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

摘要: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孔子;审美理想;审美准则;审美情趣

孔子的美学思想比较丰富,涉及到审美理想、审美准则、审美情趣等问题,在中国的美学史上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影响至为深远。

1、孔子的审美理想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首先,拿“仁”这个概念本身来讲,《论语》一书记载孔子讲“仁”达百余次,每次讲法都不尽相同,很值得个中玩味。它具有非概念所能确定的多义性、活泼性和不可穷尽性,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审美。从另一角度来看,它也暗示了孔子的人生最高境界将是审美。

其次,从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到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等,从以血缘关系为主的亲子关系到“泛爱众”,甚至到泛爱物,这不仅把一种自然生物的亲子关系予以社会化,而且还要求把体现这种社会关系的具体制度(“礼乐”)予以内在的情感化、心理化,并把它当作人的最后实在和最高本体。这非常难得。孔子认为在他的学生中,颜回是最好的。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仁”是一种完美的人格,也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天地境界,颜回可以保持这种境界达三个月之久,其余的学生,不过是偶尔能达到这种境界。孔子自谦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可见达到“仁”这种精神境界的人是很少的。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就会达到“仁者与物浑然一体”,天下无美而无不美。

最后,孔子为了实践自己的审美理想,又提出了“为仁由己”的原则。孔子讲:“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说,实行“仁”(或做到“仁”),主要在于自己。表现了孔子对自觉性的高扬,也表现了孔子对主观能动性的强调。这种“为仁由己”的爱人精神(“仁”),具有了一种生命动力的深刻性,并非追求“个性解放”之类的情感,而毋宁是人际关怀的共同感情(“人道”),成了历代儒家士大夫知识分子生活存在的严肃动力,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与考验。就行“仁”本身来讲,无疑是一种对生命痛苦的认可和张扬,表现了强烈的自我奉献精神,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和深重的崇高美。

可见,“仁”所达到的这种精神境界,既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又是其毕生实践审美理想的归宿。

2孔子的审美准则

2.1 “仁”是孔子的最高审美准则对于历史人物,孔子只讲到过少数几个人是仁人。如:“殷有三仁焉。”“三仁”指微子、箕子、比干。前代的仁人中,孔子还提到管仲和子产等。孔子自己也不以仁自居。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仁人”、“圣人”就是具有完全人格的人,是完人,完人就是至善的。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每个人都有好恶,都有他所喜欢的人,也都有他所厌恶的人。为什么只有仁人能好人、能恶人呢?因为一般人的好恶未必是他的真性情的流露,只有仁人的好恶才是他的真性情的流露。所以他的好是真好,他的恶是真恶,他所喜欢的人是他真喜欢的人,他所厌恶的人是他真厌恶的人。可见,“仁”是孔子评价人物好坏的标准。

“仁”也是孔子评价礼、欣赏乐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孔子讲:“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这是说,如果没有“仁”的内在情感,再清越热喧的钟鼓,再温润绚丽的玉帛也是无价值的。可见,“仁”在孔子那里成为评价人物、欣赏音乐、评价礼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

2.2“尽善尽美”的审美准则

孔子曾对《韶》乐和《武》乐加以对比,做出评价: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照这段记载所说的,孔子评论文艺,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善”,一个是“美”;或者讲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或者讲一个是内容,一个是形式。他认为相传舜所作的《韶》这个乐舞,按两个标准说,都达到最高的水平。周武王所作的《武》这个乐舞,按“美”这个标准说,也达到最高的水平,可是按“善”这个标准说,就有所欠缺。从孔子的政治标准看,《韶》和《武》的差别在于什么地方呢?据传说,舜的政权,是尧禅让给他的。这种政权转移的方式,叫“揖让”。周武王的政权,是用暴力从商朝夺过来的,这种方式叫“征诛”,用现在的话讲,叫武装革命。孔子反对暴力,所以《武》这个乐舞,按孔子的政治标准讲,不是很好的。那么,他为什么对于《韶》这样欣赏呢?就是因为《韶》是“尽善尽美”的,既合乎他的政治标准,又合乎他的艺术标准。难怪《论语》记载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竟对《韶》乐陶醉到如此地步。总之,孔子认为,评价文艺的标准,应当是内容和形式两者之间的统一,但二者又并不是对等的,相比而言,思想内容或政治标准比艺术形式或艺术标准更重要。

2.3 “中和之美”的审美准则

《关雎》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意思是说,哀乐都不可太过,表现出孔子有追求“中和之美”的倾向。这也可以说是孔子提出的审美准则,是中庸方法论在美学上的运用。孔子又说:“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孔子“放”(禁绝)的“郑声”,理由是“郑声淫”。“淫”这里兼有过分和淫靡之义,有“过于花哨”,“靡靡之音”的意味。所以孔子把它和佞人(亦即强嘴利舌倾覆国家的人)相提并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而不流”、“怨而不怒”,这四句话所根

据的一个总的原则,就是“中庸之道”。这个道认为,什么事情都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总要恰到好处,合乎中道,无过也无不及。“中庸之道”是礼和乐所根据的原则,也是欣赏事物美不美的一个标准。

3 孔子的审美情趣

3.1“心灵的充实”之谓美

孔子自述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赞美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师徒们“乐”的是什么,原文没有交待,北宋周敦颐经常让二程“寻孔颜乐处”,求“所乐何事”。程颐针对“回也不改其乐”的话发挥说:“箪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耳,‘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但这个“深意”到底是什么,他也并未作正面回答。其实,孔颜之乐,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境界。孔子说:“仁者无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箪瓢陋巷本身的确没有什么可乐的,但有道君子恰恰能在常人“不堪其忧”的处境中体验到志在行仁,行“道”的内心满足和充实,因此,何陋之有!何忧之有!内心满足和充实才是美。正如后来孟子所讲的“充实之谓美”。

3.2 “人的自然化”之谓美

孔子常习礼于树下,叹于川上,使弟子言志,独与曾点。点之言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多么好的一幅图画啊!无希望、无恐怖、无内界之争斗、无利无害、无人无我、把平日所涵养的审美之情用“吾与点也”,表达得淋漓尽致。孔子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用山水类比和描写仁、智。作为最高生活境界的“仁”,其可靠、稳定、巩固、长久有如山;作为学习、谋划、思考的智慧,其灵敏、快速、流动、变迁有如水。智者之所以常快乐,不仅因为能够迎刃而解各种问题,而且了解人生的方向和意义而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