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床教程——热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志民.伤寒论方运用法.第1版.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05~106
五、热证
【误案举例】 某男,43岁,1993年4月12日就诊。患胸脘痞闷,
食欲欠佳,自感喉中有物咽之不下,吐之不出,严 重时进食有阻塞感。进食硬食物时此感尤甚,自认 为“噎食病”,悲恐交集寝食不安,胃镜检查示正 常。以食管炎治之投以香砂、金银花、橘半、黄芩 无效,证见口苦咽干,乏力,舌红苔白,脉细弦。 为肝郁脾虚、寒热互结之证。拟健脾疏肝,辛开苦 降法。用:党参20g、白术15g、柴胡9g、陈皮9g、 白芍16g、栀子9g、干姜9g、甘草6g,服药3剂症状 减轻,守方21剂痊愈。
五、热证
(一)热扰胸膈类证 1.热扰胸膈证 【诊断依据】 符合以下两点即可参考诊断: ①具有心烦不眠或心胸烦闷懊憹或胸中窒塞 的表现。 ②具备无形邪热的指征,如舌红、苔薄等。
五、热证
(一)热扰胸膈类证 1.热扰胸膈证 【鉴别诊断】 ①排除有形邪热存在,注意与结胸证的鉴 别。结胸证有心下痛或心下压痛。 ②与少阴热化阴虚火旺证的心烦不眠相鉴 别,须应注意病史及舌脉的比较。其证没 有误用汗、吐、下治疗史,但整体有阴虚 表现。
五、热证
【治则治法】 治则:祛邪。 治法:清宣郁热。 【处方医嘱】 ①处以栀子豉汤,处方如下: 栀子9~12g 香豉9~12g 三剂,水煎200ml,分两次服。 ②处以栀子甘草豉汤,处方如下: 栀子9~12g 炙甘草6~9g 香豉9~12g 三剂,水煎200ml,分两次服。 ③处以栀子生姜豉汤,处方如下: 栀子9~12g 生姜9~15g 香豉9~12g 三剂,水煎200ml,分两次服。 若患者无少气、呕吐等症状,予以处方一;若患者兼有 少气者,予以处方二;若患者兼有呕吐者,予以处方三。 嘱:忌生冷、油腻,中病停服,随诊。
五、热证
【相关原文】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
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 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 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 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 豉汤主之。(77)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 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
五、热证
【治则治法】 治则:祛邪。 治法:清上热,温中寒。 【处方医嘱】 处以栀子干姜汤,处方如下: 栀子9~15g 干姜6~9g 三剂,水煎200ml,分两次服。 嘱:忌生冷、油腻,中病停服,随诊。
五、热证
【应变举要】 ①热象明显者,可加重栀子用量;虚寒明显者,可 加重干姜用量。 ②腹满明显者,可加香附、大腹皮、莱菔子。 【预后转归】 ①通常服用栀子干姜汤后,心烦减轻,腹部感觉温 和舒适,提示胸膈之热渐除,脾胃虚寒渐温,症情 缓解,大多在继服两、三剂后痊愈。 ②服用本方后,热虽减,但腹泻加重,提示过用寒 凉,减栀子量,增干姜,可痊愈;同样,腹泻减, 而烦热加重,增栀子,减干姜。此两种情况临床较 少见到,但由于自身体质等复杂原因,临床中也应 注意。
