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文明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五大文明分析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进行辩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956年,中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此时的中国社会主义借鉴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由于中苏两国的历史条件和国情的差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经过艰苦探索,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式上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命题,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下面我们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性。

关键词:中国特色;基本制度;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物质文明

物质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担当着重要作用: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对外开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对外环境。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也要清醒的看到,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背景下,物质文明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影响着其重要作用的发挥,制约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租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的就业压力、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过大的收入差距等,都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物质文明建设面临的诸多不和谐音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缩小收入差距,是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必然选择。

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过程中经济活动不断提高的集中表现与重要标志。物质文明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基本内容应包括:(1)达到一定程度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包括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的结构和生产力的水平;(2)适应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这里的经济制度包括生产关系意义上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包括体现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体制;(3)达到一定程度的社会物质生活状况,包括整个社会经济财富的累积程度、社会福利的提高程度以及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4)达到一定程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相对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点:(1)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文明的整体系统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人类社会文明的有机整体,它们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但必须明确物质文明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2)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内的文明秩序的过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必须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大力加强建设物质文明,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嘲因而物质文明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应有之义,没有物质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是直接表现在创造出比旧制度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即物质文明成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繁荣和兴旺,是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的,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从而实现我们党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所以,发展是硬道理,是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始终不能偏离这个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必须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使我们的发展更健康,更协调乃至更快。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创新和健全社会管理体制,保持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证—政治文明

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情的,它主要有三个重要特征:其一,它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其二,它注意借鉴人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来推动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但又没有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文明模式;其三,它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的,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优势,继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以极大的创造精神,展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远大发展前景。

“政治文明”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全新观念。综观邓小平理论以及十五大以来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实践和发展的新成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至少应包括三个最基本的要求:民主、法制、法治。

第一,民主是政治文明的总特征。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历来在“国家”的意义上使用民主概念,例如列宁所说:“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因此,它同任何国家一样,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使用暴力,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3]这个论述,与资产阶级民主观的显著区别,在于阐明了民主概念缺一不可的两层含义:一是在国家阶级本质即“国体”的层面上,民主与专政相对立,哪些阶级或人民享受民主,也就意味着把另一些阶级或人们排斥于民主之外而使用暴力;二是在国家治理形式即“政体”的层面上,民主与专制相对立,是一种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管理国家的政治制度。

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把两个层面的民主统一于“人民当家作主论”,以独具特色的民主理念揭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就是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总特征,应该是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其核心是参与管理,特别是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第二,法制是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现代国家作为民主国家,必然同时也是法制国家。现代意义的法制,是民主与法制的统一,不仅要求国家有完备的制度和法律,而且要求平等地严格地依照制度和法律办事;因而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邓小平总结建国后一个相当长时间内“离开民主讲集中(集权)、民主太少”的沉痛教训,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认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他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要求,涵盖了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法制监督等法制建设的基本环节,指引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