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区建设引发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校区建设引发的思考

缪百安、袁敏

摘要:近年来大学新校区的建设方兴未艾,作者以国内几所较有代表性的大学校园为例对当下新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趋势阐述自己对大学的理解和对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的观点从而就

如何做好新校区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新校区、校园文化、校园规划、建筑设计 众所周知,设计的表象来源于设计者对对象的理解。而同一类对象的不同表象当然源自于不同设计者对其理解的不同。由此可知不同大学校园的不同表象来源于不同设计者个人对大学乃至于教育的不同理解以及他们对校园使用情况的了解。 国内大学最近几年兴起的新校区建设规模之大效应之轰动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由于近期有机会与其中的某些案例“近距离”接触后觉得觉得一些观点需要撰文来与大家讨论。本文先通过对几所比较典型的大家又比较熟悉的大学的介绍入手来谈对大学的理解认识。 典型案例一:清华大学(在此介绍清华大学不仅仅因为她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之一以及她所处的重要地位,更是因为她具有发展的连续性、贯通性和整体性) 清华的前身是中国皇家园林,清华的风格是由它的第一任规划者美国建筑师墨菲确立的。从它的校园建筑的多种风格组合就能很清晰的看出整个校园是经过几个比较重要的阶段规划拼接而来的,现在的清华人习惯把这几个阶段规划形成的区域称为 “灰区”(中国古典园区)、“红区”(西方古典建筑区)、“黄区”(仿苏建筑区)、“白区”(新科技教学区)。 以清华园和工字厅为核心的“灰区”建筑与空间布局带有明显的中式风格也是清华建校早期的核心部分。建于18世纪的工字厅见证了清华大学近百年的校史是当年清华园的主体建筑。1911年清华大学堂正式开学即是在工字厅举行的开学仪式。也由此她一直担当了学校重要行政中心。 “红区”总体上西式古典的风格集中体现在其早期的核心建筑群(二校门至大礼堂)。在清华近现代校史上,始建于1917年的清华大礼堂见证了学校在那段特殊时期的坎坷发展之路。 “黄区”的核心建筑“东区主楼”是建国后由高亦兰、关肇邺、殷一和等主要设计者设计的。东区主楼以比较典型的手法反映了亲苏时期的设计思潮。作为模仿莫斯科大学主楼建筑的产物它采用了当时盛行的周边式布置。如此宠大的建筑群,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也都算得上是首屈一指了。 进入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以后国内许多高校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高峰,清华此时也开始往东扩展。到90年代末,清华已基本形成了以东区主楼为中轴核心的“白区”(新科技教学园区)。 脉络清楚,有条不紊的校园规划发展可以说从清华的几座校门就已有所体现,由此看出清华的建筑系在建国后对校园规划发展所起作用可见一斑。 典型案例二:湖南大学(在此介绍湖南大学主要因为她在少数开放式大学分散布局类型中所

具有的代表性)

湖南大学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是由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衍续至今。湖南大学建于20世纪20~50年代近代建筑群,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1926年湖南大学建校之初岳麓书院原址称第一院,于1926年11月竣工的第二院则为当时省政府拨款兴建,刘敦桢设计二院时将两层的古典式建筑中融入了不少西方现代建筑技术。1952年湖南大学由柳士英设计竣工的图书馆今已是湖南大学人文学院办公楼,它与岳麓书院、湖南大学大礼堂处在一条轴线上,形成一个具有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系列。1933

年由蔡泽奉设计的科学馆后由

柳士英教授设计并于1944年加建一层并改建屋顶为青筒瓦坡屋顶。1945年国民政府在科学馆举行驻长沙侵华日军受降仪式。这些不同凡响的作品还有很多,它们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很多建筑的功能发生了若干变化,但是它们见证了这所国立大学风雨坎坷的历程。

从上世纪中后期始,一批新的建筑在湖南大学拔地而起,新图书馆、体育馆、复临舍教学楼、研究生院楼、法学楼、工商管理大楼,等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尽管,这些建筑在局部的设计上与过去的建筑有不少的差异,而且融入了诸多现代建筑理念和元素,但是,在整体上都是对教学、科研功能的尊重,体现了湖南大学特有的千年文化的灿烂、和谐与厚重,它们与老建筑一道,形成了古朴与现代相映成趣,典雅与张扬相得益彰的校园建筑格局。它们的加入,把湖南大学建筑艺术的张力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典型案例三:广西师范大学(这所大学的代表性在于政府将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核心保护区划拨给学校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广西师范大学坐落在山水甲天下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桂林,创办于1932年,广西师范大学曾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四度调整。是一所知名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其中1954年7月30日,学院奉命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特科学校对换校址,从将军桥迁至桂林王城的王城校区是著名的明代靖江王府,有着近700年的历史,既是广西历史上最早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桂林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还是唯一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大学校园。

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是广西历史上最早的文教中心,文脉延续和传承了1000多年。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颜延之就在独秀峰下开辟了“读书岩”,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首次在此交汇;唐代,桂管观察使李昌巙在此创办了广西第一所公学——桂州学;宋代,曾在此建铁牛寺(元代改称大圆寺);明代,成为靖江王府,王城由此得名;清代,成为广西举行乡试的贡院;1921年,孙中山策划北伐,设大本营于此;新中国成立前广西第二师范学校、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相继在此办学;1954年成为广西师范学院所在地。学校充分保护和利用王城的文化资源,使诸如独秀峰上的摩崖石刻等文物,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安然无恙,王城是保护最完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典型案例四:香港理工大学(在城市当中用地紧张成为现在大多数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在这方面香港的大学有着许多我们值得参与考借鉴的地方)

典型的城市大学,用地极为紧张,在规模与协调方面(小规模则可以通过统一风格来协调形式、空间与尺度的关系。

港澳地区的大学用地要比内地紧张得多,他们高效利用土地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香港理工大学约有二万二千名全日制和兼读制学,占地小,人均则更是只有约4m2。整个校园坐落在一个山头上,校园建筑采用集中式布局,将各教学功能进行组合形成综合教学楼群,以连廊和四角的电梯筒相连,形成高低错落的院落。并充分利用屋面或架空层,贯穿整个校园,成为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将校园室外空间立体化,大大弥补了地面活动空间的不足,井将海风引入校园,起到调节气候作用,成为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景观。

然而当下各地的某些新建校区却凸显出规模摊大求全、建筑风格与空间单一(缺乏风格的多元化,缺乏建筑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使校园建筑缺乏时代的纵深感)以及尺度过大等问题。这些问题说明设计者与决策者既忽略了积淀与传承的特质也忽略了对最大使用群体学生的步行空间尺度的人文关怀。可以说除了功能外与很多城市中的“高新科技园区”别无二致。解决途径:

为了解决能摸索着在新校区建设中改善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下列方法供大家探讨,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决策者与设计者应在学校环境、校园建筑与教育精神等层面上有统一的认识并互为影响形成共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