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黑斑病汇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症状(主要危害薯苗、薯块,不危害绿色部分)
苗期症状:茎基白色部 分产生凹陷的圆形或梭 形小黑斑,后逐渐扩大, 环绕苗基部形成黑脚状。 地上部苗衰弱,重病苗 死亡。湿度大时,病部 可产生灰色霉状物,后 期病斑丛生黑色刺毛状 物及粉状物。
生长期症状:多在薯块上的伤口处产生黑色斑块,圆形或不规则 形,中央稍凹陷,病部组织坚硬,病斑下层组织墨绿色,病薯变 苦,病部生有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
甘薯黑斑病 Sweet Potato Black Rot
甘薯
Sweet Potato红薯为旋花科甘薯属中能形成 块根的栽培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质蔓性 藤本植物,红薯在植物学上的正式名字叫 甘薯。红薯味道甜美,营养丰富,又易于 消化,可供大量热能,所以非洲和亚洲的 部分国家以甘薯为主食。
但长了黑斑之后呢???
殖产生内生分生孢子和内生厚垣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壳。 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圆筒形或棍棒形。孢子可随时萌发出芽管, 芽管顶端再串生次生内孢子,然后生成菌丝。 厚垣孢子暗褐色,球形或椭圆形,具厚壁。大量产生于病薯皮下, 有较强的抵抗逆境的能力,需经过一段时间休眠后才可萌发。 子囊壳呈长颈烧瓶状,基部球形,颈部极长,称壳喙。子囊梨形 或卵圆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排出孔口,聚集成黄白色蜡 状物。子囊孢子无色,单胞,钢盔形。
②留种地要选3年未栽种甘薯的生地。
③留种地收获的种薯,要单收、单运、单藏,收获运输工具 及贮藏窖物应不带菌,必要时可用药剂消毒。
④注意粪肥不要带菌。
小常识:高剪苗
从苗床拔苗有很多弊端。原因是在产区种薯常常 携带黑斑病及根腐病菌及线虫,薯块萌芽后薯块 中携带的病原物也缓慢向薯芽顶部移动,拔苗容 易将薯肉及薯芽基部的病原物带入田间,造成病 害加剧。高剪苗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薯苗携带病 菌,原因是病原物的移动速度低于薯芽的生长速 度,病原物大部分滞留在基部附近,上部薯苗带 病的可能性比较小。剪苗时保留一寸以上的基部 ,更不要连根拔起。同时这样做还有利于在种薯 或薯苗不足时,利用留下的蔸繁苗。
寄生范围:薯黑斑病菌为同宗结合真菌,易 产生有性态。种内包括很多株系,形态相 似但有高度寄生专化性。在自然情况下, 主要侵染甘薯,人工接种能侵染月光花、 牵牛花、绿豆、红豆、四季豆、大豆、橡 胶树、椰子、可可、菠萝、李子、扁桃等 植物。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子囊孢子、厚垣孢子和菌丝体在薯块或土壤中病残体上 越冬。在田间7-9cm深处的土壤内,病菌能存活2年以上。带菌 种薯和秧苗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其次是带有病残组织的土壤 和肥料。
wenku.baidu.com
侵入途径:黑斑病菌寄生性不强,主要由伤口侵染。甘薯收刨、 装卸、运输、挤压及虫兽伤害造成的伤口是病菌侵染的重要途 径,也可从根眼、皮孔等自然孔口及其它自然裂口侵入。 传播: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田间主要靠种薯、种苗、土壤、 肥料和人畜携带传播;收获、贮藏期,病菌可藉人、昆虫、田 鼠和农具等媒介传播。
图4-1 甘薯黑斑病菌
1.分生孢子; 2厚垣孢子; 3.子囊和子囊孢子; 4子囊壳
生物学特性: 病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温度范围为9-36℃,适温 25-30℃。 三种孢子的形成对温度要求不同。分生孢子在 较低的温度下(10℃,30天)形成,厚垣孢子在较 高的温度下(15℃;8天)形成,子囊孢子的形成要 求更高的温度(15℃,15天;20℃,4.5天)。致死 温度为51~53℃。生长最适pH6.6。 三种孢子在薯汁、薯苗茎枝、1%蔗糖溶液中或 薯块伤口处易萌发,但在水中萌发率很低。
四、发病条件
3.伤口:伤口是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途径。 薯块裂口多或虫鼠危害重,有伤口的薯块, 病害也相应加重。在收获、运输和贮藏过 程中造成大量伤口,附着在薯块表面的病 菌乘机侵入,加之此时薯块呼吸强度大, 散发水分多,病害蔓延较快。
五、防治方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防治策略应采取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 壮苗为中心,安全贮藏为保证,药剂防治为辅助 的综合防治措施。
四、发病条件
2.温度和湿度:黑斑病的发病温度与病菌的发育温 度一致。土温在 15 ~ 30 ℃之间均能发病,最适温度为 25℃。低于8℃或高于35℃病害即停止发展。甘薯贮藏 期间,15℃以上利于发病,最适发病温度为 23~27℃, 10~14℃较轻,35℃抑制发病。 田间发病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在适温范围内, 土壤含水量在14%~60%时,病害随湿度的增高而加重, 超过60%,又随湿度的增加而递减。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2.选用无病种薯 3.培育无病壮苗 4.安全贮藏 5.选用抗病品种 6.加强栽培管理
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
五、防治方法
2.选用无病种薯:
( 1 )无病留种田:要求秧苗、土壤、粪肥不带菌,并注意 防止农事操作传入病菌。因此必须作到:
①采用高剪苗,结合药剂浸苗,或在春薯蔓上剪蔓插植夏薯 。
Sweet Potato Black Rot
甘薯黑斑病 Sweet Potato Black Rot
甘薯黑斑病又称甘薯黑疤病,世界各甘薯产区均有发
生。1890年首先发现于美国,1905年传入日本,1937年由 日本鹿儿岛传入我国辽宁省盖县。随后,该病逐渐由北向 南蔓延危害,已成为我国甘薯产区危害普遍而严重的病害 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由该病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 5%~10%。此外,病薯中可产生甘薯黑疱霉酮等物质,家畜 食用后,可引起中毒,严重者死亡。用病薯块作发酵原料 时,能毒害酵母菌和糖化酶菌,延缓发酵过程,降低酒精 产量和质量。
甘薯黑斑病的侵染
四、发病条件
1.品种的抗病性:甘薯品种之间抗病性存在着差异。 薯块质地、含水量多少、伤口木栓层形成快慢等特性有关 。薯块易发生裂口的或薯皮较薄易破裂、伤口愈合速度较 慢的品种发病较重。 植株不同部位感病差异明显。秧苗地下部的白色部分组 织幼嫩,利于病原菌侵入,因此,较地上部的绿色部位感 病。
贮藏期症状: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黑色小点,逐渐 扩大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膏药状病斑,稍凹陷。病斑上 可产生灰色霉状物或散生黑色刺状物,顶端常附有黄白色蜡状 小点。
病 害
症
状
二、病原
分类地位: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属子囊菌门长喙壳属真菌。
病原形态:菌丝体初无色透明,老熟后深褐色或黑褐色,无性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