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思考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多媒体的优点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且信息量大,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这很符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都有很大帮助。

然而受语文学科自身人文性的特点的限制,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端:

一、化百为一,遏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教学,重在语言的感悟和思想启迪的训练,而且特别注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艺术,而文学艺术却是一种视觉和想象的艺术。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过度介入,使这个巨大的想象空间缩小了。

就像《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中,曹雪芹对里面的几个重要人物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的外貌肖像描写非常传神且值得品味咀嚼,尤其是对林黛玉的描写,这段文字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它最大的特点是不重写实,对林黛玉的服饰、脸型等不着一字,而重在写林黛玉的气质神韵,那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在后文第二十六回中也写道:“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重造这一形象。文学艺术中的这种“虚”,是艺术突

破有限的造型通向无限彼岸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断,那么林黛玉的形象也就定格为这一个了。林黛玉那种独具的气质神韵,风流俊秀的绝世姿容,也就得以坐实,文学作品也因失去想象而失去了它独具的魅力。

二、以图代文,削弱了对文字的品读赏析

语文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文质兼美。语文教学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对经典文本的语言进行品味,从而在对作品情感思想的感悟中得到人文熏陶。借助影视画面,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什么”的理解,而对于“怎么写”则少有触及。尤其是对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写”,即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材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

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王熙凤、林黛玉的外貌描写,一重服饰,一重气质,一重形,一重神。还有比较宝玉眼中的黛玉和黛玉眼中的宝玉的几段文字,也能够很好地体会人物微妙的心理。便是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两人的反应却是一“惊”、一“笑道”。如果仔细加以品味,我们就会很好地读出宝玉的性格及其在贾府的地位和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敏感心理。而所有这些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深层内蕴都是声画结合的影视作品难以表达的。如果仅用电视剧片断来代替细致地品读和赏析,更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三、预设性太强,束缚了师生的情感思维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预先设计好了的,它的每一个程序都是被规定好了的,而且顺序不能灵活地调整,这样课堂信息的反馈就无暇顾及,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也无法利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顺利地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独立解读文章的能力这一宗旨是相违背的。

总之,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使用它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在看到它的优势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的局限性。我们既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将其拒之门外,也不能盲目地过多使用,更不能用它来代替教师授课,造成喧宾夺主甚至本末倒置的现象。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扬长避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黄岩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