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还乡》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

【同步教育信息】

本周教学内容:

《[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小令二首。

教学目标

《[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理解这首散曲讽刺手法的运用及讽刺的意义。

二、体会本篇幽默诙谐、极富情趣的语言风格。

《水仙子重观瀑布》

一、体会这首小令从多角度描摹瀑布的瑰丽壮观。

二、体会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正宫]塞鸿秋》

一、体会作者不慕功名富贵,憎恶虚伪、丑陋的官场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妙用。

教学重点: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难点: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文学常识:

元曲元杂剧和元散曲的合称。两者都使用当时的北曲,形式同宋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律较自由,多用口语,直率地表达思想感情。它是在元代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融合唐宋大曲、宋词、金元音乐和各种民间曲艺发展而成。所用曲牌约四百余个,都是北方流行的“北曲”。元代北曲流行,许多人用以填写散曲或编写杂剧,有很高成就,出现了很多优美的代表作品。文学史上,常同唐诗、宋词并称。尤以剧曲(元杂剧)成就更高,因此通常也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

元杂剧的体制,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剧本分“旦本”和“末本”角色有末、旦、净、杂四类。剧本的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楔子,也有例外。剧本的组成部分分为:曲词、宾白、科和题目正名。元曲有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和《墙头马

上》。

散曲的体制。散曲是金元时期,继词之后出现于文坛的一种能歌唱的新诗体。它是曲的一种形式。原是指分散的单只曲词的意思,相对于有故事情节,有角色扮演的剧曲(元杂剧)而言,又称清曲或清唱。其曲调主要来自胡乐,也直接采自当时北方民间的“俚曲”,也有从宋词的词调变化而来。最初主要在市民中流传,故曾被称为“街市小令”,后来被引进文坛。包括散套、小令两种。散套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长短不拘,一韵到底。小令多以一支曲子为单位,但可以用“么”篇或“带过曲”的形式加以重复,或将宫调相同而音律恰能衔接的几只曲子联结起来的以扩大篇幅。元代散曲作家代表人物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浩养等,后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前期作品较多社会内容、后期则要逊色得多了。

大抵一种新文学体制的发展,多是由简而繁,由不规则而趋于规则化。散曲中最先产生的是小令,由小令而变为合调,再变为套曲的组合。

1.小令

小令是民间的小调(宋词中的小令亦同),经过文学的陶冶锻炼后,成为曲中的小令。文人所作的小令,多半较典雅,而出自民间的作品,语言较俚俗,具民间的本色。这些小曲的形式,描写的方式,以及文辞的通俗、生动,比起唐、宋的诗词,的确具有一番独特风格与精神。

2.带过曲

当作者填完一个曲调后,感到意犹未尽,再另填一曲调而续成,这种体制,称为「带过曲」。有时两调不足,也有连用三调,最多以三调为限,而二调相合最为通行。

3.套曲

由小令、合调,再进一步将曲的形式予以扩大,是为套曲。又称套数、散套、大令。它的组成形式,有三要点:

至少由二支同宫调的曲牌联合。

全套各调,必须同韵。

每套须有尾声,以表示一套首尾的完整性。

套曲可因情节的繁简,伸缩其长短。短者只有三、四调,长者有三十四调之多。

散曲的特色。

1.散曲和词中的小令比较

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元人称为「叶儿」,就像一片小树叶一样。散曲中的小令,是相对于套曲而言,也是组成套曲的基本单位。词调中,也称体制短小约为小令。但词中的小令往往有上下

阙(音乐的分段),而曲中的小令仅是单支曲调,一气呵成。

小令由于内容较短,有时作者要表达较复杂的曲子时,可藉由两种变通方式,一种是「带过曲」体制部分已介绍过,一种是写「么」篇,就是照原曲调重复写一遍,中间加一「么」字即可。「么篇」和「带过曲」其实是小令的灵活运用,传统上仍把它们划分到令曲范围,而不作「套数」看。

2.词调和宫调

词和曲都是音乐性的文学作品,是配合固定乐调歌唱的长短句。词有词的乐调,每个词调都有一个名字,叫做「词牌」;曲也有固定乐调,每个曲调的名称叫做「曲牌」。曲、词的内容文字是按照不同曲牌的格式来创作的。

3.宫调

宫调,就如同现代音乐乐曲中的C调、D调,是中国古典音乐上用来限定乐器管色高低的名称。作曲前要根据主题、内容选择宫调,因为不同的宫调往往具有不同的「声情」,也就是不同的感情色彩。

课文讲解:

《[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一、内容和结构

这篇课文是元代散曲中的优秀名篇。钟嗣成《录鬼簿》说:“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可知此套曲当时已负盛名。套曲取材于汉刘邦称帝后,威加海内返故乡的史实。然而并没有写衣锦还乡的荣耀,却通过一个与刘邦有过瓜葛的乡民,揭露了刘邦过去强秤麻、暗偷豆的行为。并以贫贱和显贵作对比描写,画龙点睛地勾画出昔日喂牛切草、拽坝扶锄的刘邦,今日却“觑得人如无物”的变化,撕下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神圣尊严”的面具。作品虽取材于历史故事,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情况。

全篇套曲,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皇帝刘邦无赖加流氓的本相,尖锐而深刻地表现了农民对最高统治者的蔑视和憎恶,主题大胆而深刻。

二、写作特点

1.新奇独特的构思

对“高祖还乡”这一历史事实,作者别具匠心进行艺术加工,使全篇构思新奇独特。叙事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设想出一个熟悉刘邦底细的乡民,通过他的观察、感受、回想,把高祖还乡的盛大场面,以及刘邦过去的所做所为原原本本介绍出来。借用这位乡民之口,对贵为天子的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