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怎样写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晓声怎样写作家

何 力

幸或不幸,高晓声是被他塑造的李顺大和陈奂生所笼罩的小说家。其实在这两位耀眼的“明星”之外,高晓声还塑造了许多其他人物,但长期以来他们的光芒都被掩盖了。本文解读高晓声作品中受关注不够的作家形象,就是想在高晓声小说及其所处文学史语境的参照下理解这些形象,试图做到“顾及全篇,并且要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a。此外我也想看看,高氏笔下其他人物形象是否果真有被掩盖的另一种光芒,值得重新加以释放。

一、 “后设”技巧:《书外春秋》与《陈奂生出国》

1991年,高晓声发表陈奂生系列的最后一篇——《陈奂生出国》。整个1980年代,包括高晓声在内的大陆作家以留学、访问、定居等形式出国,已不新鲜。但对于到了晚年愈加保守的陈奂生,其时种田“收入逐年减少”,再加上“物价浮动”b,为何出国和怎样出国必须得到合乎逻辑的解释。为解决这一疑难,小说祭出了“后设”技巧:受华裔教授华如梅邀请,陈奂生系列的真正作者辛主平与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陈奂生一起访美。

后设技巧的运用使陈奂生出国变得顺理成章,而且引出一位在陈奂生系列中从未出场的人物:作家辛主平。辛主平在动乱年代就与陈奂生有交往,后以陈奂生为原型,以“高晓声”为笔名写作陈奂生系列。随着辛主平的到来,小说出现了几处对文学问题的直接讨论。例如,华如梅初见陈奂生,便敏感到真人陈奂生与小说人物陈奂生在说话方式上的相似,赞赏辛主平观察细致;知音赏识令辛主平心情激动,因为过去众多评论文章都忽略了小说人物陈奂生怎样说话的精彩细节。在这里,高晓声既是在发表对评论界的不满,也洋溢着对自己写人功力的自信。到了美国,在欢迎宴会

上,众人纷纷表彰华如梅邀请辛主平和陈奂生访美是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研究上的创举。操纵二人访美的实为高晓声,在这里,高晓声真正想做的不是表扬华如梅,而是调侃兼自我表扬。

辛主平的重要性不宜夸大,他仅仅是功能性人物,用来充当陈奂生出国的介绍人。小说重心仍是陈奂生的异域见闻。《陈奂生出国》最早的评论者敏锐捕捉到这一点,因此一方面赞赏高晓声的艺术探索,将之与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并置,一方面惋惜于高晓声的后设探索还不够彻底:“……非但复调结构不能坚持到底,而且连辛主平的角色也渐渐退入幕后,只留下陈奂生一个人去唱独脚戏。这多少是有一点遗憾的。”c但换一角度看,正因辛主平不像《叔叔的故事》中的“我”那样大量发表关于写作的议论,才将更多篇幅留给了真正的主人公陈奂生。

在高晓声小说中,以后设技巧写作家,《陈奂生出国》不是孤例。1982年的《书外春秋》中,作为小说人物的“高晓声”就曾现身。小说“开场白”写道: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为陈奂生系列的作者高晓声,“高晓声”则是与之同名、经历相近的写作爱好者。“高晓声”的友人“陈奂生”与陈奂生系列的主人公同名同姓,性格也相同。该系列引起轰动后,“高晓声”被误认为是小说的作者,“陈奂生”身边的看客提出“陈奂生”有权与“高晓声”分享稿费,对号坐在不光彩人物位置上的人,则编造谣言说陈奂生系列利用小说反党,怂恿“陈奂生”找“高晓声”麻烦。“陈奂生”虽一时糊涂,但想及“高晓声”在自己患难时的援助,以及小说并未反党而只反“四人帮”,还没到“高晓声”家门,气愤就已平息。“我”从“高晓声”来信中得知这段故事,写成此篇。

