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史学范式、热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史学范式(即史学观)
1.唯物史观2.现代化范式3.整体史范式4.文明史范式5.社会史范式6.生态史范式
史学范式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新范式提供新主题;新范式基本概念为试题提出关键词。
传承、交流、融合是文明史范式的基本概念;
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等是现代化范式的基本概念。
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是整体史范式的基本概念;
新范式提供新材料;新范式指导正确解答新问题。
如:认识近代社会的变化和变化原因。应该通过课程使学生意识到近代社会的转型
1.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国家、革命、民族;矛盾;等等)
(一)唯物史观要求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
(二)唯物史观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唯物史观要求人们用辩证的观点、方法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四)唯物史观最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五)在唯物史观与具体的研究对象相结合的过程中,推动理论的创新。
★主要观点
理论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是生产方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人口素质不起决定作用,但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思想观念,如政治、法律、哲学、科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3、社会存在是一切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基础和前提;4、社会意识的内容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5、社会意识适应社会存在的要求而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6、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7、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8、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9、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理论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一种既得力量,它所表现的是人们对于那些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自然对象和力量的关系。通俗地讲,生产力是有目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它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3)完全以他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6、评价历史现象时生产力的标准是最后的标准;
理论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和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
2、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在阶级社会中和阶级消灭之前,上层建筑都有阶级性。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国家政权,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也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
理论四:阶级、国家、革命、民族
1、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2、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权力机关,为了维护权力机关,就要征收赋税,按地域而不再以血缘的标志来划分国家统治下的居民;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4、革命的根本问题时政权问题。
5、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
6、落后民族以武力征服先进民族而最终被后者同化。
理论五:矛盾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4、坚持人类历史发展具有普遍规律的前提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从个性之中归纳共性,从共性之中分析个性。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理论六:量变与质变
1、量变就是事物量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
2、质变就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3、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而当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又会引起新的质变。
理论七:否定之否定
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3、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坚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信念。
理论八:认识论
1、历史上的真理,是通过实践的检验;
理论九:评价历史人物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分析制约历史人物活动的因素:(1)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2)分析历史人物的阶级性;(3)分析历史的个人品
质。
3、分阶段去评价每一历史人物。
4、两点论——分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重点论——抓主流;
5、透过现象看本质;
6、把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地统一起来看问题;
7、个人动机总是从属于阶级和民族的。
8、个人动机与客观效果不一至;
9、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2.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正经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既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指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状态。
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世界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将来还有新的发展。
(1)主要内容包括: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
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对现代化模式问题的认识: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
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
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
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
化建设上来。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
3.整体史范式(或全球化史观)
从“世界史”的角度观察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看出它经历着“从分散到整体”的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全球史”观,它强调整体地看待世界,从多维的角度考察世界,这就使世界史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治史思想都与传统的世界史观产生明显差异,出现了一种从单向度扩展的世界史逐渐向多向度融合的世界史(“全球史”)演进的趋势。
全球化史观则兼顾全球化的纵横发展过程,全球化史观则考察人类文明整体之间的联系。
4.文明史范式
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去看历史,实际上是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总纲。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必须如实地把握住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人类文明的演进,重要文明成果的取得,都是生产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产物和生产力推动的结果。不过,决不应把历史上一切细微的事物都与生产力直接挂起钩来,将生产力标准庸俗化、教条化。这里强调的是总的规律,是从宏观角度论述的。与生产力标准密切关联的是实践标准。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必然会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即文明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代价,有时是十分沉重的代价。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是总纲;实事求是、注重实践是基本原则;强调生产力是评价的根本准则;
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条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
5.社会史范式
这种史观指引人们“从下而上”的观察历史,注意历史上的“小人物”、“小事件”,这就弥补了“从上而下”地观察历史,只注意“大人物”、“大事件”的传统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局限性。
6.生态史范式
人与自然界、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动态变化中保持平衡。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如果人类的行为严重地影响和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最终双方都要受到损害。
二、若干观念
1.中西比较研究的新思维2.“微观史学”流派3.儒家思想在国家统一中的作用4.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范式转移
5.关于慈禧研究的一些新观点6.民国史研究的一些新观点7.新中国六十年发展的两个时期 1.中西比较研究的新思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