五、热证
2.热郁胸膈兼中焦气滞证 【证候形成】
伤寒表证误下,邪气化热内陷,上扰胸 膈,下阻脘腹,而形成以心烦、腹满、卧起 不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证候表现】
心烦,失眠,发热,纳呆,腹满,卧起 不安,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 数或滑数。
五、热证
2.热郁胸膈兼中焦气滞证 【诊断依据】 符合以下两点即可参考诊断: ①具有心烦懊憹等热扰胸膈证的临床指征。 ②兼有腹满、卧起不安等气阻脘腹的表现。
五、热证
【思考启示】 ①病势偏下,故去栀子豉汤中的豆豉,加行 气除满的枳实、厚朴。仲景辨证用药的思路 是怎样的? ②“卧起不安”在此证中的机理是什么? 【相关原文】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 栀子厚朴汤主之。(79)
五、热证
3.热郁胸膈兼中焦虚寒证 【证候形成】
伤寒误下,邪气内陷胸膈,中焦因误下 而虚寒或平素中焦虚寒,而形成以微烦,身 热不去,下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证候表现】
五、热证
【验案举例】 患者男性,45岁,1964年6月9日初诊。今日端
午节,中午食粽子多只,又饮烈酒,醉后午睡,忽 然大声呼胃痛,编者适在其邻家作客,即往诊治。 患者面红,唇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诉说胸中 烦热疼痛,心烦急躁,向其爱人发脾气,腹痛欲大 便,便溏,手不温,胸腹不拒按。据患者诉述,向 来消化不良,大便日两次而稀溏者居多数。患者面 红唇赤舌红等,宜苦寒之剂以清火。素体大便溏, 手不温,似属脾阳虚,又宜温运剂。见患者家前晒 着老生姜不少,受到启发,苦寒可用栀子,温脾阳 可用干姜,止胃痛可用枳壳,醒酒可用葛花。遂急 开一方,用此四药,各9g,嘱即往附近中药店买药。 服后半小时,患者腹痛渐减,安然入睡,亦不欲大 便。两小时后辞别时,病者笑脸相送。
五、热证
【验案举例】 医案:袁某,男,24岁。患伤寒恶寒,发热,
头痛,无汗,予麻黄汤一剂,不增减药味,服后汗 出即瘥。历大半日许,患者即感心烦,渐渐增剧, 自言心中似有万虑纠缠,意难摒弃,有时闷乱不堪, 神若无主,辗转床褥,不得安眠,其妻仓惶,恐生 恶变,乃复迎余,同往诊视。见其神情急躁,面容 怫郁。脉微浮带数,两寸尤显,舌尖红,苔白,身 无寒热,以手按其胸腹,柔软而无所苦,询其病情, 曰:心乱如麻,言难表述。余曰无妨,此余热扰乱 心神之候。乃书栀子豉汤一剂:栀子9g,淡豆豉9g。 先煎栀子,后纳豆豉。一服烦稍安,再服病若失。
五、热证
【鉴别诊断】 当腹满表现明显时,需与脾虚气滞腹满
证鉴别。前者,以腹满为主诉,可见心烦, 但必不重,没有热象;本证多以心烦为主诉 就诊,有明显的热象。 【治则治法】 治则:祛邪。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五、热证
【处方医嘱】 处以栀子厚朴汤,处方如下: 栀子9~15g 厚朴9~12g 枳实9~12g 三剂,水煎200ml,分两次服。 嘱:忌食生冷、油腻,中病停服,随诊。 【应变举要】 ①平素脾虚而患本证者,应照顾体质,参以 扶正,可酌加党参、白术等。 ②兼食积不消者,可酌加焦三仙、陈皮等。 ③痰热内扰,入睡困难明显者,可酌加胆南 星、栝楼仁等。
