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合集下载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解析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解析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解析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生物学过程。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天然防御系统,它通过一系列互相关联的反应来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细菌。

在这个相互作用过程中,细菌利用其各种机制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而免疫系统则尽力抵抗和清除细菌。

当细菌感染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首先通过识别细菌的表面分子,如细菌的外膜脂多糖、蛋白质和糖类结构,来触发一系列免疫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炎症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

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的早期反应,通过激活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补体蛋白等,来吸引和激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以清除细菌。

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后续的免疫反应,它依赖于特异性免疫细胞,如B细胞和T细胞,来生成抗体或杀伤细胞,以效应细菌的清除。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是抗原呈递和识别。

细菌的抗原通常由其表面的分子所决定,当细菌感染进入人体后,它的抗原会被免疫系统的抗原呈递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所捕获。

这些抗原呈递细胞会将细菌的抗原加工成小片段,并将其展示在自身的表面上。

特异性免疫细胞,如B细胞和T细胞,通过识别和结合这些展示的抗原片段,来触发相应的免疫反应。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也包括一系列的逃避机制。

细菌利用其表面分子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以避免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细菌可能改变其表面蛋白的结构,以避免被抗体识别和中和。

此外,细菌还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糖类结构,来干扰免疫细胞的识别和侵入。

细菌还可以产生一些毒素,如内毒素和外毒素,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和破坏人体的组织。

免疫系统则通过多种方式来对抗细菌感染。

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抗体来中和细菌,并激活杀伤性T细胞来杀伤感染的细胞。

免疫系统还通过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的吞噬作用来清除感染的细菌。

此外,免疫系统还可以通过增强炎症反应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扩散。

在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中,免疫记忆起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系统能够记忆曾经与细菌感染的接触,并在再次感染时产生更快、更强的抗体反应。

细菌感染与免疫反应

细菌感染与免疫反应

细菌感染与免疫反应细菌感染是人类健康中常见的问题之一,而免疫反应则是人体应对细菌感染的重要保护机制。

本文将探讨细菌感染与免疫反应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免疫反应机制。

一、细菌感染的危害细菌是一类微生物,有的细菌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

感染细菌会导致多种疾病,如肺炎、尿路感染、中耳炎等。

细菌通过侵入人体组织或分泌毒素来引发感染。

当细菌进入人体后,它们会定位到适合它们生长和繁殖的区域,并开始破坏人体组织,引起炎症反应。

二、免疫反应的基本原理免疫反应是人体对抗感染的防御机制,它可以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方面。

1. 先天免疫先天免疫是人体固有的防御机制,它并不依赖于之前的感染或疫苗注射。

先天免疫通过多种巧妙的方式来识别和杀死病原体,其中包括炎症反应和巨噬细胞的活化。

当细菌感染发生时,先天免疫反应会迅速启动,试图将细菌消灭在感染范围内。

2. 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由之前的感染或疫苗注射所导致的免疫应答。

当细菌感染再次发生时,获得性免疫会迅速启动,并生成特异性抗体或T细胞来识别和攻击细菌。

这种免疫应答相对较长时间,但其速度和效力较先天免疫更高。

三、免疫反应的机制当细菌感染发生时,免疫系统会响应并启动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机制。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免疫反应机制:1.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第一线反应。

它通过血管扩张、血管渗透性的增加以及炎症细胞的迁移来引起红肿、热痛等症状。

炎症反应的目标是通过局部血流的增加和免疫细胞的浸润来阻止细菌的传播。

2. 巨噬细胞的活化巨噬细胞是先天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它们能够吞噬和消化细菌。

当巨噬细胞检测到细菌的存在时,它们会迅速激活并释放一系列的细胞因子,以加强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并吞噬和消灭细菌。

