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最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性休克代偿期(早期) 感染性休克失代偿期 临床表现分型
早期诊断、边诊断边治疗的诊断方法
27
8.诊断
早期诊断是提高休克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休克早期诊断的难题首先是很难获得代偿性 休克的特异性证据。其次,休克的发生发展 是一个连续演变和复杂的过程,早期诊断是 一种概率性的而不是确定性的结论。
感染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做出迅速反应。交感 一肾上腺系统和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 系统兴奋,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应 激激素分泌增加。
13
4.发病机制 (3)“免疫炎症反应”和“基因表达异常”
休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感染性休克最 先出现的变化是在病原体刺激下细胞因子和 炎症介质网络调节紊乱并使细胞能量代谢障 碍。
7
3.病因
(1)年龄和免疫状态不同,病原菌也不同
新生儿:B族溶血性链球菌、肠杆菌科、李氏 特菌、金葡菌
婴儿期: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金葡菌、 脑膜炎双球菌
儿童期: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金葡菌、 肠杆菌科
免疫低下者:肠杆菌科、金葡菌、假单胞菌、 白色念珠菌
8
3.病因
(2)宿主因素
原有慢性基础疾病: 如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烧 伤、器官移植以及长期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 等免疫抑制剂、抗代谢药物、细菌毒类药物 和放射治疗,或应用留置导尿管或静脉导管 者可诱发G-杆菌感染而至感染性休克。
血压明显下降。 心音极度低钝。 常合并肺水肿或ARDS、DIC、肾衰竭、脑
水肿和胃肠功能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 严重内环境紊乱,对扩容和血管活性药物不
起反应,最终死亡。
19
5.临床表现
通气过度是识别代偿期休克的重要线索, 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作为感染性休克 早期特有的症状,主张在酸血症出现前即 开始有效治疗。
38
9. 液体疗法
继续和维持输液:由于血液重新分配及毛细 血管渗漏等,感染性休克的液体丢失和持续低 血容量可能持续数日,因此要继续补液和维持 补液。 继续输液可用1/2~2/3张液体,可根据血电
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
常发生的器官是肺、心、脑、肝、肾、胃肠、 血液等。
感染
常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合并其他细菌、厌氧菌或 真菌感染,故应据病原选用有效抗生素,避免 二重感染。
22
7.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在(10~30)×10/L 之间;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现象。 HCT和Hb增高为血液浓缩的标志。 hs-CRP升高
上述三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很难截然分开
16
5.临床表现
休克代偿期:以脏器低灌注为主要表现。
患者神志尚清,但烦躁焦虑。 面色和皮肤苍白。 口唇和甲床轻度发绀,肢端湿冷。 呼吸、心率代偿性增快,通气过度,可有轻
度呼碱 血压正常或略低 尿量正常或者偏少。
17
5.临床表现
24
7.实验室检查
(4).血液生化及血气分析
(1)血清电解质测定:血钠偏低,血钾高低 不一,取决于肾功能状况。
(2)血清酶的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 (ALT),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 脱氢酶同工酶的测定可反映组织脏器的 损害情况。
25
7.实验室检查
(5).血液流变学和有关DIC的检查 :
14
5.临床表现分期
感染性休克分为:休克代偿期、休克失代 偿期和休克不可逆期
(1)临床表现随原发病、年龄、感染病原 体以及治疗干预的不同而异。
15
5.临床表现分期
(2)休克可以是感染性原发疾病直接引起,此时 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在数小时~24小 时内死亡,如暴发性流脑; 也可以继发于危重病和慢性疾病治疗过程 中,在某些诱因下经历隐匿性或亚临床发生 过程,一旦血压下降,常迅速发展为不可逆 期。
可行方法是对各种休克高危因素的原发病进 行仔细动态监测,总结休克发生的特点和规 律。
28
