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介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
内容简要
•生平简介 •主要观点 •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之死
一 、生平简介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 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 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 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 产妇。 苏格拉底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 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 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 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 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 哲学的问题。
2.苏格拉底和他的房子
苏格拉底的聪明在希腊各地是出了名的,于是全国各地的年轻 人都来投奔他,向他学习聪明智慧。他讲了许多开心的事情。他 讲述的方式非常生动,所以听的人都不感到厌烦。 一个夏天,他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房子非常小,他的邻 居都很纳闷,这房子怎么会使他满意呢? “您这么一个大人物,却把自己的房子盖成这么一个小盒子, 有什么道理吗?” “确实没有什么道理。”他说,“不过这个地方虽小,但是 如果我能使它容下真正的朋友,我将会认为自己是快乐的。”
3.苏格拉底学唱新歌
苏格拉底坐牢时,听见隔壁牢房里有个新来的犯人在 哼歌,那是一首新歌,他以前从未听过。苏格拉底急忙请 求唱歌的狱友教他那首新歌。 监牢里的人都知道苏格拉底是死囚,行刑日期迫近听 了他的请求,唱歌的囚犯很吃惊:“您不知道自己马上就 要被处决了吗?” “我当然知道。”苏格拉底轻松地回答。 “那您为什么还要学新歌呢?”狱友不解地问。 这位伟人回答说:“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一首歌。”
我们之所以犯错 是因为我们不知道 何者是对的
• 这是苏格拉底“知善行善”的观点。苏格拉底认 为,如果一个人口头上说自己知道某个行为是善 的,但却不去做,甚至做着相反的事,说明他并 不是真正的知道;一个人如果真的认识到善是什 么,就一定不会作恶。比如说,一个人口头上说 他知道诚实是一种善,但他却在考试的时候作弊, 这就说明在他心目中,考试得高分才是善,是比 诚实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他才会考试作弊,因此, 这个人根本没有认识到诚实是善,如果他真的认 识到诚实是善,就不会把考试得高分这件事摆在 比诚实更重要的位置上。
•无知即罪恶。
•美德在心中有根基,同时也注意教育,通过谈论启发知识。
4.精神助产术—辩证法
精神助产术(概念辩证法) 归纳论证与一般定义 (1)先让对方说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2)再不断揭露其观点中的矛盾,迫使对方否 定自己原来已经肯定的东西; (3) 最后排除特殊归纳出一般即(一般定义) 这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
三.苏格拉底的故事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 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 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 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 们未必能碰见它 ;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 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 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 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那 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恩, 左
边
就 是 他 。
二、主要观点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本是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铭言 。 •自知自己无知而热爱智慧,才是真正的聪明。 •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配享,而人只是爱智慧。 •自然界是神的智慧对象,人无法认识。
•研究正义、美德、勇敢、虔敬等问题,发现人的共同的普遍的 本质,而不是去认识自然。因此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 上拉回了人间。
2. 神学目的论(目的因)
•神是一切的最高原因,具有最高智慧,因此,自然界, 道德,社会等一切都是神的旨意。 •自然界是神的认识领域,人只能探讨人的问题—道德
•自然与人的和谐来自神的创造。 •世界充满目的。神希望我们可以认识神,认识道德。 •向死而生、为死而生的唯灵主义。
3.美德即知识
•道德哲学的创始人。 •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 •一种行为之符合善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 于对这种行为的正确认知。 •没得有益于人,作恶有害于人,因此,无人有意作恶。
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
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存在于人的理性 中,而不存在于社会中
• 这是苏格拉底对当时流行的智者派的批评。智者派都是些 律师、政客,他们全副心思都放在怎样巧妙运用辩论和演 讲击败对手,哪怕把黑说成白,把是说成非也在所不惜, 他们认为,只要能够说服社会大多数人接受一个观点,那 么这个观点就成了真理。苏格拉底痛恨智者派的这种观点, 他主张,是非绝不能根据社会上有多少人认同来判断,辨 别是非只能依靠人的理性。苏格拉底认为,在人的灵魂里 面本来就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存在,依据这些原则就能正确 认识是非。苏格拉底从来不给学生直接灌输什么观点,总 是通过反复提问、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理性中埋藏 的这些基本原则,从而自己获得辨别是非的能力。
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
1.引进新神。
2.腐蚀雅典青年思想。 3.在法庭上的态度激怒了陪审团。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 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 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或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苏格拉底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
主要是如Leabharlann Baidu让它发光
三.苏格拉底的故事
1.最大的麦穗
一天,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 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 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 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 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 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 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内容简要