伤寒论临床教程
第四节、太阳病变证
一、心阳虚类证 二、脾虚类证 三、肾阳虚类证 四、阴阳两虚类证 五、热证 六、伤寒上热下寒证
七、蓄水证 八、水停中焦证 九、蓄血证 十、结胸证 十一、痞证
五、热证
(一)热扰胸膈类证 1.热扰胸膈证 【证候形成】 太阳病发汗或误吐、误下后,正气一过性 不足,部分邪气入里化热,客于胸膈,形 成的以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为主要临床 表现的证候。 【证候表现】 心烦,失眠,发热,尿黄赤,或短气,或 呕吐,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或滑数。
五、热证
【应变举要】 ①平素阴血亏虚者,可酌加酸枣仁、知母等。 ②平素便秘者,胃肠津亏,可酌加火麻仁、郁李仁 等。 ③若伴有脾胃气虚的表现,可酌加党参、茯神、白 术等。 ④若兼有心肾不交,虚火妄动表现,可酌加生地、 何首乌、丹皮等。 【预后转归】 ①若服药两、三剂后出现呕吐,且吐后反觉畅快, 烦躁消失,为邪热随吐而解,安静调养即可。 ②如服药后,症状改善较少,心烦,不眠依旧,要 考虑到是否有实邪阻滞,如痰饮、水湿、瘀血等, 注意复诊时的审辨及方药调整。
陈明.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第1版.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47
五、热证
【防误要点】 《伤寒论》中,腹满而不烦,有脾虚气滞
之虚满,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消之。 烦而不满的有余热未尽,留扰胸中,懊憹欲 吐之心烦,以栀子豉汤解之,今此证既虚烦 而兼腹满,故用栀子厚朴汤以治之。此证应 用要点在于虚烦兼腹满,少其一症,则非本 方所主,故临床须详察,方不致误治。
萧美珍.栀子厚朴汤临证一得.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2:95
五、热证
【误案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曹某某,女,72岁,1995年10月26日初诊。心烦
懊憹持续2年,近有逐渐加重之势。西医诊断为神经官 能症,给服镇静安神药,未见好转,转请中医治疗。 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 不能称其心,反遭斥呵。烦躁不宁,焦虑不安,烦急 时欲用棍棒捶打胸腹方略觉舒畅。脐部筑动上冲于心, 筑则心烦愈重,并有脘腹胀满如物阻塞之感。伴失眠, 惊惕不安,呕恶纳呆,大便不调,溺黄。舌尖红,苔 腻,脉弦滑。辨证:火郁胸膈,下迫胃肠。立法:宣 郁清热,下气除满。处方:栀子14g,枳实10g,厚朴 15g。7剂药后,心烦减半,心胸霍然畅通,性情渐趋 平稳安静,夜能寐,食渐增,获此殊效,病家称奇, 又自进7剂。复诊时仍有睡眠多梦,口舌干燥,口苦太 息,小便黄赤等热未全解之症。转方用柴芩温胆汤合 栀子厚朴汤,清化痰热,治疗月余而病除。
五、热证
【预后转归】 ①通常服用栀子厚朴汤两、三剂后, 心烦减,腹胀消,提示邪气渐退,病 情向愈。 ②若用药之后,症状改善不明显,要 考虑到邪热壅滞肠腑气机而成实的可 能性。
五、热证