8.诊断
边诊断边治疗的诊断方法:
许多学者提出,对高危状态病人实行 持续监测和边诊断边治疗,从治疗效 果反证休克存在的策略。因此,从实 践中解决显得更为重要。
29
8.诊断
边诊断边治疗的诊断方法:
10
3.病因
⑤.各种急性综合征:瑞氏综合征和瑞氏样综合 征、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格林巴利综合 征(GBS)、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SSSS)、重 症过敏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继发感染。
⑥.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后。 ⑦.非感染性休克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11
4.发病机制
6
3.病因
(1)病原菌:感染性休克的常见致病菌为 革兰阴性细菌占70%-80%
①院外感染: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葡 (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 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绿脓杆 菌以及其他病原体:疱疹病毒、EB病毒、 念珠菌、曲霉菌、支原体、钩端螺旋体。
②院内感染:肠杆菌属,克雷伯杆菌属、假单 胞杆菌属、MRSA、MRSE、肠球菌、念珠 菌。
34
9.治疗
为便于记忆和使感染性休克的治疗程序化, 可按照休克的治疗简易口诀:
扩-酸-舒-心-菌 氧-激-脱-凝-能
35
9.治疗
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感 染性休克早期治疗原则是治疗原发病和纠 正脏器低灌注。
以维持气道通畅、保证组织氧合、积极消 除休克直接病因或诱因、纠正血流动力学 异常为休克初始治疗目标。 休克治疗时常需要建立二条以上的静脉治 疗通路。
(2)冷休克:
为低动力性休克,皮肤苍白、花纹,四肢凉,脉搏 快、细弱,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儿科患者以 冷休克为多。
33
9.治疗
首先强调早期发现 治疗应有预见性、针对性、综合性和整
体性,感染性休克一经确立,必须争分 夺秒,积极抢救,力争在1-4小时内使微 循环障碍有所改善,在24小时内使患儿 脱离休克状态
37
9. 液体疗法
第1小时输液既要重视液量不足,又要注意 心肺功能(如肺部啰音、奔马律、肝大、呼吸 做功增加等)。条件允许应做中心静脉压检测。
第1小时液体复苏不用含糖液,血糖应控制 在正常范围,若有低血糖可用葡萄糖O.5~ 1g/kg纠正;当血糖大于11.1mmol/L(200mg /dl)时,用胰岛素0.05u/(kg.h),称强化 胰岛素治疗。
(1)微循环障碍学说
感染性休克时微循环障碍表现为:
①微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发生痉挛、扩张或麻痹。 ②微血流紊乱,在血压下降前即可出现血流缓慢,
血粘滞性增高,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 ③微血管渗漏。 ④动静脉短路和血液重新分布。 ⑤微血管自律运动调节障碍
12
4.发病机制
(2)神经一内分泌-体液因子机制
36
9. 液体疗法
第1小时快速输液
常用0.9%氯化钠,首剂20ml/kg,10~20 分钟静脉推注;然后评估循环与组织灌注情况 (心率、血压、脉搏、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等)。
若循环无明显改善,可再予第2剂、第3剂, 每次均为10~20ml/kg。总量最多可达40~ 60ml/kg。
也可用2:1等张含钠液;右旋糖酐液:具有 扩容,降低血粘度,疏通微循环,使RBC、 PLT解凝,防止DIC作用
5
2.儿科感染性休克特点
(2)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
在高心输出低血管阻力休克时,多巴胺仍是一线 治疗药物。它是通过交感颗粒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产生收缩血管作用。
6个月以下婴儿交感颗粒数不足,休克时会出现 多巴胺抵抗,换用去甲肾上腺素或较大剂量肾上 腺素可能会收到较好疗效。
休克时,若有a受体敏感性下调,会出现对去甲 肾上腺素抵抗,应换用血管紧张素或精氨酸血管 加压素, 因为这类药物发挥作用不受a受体敏感 性的影响。
9
3.病因
(3)近年来导致小儿感染性休克的常见病 因或基础疾Hale Waihona Puke Baidu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败血症。 ②.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毒性痢疾、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沙门氏菌感染、轮状病毒肠炎、肺 炎、脑炎、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③.恶性肿瘤:主要是白血病化疗后败血症、肺 部感染、胰腺炎、肠道感染和MODS。 ④.住院危重病继发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先天性心 脏病、感染性心肌病、重症肌无力危象、先天性代 谢遗传病。