3. 抗体产生获得性免疫系统通过抗体的生成来对抗细菌感染。

当细菌侵入人体后,获得性免疫系统会激活B细胞,并使其产生能够识别和中和细菌的特异性抗体。

这些抗体会与细菌结合,阻止其进一步侵袭人体组织,并促使其他免疫细胞消灭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尿 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分枝杆菌。
阴 道 乳杆菌,类白喉棒状杆菌,奈瑟球菌。
讲解:XX
二 机会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大肠艾希菌进入泌尿道,手术伤口化脓感染。
宿主免疫功能底下 大量使用激素,肿瘤化疗,放疗,AIDS晚期。
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正常菌群被抑制,劣势或
讲解:XX
▪ 外毒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 神经毒素(neurotoxin) 破伤风痉挛毒素 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肉毒毒素 全身肌肉松弛,麻痹。
➢ 细胞毒素(cytotoxin) 白喉毒素 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心肌炎。
➢ 肠毒素(enterotoxin) 霍乱毒素肠功能紊乱,严重腹泻,失水酸中毒。
抗 原 强 抗毒素 类毒素 弱 不成类毒素
讲解:XX
▪ 二 细菌侵入的数量
➢ 引起感染所需细菌的数量决定于两个因素 致病菌毒力的强弱 宿主免疫力的高低
▪ 三 细菌侵入的途径
➢ 呼吸道 肺炎球菌,结核,流脑。 ➢ 消化道 霍乱弧菌,痢疾,伤寒, ➢ 伤口 葡萄球菌,链球菌化脓性感染,破伤风。 ➢ 多途径感染 结核杆菌
4.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细菌与多糖组成的膜状细菌群体。 ➢利于细菌附着在支撑物表面。 ➢阻挡抗生素的渗入和免疫细胞杀伤。 ➢易发生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转移。 ➢脱落后扩散感染;气管插管,人工关节。 ➢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常见。
讲解:XX
静脉导管表面的葡萄球菌生物膜
医学微生物学
讲解:XX
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讲解:XX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 一、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细菌感染与免疫学

细菌感染与免疫学

细菌感染与免疫学细菌感染是指机体被细菌入侵并引起的疾病。

而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病原体以及保护机体健康的科学。

本文将探讨细菌感染与免疫学之间的关系,包括细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免疫系统如何应对细菌感染,从而促进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细菌感染的机制和治疗方法。

一、细菌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细菌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细菌通过产生毒素、破坏组织和激活炎症等方式来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

首先,细菌产生的毒素可以直接破坏免疫细胞,如巴氏杆菌的外毒素丝氨酸激酶就能破坏宿主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导致免疫细胞无法对抗细菌感染。

其次,细菌还能分泌一系列酶,破坏宿主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从而降低免疫细胞在感染部位的活性。

此外,细菌感染也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充血、红肿等症状。

二、免疫系统如何应对细菌感染免疫系统通过多个层次的防御来对抗细菌感染。

在感染初期,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首先发挥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包括机械屏障、炎症反应和天然免疫等,它们能够有效地限制细菌的生长和扩散。

例如,皮肤和黏膜可以作为机械屏障,阻止细菌的侵入。

而炎症反应则可以吸引免疫细胞到感染部位,通过吞噬、释放细胞因子等方式来清除细菌。

随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系统发挥作用。

特异性免疫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主要部分。

细胞免疫主要由T细胞发挥作用,它们可以识别感染细胞上的抗原,并通过杀伤感染细胞来控制和清除细菌。

而体液免疫主要由B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它们能够识别并结合细菌表面的抗原,从而阻止细菌侵入和繁殖。

特异性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一旦遭遇相同的细菌再次感染,机体可以更迅速、更有效地应对,这就是免疫系统的免疫记忆。

三、免疫系统与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针对细菌感染,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免疫增强治疗。

抗生素能够杀死细菌或抑制其生长,从而控制感染的进展。

但是由于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抗生素的使用需要谨慎,以免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细菌感染一直是人类健康面临的一大威胁,而我们的免疫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免疫系统如何应对细菌感染。

一、细菌感染的危害细菌感染是由病原细菌侵入人体内部引起的一种疾病。

与病毒感染相比,细菌感染通常更加严重。

细菌感染可以引发多种疾病,例如肺炎、脑膜炎、尿路感染等。

其中一些疾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细菌感染以及如何应对至关重要。

二、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套复杂而高效的防御系统,能够识别并攻击入侵的病原体,包括细菌。

它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包括白血球、抗体等。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分辨自身和非自身物质,并通过产生适当的免疫反应来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三、细菌入侵与免疫反应当细菌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立即做出反应。

