反方向进行分解

B. F可沿G和两个力的反方向进行分解

C. 可沿G和F两个力的方向进行分解

D. 以上三种分解方法均可以

4. 物体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力F作用于物体上的O点,现要使合力沿着OO′方向,如图所示,则必须同时再加一个力F′,如F和F′均在同一水平面上,则这个力的最小值为()

A. B. C. D.

5.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如图是我们衣服上的拉链的一部分,在把拉链拉开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三角形的东西在两链中间运动,使很难直接分开的拉链很容易地拉开,关于其中的物理原理以下说确的是

A. 在拉开拉链的时候,三角形的物体增大了分开两拉链的力

B. 拉开拉链的时候,三角形的物体只是为了将拉链分开并没有增大拉力

C. 拉开拉链时,三角形的物体增大了分开拉链的力,但合上拉链时减小了合上的力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 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重力G和水平作用力F保持静止,如图所示,现在使作用力F保持大小不变,方向沿逆时针方向缓缓转过,而物体始终保持静止,则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对地面的正压力和地面给物体的摩擦力的变化情况是()

A. 不变

B. 先变小后变大

C. 先变小后变大

D. 先变大后变小

7.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沿天花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与天花板间动摩擦因数为,则物体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为()

A. B.

C. D.

8. 三段不可伸长的OA,OB,O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所示,其中OB 是水平的,A端B端固定,若逐渐增加C端所挂物体的质量,则最先断的绳()

A. 必定是OA

B. 必定是OB

C. 必定是OC

D. 可能是OB,也可能是OC

9. 如图所示,光滑小球被竖直挡板挡住而静止于斜面上,小球重力为G,斜面倾角为,求小球对斜面的压力和小球对挡板的压力。

【试题答案】

1. B、D(如下图所示,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作用在斜面上,所以A错;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C错。)

2. B、C(力的分解与力的合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显然也是都遵守矢量三角形定则,即合力与它的两

个分力形成矢量三角形,依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以及力的合成特点可知:显然、可以同时增大,也可以同时减小,故A选项不对,B选项正确,如果两分力同时小于此力一半,则当和同向时,,这不可能,故C正确。如果两分力同时大于此力的2倍,但并不能打破

的关系,故也有可能,所以D不对,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应为B、C)。

3. A、B(A选项,重力可产生两个效果:拉紧悬绳和压紧墙壁,B选项,拉力F可产生两个作用效果;竖直方向提住小球,水平向左拉住小球,使球不离开竖直墙壁。C选项,水平向右,不可能沿F和G 的方向分解。)

4. B(如下图所示,F′平衡力F垂直于OO′的分力。)

5. A(此题结合生活的实际问题考查力的分解,在拉开拉链的时候,三角形的物体在两链间和拉链一起运动,手的拉力在三角形的物体上产生了两个分力,如图所示,分力大于手的拉力,所以很难直接分开的拉链很容易地被三角形物体分开,因此应选A。)

6. B、C(如下图,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利用正交分解可得

,。

可得,。

由正弦和余弦函数在的变化规律就能够确定选项B、C是正确的。)

7. B、C(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可得如图所示的受力分析图,然后对力F进行正交分解,水平方向分力,竖直方向的分力为。由力的平衡可得,,又由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再将和代入即可得,故答案应选B、C)。

8. A(三段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但挂上物体后各段绳所承受的拉力不同,当物体质量增加时,先达到最大拉力的绳将先断。

方法一:以O点为研究对象,O点受到三个力作用,如图,其中,设绳AO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与的合力跟等大反向,由几何关系:。

比较可知最大,所以必定绳AO先断。

方法二:仍以O点为研究对象,以力的分解方法来研究,沿竖直和水平方向的分力分别为,。

在水平和竖直方向分别有:,,所以,

可知绳AO所受拉力最大,绳AO最先断。)

9. (小球所受到的重力有两个作用效果,一方面使球对斜面产生压力(相当于分力

的作用),另一方面使球对挡板产生压力(相当于分力的作用),因此重力的分解如下图所示,将

重力分解为和两个分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相等,大小与相等,所以,

,即小球对斜面的压力的大小,方向垂直斜面向下,对挡板的压力大小,方向垂直挡板,水平向左。)