感染性休克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 符宗敏
1
问题
2
提纲
1. 感染性休克定义 2. 儿科感染性休克特点 3. 病因 4. 发病机制 5.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6. 实验室检查 7. 诊断 8. 治疗 9. 监测 10. 效果评价
3
1.感染性休克定义(1)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是发生在严重 感染的基础上,由致病微生物及其产物所 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有效循环血容量减 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而致的复杂综合病 征。在儿科中经常遇到,且病死率高,因 此是儿科抢救的重点内容之一。
31
8.诊断
感染性休克失代偿期 代偿期临床表现加重伴血压下降,收缩压 <该年龄组第5百分位,或<该年龄组平均 值减2个标准差。
1~12个月<70mmHg, 1~10岁<70mmHg+[2×年龄(岁)], ≥10岁<90mmHg。
32
8.诊断
临床表现分型 (1)暖休克:
高动力性休克早期,可有意识改变、尿量减少或代 谢性酸中毒等,但面色潮红、四肢温暖、脉搏无明 显减弱,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无明显延长。 此期容易漏诊,且可很快转为冷休克。心率快,血 压低,过度通气,中心静脉压高,心排出量低多为 失代偿表现。
休克失代偿期 脏器低灌注进一步加重
患者烦躁或意识不清。 面色青灰。 四肢厥冷,唇、指(趾)端明显发绀,皮肤毛
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 心音低钝。 血压下降。 低氧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加重。 少尿或无尿
18
5.临床表现
休克不可逆期: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 的结构损伤和细胞代谢功能异常。
感染性休克代偿期(早期) 临床表现符合以下6项之中的3项。
(1)意识改变:烦躁不安或萎靡,表情淡漠,意识模 糊,甚至昏迷、惊厥。
(2)皮肤改变:面色苍白发灰,唇周、指趾发绀,皮肤 花纹,四肢凉。如有面色潮红、四肢温暖、皮肤干 燥为暖休克。
(3)心率脉搏:外周动脉搏动细弱,心率、脉搏增快。 (4)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需除外环境因素影响)。 (5)尿量<1ml/(kg.h) (6)代谢性酸中毒(除外其他缺血缺氧及代谢因素)。
通气过度轻者仅仅在血气检查时发现轻度 呼碱,呼吸稍急促; 重者明显呼吸急促,血气PaCO2可低于 20mmHg,鼻导管吸氧下PaO2仍可高达 100mmHg以上。 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20
5.临床表现分型
21
6.并发症
酸中毒
休克时多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且出现时间早, 常随休克时间延长而加重。
(2).病原学检查
在抗菌药物治疗前常规进行血或其他体液、 渗出液及脓液培养(包括厌氧菌培养)。 且应作药敏试验。
23
7.实验室检查
(3).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发生肾衰竭时:
1)尿比重由初期的偏高转为低而固定 (1.010左右)
2)尿/血肌酐比值>15 3)尿/血毫渗量之比<1.5 4)尿钠排泄量>40mmol/L
4
2.儿科感染性休克特点
(1)病理生理:
成人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病死的主要原 因是血管运动麻痹。此时虽存在心肌功能 障碍, 但多可通过增加心率及心室舒张程 度进行代偿, 心输出量可维持在一定程度
小儿感染性休克时,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可为低排高阻、低排低阻或高排低阻, 但 多存在有效循环不足, 心输出量下降, 因 此, 液体复苏更为重要。
发生DIC时,PLT进行性降低,凝血酶原时 间及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凝血酶时间延长,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
(6) .其他心电图、X线检查等可按需进行
26
8.诊断
中华急诊医学分会儿科组和中华儿科分会 急诊组于2006年制订了儿科感染性休克 (脓毒性休克)诊疗推荐方案。
其实践方法是:认识和熟悉哪些疾病或临床状态是 休克的高危因素和引起休克的诱因。
思维方式是:此病人能否排除休克? 此病人存在哪些休克高危因素? 要进行哪些观察和监测措施?