首先,免疫系统通过识别病原细菌表面的特定分子,即抗原,来辨认细菌。

随后,免疫系统的白血球会分泌抗体来对抗入侵的细菌。

抗体能够结合细菌并标记它们,从而使得其他免疫细胞能够迅速识别并清除它们。

与此同时,免疫系统的其他细胞也会被激活,形成一个整体的免疫反应。

四、免疫系统的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适应性。

这意味着免疫系统可以在初次暴露于特定细菌后,记住这种细菌并在再次暴露时做出更快、更有效的应对。

这种适应性是由免疫系统中的记忆细胞所实现的。

记忆细胞能够长期存活并记住之前遇到过的病原体,使得我们在再次感染时能够更好地应对。

五、免疫系统的调节免疫系统不仅能够应对细菌感染,还需要保持适当的调节。

如果免疫系统过度活跃,就会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组织,产生自身免疫疾病。

相反,如果免疫系统不够活跃,就会使我们容易受到感染。

因此,免疫系统的调节对于保持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六、增强免疫系统的方法为了保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强免疫系统的健康。

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和适量锻炼,这些都能够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 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
▪ 〔nonpathogenic bacterium, nonpathogen〕
第二页,共四十二页。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 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 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寄居着 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 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 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 常菌群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 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第五页,共四十二页。
健康壮年
粪便涂片
健康青年 粪便涂片
肠道的正常菌群
第六页,共四十二页。
致病条件
寄居部位的改变
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第十一页,共四十二页。
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通称医院内 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①交叉感染,由医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 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 ②内源性感染,或称自身感染,由病人自 己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③医源性感染,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 中,因所用器械等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
第十五页,共四十二页。
第十六页,共四十二页。
毒素 〔toxin〕
外毒素〔exotoxin〕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 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 白质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 多糖,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CD4+Th1细胞
产生细胞因子,活化巨噬细胞、CTL、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CD8+CTL
穿孔素、颗粒酶破坏感染细胞
第三节 感染的种类与类型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
病人 带菌者 携带有某些致病菌的健康人,传染病恢复
期仍排菌者(重要传染源) 病畜和带菌动物 人畜共患病
内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 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
对宿主细胞选择性:强,引起典型的临 床症状。 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
神经毒素
由破伤风梭菌所产生 的破伤风痉挛毒素。 能阻断上下神经元之
间正常的抑制性神经
冲动的传递,临床症
状为全身肌肉强直性
痉挛 ,曲弓反张。
肉毒毒素
肉毒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本菌在厌氧环 境中能产生强烈的肉毒毒素 肉毒素可以阻断神经与肌肉间的神经冲动, 使过度收缩的小肌肉放松,进而达到除皱的 效果。或者是利用其可以暂时麻痹肌肉的特 性,使肌肉因失去功能而萎缩,来达到雕塑 线条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去皱和瘦脸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皮肤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屏障结构
皮肤和粘膜屏障
机械阻挡
皮肤:扁平细胞 粘膜:单层柱状上皮细胞 防御机制
呼吸道:粘液-纤毛机制 口腔:唾液、溶菌酶 胃液 尿道:尿液冲刷
阴道:乳酸杆菌产酸

免疫系统与细菌感染的相互作用机制

免疫系统与细菌感染的相互作用机制

免疫系统与细菌感染的相互作用机制引言免疫系统作为人体最重要的防御机制之一,负责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可以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疾病,并导致身体各个系统的损害。

免疫系统与细菌感染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精密的相互作用机制,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机制。

细菌感染的常见途径细菌感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常见途径包括皮肤创面感染、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

不同途径的感染可能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程,但免疫系统对细菌感染的应对机制基本相同。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系统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先天性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

先天性免疫系统是人体天生具备的一种防御机制,包括皮肤、黏膜、炎症反应等。

获得性免疫系统则是在接触到病原体后产生的一种针对性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分支。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识别、清除和记忆。

识别是指免疫系统能够辨别出体内外的病原体,并将其与自身细胞区分开来。

清除是指免疫系统通过吞噬、杀死或抑制病原体的生长来消灭感染。

记忆是指一旦免疫系统接触到某种病原体,就会对其产生记忆,以便在再次遇到相同病原体时能够更加迅速和有效地应对。

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当细菌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启动一系列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感染信号的识别感染信号的识别是免疫应答的第一步,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辨别出体内的病原菌。