【验案举例】 任某,女,26岁,干部。1982年4月5日初诊。2年
前因情志不遂致精神失常。发病前先觉胸中烦乱异常, 脘腹胀满,坐卧不安,时常感伤啼哭不能自控,继而 两目不睁,呼之不应,移时症消如常人。一周或半月 发作1次,遇精神刺激则发作更趋频繁。某医院诊为 “癔病”,经暗示治疗稍有好转。近月来诸症加重, 精神恍惚,终日烦闷不安,哭笑无常,口渴纳差腹满, 尿黄便干。经色黑量少,经期正常。舌质红、苔黄, 脉弦数。诊为郁证,证属肝郁化火,上扰心神。方药: 山栀15g,厚朴12g,炒枳实10g,日1剂,水煎服。10 剂后自感腹内舒适,情志舒畅,食欲增进,舌红,苔 黄,脉数。继以上方合甘麦大枣汤,进20剂后,症消 病除,追访已结婚生子,至今未复发。
心烦微热,胃脘痛,口苦,呕逆,腹胀 痛,便溏或下利,舌红苔黄,脉数而无力。
五、热证
3.热郁胸膈兼中焦虚寒证 【诊断依据】 符合以下两点即可参考诊断: ①符合热扰胸膈证的诊断。 ②患者兼有中焦虚寒的表现,如便溏、乏力、 腹寒痛喜温喜按等。
五、热证
【鉴别诊断】 ①心烦明显者,应与热扰胸膈证相鉴别,应 注意有无中焦虚寒表现。本证除热郁胸膈表 现之外,还具有胃脘痛,便溏,腹寒痛等中 焦虚寒症状。 ②下利便溏,应与单纯中焦虚寒证相鉴别, 应注意有无热郁胸膈表现。本证除中焦虚寒 症状之外,还具有心烦,微热,舌红苔黄, 脉数等热郁胸膈表现。 ③本证应与桂枝人参汤所治疗的太阴病兼表 证相鉴别,应注意表证的有无。其证除具有 发热,下利等症状外,还具有恶寒,脉浮等 表证表现。
陈明.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第1版.北京:学苑 出版社,1998:78
五、热证
【误案举例】 沈某,男,30岁许,小学教师。患热性病,发
热三四日不退,烦满欲吐,口渴喜热饮,医初以为 表寒,投辛温疏解等药无效。延先父诊之,身热不 退,烦渴不宁,欲吐,自觉心胃间有说不出的难过 感,喜饮置于火炉上的热茶,且须自壶嘴中不时啜 之始觉松快,小便短赤,舌苔白而滑,脉数而有力。 先父诊毕,语予曰:从心胃部烦满不安,按之柔软, 舌苔白、烦渴不眠、欲吐等证候言,乃懊憹证…… 主以经方栀子豉汤。生栀子9g,淡豆豉18g。如法 煮汤,分2次温服。翌日复诊,热退脉平,诸症若 失,仅精神疲软,食欲不振耳。以其体质素弱,改 进补中益气汤,以善其后。
五、热证
【验案举例】 按语:伤寒发汗后出现心烦,可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表邪仍不解,表证仍在,可改用桂枝 汤调和营卫之法,如《伤寒论》57条:“伤 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 更发汗,宜桂枝汤”;另一种是汗后邪去, 表证已解但有余热留扰胸膈,则用栀子豉汤 以清热除烦。本案汗后心烦,而身无寒热, 舌尖发红,邪气入里化热之象,则属于后一 种,故用栀子豉汤取效。
高德.伤寒论方医案选编.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72
五、热证
【防误要点】 本证的发生是热邪陷入胸中或留滞胸中的结果。太 阳病发汗或误用吐、下之后,无形热邪内陷胸中, 可出现虚烦不得眠;临床上,不因误下也可有热邪 留滞胸中的证候发生。只要病机一致,临床表现基 本相同,均可依照本法治疗。临证切忌按图索骥, 需要灵活应变,方能减少辨治失误。 【思考启示】 ①方后言“得吐者,止后服”能否说明栀子豉汤类 为涌吐剂? ②原文中的“虚烦”如何理解?
