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相关性肌肉骨骼疾患研究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相关性肌肉骨骼疾患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9-06-04T16:06:33.15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下第4期作者:刘鹏
[导读] 肌肉骨骼疾患(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MSDs),是以骨关节和肌肉系统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十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442011
肌肉骨骼疾患(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MSDs),是以骨关节和肌肉系统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的MSDs统称为职业相关性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RMDs)。
美国劳工署对于WRMDs的定义为由于暴露于工作场所相关危险因素所致的肌肉、神经,肌腱,关节,软骨和椎间盘等的损伤或疾病,包括扭伤、负重、撕裂伤、背痛、腕管综合征、肌肉骨骼系统或结缔组织疾病。
依据发生损伤的部位以及目前国际上的状况和发展趋势,WRMDs大致可分为职业性下背痛和上肢肌肉骨骼疾患两大类,上肢肌肉骨骼疾患又包括颈肩腕综合征、腕管综合征、肌健炎和手臂振动征等,典型临床表现为
患病部位的疼痛、活动受限甚至功能丧失。
世界劳工组织((ILO)早在1960年就将WRMDs列入职业病名单。
2010年又将桡骨茎突腱鞘炎、手腕部慢性腱鞘炎、肘部鹰嘴滑囊炎、髌前滑囊炎、上髁炎、半月板损伤、腕管综合征和上述没有提到且不能排除劳动者的直接接触所致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等8类疾病列入2010版国际职业病最新名单。
1、流行病学研究状况
WRMDs可见于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脑体混合劳动各个行业的许多工种,流行面非常广。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WRMDs在工业化国家工伤和职业性赔偿疾患中占很大的比例,是缺勤的最常见原因,经济损失巨大,成为西方工业化社会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美国劳工部统计局报告,2006年,美国肌肉骨骼系统损伤为40余万例。
2008年,WRMDs病例数为连续六年最低,也达到了317440例,造成的误工日数中位数为10天。
美国在WRMDs上的花费估计每年130到540亿。
2007年,德国骨骼肌肉及其相关结缔组织的损伤或疾病导致了一亿三百六十万天的缺勤,占总缺勤日的23.7%,造成高达170亿欧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损失。
加拿大每年因肌肉骨骼疾患而导致的直接和问接经济损失高达996亿美元。
WRMDs的严重程度已经引起经济发达国家政府和卫生研究机构的普遍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变化,WRMDs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对几个大城市的各行业职业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颈部、肩部疼痛分别超过19.40%和17%。
在服装行业缝纫机操作工人中颈部肩部症状阳性率更是高达32%。
对7种不同职业人群中慢性肌肉骨骼损伤的调查发现,缝纫流水线作业工人慢性肌肉骨骼损伤的患病率为52.3%、汽车组装流水线作业工人为42.4%、视屏作业人员为42.6%,邮局信件分检工为38.6%、机械加工工人为30.7%、电视机组装和有限通讯设备流水线作业工人为29.5%。
我国已将WRMDs列为工作有关疾病,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职业医学工作者的关注。
2、临床表现
各国对WRMDs的好发部位报道并不完全一致。
美国以职业性腰背痛最为常见,瑞典则以肩、臂部损伤为主,而日本的常见损伤部位依次为颈肩手。
我国对7个行业的调查显示,损伤主要见于腰部,其次为膝和肩部。
这种好发部位的差异,可能与不同国度和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作业性质、劳动条件和劳动强度有关。
WRMDs的主要表现有全身疲乏无力、腰痛、背痛、肩痛、颈痛、前臂痛、手痛、僵硬、痉挛、麻木、感觉异常和震颤等,另外可有易激动、偏头痛、眼部充血、消化不良、腱鞘炎等。
体格检查可能发现弥漫性肌痛、前臂伸屈肌腱、手部肌肉和关节囊的压痛等。
3、病因及损伤机理