感染信号主要通过受体识别,这些受体可以识别病原体的特定结构,如细菌表面的菌体蛋白和多糖。

2. 炎症反应的启动一旦感染信号被识别,免疫系统就会启动炎症反应,以吸引和激活免疫细胞。

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和发热等症状,主要通过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的释放来实现。

3. 免疫细胞的迁移和活化免疫细胞是免疫应答的主要执行者,包括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等。

一旦炎症反应启动,免疫细胞就会迁移到感染部位,通过吞噬、杀死和抑制细菌生长来清除感染。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毒力相关因素
(一)侵袭力:细菌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
繁殖扩散的能力
1.黏附因子(adhensive factor):菌毛黏附素; 非菌毛黏附素:荚膜等
黏附素作用: 细菌的黏附素均作为配体与宿主细胞表面
受体相互作用而介导粘附作用发生。
细菌
配体:黏附素
宿主细胞膜 菌毛黏附素
受体:糖脂/糖蛋白
细菌
细菌感染与免疫
概述
❖ 感染: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生长繁殖、释放毒素 等引起宿主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 病原菌(pathogen):引起宿主疾病的细菌 ▪ 非病原菌 ▪ 外源性感染(传染):病原菌来自宿主体外 ▪ 内源性感染: 病原菌来自宿主体内
▪ 传染:病原菌从一个宿主感染到另一个宿主体内,并引起 感染的过程。
一类具有超强能力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刺激产生过 量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特殊抗原
(五)免疫病理损伤
细菌感染本身没有直接毒性,但由于超敏反应引起 免疫病理性损伤
第三节 宿主的抗感染免疫
一、固有免疫 (一)屏障结构 皮肤与黏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二)固有免疫细胞: (三)固有免疫分子 补体(complement) 溶菌酶(Lysozyme) 防御素(defensin)
宿主细胞膜
配体:黏附素 受体
非菌毛黏附素
微生物配体及宿主细胞表面受体举例
细菌
黏附素 菌毛黏附素 非菌毛黏附素
受体
金葡菌
脂磷壁酸
纤维连接蛋白
淋球菌
菌毛
GD1-神经节苷脂
2. 荚膜:抗宿主吞噬细胞和抵抗体液杀菌物质 微荚膜:某些细菌位于细胞壁外层的特殊结构
,功能类似于荚膜。A群链球菌M蛋白 大肠杆菌K抗原

病理第6.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病理第6.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抗衰老作用
正常菌群中双岐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可产生过氧 化物岐化酶(SOD),催化自由基(O2-)岐化, 清除O2- 的毒性保护组织细胞。
抗肿瘤作用
正常菌群中双岐杆菌、乳杆菌、肠球菌除产生多种 酶分解致癌物质,如降解亚硝酸胺为仲胺和亚硝酸 盐,排出体外;还可激活巨噬细胞抗肿瘤。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细胞或分子水平 研究微生物与宿主、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 性学科。 医学微生态学:研究寄居在人体表面和外界相 通腔道黏膜表面的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人体, 以及微生物和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的关系。 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菌群失调症
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活性氧中介物
(H2 O2 、 O2- 、 OH- )、活性氮中介物
(NO、NO-2 、NO-3 等。中性粒细胞和NK细 胞也参与抗胞内菌免疫。
2.细胞免疫: 参与抗胞内菌(或病毒)感染。
CD4+ Th1分泌细胞因子(CK)(IL-2、 IFN-γ、TNF-α)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增强巨噬细 胞的杀伤能力,清除胞内菌。 CTL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破坏靶细胞,释放病原 体,通过抗体调理吞噬清除;IFN-γ活化巨噬细胞, 增强杀伤能力。
杀死 的病原体由蛋白酶、核酸酶、脂酶 等降解、消化 残渣排至吞噬细胞外
3.吞噬作用的后果
随机体的免疫程度、病原体种类、毒力不同而异。
(1)完全吞噬: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中被杀灭和消化,未消化的 残渣被排除胞外。大多数化脓菌5~10min即死,30~60min被破坏。 (2)不完全吞噬:某些胞内寄生菌或病毒在机体免疫力地下时,只 被吞噬不被杀死。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致病性 细菌的侵袭力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反应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反应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反应细菌感染是生物体与细菌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它对人类健康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人体暴露于感染源后,细菌会侵入机体各个部位,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来对抗这种感染。

