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动物的采食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FA含量高可使反刍动物产生饱感。
3.激素:性激素、胰岛素、胆囊收缩素、生长激素、
甲状腺素等
4.其它:AA、pH、渗透压
(二)物理调节
1.胃肠道紧张度:
最重要的物理机械特性,是确定动物每次采食量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胃肠道内存在压力受体,能够感受到紧张度变化,并将信息通过神
经传递到饱中枢,控制采食行为;
指动物饲养标准或动物营养需要中所规定的采食 量的定额。
一、采食量的概念
4.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VFI是动物本能,一般随动物日龄或体重的增
加而增加;
✓VFI与实际FI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取决于
动物自由接触饲料的程度和方式(强饲);
✓规定FI是一个定额。饲养标准或动物营养需
要量中给出的采食量仅仅是定额。
1.血糖:与采食量呈负相关
“血糖稳衡理论”:下丘脑存在葡萄糖受体,对血糖浓度 变化敏感。动物采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触发葡萄糖受体,
使动物食欲受到抑制,采食停止。
2.VFA:
反刍动物,血糖不能调节采食量。
VFA是反刍动物的主要能量物质,血液挥发性脂肪 酸参与采食量的调节。乙、丙酸可直接或间接地调 控采食量。
第十四章 动物的采食量
采食是摄入营养物质的基本途径; 采食量是衡量摄入营养物质数量的尺度。
本章内容
第一节 采食量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第一节 采食量的概念和意义
一、采食量的概念 二、采食量的衡量 三、采食量的意义
一、采食量的概念
采食量——指动物在24h内采食饲料的重量。
有随意采食量和实际采食量之分。
(三)脂肪稳衡理论
长期调节机制,采食量的长期调节取决于动物体内的能量储备,与 能量储备相关的物质,则可能作为反馈信号CNS活动,从而控制采食
量。 动物采食是为了保持体内有一定量的脂肪储备,若动物体脂处于亏
损状态,则动物的采食量趋于提高,以弥补体内脂肪的损失。
反馈信号: 1.胰岛素: 2.肾上腺素能物质: 3.莱普汀:
二者的相对重要程度因动物和饲粮的能量浓度不同而 异,并存在一个能量浓度阈值
该值以下,即饲料为低能量、大容积和难消化时物理调节为主; 该值以上,即饲料为高能量、低容积和易消化时化学调节为主。
单胃动物由于其胃肠道容积有限,故通常拒绝采食能 量浓度过低的饲粮,而以化学调节为主。
反刍动物则胃肠容积大,可适应能量浓度变化很宽的 饲粮,以物理调节为主。
一、调节采食量的中枢神经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作用
CNS是调节采食量的关键,其作用是使动物产生饥饿感和饱感,调 节食欲的大小,从而引起采食的开始和停止,控制采食量。 饥饿--动物在一段时间内未采食而消化道内食物已排空
时的生理状态,采食后,饥饿状态便会消失。 饱--动物采食后,消化道已充满食物时的生理状态。 食欲—动物想吃食的愿望,通常由一些内在因素(生理
1.随意采食量(Voluntary Feed Intake,VFI)
指单个动物或动物群体在自由接触饲料的条件下,一定 时间内采食饲料的重量。VFI是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采食行为的 反映,是动物的本能。
一、采食量的概念
2. 实际采食量
指在实际生产中,正常健康的动物在一定时 间内,实际采食饲料的总量。
3. 规定采食量
✓动物产品质量下降,脂肪沉积过多,单位成
本的商品效益下降。
✓体组成发生改变,主要增重是脂肪,降低饲
料的转化率。
✓会引起泌乳动物停止泌乳,怀孕母畜死胎增
多,产蛋鸡产蛋率下降。
三、采食量的意义
2.采食量是配制动物饲料的基础 3.采食量是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依据 4.采食量是合理组织生产的依据
第二节 采食量的调节
二、采食量的衡量
1.用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
通常用24小时内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 但因饲料干物质和营养浓度不同, 故采食量相 同,并不意味着摄入的养分数量相同。
2.用能量的摄入量来表示
将影响采食的各种因素与能量的摄入量建立回 归公式,可以预测采食量。如:NRC(1998)建 立了预测不同阶段猪采食量的公式。
动物的采食包括觅食、识别、定位感知、食 入和咀嚼吞咽等一系列过程。 采食的饲料在消化道消化,吸收并参与体内 代的短期和长期调节主要受中枢神经系统调 控,其他如感觉器官、胃肠道、肝、血液和脂肪组织也 通过神经-体液的反馈作用参与采食量的调节。 短期调节主要是控制每次采食的开始和终止,从而 使动物不会出现无休止的摄食。 采食量的长期调控,使得动物能够长期维持能量平衡。
胃的压力增加,可抑制饥饿收缩,并降低食欲。
2.体内温度变化:热稳衡理论——动物体温和采食量之间关系
该理论认为,动物采食是为了维持机体的正常体温,而停止采食是为 了防止体温过高。
体内温度升高,动物采食量下降;体内温度降低,采食量提高。 动物体内广泛分布着热敏感受体。
采食量的化学调节和物理调节主要参与采食量的短期 调节。
或心理)刺激或抑制动物的食欲。 食欲、饥饱状态均与采食行为和采食量有关。
(二)中枢神经系统(CNS)的部位 1.饱中枢:位于下丘脑的腹内侧核,抑制摄
食的中枢部位;
2.饿中枢:摄食中枢,位于下丘脑两侧的外
侧区,刺激摄食的中枢部位。
二、调节采食量的其他途径
(一)化学稳态理论或化学调节
该理论认为,消化道食糜成分和吸收的养分通过其浓度的 变化,参与采食量的调节。调控采食量的化学因素有:
三、各种家畜采食量调节机制的异同
共同点:
猪、禽和反刍动物的采食量调控都由中枢神经统一控制
不同点:
1、猪 以化学调节为主 2、禽 以化学调节为主 3、反刍动物 采食量的化学调节和物理调节因动物和饲粮的能量浓
度不同而异,并存在一个能量浓度阈值
该值以下,即饲料为低能量、大容积和难消化时物理调节为主; 该值以上,即饲料为高能量、低容积和易消化时化学调节为主。
三、采食量的意义
1. 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⑴ 影响动物的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率; ⑵ 采食量过低,不能满足最低生长需要,使生 产效率急剧下降,即维持的营养需要占营养物质 需要的比例过大;
采食量过低:用于维持的比例增大,用于生产的比例 减小,饲料转化率下降;
三、采食量的意义
⑶ 如果动物采食过高,则会引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