五、热证
【误案举例】 某男,43岁,1993年4月12日就诊。患胸脘痞闷,
食欲欠佳,自感喉中有物咽之不下,吐之不出,严 重时进食有阻塞感。进食硬食物时此感尤甚,自认 为“噎食病”,悲恐交集寝食不安,胃镜检查示正 常。以食管炎治之投以香砂、金银花、橘半、黄芩 无效,证见口苦咽干,乏力,舌红苔白,脉细弦。 为肝郁脾虚、寒热互结之证。拟健脾疏肝,辛开苦 降法。用:党参20g、白术15g、柴胡9g、陈皮9g、 白芍16g、栀子9g、干姜9g、甘草6g,服药3剂症状 减轻,守方21剂痊愈。
五、热证
(一)热扰胸膈类证 1.热扰胸膈证 【诊断依据】 符合以下两点即可参考诊断: ①具有心烦不眠或心胸烦闷懊憹或胸中窒塞 的表现。 ②具备无形邪热的指征,如舌红、苔薄等。
五、热证
(一)热扰胸膈类证 1.热扰胸膈证 【鉴别诊断】 ①排除有形邪热存在,注意与结胸证的鉴 别。结胸证有心下痛或心下压痛。 ②与少阴热化阴虚火旺证的心烦不眠相鉴 别,须应注意病史及舌脉的比较。其证没 有误用汗、吐、下治疗史,但整体有阴虚 表现。
五、热证
【治则治法】 治则:祛邪。 治法:清宣郁热。 【处方医嘱】 ①处以栀子豉汤,处方如下: 栀子9~12g 香豉9~12g 三剂,水煎200ml,分两次服。 ②处以栀子甘草豉汤,处方如下: 栀子9~12g 炙甘草6~9g 香豉9~12g 三剂,水煎200ml,分两次服。 ③处以栀子生姜豉汤,处方如下: 栀子9~12g 生姜9~15g 香豉9~12g 三剂,水煎200ml,分两次服。 若患者无少气、呕吐等症状,予以处方一;若患者兼有 少气者,予以处方二;若患者兼有呕吐者,予以处方三。 嘱:忌生冷、油腻,中病停服,随诊。
五、热证
【相关原文】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
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 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 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 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 豉汤主之。(77)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 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
五、热证
【治则治法】 治则:祛邪。 治法:清上热,温中寒。 【处方医嘱】 处以栀子干姜汤,处方如下: 栀子9~15g 干姜6~9g 三剂,水煎200ml,分两次服。 嘱:忌生冷、油腻,中病停服,随诊。
五、热证
【应变举要】 ①热象明显者,可加重栀子用量;虚寒明显者,可 加重干姜用量。 ②腹满明显者,可加香附、大腹皮、莱菔子。 【预后转归】 ①通常服用栀子干姜汤后,心烦减轻,腹部感觉温 和舒适,提示胸膈之热渐除,脾胃虚寒渐温,症情 缓解,大多在继服两、三剂后痊愈。 ②服用本方后,热虽减,但腹泻加重,提示过用寒 凉,减栀子量,增干姜,可痊愈;同样,腹泻减, 而烦热加重,增栀子,减干姜。此两种情况临床较 少见到,但由于自身体质等复杂原因,临床中也应 注意。
五、热证
2.热郁胸膈兼中焦气滞证 【证候形成】
伤寒表证误下,邪气化热内陷,上扰胸 膈,下阻脘腹,而形成以心烦、腹满、卧起 不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证候表现】
心烦,失眠,发热,纳呆,腹满,卧起 不安,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 数或滑数。
五、热证
2.热郁胸膈兼中焦气滞证 【诊断依据】 符合以下两点即可参考诊断: ①具有心烦懊憹等热扰胸膈证的临床指征。 ②兼有腹满、卧起不安等气阻脘腹的表现。
五、热证
【思考启示】 ①病势偏下,故去栀子豉汤中的豆豉,加行 气除满的枳实、厚朴。仲景辨证用药的思路 是怎样的? ②“卧起不安”在此证中的机理是什么? 【相关原文】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 栀子厚朴汤主之。(79)
五、热证
3.热郁胸膈兼中焦虚寒证 【证候形成】
伤寒误下,邪气内陷胸膈,中焦因误下 而虚寒或平素中焦虚寒,而形成以微烦,身 热不去,下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证候表现】