创文应知应会小知识

创文应知应会小知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驻马店市市民文明公约: 热爱祖国,建设家乡;遵纪守法,团结友善; 诚实守信,自尊自强;爱岗敬业,务实创新; 见义勇为,弘扬正气;爱护环境,讲究卫生; 热心公益,助残济困;勤俭节约,移风易俗; 孝老爱亲,邻里和睦;崇礼尚德,增辉天中。 3.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 5.志愿服务理念: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 6.志愿服务精神是什么?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奉献”——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 “友爱”——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 “互助”——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

“进步”——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社会的进步。 7、什么是志愿服务“三关爱”? 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 关爱他人:包括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农民工及其子女、留守儿童、残疾人志愿服务。 关爱社会:包括开展文明礼仪、文明交通、爱心送文化志愿服务。 关爱自然:包括开展环保宣传、植树种绿、养绿护绿、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 8、“我们的节日”有哪些?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少数民族节日。 9、我市建设“四个驻马店”的内容是什么? 建设富强驻马店、文明驻马店、平安驻马店、美丽驻马店。 10、我市开展“六文明”活动的内容是什么? 11、“六文明”是指: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服务、文明执法、文明经营。 1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力的合成、力的分解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一节力的合成 第二节力的分解 二. 教学目标 1. 明确共点力、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概念,理解合力与其分力在作用效果上满足等效替代关系; 2. 会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 3. 学会按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明确正交分解含义并学会正交分解; 4. 了解各种力的分解方法以及解的情况; 5. 明确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的辩证关系。 细解知识点 一、共点力 作用于同一物体且作用线能够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称之为共点力。 二、力的合成 1、合力与分力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与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是这个力的分力。 相同的效果包括使物体产生相同的形变或是使物体产生相同的加速度。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合力与分力是一种等效代换的关系。下图中,物体在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在力 F1、F2共同作用下也能处于静止状态,即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与力F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于是F是F1、F2的合力;F1、F2是力F的分力,从作用效果上可以相互替换。即,对于下图而言,可以认为没有F1、F2作用,而是有力F作用,替换后,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3、力的合成 (1)力的合成:已知分力求合力的过程称为力的合成。 (2)平行四边形定则: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3)三角形定则与多边形定则 4、两个共点力的合成总结 (1)两个分力在一条直线上且同向时,它们的合力大小为两力之和,方向同两力方向。 (2)两个分力在一条直线上且反向时,它们的合力大小为两力之差,方向与较大分力方向相同。 (3)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随分力间角度大小的不同,分力可能小于合力,也可能等于合力或大于合力。 (4)两个分力的大小保持不变,当两分力间的夹角变大时,合力变小。当两分力间的夹角变小时,合力变大。 (5)合力的取值范围 F1 F2 ≥ F ≥ |F1?DF2| 5、多力合成 求解三个或三个以上共点力的合力时,可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此合力与第三个力的总合力,依次类推,直到求完为止,求多力合力时,与求解的顺序无关。

力的分解方法

力的分解方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力的分解方法 课前预习 1.按力的实际效果分解 按力的实际效果求分力的方法:先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并由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两个分力的大小. 2.按问题的需要进行分解 (1)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两个分力的方向,可以 唯一地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对力F进行分解,其解 是唯一的. (2)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与方向,力F的分解也是唯一 的. 图3 (3)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F2的大小,对力F进 行分解,则有三种可能(F1与F的夹角为θ).如图3所示: ①F2

m m 思维突破把力按实际效果分解的一般思路: 跟踪训练1如图5所示,α=30°,装置的重力和摩擦力 均不计, 若用F=100 N的水平推力使滑块B保持静止,则工件 受到的向 上的弹力多大 图5 例2F1、F2是力F的两个分力.若F=10 N,则下列不可能是F的两个分力的是() A.F1=10 N,F2=10 N B.F1=20 N,F2=20 N C.F1=2 N,F2=6 N D.F1=20 N,F2=30 N 跟踪训练2关于一个力的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有唯一解 B.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有唯一解 C.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唯一解 D.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方向,有唯一解