就像高晓声的域外经验触发了《陈奂生出国》,《书外春秋》也自有一段本事。据知情者丁保林介绍,陈奂生系列的原型为高晓声本族兄弟。陈奂生系列形成影

高晓声怎样写作家

响以后,该原型曾与高晓声就稿费问题发生争执;事后这位原型感到懊悔,也是实事d。无论是人物原型欲与小说作者分享著作权,还是争端最后的喜剧收场,本事饱含着源于实际生活的戏剧性和幽默感。高晓声没有错过将本事化为小说的潜在可能,陈奂生系列的人物原型再一次成为《书外春秋》中“陈奂生”的原型。但是,如果让虚化的“高晓声”和“陈奂生”搬演实有其事的幽默情境,小说势必显得游戏有余,厚重不足。《书外春秋》意识到源自实际生活的戏剧性的价值,也察觉到本事可供玩味的“意义”毕竟有限,因此,未满足于照录本事。现实中的稿费争执,焦点为个人的物质实利,小说中的争执则闪烁着社会风云的折光。“陈奂生”向“高晓声”问罪,除了想分稿费,另一重要原因是有人煽风点火,认为陈奂生系列满纸“陈奂生”反党的事迹将成为“陈奂生”的罪状:“……现在的气候变了,有的地方听说已经动手了,这里马上也要动。”e煽动者当然是在虚张声势,但所言“新时期”之初变幻难测的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真实性。小说尾声,有感于这一事件背后的杀气,“高晓声”致信高晓声:

最后他说,高晓声这个名字,看来你我都不能用了,省得纠缠不清,大家让让路,改掉算了。又说,像陈奂生这样的老实人,你小说里分明同情他,他竟想出头找麻烦;那么,有些认为自己挨了批的人,心里又会打什么算盘呢?现在老虎屁股摸不得的人,太多啦!要当心!

我默然。f

造谣者的煽惑动摇了见识有限的“陈奂生”,也成为横在写作者“高晓声”和“我”心中的阴影。“我”复述“高晓声”的故事时一派戏说语调,其实对自己所处创作环境有严肃认识。这种认识来自于小说家本人的意识,又传导给小说家的两重分身——“我”与“高晓声”。严肃的现实关怀使得《书外春秋》自曝其虚构性的写法,没有成为自反的叙述游戏;它不同于西方后设小说和文学理论旨在探索写作的“本质”,也不同于中国作家某些凌空蹈虚的“先锋”制作。

《陈奂生出国》写作家辛主平最终是为了写来到国际空间的陈奂生,《书外春秋》写“陈奂生”最终是为了写“新时期”作家动辄得咎的尴尬处境。

1983年高晓声出版小说集《陈奂生》,收《“漏斗

户”主》《柳塘镇猪市》《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书外春秋》共计六篇作品。在小说集前言,高晓声明确说“关于陈奂生的小说一共写了五篇”,当指《柳塘镇猪市》以外诸篇;从《“漏斗户”主》到《陈奂生包产》,高晓声对四篇“关于陈奂生的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加以详细阐释,独有《书外春秋》一笔带过g。收录《书外春秋》的小说集《陈奂生》,没把这篇小说与陈奂生系列其他诸篇等量齐观。1991年,高晓声将陈奂生系列集为长篇《陈奂生上城出国记》,在后记中说“关于陈奂生系列小说,一共7篇”h,即《“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以大量笔墨写“陈奂生”的《书外春秋》被排除在外。不收《书外春秋》,原因不在于此“陈奂生”非彼陈奂生——毕竟严格说来,《陈奂生出国》中的陈奂生同样已非陈奂生系列前作中的那个假定性人物;而是因为,《书外春秋》以文学方式再现的作家境遇,与陈奂生系列整体格格不入。它可算作“关于陈奂生的小说”,但不属陈奂生系列。

二、 奋笔疾书的作家:《我的两位邻居》与《刘宇写书》

辛主平和“高晓声”的面目相对模糊。《我的两位邻居》和《刘宇写书》两篇则大力刻画复出作家形象,塑造了两位令人印象深刻、一直在奋笔疾书的作家。奋笔疾书既是一种昂扬的创作状态,也是人的生命力经受了长久压抑后并未枯竭的证明。

进入“新时期”,《我的两位邻居》中的老方不懂得善自珍摄,因主动承担超负荷的工作而加速了自己的死亡。透支生命完成的工作中,既有熬夜创作小说、辅导青年作文这类高尚的事业,也有替老友反复起草申诉材料这类俗务。

有论者指出:“《我的两位邻居》中的主人公方铁正,应是取材于‘探求者’最早过世的方之。从小说中方铁正的年纪、他曾说过的再活五年的声明,以及癌症过世的状况(方之因肝癌去世,小说中老方所患疾病是肺心病。——引者),都跟方之的实际状况相符。”i1979年10月,距“反思文学”代表作《内奸》发表未久,方之去世。1979年年底高晓声写下悼亡文章《痛悼方之》,6天后开始写作《我的两位邻居》j。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