本文将深入探讨细菌感染与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

1. 细菌感染的过程细菌感染的过程通常包括入侵、定植和生长三个阶段。

入侵阶段:细菌依靠自身特有的结构和分泌系统,如鞭毛、菌毛和细菌毒素,穿过宿主的防线,进入到机体内部。

定植阶段:一旦细菌成功侵入,它们会定植在机体的不同部位,如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

在这些部位,细菌开始繁殖并形成感染巢。

生长阶段:细菌不断地生长和繁殖,释放出更多的代谢产物和毒素。

这些代谢产物和毒素会对机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多种病理反应的发生。

2. 免疫反应的介入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细菌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它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和产生特异性抗体来清除入侵的细菌。

免疫细胞的作用: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它们能够识别细菌并将其内噬,通过排出细菌残余物或杀死细菌来保护机体。

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当机体感染细菌时,特异性抗体会被免疫细胞产生并释放出来。

这些抗体能够与细菌表面上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促进细菌的清除。

3. 免疫反应的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免疫反应可以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类型。

它们在对抗细菌感染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依靠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来清除已感染的细胞或细胞内的细菌。

细胞免疫适用于对抗潜伏在细胞内的细菌,如结核杆菌。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通过特异性抗体来中和细菌毒素和抑制细菌的生长。

体液免疫适用于对抗溶解在体液中的细菌,如大肠杆菌。

4. 免疫的记忆功能当机体首次感染细菌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定的抗体和免疫细胞,但这些免疫物质的产量不够充分。

然而,一旦再次感染同一种或相似的细菌,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并释放出大量的抗体和免疫细胞来进行防御,这就是免疫记忆功能。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的反应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的反应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的反应细菌感染是人类常见的疾病之一,它们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或者直接接触传播。

当细菌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以保护身体免受进一步的伤害。

本文将探讨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的反应之间的关系。

首先,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天然防线,由各种细胞、器官和分子组成。

当细菌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免疫应答。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一种非特异性的防御机制,它是人体对抗细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先天免疫通过多种方式来抵御细菌的入侵,例如皮肤和黏膜组织形成的屏障,以及细胞内的杀菌活性物质。

此外,先天免疫还会释放一些化学物质,如炎症介质,以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到感染部位。

获得性免疫是一种特异性的防御机制,它在先天免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当细菌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识别并记住这些细菌的特征,以便在将来的感染中做出更快、更有效的应答。

这种特异性免疫是通过淋巴细胞来实现的,包括T细胞和B 细胞。

T细胞可以直接杀死感染的细胞,而B细胞则可以分泌抗体,以中和细菌或标记它们以便其他免疫细胞的清除。

当细菌感染发生时,免疫系统会通过多种方式来应对。

首先,免疫系统会释放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以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到感染部位。

这些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它们会吞噬和杀死细菌。

此外,巨噬细胞还会将细菌的碎片展示给T细胞,以激活获得性免疫。

免疫系统还具有记忆功能,这意味着一旦人体曾经感染过某种细菌,免疫系统就能够更快地做出反应。

这是因为在初次感染后,免疫系统会生成记忆细胞,以便在再次感染时迅速识别和清除细菌。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在感染某种病菌后,会产生持久的免疫力,而不容易再次感染同一种细菌。

然而,并非所有的细菌感染都能被免疫系统完全清除。

一些细菌可以通过多种逃逸机制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例如改变表面蛋白的结构以避免被抗体识别,或者抑制巨噬细胞的杀菌活性。

这些逃逸机制使得细菌感染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治疗。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吞噬细胞的作用
02
特异性免疫
03
屏障结构的作用
06
体液成分的作用
08
细胞免疫
07
体液免疫
抗感染免疫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外部屏障 内部屏障
抗菌物质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炎症反应 淋巴结的过滤作用
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非特异性
宿主的 免疫力
特异性
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协同作用
感染的来源 病人 带菌者 传播途径 病畜及带菌动物 内源性感染:体内正常菌群
LD50 (median lethal does)
能引起试验动物 50%死亡所需要的最小剂量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概念: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并在宿主体内定植、繁殖与扩散的能力 主要物质: 菌体表面结构: 黏附因子 —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表层结构或组分.存于 细菌表面化学成分为蛋白质的黏附物质---黏附素 化学性质—蛋白质、多糖、糖脂、糖蛋白、磷壁酸 黏附素分类:菌毛与非菌毛黏附素 菌毛:多存在于G-菌: 非菌毛黏附素:多存在于G+菌。如膜磷壁酸、糖萼等 G-菌外膜蛋白
显性感染
按病情缓急: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 慢性感染(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ronic infection)
按病变部位:局部感染(local or limited infection) 全身感染(generalized or systemic infection)
病原体对宿主感染致病的能力
致病的特性:细菌具有种和宿主特异性
致病能力的大小:毒力
致病决定因素:
毒力
侵入的数量
侵入的门户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教学要求1.掌握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细菌的致病机制、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2.熟悉(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者和带菌状态的含义。