只要休克不能排除并存在明显的休克危险因素,临 床即应开始监测和试验性治疗,并从治疗效果验证 休克存在与否和严重度。
30
8.诊断
早期诊断、边诊断边治疗的诊断方法
27
8.诊断
早期诊断是提高休克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休克早期诊断的难题首先是很难获得代偿性 休克的特异性证据。其次,休克的发生发展 是一个连续演变和复杂的过程,早期诊断是 一种概率性的而不是确定性的结论。
感染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做出迅速反应。交感 一肾上腺系统和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 系统兴奋,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应 激激素分泌增加。
13
4.发病机制 (3)“免疫炎症反应”和“基因表达异常”
休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感染性休克最 先出现的变化是在病原体刺激下细胞因子和 炎症介质网络调节紊乱并使细胞能量代谢障 碍。
7
3.病因
(1)年龄和免疫状态不同,病原菌也不同
新生儿:B族溶血性链球菌、肠杆菌科、李氏 特菌、金葡菌
婴儿期: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金葡菌、 脑膜炎双球菌
儿童期: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金葡菌、 肠杆菌科
免疫低下者:肠杆菌科、金葡菌、假单胞菌、 白色念珠菌
8
3.病因
(2)宿主因素
原有慢性基础疾病: 如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烧 伤、器官移植以及长期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 等免疫抑制剂、抗代谢药物、细菌毒类药物 和放射治疗,或应用留置导尿管或静脉导管 者可诱发G-杆菌感染而至感染性休克。
血压明显下降。 心音极度低钝。 常合并肺水肿或ARDS、DIC、肾衰竭、脑
水肿和胃肠功能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 严重内环境紊乱,对扩容和血管活性药物不
起反应,最终死亡。
19
5.临床表现
通气过度是识别代偿期休克的重要线索, 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作为感染性休克 早期特有的症状,主张在酸血症出现前即 开始有效治疗。
38
9. 液体疗法
继续和维持输液:由于血液重新分配及毛细 血管渗漏等,感染性休克的液体丢失和持续低 血容量可能持续数日,因此要继续补液和维持 补液。 继续输液可用1/2~2/3张液体,可根据血电
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
常发生的器官是肺、心、脑、肝、肾、胃肠、 血液等。
感染
常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合并其他细菌、厌氧菌或 真菌感染,故应据病原选用有效抗生素,避免 二重感染。
22
7.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在(10~30)×10/L 之间;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现象。 HCT和Hb增高为血液浓缩的标志。 hs-CRP升高
上述三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很难截然分开
16
5.临床表现
休克代偿期:以脏器低灌注为主要表现。
患者神志尚清,但烦躁焦虑。 面色和皮肤苍白。 口唇和甲床轻度发绀,肢端湿冷。 呼吸、心率代偿性增快,通气过度,可有轻
度呼碱 血压正常或略低 尿量正常或者偏少。
17
5.临床表现
24
7.实验室检查
(4).血液生化及血气分析
(1)血清电解质测定:血钠偏低,血钾高低 不一,取决于肾功能状况。
(2)血清酶的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 (ALT),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 脱氢酶同工酶的测定可反映组织脏器的 损害情况。
25
7.实验室检查
(5).血液流变学和有关DIC的检查 :
14
5.临床表现分期
感染性休克分为:休克代偿期、休克失代 偿期和休克不可逆期
(1)临床表现随原发病、年龄、感染病原 体以及治疗干预的不同而异。
15
5.临床表现分期
(2)休克可以是感染性原发疾病直接引起,此时 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在数小时~24小 时内死亡,如暴发性流脑; 也可以继发于危重病和慢性疾病治疗过程 中,在某些诱因下经历隐匿性或亚临床发生 过程,一旦血压下降,常迅速发展为不可逆 期。
可行方法是对各种休克高危因素的原发病进 行仔细动态监测,总结休克发生的特点和规 律。
28
8.诊断
边诊断边治疗的诊断方法:
许多学者提出,对高危状态病人实行 持续监测和边诊断边治疗,从治疗效 果反证休克存在的策略。因此,从实 践中解决显得更为重要。
29
