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先语文阅读教学范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母语教育研究”子课题中期成果交流材料:
语文阅读:从模式走向范式
——陈建先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的研究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王金涛
【课题背景】
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其范式的特点是:
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
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
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可以看出,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
库恩对范式的强调对于促进语文阅读教学也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范式,也就是研究它的最能体现其本性、本真、本色的构成要素,而不是在确定一种凝固的课堂教学程式。所以范式也就是课堂教学在求新、求变、求异中体现相对稳定不变,具有典范性的要则和基本法度。研究、认同和遵循这个基本规范,将十分有益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健康地向前发展。”(详见《小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1-2期。)受其启发,借此对陈建先老师“本位语文”(陈建先本位语文观:“扎根语言,着意精神,立足发展”)阅读教学“范式”试作管窥,以反思当前课堂教学某些“失范”现象,洞悉陈建先老师因人、因文、因地、因时的课堂教学创新设计,揭示他对教学个性、教学理想的追求,同时也使得自己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能做到心中“有范”而不“失范”,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范式。
【实践追述】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发现已往的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组合、融通、检验、选择与改造。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语文教学模式,当推语文学家黎锦熙1924年在《新著国文教学法》中所提出的“三段六
步法”(理解:预习、整理;练习:比较、应用;发展:创作、活用),这之后,又陆续出现了钱梦龙的“三主教学模式”和魏书生的语文教学管理等模式,这些都直接影响并推动着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但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与实践的检验,已有的诸多教学模式在如今的课堂上已渐渐地暴露出其缺陷:
1、程式化痕迹严重;
2、知识的“灌输化”,课堂上缺乏必要的智力操作活动(重结果,不重过程);
3、与实际生活距离太远(造成“语文无用论”,“误尽苍生是语文”的种种现象屡屡发生);
4、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漠视;
5、使“编写教案”成为教师中心任务。
……
“要摒弃单一的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学。”(崔峦)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就是要在学习与借鉴以往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体现新课程,新理念,新环境,新思维的教学行径,“人各有一性,不可疆人以同于己,不可疆己以同于人。有所同必有所不同。”(引自清·焦循曾语)课堂教学“范式”所追求的境界就是“有所同必有所不同”的语文教学“多元模式”。
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范式”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有着自身特有的属性:
1、语言是其根
回归语文学习的本位,激活凝固的语言文字,建构充满语言活力的语文课堂,所体现的就是语文学习最本质的属性,最基本的教学范式。语言中的语音、字、词、短语、句子、段落都是语言的片断,这些片断的总和,永远不等于整体。语言只有在完整的时候才是语言。再者语文本身就是一个多维的整体,放大其中一个维度,便会忽略了另外的维度。建构充满语言活力的语文阅读课堂,这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的范式。
2、思维是其脉
“人是思想的芦苇。”语文课堂如果没有思想的碰撞,没有教师自己的“一招半式”、“一家之言”,就不可能造就有良好语文素养的学生。有遗憾的创新永远高于无缺憾的平庸。真正会抽陀螺的人,总是在不听地让陀螺旋转着,旋转就是它的价值体现,等陀螺一旦静止下来,就倒地了。运动是最好的平衡。“语文阅读范式”应该遵循思维的这种运动平衡的原则。
3、情感是其实
阅读的功效,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借用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话说就是:“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都是滋养心灵的‘细沙’,可以‘熔成合金’,锻造出年轻一代的健康强健人格”。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情感的张力,
生命无法回避。观照生命成长,课堂应该成为孩子到过的最好地方。因为,任何一种教学范式,它都必须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
有遗憾的创新永远高于无缺憾的平庸。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没有现成的“范式”可循,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屡屡出现的教师“失范”的现象也是相对自然的,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唯一不能“失却”的是我们的思想,有思想必有境界,有境界就必然有“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的存在与可持续发展,这或许也是今天的阅读教学在继承传统精华与追寻时代创新的结合上所应追求的课堂教学精神!也是本课题要研究与实践的最终要达成的目标。
【案例陈述】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依依”,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本课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歌、民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而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很多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没有因为孙友田的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而回避这一事实,尊重了孙友田的原作,将选入课文后删除的这部分又呈现在课堂上,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给学生一个明明白白的阅读体验,毕竟这也是事实,也是孙友田写这篇课文的真实背景,我们不能回避事实,况且呈现事实也是对生命的尊重。这是好的。但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学生在读了这段话后,会不会有其他的想法呢?或许他们在纳闷:这真是孙友田的母亲吗?无疑会改变母亲在学生心目中原有的形象。编者在选进教材时,或许也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就“忍痛割爱”删去这段内容,但这样的删改不是对作者的不尊重,而是想更好地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母亲高大的形象。
如果一定要用,怎么办,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这一句去掉,并进行如下处理:
一年,
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
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
依然那么和蔼、慈祥,
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
不知我来干什么,
甚至不知我是谁。
不再谈她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