办公室2018年创文应知应会知识测试

XXX办公室2018年创文应知应会知识测试题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由谁命名的。(C) A.中宣部 B.中组部 C.中央文明委 2.每(A)年评选表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 A.3年 B.5年 C.8年 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A)。 A.立德树人 B.素质教育 C.道德教育 4.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可以使城市怎么样?(B) A.使城市更有价值、更有方向 B.使城市更有文化、更有品位、更有道德 C.造福广大市民群众 5.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A)、中秋节、重阳节。 A.清明节、端午节 B.劳动节、建军节 C.建党节、国庆节 6.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家庭幸福 B.人民幸福 C.安居乐业 7.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是不是终身制的?(B) A.是 B.不是 C.不一定 8.志愿精神是奉献、友爱、(A)、进步。 A.互助 B.帮助 C.提升 9.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项目之一是每年的(B),围绕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社会集中组织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 A.3月3日 B.3月5日 C.3月15日 10.公共场所应遵循的礼仪规范有:(B)、讲究卫生、尊老爱幼、礼让女士。 A.爱护环境、维护秩序 B.遵守秩序、仪表整洁 C.语言文明、礼貌待人 11.全国文明城市是(B)的排头兵。 A.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B.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全国文明城市要求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市建成区常住人口比例(B)。 A.≥5% B.≥8% C.≥10% 13.我国的“公民道德宣传日”是(C)。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汇总

2016年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汇总 2016年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一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0、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1、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3、“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4、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二 1、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2、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3、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5、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6、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知识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 【学习目标】 1.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是解决矢量问题的方法,学会作图,并能把握几种特殊情形 3.知道共点力,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4.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5.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6.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了解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是一样的【要点梳理】 要点一、力的合成 要点诠释: 1.合力与分力 ①定义: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做分力。 ②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a.合力与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即分力与合力虽然不同时作用在物体上,但可以相互替代,能够相互替代的条件是分力和合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但不能同时考虑分力的作用与合力的作用。 b.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替代,进一步想,满足一定条件的多个力的作用效果也可由一个力来替代。 2.力的合成 ①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②说明:力的合成的实质是找一个力去替代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已知的力,而不改变其作用效果的方法。 3.平行四边形定则 ①内容: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 说明: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基本法则。 ②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的三点注意 a.力的标度要适当; b.虚线、实线要分清,表示分力和合力的两条邻边和对角线画实线,并加上箭头,平行四边形的另两条边画虚线; c.求合力时既要求出合力的大小,还要求出合力的方向,不要忘了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某一分力间的夹角。 要点二、共点力 要点诠释: 1.共点力: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个力的作用,若它们的作用线交于一点或作用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一组力就是共点力。 2.多个力合成的方法: 如果有两个以上共点力作用在物体上,我们也可以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说明: ①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的合成,对非共点力的合成不适用。 ②今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凡是涉及力的运算的题目,都是关于共点力方向的问题。 3.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由平行四边形可知:F i、F2夹角变化时,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也发生变化。 (1)合力F 的范围:| F1-F2 |< FWF 1+F2。 ①两分力同向时,合力F最大,F=F1+F2。 ②两分力反向时,合力F最小,F= | F1-F2丨。 ③两分力有一夹角0时,如图甲所示,在平行四边形OABC中,将F2平移到F i末端,则F i、F2、F围成一个闭合三角形。如图乙所示, 由三角形知识可知;| F1-F2 | < Fv F1+F2。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总结

2019年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总结 力的分解(resolution of a force) 将一个力化作等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力。分解的依据是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见静力学公理)。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2019年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 2019年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总结 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1)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只分析它所受的力,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力; (2)一般应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再分析弹力。绕研究对象—周,找出研究对象跟其它物体有几个接触面(点),由几个接触面(点)就有可能受几个弹力。然后在分析这些接触面(点)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有挤压,若有,则画出弹力。 最后再分析摩擦力。根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弹力的地方就有可能受摩擦力。然后再根据接触面是否粗糙、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画出摩擦力 (3)根据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及物体周围的其它物体的分布情况,分析待定力,并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 (4)根据力的概念、平动方程和转动方程(其特例为平动平衡方程和转动平衡方程)来检验所分析的全部力的合力和合力矩是否满足题中给定物体的运动状态。若不满足,则一定有