•生平简介 •主要观点 •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之死
一 、生平简介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 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 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 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 产妇。 苏格拉底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 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 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 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 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 哲学的问题。
2.苏格拉底和他的房子
苏格拉底的聪明在希腊各地是出了名的,于是全国各地的年轻 人都来投奔他,向他学习聪明智慧。他讲了许多开心的事情。他 讲述的方式非常生动,所以听的人都不感到厌烦。 一个夏天,他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房子非常小,他的邻 居都很纳闷,这房子怎么会使他满意呢? “您这么一个大人物,却把自己的房子盖成这么一个小盒子, 有什么道理吗?” “确实没有什么道理。”他说,“不过这个地方虽小,但是 如果我能使它容下真正的朋友,我将会认为自己是快乐的。”
3.苏格拉底学唱新歌
苏格拉底坐牢时,听见隔壁牢房里有个新来的犯人在 哼歌,那是一首新歌,他以前从未听过。苏格拉底急忙请 求唱歌的狱友教他那首新歌。 监牢里的人都知道苏格拉底是死囚,行刑日期迫近听 了他的请求,唱歌的囚犯很吃惊:“您不知道自己马上就 要被处决了吗?” “我当然知道。”苏格拉底轻松地回答。 “那您为什么还要学新歌呢?”狱友不解地问。 这位伟人回答说:“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一首歌。”
我们之所以犯错 是因为我们不知道 何者是对的
• 这是苏格拉底“知善行善”的观点。苏格拉底认 为,如果一个人口头上说自己知道某个行为是善 的,但却不去做,甚至做着相反的事,说明他并 不是真正的知道;一个人如果真的认识到善是什 么,就一定不会作恶。比如说,一个人口头上说 他知道诚实是一种善,但他却在考试的时候作弊, 这就说明在他心目中,考试得高分才是善,是比 诚实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他才会考试作弊,因此, 这个人根本没有认识到诚实是善,如果他真的认 识到诚实是善,就不会把考试得高分这件事摆在 比诚实更重要的位置上。
•无知即罪恶。
•美德在心中有根基,同时也注意教育,通过谈论启发知识。
4.精神助产术—辩证法
精神助产术(概念辩证法) 归纳论证与一般定义 (1)先让对方说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2)再不断揭露其观点中的矛盾,迫使对方否 定自己原来已经肯定的东西; (3) 最后排除特殊归纳出一般即(一般定义) 这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
三.苏格拉底的故事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 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 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 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 们未必能碰见它 ;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 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 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 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那 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恩, 左
边
就 是 他 。
二、主要观点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本是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铭言 。 •自知自己无知而热爱智慧,才是真正的聪明。 •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配享,而人只是爱智慧。 •自然界是神的智慧对象,人无法认识。
•研究正义、美德、勇敢、虔敬等问题,发现人的共同的普遍的 本质,而不是去认识自然。因此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 上拉回了人间。
2. 神学目的论(目的因)
•神是一切的最高原因,具有最高智慧,因此,自然界, 道德,社会等一切都是神的旨意。 •自然界是神的认识领域,人只能探讨人的问题—道德
•自然与人的和谐来自神的创造。 •世界充满目的。神希望我们可以认识神,认识道德。 •向死而生、为死而生的唯灵主义。
3.美德即知识
•道德哲学的创始人。 •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 •一种行为之符合善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 于对这种行为的正确认知。 •没得有益于人,作恶有害于人,因此,无人有意作恶。
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
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存在于人的理性 中,而不存在于社会中
• 这是苏格拉底对当时流行的智者派的批评。智者派都是些 律师、政客,他们全副心思都放在怎样巧妙运用辩论和演 讲击败对手,哪怕把黑说成白,把是说成非也在所不惜, 他们认为,只要能够说服社会大多数人接受一个观点,那 么这个观点就成了真理。苏格拉底痛恨智者派的这种观点, 他主张,是非绝不能根据社会上有多少人认同来判断,辨 别是非只能依靠人的理性。苏格拉底认为,在人的灵魂里 面本来就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存在,依据这些原则就能正确 认识是非。苏格拉底从来不给学生直接灌输什么观点,总 是通过反复提问、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理性中埋藏 的这些基本原则,从而自己获得辨别是非的能力。
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
1.引进新神。
2.腐蚀雅典青年思想。 3.在法庭上的态度激怒了陪审团。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 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 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或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苏格拉底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
主要是如Leabharlann Baidu让它发光
三.苏格拉底的故事
1.最大的麦穗
一天,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 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 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 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 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 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 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