(2)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3)细菌感染的来源(4)传播方式与途径(5)感染的类型3.了解(1)外毒素的作用机制(2)医院获得性感染常见病原体及特点、类型、传播途径。

教学要点[ 学习引导] 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者和带菌状态的含义2.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有哪些?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是什么?3.细菌侵袭力包括哪些方面?毒力包括哪些方面?举例说明4.细菌感染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5.感染可分为哪几种类型?6.试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7.什么是胞外菌和胞内菌?引起的免疫各有何特点?感染:细菌侵入宿主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致病菌(病原菌):能使健康宿主致病的细菌。

非致病菌(非病原菌):不能造成宿主致病的细菌,它们可能是宿主正常菌群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人体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一)正常菌群1.定义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中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通称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不表现任何致病作用。

2.微生态学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的结构、功能,以及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

3.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1)生物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宿主皮肤粘膜表面特定部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菌膜屏障,通过空间争夺、营养争夺和产生代谢产物等机制,抑制并排斥外籍菌的入侵和定植,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

(2)免疫作用:能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的免疫分子对具有交叉抗原组分的致病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杀灭作用。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是一种微生物,它们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的环境中。

虽然只有少数细菌引起疾病,但它们可以导致一系列疾病,从感冒到更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比如肺炎、脑膜炎和食物中毒等。

人类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以对抗细菌感染,这包括自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防御机制。

细菌感染的原因细菌感染通常通过细菌进入人体开始,它们可以进入人体通过吸入、食入、或者延申到身体周围的组织等多种途径。

某些细菌最初可能并未引起症状,但它们将在人体中繁殖并导致感染,特别是免疫系统处于弱化状态的人。

细菌通常生长得很快,它们会释放出毒素以损伤宿主细胞。

这些毒素可能会导致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一些细菌还可以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中毒性休克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免疫系统的自然防御当细菌进入人体后,自然免疫功能处于首要地位,它是身体对抗细菌感染最早启动的一种防御机制。

自然免疫是一个对尚未见过的外部威胁或感染做出迅速反应的体系。

自然免疫主要有以下功能:•阻止细菌进入人体:皮肤和黏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细菌进入体内。

当皮肤和黏膜受损时,自然免疫会释放一些蛋白质,如细胞因子和干扰素等,以防止细菌进入人体。

•消除已经进入人体的细菌:自然免疫还可以直接杀死细菌。

它会释放吞噬细菌的白血球和吞噬细菌的酵素等物质。

适应性免疫系统的防御当细菌成功进入人体后,适应性免疫就会发挥重要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一种保护人体免受疾病侵害的特殊免疫机制。

它有两种类型的反应:•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主要作用是杀死几乎任何类型的细胞,包括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等。

它能够分泌特定的酶以摧毁细胞。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参与抗体的产生和分泌,以中和和清除细菌和其他外来物质。