遗漏或多添了的力等毛病,必须重新进行分析。 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出现一些暗示的提法,如“轻绳”、“轻杆”表示不考虑绳与杆的重力;如“光滑面”示意不考虑摩擦力. 2.弹力表现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平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张力”等实际上都是弹力.两个物体相接触是产生弹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相接触不一定都产生弹力.接触而无弹力的情况是存在的. 3.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弹力时才可能有摩擦力.如果接触面是粗糙的,到底有没有摩擦力?如果有摩擦力,方向又如何?这也要由研究对象受到的其它力与运动状态来确定. 例如,放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的物体A,当用一个沿着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时,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问物体A 受几个力?从一般的受力分析方法可知A一定受重力G、斜面支持力N和拉力F,但静摩擦力可能沿斜面向下,可能沿斜面向上,也可能恰好是零,这需要分析物体A与斜面之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及其方向才能确定. 4.对连接体的受力分析能突出隔离法的优点,隔离法能使某些内力转化为外力处理,以便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但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一定要根据需要,它可以是连接体中的一个物体或其中的几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千万不要盲目隔离以免使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教育哲学 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A.《大学》 B.《中庸》C.《论语》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 B.想像力C.思维力 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C.间接性D.示范法 二、填空题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三、简答题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力的分解方法

力的分解方法 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的一个核心思想。虽然不会有题目考察力的分解的概念,但是基本上所有题都需要用到力的来分析的思想。力的分解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另一种是正交分解。这两种方式适用的场景不同,选取当前场景中合适的方法会有效简化我们的解题过程。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这两种方法分别适合什么场景。 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 举个例子,如下图 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斜面上的物体受重力摩擦力支持力。重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个是把物体压在斜面上(即Gcosθ),另一个是把物体往斜面下拽(即Gsinθ)。因此我们可以把重力分解成这两个力,这就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的意思。 如果题目中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方向上很容易找到平衡力,那就用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比如上面的例子,我们很容易看出,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可以和摩擦力平衡,重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支持力平衡,因此我们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很容易写出以下两个方程式:N+Gcosθ=0 F+Gsinθ=0 正交分解 如下图:

正交分解是指不考虑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统一将所有力分解成水平方向(x)和竖直方向(y)两个分力。 如果题目中力的实际作用效果不明显,或者物体受的力较多,那推荐用正交分解法。将每个力都分解成水平和竖直方向,然后每个方向上的所有分力加加减减,最终可以把这些力统一转化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力,这样虽然每个力都要分解,过程多了一些,但是我们的思路是很清晰的。 总结 其实我们做力的分解的目的是为了列出平衡力方程式。以上两种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可能在某些场景下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更容易列出平衡力方程式,而在另一些场景下正交分解更加有效。大家还是需要多做题,多思考,做的题目足够多了自然会养成题感,会很快选出当前最适合的方法。

创文知识必会必背精编版

创文知识必会必背(学生篇) 学生姓名:家长签字: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答: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答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什么是志愿者? 答: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 (4).什么是志愿者服务? 答: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 (5).你参加过志愿者服务吗?答:参加过。 (6).你参加过哪些志愿者活动? 答:1.在学校周边打扫卫生,擦广告牌; 2.在社区打扫家属院卫生、慰问孤寡老人; 3.和家长一起去敬老院看望老人; 4.与班里的留守儿童手拉手; 5.见到有需要帮助人主动帮助他; 6.自觉主动捡起校园内外看到的垃圾、杂物; 7.在公交车上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8.交通指岗 (7).你们学校在创建什么?答:我们正在创建文明校园。 (8).创建文明校园,我们都开展了哪些活动? 答:学校开展了有:1.学校领导老听我们老师的课; 2.“小手拉大手”——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家庭活动; 3.美德少年评选、三好学生、星级学生评比活动; 3.经典诵读比赛;“童心向党”歌咏比赛,“中国梦”系列比赛; 4.每学期举行运动会; 5.清明节、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都举行班会、手抄报、诗歌朗诵等活动; 6.每年举行社团汇报演出; 7.两周一次道德讲堂进班级活动; 8.我们经常分年级外出实践活动,比如走上街头摆放车辆、交通文明劝导、捡拾垃 圾等(老师结合本年级学生讲解); 9.“文明礼仪记心中”系列活动,如爱绿护绿植树活动;节约用水活动;见到垃圾 主动捡,不乱扔活动;讲文明、懂礼貌、主动问好; 10.我们有图书角和植物角,有直饮水,学校一直致力于绿化学校环境; 11.我们教学楼每层都是文化长廊; 12.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不会的学生讲题,老师为了给我们改作业,经常加班到很晚。 (9).你们学校有心理咨询室吗?答:有,在综全楼三楼,还有心理宣泄室、沙盘室等。 (10).你们学校的少年宫都有哪些社团?(要求说出4个以上) 答:手工、剪纸、舞蹈、篮球、足球、啦啦操、合唱、软陶、朗诵、竖笛等。 (11)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你有什么收获? 答:1、同学之间友好了;2、学生的个人卫生更好了;3、同学之间打架骂人的现象没有了; 4、校园环境更加干净漂亮了; 5、校园书香文化氛围更浓了; 6、各种活动更丰富了。