WRMDs是一种多病因性疾患,概括起来可分为职业因素与非职业性因素两大类。
职业因素如劳动负荷、静态负荷、反复操作、不良体位、机械振动、寒冷等。
非职业因素如年龄、性别、吸烟、潮湿和气候阴冷、是否参加体育锻炼、肌肉骨骼是否健壮等。
许多工种需要劳动者承受身体以外的一定的重量或力,如搬举重物、携带物品、手持工具等重力或者诸如扭紧螺丝等需克服一定的阻力。
一般说来,劳动负荷越大,越容易造成肌肉骨骼损伤。
电子仪表业、服装加工业等坐位劳动者的外部负荷很小,视屏作业者、银行职员等几乎没有外部负荷,但这些行业WRMDs的发病率仍很高,说明姿势负荷对WRMDs的发生和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持久的静态负荷很容易导致受力部位血液循环障碍、代谢产物清除不利和肌肉疲劳。
久之,则很容易造成肌肉骨骼损伤。
何丽华等对电子行业坐位作业工人及对照组人员的颈、肩、腕和下背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不良的作业坐姿、工龄及重复用力是肌肉骨骼疾患的重要危险因素。
在非职业性危险因素中,尤以年龄因素为突出,一般认为随年龄增长WRMDs的发病率也增高,但也有报道认为腰背痛的高发年龄在35一50岁之间。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吸烟者更易患腰背痛,认为尼古丁可减少椎体的血流量,从而使椎间盘易于发生退行性变。
近年有些研究发现,WRMDs还与心理和精神因素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有关,长时间紧张、兴奋、激动或愤怒可致肌肉疲劳和损伤,抑郁则可降低机体痛阈,使发病率升高。
余秋月等对医院护理人员慢性肌肉骨骼损伤患病情况及发病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发病危险因素主要有疾病史、工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疲劳感。
对WRMDs损伤机理的研究现在还处在提出假说阶段,一般认为,WRMDs是由肌肉的过度使用而引起的,特别是相对紧张、长期负荷和有离心收缩的活动。
过度使用后肌肉的显微图像表现出特征性变化,有学者发现了最初显现病灶性的肌原纤维和细胞支架的损伤,但其原因和过程尚不清楚。
研究表明,机械压力是肌肉骨骼损伤的决定因素,高强度机械压力能够破坏肌膜、肌浆网膜、肌原纤维,或通过磷脂酶A2溶解肌膜结构成分。
体内代谢因素也可影响骨骼肌肉损伤过程,主要有局部高温、氧自由基增多、低pH值及能量供应不足。
职业性工作时会出现局部工作部位体温升高,而肌肉局部高温能影响蛋白质的结构。
研究还表明,工作和运动时,能量的耗竭引起ATP供应不足,以及酸性代谢产物(如乳酸)增加引起的pH值下降,都可能影响肌纤维结构的稳定。
微循环障碍在肌肉损伤中也起一定作用。
Peeze等对大鼠比目鱼肌微循环作用的研究发现,比目鱼肌在收缩区域发生膨胀,推测可能是由于肿大的肌纤维导致组织压力增高,阻滞微循环,显示微循环不是肌肉损伤最初的原因,但当微循环损伤时会引起代谢、自由基改变等,从而损害细胞功能。
4、治疗与预防措施
目前对WRMDs尚无特效治疗,对症治疗往往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工作有关肌肉骨骼疾患发作时所表现的临床反应不一,对不同性质的疼痛,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除。
一般说来,应停止原工作,以避免病情加重或延迟恢复,注意卧床休息及屈曲性体位休息,部分患者可能需用夹板固定受损部位,确保充分休息。
可采用皮质类固醇类或非甾体抗炎药,封闭、按摩、理疗、针灸、牵引、支具等疗法也可采用。
WRMDs可从工作人员自身因素、工作组织及工效设计等方面着手,采取预防措施。
①认真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培训和定期进行宣教。
使其了解所从事工种的劳动保护注意事项,尽量使他们了解可能出现的早期症状,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尽早处理。
②合理安排工作组织,应根据不同工种、不同劳动强度等合理安排工作组织。
对各种操作方式例如推、拉、抬、举等较重的外负荷作业都要科学地制定负重标准,严禁超负荷作业,对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的长短等都要合理安排。
③努力改善劳动条件。
要提供合适的温度、湿度、照明度,并尽量减少振动、噪声等有害职业因素的影响。
要建立良好的人机系统,设计合理的或者可调节的工作台、椅,劳动工具要适合人手的尺寸特点等。
④加强劳动者体质锻炼。
劳动者要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要进行耐力和耐寒锻炼,不断增强机体的耐受力和抵抗力,作业时提倡工间操、工后操。
⑤开展防护器具的研究。
例如,1994年日本国家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即推荐在一些特殊工作条件下应用背带以达到预防腰背损伤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