8.诊断
边诊断边治疗的诊断方法:
10
3.病因
⑤.各种急性综合征:瑞氏综合征和瑞氏样综合 征、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格林巴利综合 征(GBS)、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SSSS)、重 症过敏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继发感染。
⑥.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后。 ⑦.非感染性休克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11
4.发病机制
6
3.病因
(1)病原菌:感染性休克的常见致病菌为 革兰阴性细菌占70%-80%
①院外感染: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葡 (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 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绿脓杆 菌以及其他病原体:疱疹病毒、EB病毒、 念珠菌、曲霉菌、支原体、钩端螺旋体。
②院内感染:肠杆菌属,克雷伯杆菌属、假单 胞杆菌属、MRSA、MRSE、肠球菌、念珠 菌。
34
9.治疗
为便于记忆和使感染性休克的治疗程序化, 可按照休克的治疗简易口诀:
扩-酸-舒-心-菌 氧-激-脱-凝-能
35
9.治疗
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感 染性休克早期治疗原则是治疗原发病和纠 正脏器低灌注。
以维持气道通畅、保证组织氧合、积极消 除休克直接病因或诱因、纠正血流动力学 异常为休克初始治疗目标。 休克治疗时常需要建立二条以上的静脉治 疗通路。
(2)冷休克:
为低动力性休克,皮肤苍白、花纹,四肢凉,脉搏 快、细弱,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儿科患者以 冷休克为多。
33
9.治疗
首先强调早期发现 治疗应有预见性、针对性、综合性和整
体性,感染性休克一经确立,必须争分 夺秒,积极抢救,力争在1-4小时内使微 循环障碍有所改善,在24小时内使患儿 脱离休克状态
37
9. 液体疗法
第1小时输液既要重视液量不足,又要注意 心肺功能(如肺部啰音、奔马律、肝大、呼吸 做功增加等)。条件允许应做中心静脉压检测。
第1小时液体复苏不用含糖液,血糖应控制 在正常范围,若有低血糖可用葡萄糖O.5~ 1g/kg纠正;当血糖大于11.1mmol/L(200mg /dl)时,用胰岛素0.05u/(kg.h),称强化 胰岛素治疗。
(1)微循环障碍学说
感染性休克时微循环障碍表现为:
①微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发生痉挛、扩张或麻痹。 ②微血流紊乱,在血压下降前即可出现血流缓慢,
血粘滞性增高,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 ③微血管渗漏。 ④动静脉短路和血液重新分布。 ⑤微血管自律运动调节障碍
12
4.发病机制
(2)神经一内分泌-体液因子机制
36
9. 液体疗法
第1小时快速输液
常用0.9%氯化钠,首剂20ml/kg,10~20 分钟静脉推注;然后评估循环与组织灌注情况 (心率、血压、脉搏、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等)。
若循环无明显改善,可再予第2剂、第3剂, 每次均为10~20ml/kg。总量最多可达40~ 60ml/kg。
也可用2:1等张含钠液;右旋糖酐液:具有 扩容,降低血粘度,疏通微循环,使RBC、 PLT解凝,防止DIC作用
5
2.儿科感染性休克特点
(2)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
在高心输出低血管阻力休克时,多巴胺仍是一线 治疗药物。它是通过交感颗粒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产生收缩血管作用。
6个月以下婴儿交感颗粒数不足,休克时会出现 多巴胺抵抗,换用去甲肾上腺素或较大剂量肾上 腺素可能会收到较好疗效。
休克时,若有a受体敏感性下调,会出现对去甲 肾上腺素抵抗,应换用血管紧张素或精氨酸血管 加压素, 因为这类药物发挥作用不受a受体敏感 性的影响。
9
3.病因
(3)近年来导致小儿感染性休克的常见病 因或基础疾Hale Waihona Puke Baidu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败血症。 ②.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毒性痢疾、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沙门氏菌感染、轮状病毒肠炎、肺 炎、脑炎、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③.恶性肿瘤:主要是白血病化疗后败血症、肺 部感染、胰腺炎、肠道感染和MODS。 ④.住院危重病继发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先天性心 脏病、感染性心肌病、重症肌无力危象、先天性代 谢遗传病。