_力的分解知识点与习题及答案

力的分解基本知识点与练习题 基本知识点 一、分力的概念 1、几个力,如果它们共同产生的效果跟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几个力就叫做 那个力的分力(那个力就叫做这几个力的合力)。 2、分力与合力是等效替代关系,其相同之处是作用效果相同;不同之处是不能同时出现,在受力分 析或有关力的计算中不能重复考虑。 二、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的概念: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把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 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F1和F2。 3、力的分解的特点是:同一个力,若没有其他限制,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力(因为对于 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通常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才有实际意义。 4、按力的效果分解力F的一般方法步骤: (1)根据物体(或结点)所处的状态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3)根据两个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4)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利用学过的几何知识求两个分力的大小。也可根据数学知识用计算法。 三、对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的几种常见的情况和力的分解的定解问题 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分力,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是以这个力F为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无附加条件限制时可作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这说明两个力的合力可唯一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不是唯一的。要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一定有定解条件。 假设合力F一定 1、当俩个分力F1已知,求另一个分力F2,如图F2有唯一解。 2、当俩个分力F 1, F2的方向已知,求这俩个力,如图F1,F2 有唯一解 3、当俩个分力F1, F2的大小已知,求解这俩个力。

2016教育综合知识答案

2016教育综合知识答案 【篇一:2016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 真题及答案解析】 /p>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的是()。 a.家长批评孩子 b.感受美好的自然环境 c.新生儿吸吮母乳 d.参加画展 2.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娜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专家屠呦呦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儿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中国科学家获奖理由是成功的从中草药中提取了()并广泛应用于疟疾治疗。 a.青篙素 b.青霉素 c.青蒿素 d.红蒿素 3.下列关于教育要素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教育金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 b..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已较为职责的人有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教育者。 c.学习者的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d.教育形态的多样化是由于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结合而造成的 4.创造性思维特点不包括()。 a.流畅性b .适应性 c.灵活性 d.独创性 5.1951年。我国颁布的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正式确立班主任制。规定从1952年起。在中小学设立班主任负责全班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工作,道德行为。生活管理,课外活动等,并取代之前的()。 a.级任导师 b.级任教师 c.班任导师 d.班任教师 6.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a.道德信念的形成 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 c.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d.价值内化 7.下列关于封建社会教育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官学与私学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类型。 b.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中国以四书五经为主欧洲以七艺,骑士七技为主。 c.鲜明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征。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

1.力的合成 (1)力的合成的本质就在于保证作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一个力的作用代替几个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等效力”(合力)。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运用“等效”观点,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共点力的合成法则,它给出了寻求这种“等效代换”所遵循的规律。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角形定则。由三角形定则还可以得到一个有用的推论: 如果n个力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多边形,则这n个力的合力为零。 (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 |F1-F2| ≤F合≤F1+F2 (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2、力的分解 (1)分解原则,要按力的实际效果分解,例:下图中小球重力的分解: (2)基本类型: 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时,有唯一解。 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时,有唯一解。 ③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求两个分力的方向时,其分解不惟一。 ④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求这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时,其分解方法可能惟一,也可能不惟一。 (3)用力的矢量三角形定则分析力最小值的规律: ①当已知合力F的大小、方向及一个分力F1的方向时,另一个分力F2取最小值的条件是两分力垂直。如图所示,F2的最小值为:F2min=F sinα

