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摘要: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捕捉意象是理解诗歌主旨的第一步,要通过意象去挖掘理解作者的志与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抒发能力。

关键词:
诗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用现代汉语解释为这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在当今世界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势中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那就是诗歌。

作为教师,在教诗歌时总能看到学生全神贯注的情态、理解与满足的笑脸,这与在教授其他文学时看不到的神情,充分体现了诗歌所具有的不同于别的文学体裁、不同于别的艺术形势的艺术魅力。

诗歌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

它是用精练、形象、富有节奏感、音乐性的语言;比兴、夸张、拟人、反复等表现手法;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抒发感情,创造鲜明的形象和深远意境,集中概括的反映现实生活。

诗歌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

一般来说,要扣住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诗是如何运用精练的语言和丰富的联想及想
象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来抒情言志的。

一、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分析意境,引起共鸣
诗歌以情感人。

教学诗歌应以情入诗,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创造一种特定的氛围,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才能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收到良好的效果。

意境即情感,就是诗的艺术境界。

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所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会意境,再现意境。

在诗歌意境的分析中,教师的语言和情感显得特别重要。

作为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有诗人的气质和灵感,但教学诗歌必须有丰富的情感,善于捕捉意境中闪光的东西,善于进行联想和想象,还须有运用富于创造性的语言,再现意境的能力。

诗歌的爱憎情感,是通过诗人创造的意境流露出来的。

诗歌意境的分析,要求教师把握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讲给学生,使之受到感染熏陶,以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在他们心中呈现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来。

如:赏读李清照所作《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

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

李清照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但北宋灭亡,女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

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
悲苦,她愁肠百结。

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

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在自己的脑海里再创造出新的意境来。

二、品味语言,分析形象,巧在点拨,出神入化
诗歌高度概括集中的内容,决定了它的语言必须精练。

诗歌正是以它精练的语言,表现鲜明的形象和深远的意境。

因此,诗歌教学要通过品味语言,启发想象,展开画面,分析形象,揣摩意境。

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

教师要在“一斑”上精讲,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的思考和体味。

点拨应善抓诗眼,即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关键词语。

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一“闹”字使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枝头上春意盎然,展现一派春日勃勃生机的景象。

这“闹”可能是杏花争春之喧闹,可能是散着芬芳的红杏同嫩枝绿叶、春风春雨的畅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令人万千遐思,百般回味,一字竟能演绎出一幕生机盎然且色彩绮丽之景。

准确地抓住“诗眼”进行点拨,就能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情感艺术境界中去,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使诗中的意象具体化形象化。

三、反复诵读,深刻领会,朗读训练,贯穿始终
诗歌的重要特点是富有鲜明节奏的音乐美。

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宜于朗读和背诵。

朗读能使静止的诗行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见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的带进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撼动心灵的思想美,画面美和音乐美。

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贯彻到诗歌教学的始终。

一般来说,教每首诗都应有范读,或者放音乐,力求通过朗读,展现诗中的形象和画面,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

在课堂上,可视诗作和学习的具体情况,通过单人读,双人读,分组读,分角色度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

朗读训练,应该首先根据诗情把握诗的基调。

其次要做到吐字发音准确,清晰,有力;抑扬顿挫,重音,停顿,速度要适当。

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技巧,通过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四、类比创作,学诗实践,提高兴趣,表现才华
学生从所学诗歌中受到感悟和启发,便会有感情的冲动,“诗情缘境而发”。

加上学生从教师那里懂得或掌握了一些诗歌的技巧和规律,产生类比创造,化诗情为我情,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诗数百首,如真下功夫了,诗情决不会寡淡的。

宋代诗人韩驹说:“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具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青年学生正处在诗的年华,写诗是他们的一种心理愿望。

写诗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诗是学诗的实践,通过习作,更能深刻体会前人写下的诗歌的真谛,可以使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悟性有长足的进步。

二是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增长运笔写作的能力。

诗先于文,没有对诗歌的兴趣,绝不会有对语文的兴趣。

古今中外,很多作家都是从作诗入门的。

许多政治家,科学家也不乏才情横溢,诗歌创作成就卓著。

一首诗歌的教学方法,应根据作品内容及篇幅长短选择。

但反复诵读,鉴赏玩味是诗歌教学的基本过程。

为了达到诗歌教学中的阅读鉴赏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听说读写相结合;教师可结合诗歌单元教学,适当地组织诗歌的朗诵会和评议会,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提高学生的鉴赏品评能力,教诗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