抗生素的使用虽然免疫系统可以治愈许多细菌感染,但某些情况下治疗更需要依赖药物干预。

治疗细菌感染时,抗生素是最常见的药物类型之一。

抗生素是为杀死细菌而设计的,可以通过抑制其生长和复制来治疗感染。

然而,滥用抗生素会造成细菌的抗药性,使某些细菌对特定类别的抗生素变得不敏感或完全免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肠道的正常菌群
健康壮年 粪便涂片
健康青年 粪便涂片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健康 中年 粪便 涂片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营养作用(维生素B,K) 生物拮抗作用 免疫作用(促进宿主免疫系统发育) 排毒作用,抗肿瘤、抗衰老作用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二、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conditioned pathogen
当正常菌群之间及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 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转 化成条件致病菌
致病条件
1、免宿主疫防御功能低下 2、菌群失调 3、定位转移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菌群失调 dysbacteriosis
正常菌群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大幅度的变 化为菌群失调。 如果引起宿主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导 致出现症状,则称为菌群失调症。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微生态学
是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宿主、以及微 生物和宿主与外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科 学。 其基本研究内容有微生态平衡(eubiosis)、 微生态失调(dysbiosis)和生态调整 ( microecological adjustment )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机制
, 并分泌到B细胞外的毒性蛋白质。
➢内毒素(endotoxin):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
LPS),当B细胞破裂后才释放出来的毒性物质。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外毒素
外毒素的特点:
毒性强 多数不耐热 抗原性强
多数外毒素的分子结构是A-B结构
外毒素的种类:
神经毒素 细胞毒素 肠毒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外毒素的种类和作用
1、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的防御机制, 侵入宿主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粘附(adhesion)与定植:感染的第一步。
▪粘附方式:微菌落、生物膜 ▪粘附性物质
-细菌表面结构:菌毛、荚膜、鞭毛 -粘附素:细菌表面具有黏附性的蛋白质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侵袭(invasion):病原菌侵入宿主上皮细胞内或更深
正常菌群分类:
1.常居菌群——相对固定 2.过路菌群——来自周围环境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致病性
(pathogenicity) 细菌引起宿主疾病的能力
毒力
(virulence) 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
半数致死量 (median lethal dose: LD50) 半数感染量 (median infective dose: ID50)
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合适的感染途径, 使一定体重和年龄的健康的易感动物半数死亡 或半数感染所需的细菌最小数量。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外毒素抗原性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内毒素特点:
1、产生细菌:G-菌 2、脂多糖,抗原性弱,产生中和抗体
分子组成:特异多糖、核心多糖、脂质A 毒性成分:脂质A,不具有种属特异性 3、内毒素耐热(160℃,2-4h) 4、内毒素可诱生多种细胞因子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内毒素引起的主要临床症状:
层组织,或经血液播散至全身,到达适合其繁殖的靶细胞组 织,引起疾病的过程。 侵袭素:B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
侵袭性物质:胞外酶—抗吞噬、助扩散
繁殖与扩散:
局部扩散:表层扩散、深层扩散 全身扩散:突破皮肤细/菌黏的感膜染进与免入疫 血流
2、毒素(toxin):细菌产生的毒性物质。
➢外毒素(exotoxin):主要由G+菌和少数G-菌产生
活菌分泌出,少数细菌崩 细胞壁组分,细菌死亡裂解后释放出 解后释放出来
蛋白质,大多为AB型毒素 脂多糖(类脂A ),主要毒性组分是 脂质A
不稳定,60-80℃,30min 稳定,160℃2-4h被破坏 被破坏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 毒性效应,引起特殊临床 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 表现,但通常不引起发热 休克、DIC等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皮肤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 细菌的毒力包括:
黏附素 荚膜 侵袭力 侵袭性物质
细菌生物膜
毒素
外毒素(exotoxin) 内毒素(endotoxin)
侵袭力: 致病菌能突破宿主屏障、进入机体定植、 繁殖扩散的能力, 包括: 黏附素(菌毛、磷壁酸等), 荚膜,侵袭性物质(酶或蛋白), 细菌生物膜。
体现病原菌在机体内细菌的的感生染与存免疫能力。
第八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细菌的致病机制 细菌的感染 抗细菌免疫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重要概念
感染 细菌侵入宿主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 (infection ) 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致病菌
(pathogen )
能使正常的健康宿主致病的细菌
非致病菌
(nonpathogen )
1、发热反应 2、白细胞反应:先降低,后增高(伤寒杆菌例外 ) 3、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激活补体替代途径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特性 来源#43;菌及少数G-菌分泌释放 G-菌细胞壁裂解后释放
存在部分 化学成份 热稳定性 毒素作用
抗原性
编码基因
不能造成宿主致病的细菌
条件致病菌
(conditional pathogen )
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 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以致病的细菌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感染三要素
感染
微生物致病性
宿主免疫(系统应答)性
抗感染免疫
环境(社会、自然)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消化道、呼吸道、 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 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