②当已知合力F的方向及一个分力F1的大小、方向时,另一个分力F2取最小值的条件是:所求分力F2与合力F垂直,如图所示,F2的最小值为:F2min=F1sinα ③当已知合力F的大小及一个分力F1的大小时,另一个分力F2取最小值的条件是:已知大小的分力F1与合力F同方向,F2的最小值为|F-F1| 3、正交分解法: 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这种分解方法称为正交分解法。用正交分解法求合力的步骤: (1)首先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确定正方向 (2)把各个力向x轴、y轴上投影,但应注意的是:与确定的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确定的正方向相反的为负,这样,就用正、负号表示了被正交分解的力的分力的方向(3)求在x轴上的各分力的代数和Fx合和在y轴上的各分力的代数和Fy合 (4)求合力的大小 合力的方向:(为合力F与x轴的夹角) 点评: 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上,分解最终往往是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4、解题方法技巧 进行力的合成或分解常用以下方法: (1)作图法:按力的图示作出平行四边形,然后量出线段的长度并找出方向。 (2)计算法:先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求解。 (3)正交分解法:将各力沿相互垂直的方向先分解,然后求出两正交方向上的合力,再合成。 注意: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因此,在分析物体受力时,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受到的力。 例1、如图甲所示,物体受到大小相等的两个拉力的作用,每个拉力均为200 N,两力之间的夹角为60°,求这两个拉力的合力.解析: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乙,它是一个菱形,我们可以利用其对角线垂直平分,通过解其中的直角三角形求合力. 合力与F1、F2的夹角均为30°.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124题 (精编版)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124题(精编版) 1.孔子的教学思想:学而知之、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温故知新、有教无类、以身作则、诲人不倦、身体力行、“庶、富、教” 2.《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阐述的教育原则: 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藏息相辅等。 3.苏格拉底(妇产科医生)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柏拉图(游戏哥)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自然帝)是古希腊百科 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5.昆体良(辩论哥)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苏 婆理柏政治德,传承自然教育性原则,昆体良雄辩西方第一】 6.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 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7.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开山老祖)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 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8.卢梭(孩子王):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爱自然】

裴斯泰洛奇: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洛克(绅士):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画》,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在白板上画绅士漫画】 第斯多惠: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斯宾塞: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乌申斯基: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艺术对象】 9.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0.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1.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2.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3“和谐教育思想”。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归纳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归纳 一.力的分解的多解性 例1.把一个已知力F 分解,要求其中一个分力F 1跟F 成30度角,而大小未知,另一个分力F 2= 33F ,但方向未知,则F 1的大小可能是( ) A. 33F B. 23F C.3F D. 3 32 F 例2.将一个20N 的力进行分解,其中一个分力的方向与这个力成30度角,则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不会小 于多少? 例3.如图,一物块受一恒力F 作用,现要使该物块沿直线AB 运动,应该再加上另一个力作,则加上去 的这个力的最小值为多少? 例4.如图,力F 作用于物体的O 点,现要使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沿OO 1方向,需再作用一个 力F 1,则F 1的大小可能为( ) A. F 1=Fsin α B. F 1=Ftan α C. F 1=F D. F 1=

创文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马泉办渭店小学创文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马泉办渭店小学 2016年6月

马泉办渭店小学创文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扎实推进创城工作的深入开展,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我校认真按照上级的要求,并结合实际,特制订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创城精神为指导,加大创城力度,广泛动员全体同学力量,着力营造全员动手、人人参与的舆论氛围,推动各项创建任务的落实,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学校发展好、学生素质好、校园环境好、创建氛围好的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贡献力量,以迎接上级主管部门的验收。 二、总体要求 全体师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认真开展创城各项活动,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来推动创城工作的深入开展,夯实各项创建基础,为我市在2016年跨入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行列目标营造浓厚氛围。确保上级下达的创建目标按时完成。 三、创建目标 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把东胜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秩序优良、环境优美、服务优

质、社区文明、文化繁荣的文明卫生城市,为实现东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东胜教育人应有的贡献。 四、组织机构及分工 为了加强我校在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 作中的组织领导,保证学校分配的创建工作按时间、保质量、有条不紊地开展进行,创城工作领导小组: (一)创城知识宣传小组 组长:焦永红 职责:创城知识的普及宣传,召开“创建文明班级”活动动员大会,利用晨读、午练时间及班队会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公民道德要求》、《学生在校文明礼仪要求》。利用课堂,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使学生对品行的丑、恶、善、美理性认识水平的提高。 (二)卫生督查小组 组长:沈佩 组员:各班主任 职责:(沈佩)保证班级教室的桌椅、地面、内外墙面、内外窗台、屋顶、灯管、暖器干净,清理擦洗用的布子要放到隐蔽的地方; (班主任负责)中午、下午放学亲自到教室、环境区进行检查,确保教室、环境区干净整洁才可离开。