感染性休克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 符宗敏
1
问题
2
提纲
1. 感染性休克定义 2. 儿科感染性休克特点 3. 病因 4. 发病机制 5.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6. 实验室检查 7. 诊断 8. 治疗 9. 监测 10. 效果评价
3
1.感染性休克定义(1)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是发生在严重 感染的基础上,由致病微生物及其产物所 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有效循环血容量减 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而致的复杂综合病 征。在儿科中经常遇到,且病死率高,因 此是儿科抢救的重点内容之一。
31
8.诊断
感染性休克失代偿期 代偿期临床表现加重伴血压下降,收缩压 <该年龄组第5百分位,或<该年龄组平均 值减2个标准差。
1~12个月<70mmHg, 1~10岁<70mmHg+[2×年龄(岁)], ≥10岁<90mmHg。
32
8.诊断
临床表现分型 (1)暖休克:
高动力性休克早期,可有意识改变、尿量减少或代 谢性酸中毒等,但面色潮红、四肢温暖、脉搏无明 显减弱,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无明显延长。 此期容易漏诊,且可很快转为冷休克。心率快,血 压低,过度通气,中心静脉压高,心排出量低多为 失代偿表现。
休克失代偿期 脏器低灌注进一步加重
患者烦躁或意识不清。 面色青灰。 四肢厥冷,唇、指(趾)端明显发绀,皮肤毛
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 心音低钝。 血压下降。 低氧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加重。 少尿或无尿
18
5.临床表现
休克不可逆期: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 的结构损伤和细胞代谢功能异常。
感染性休克代偿期(早期) 临床表现符合以下6项之中的3项。
(1)意识改变:烦躁不安或萎靡,表情淡漠,意识模 糊,甚至昏迷、惊厥。
(2)皮肤改变:面色苍白发灰,唇周、指趾发绀,皮肤 花纹,四肢凉。如有面色潮红、四肢温暖、皮肤干 燥为暖休克。
(3)心率脉搏:外周动脉搏动细弱,心率、脉搏增快。 (4)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需除外环境因素影响)。 (5)尿量<1ml/(kg.h) (6)代谢性酸中毒(除外其他缺血缺氧及代谢因素)。
通气过度轻者仅仅在血气检查时发现轻度 呼碱,呼吸稍急促; 重者明显呼吸急促,血气PaCO2可低于 20mmHg,鼻导管吸氧下PaO2仍可高达 100mmHg以上。 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20
5.临床表现分型
21
6.并发症
酸中毒
休克时多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且出现时间早, 常随休克时间延长而加重。
(2).病原学检查
在抗菌药物治疗前常规进行血或其他体液、 渗出液及脓液培养(包括厌氧菌培养)。 且应作药敏试验。
23
7.实验室检查
(3).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发生肾衰竭时:
1)尿比重由初期的偏高转为低而固定 (1.010左右)
2)尿/血肌酐比值>15 3)尿/血毫渗量之比<1.5 4)尿钠排泄量>40mmol/L
4
2.儿科感染性休克特点
(1)病理生理:
成人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病死的主要原 因是血管运动麻痹。此时虽存在心肌功能 障碍, 但多可通过增加心率及心室舒张程 度进行代偿, 心输出量可维持在一定程度
小儿感染性休克时,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可为低排高阻、低排低阻或高排低阻, 但 多存在有效循环不足, 心输出量下降, 因 此, 液体复苏更为重要。
发生DIC时,PLT进行性降低,凝血酶原时 间及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凝血酶时间延长,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
(6) .其他心电图、X线检查等可按需进行
26
8.诊断
中华急诊医学分会儿科组和中华儿科分会 急诊组于2006年制订了儿科感染性休克 (脓毒性休克)诊疗推荐方案。
其实践方法是:认识和熟悉哪些疾病或临床状态是 休克的高危因素和引起休克的诱因。
思维方式是:此病人能否排除休克? 此病人存在哪些休克高危因素? 要进行哪些观察和监测措施?
只要休克不能排除并存在明显的休克危险因素,临 床即应开始监测和试验性治疗,并从治疗效果验证 休克存在与否和严重度。
30
8.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