2018年安徽特岗教师《教育综合知识》真题及答案

2018年安徽特岗教师《教育综合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 A.农村义务教育 B.城乡义务教育 C.学前教育 D.职业教育 2.《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规定:要规范教学行为,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 A.7小时 B.8小时 C.9小时 D.10小时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4.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这种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践锻炼法 5.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教师会形成个性化的,独特的,富有规律性的做法。这些做法属于 A.本体性知识 B.通识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实践性知识 6.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贯彻了教学的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7.教师的教学风格属于 A.观念性隐性课程 B.物质性隐性课程 C.制度性隐性课程 D.关系性隐性课程 8.黑色的炭在日光下是黑色的,在月光下我们仍然认为它是黑色的。这主要体现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9.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对教师提出质疑,勇于向权威挑战,反映了学生的思维具有 A.深刻性 B.灵活性 C.敏捷性 D.批判性 10.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一些基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抽象概括能力等,这些能力属于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知识点归纳 一、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1)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只分析它所受的力,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力; (2)一般应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再分析弹力。绕研究对象—周,找出研究对象跟其它物体有几个接触面(点),由几个接触面(点)就有可能受几个弹力。然后在分析 这些接触面(点)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有挤压,若有,则画出弹力。 最后再分析摩擦力。根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弹力的地方就有可能受摩擦力。然后再根据接触面是否粗糙、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 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画出摩擦力 (3)根据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及物体周围的其它物体的分布情况,分析待定力,并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 (4)根据力的概念、平动方程和转动方程(其特例为平动平衡方程和转动平衡方程)来检验所分析的全部力的合力和合力矩是否满足题中给定物体的运动状态。若不满足,则一定有遗漏或多添了的力等 毛病,必须重新进行分析。 二、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出现一些暗示的提法,如“轻绳”、“轻杆”表示不考虑绳与杆的重力;如“光滑面”示意不考虑摩擦力. 2.弹力表现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平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张力”等实际上都是弹力.两个物体相接触是产生弹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相接触不 一定都产生弹力.接触而无弹力的情况是存在的.

3.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弹力时才可能有摩擦力.如果接触面 是粗糙的,到底有没有摩擦力?如果有摩擦力,方向又如何?这也要 由研究对象受到的其它力与运动状态来确定. 例如,放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的物体A,当用一个沿着斜 面向上的力F作用时,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问物体A受几个力?从 一般的受力分析方法可知A一定受重力G、斜面支持力N和拉力F, 但静摩擦力可能沿斜面向下,可能沿斜面向上,也可能恰好是零, 这需要分析物体A与斜面之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及其方向才能确定. 4.对连接体的受力分析能突出隔离法的优点,隔离法能使某些内力转化为外力处理,以便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但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一 定要根据需要,它可以是连接体中的一个物体或其中的几个物体, 也可以是整体,千万不要盲目隔离以免使问题复杂化. 5.受力分析时要注意质点与物体的差别.一个物体由于运动情况 的不同或研究的重点不同,有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有时不可以 看作质点,如果不考虑物体的转动而只考虑平动,那就可以把物体 看作质点.在以后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时均把物体 认为是质点,物体受到的是共点力. 6.注意每分析—个力,都应找出它的施力物体,以防止多分析出某些不存在的力.例如汽车刹车时还要继续向前运动,是物体惯性的 表现,并不存在向前的“冲力”.又如把物体沿水平方向抛出去,物 体做平抛运动,只受重力,并不存在向水平方向抛出的力。 7.注意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它物体所施的力。例如所研究的物体是A,那么只能分析“甲对A”、“乙对A”’、“丙对A”……的力,而不能分析“A对甲”、“A对乙”、“A对丙”……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它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 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例如:A、B两物体并排放在水平面上,现用以水平恒力F推物 体A,A、B两物体一块运动。B物体只受重力mg、地面的支持力N1,A物体对它的推力N2和地面对它的摩擦力f。而不存在推力F,不 能认为F通过物体A传递给了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