五、热证
【验案举例】 患者男性,45岁,1964年6月9日初诊。今日端
午节,中午食粽子多只,又饮烈酒,醉后午睡,忽 然大声呼胃痛,编者适在其邻家作客,即往诊治。 患者面红,唇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诉说胸中 烦热疼痛,心烦急躁,向其爱人发脾气,腹痛欲大 便,便溏,手不温,胸腹不拒按。据患者诉述,向 来消化不良,大便日两次而稀溏者居多数。患者面 红唇赤舌红等,宜苦寒之剂以清火。素体大便溏, 手不温,似属脾阳虚,又宜温运剂。见患者家前晒 着老生姜不少,受到启发,苦寒可用栀子,温脾阳 可用干姜,止胃痛可用枳壳,醒酒可用葛花。遂急 开一方,用此四药,各9g,嘱即往附近中药店买药。 服后半小时,患者腹痛渐减,安然入睡,亦不欲大 便。两小时后辞别时,病者笑脸相送。
五、热证
【验案举例】 医案:袁某,男,24岁。患伤寒恶寒,发热,
头痛,无汗,予麻黄汤一剂,不增减药味,服后汗 出即瘥。历大半日许,患者即感心烦,渐渐增剧, 自言心中似有万虑纠缠,意难摒弃,有时闷乱不堪, 神若无主,辗转床褥,不得安眠,其妻仓惶,恐生 恶变,乃复迎余,同往诊视。见其神情急躁,面容 怫郁。脉微浮带数,两寸尤显,舌尖红,苔白,身 无寒热,以手按其胸腹,柔软而无所苦,询其病情, 曰:心乱如麻,言难表述。余曰无妨,此余热扰乱 心神之候。乃书栀子豉汤一剂:栀子9g,淡豆豉9g。 先煎栀子,后纳豆豉。一服烦稍安,再服病若失。
五、热证
【鉴别诊断】 当腹满表现明显时,需与脾虚气滞腹满
证鉴别。前者,以腹满为主诉,可见心烦, 但必不重,没有热象;本证多以心烦为主诉 就诊,有明显的热象。 【治则治法】 治则:祛邪。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五、热证
【处方医嘱】 处以栀子厚朴汤,处方如下: 栀子9~15g 厚朴9~12g 枳实9~12g 三剂,水煎200ml,分两次服。 嘱:忌食生冷、油腻,中病停服,随诊。 【应变举要】 ①平素脾虚而患本证者,应照顾体质,参以 扶正,可酌加党参、白术等。 ②兼食积不消者,可酌加焦三仙、陈皮等。 ③痰热内扰,入睡困难明显者,可酌加胆南 星、栝楼仁等。
伤寒论临床教程
第四节、太阳病变证
一、心阳虚类证 二、脾虚类证 三、肾阳虚类证 四、阴阳两虚类证 五、热证 六、伤寒上热下寒证
七、蓄水证 八、水停中焦证 九、蓄血证 十、结胸证 十一、痞证
五、热证
(一)热扰胸膈类证 1.热扰胸膈证 【证候形成】 太阳病发汗或误吐、误下后,正气一过性 不足,部分邪气入里化热,客于胸膈,形 成的以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为主要临床 表现的证候。 【证候表现】 心烦,失眠,发热,尿黄赤,或短气,或 呕吐,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或滑数。
五、热证
【应变举要】 ①平素阴血亏虚者,可酌加酸枣仁、知母等。 ②平素便秘者,胃肠津亏,可酌加火麻仁、郁李仁 等。 ③若伴有脾胃气虚的表现,可酌加党参、茯神、白 术等。 ④若兼有心肾不交,虚火妄动表现,可酌加生地、 何首乌、丹皮等。 【预后转归】 ①若服药两、三剂后出现呕吐,且吐后反觉畅快, 烦躁消失,为邪热随吐而解,安静调养即可。 ②如服药后,症状改善较少,心烦,不眠依旧,要 考虑到是否有实邪阻滞,如痰饮、水湿、瘀血等, 注意复诊时的审辨及方药调整。
陈明.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第1版.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47
五、热证
【防误要点】 《伤寒论》中,腹满而不烦,有脾虚气滞
之虚满,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消之。 烦而不满的有余热未尽,留扰胸中,懊憹欲 吐之心烦,以栀子豉汤解之,今此证既虚烦 而兼腹满,故用栀子厚朴汤以治之。此证应 用要点在于虚烦兼腹满,少其一症,则非本 方所主,故临床须详察,方不致误治。
萧美珍.栀子厚朴汤临证一得.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2:95
五、热证
【误案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曹某某,女,72岁,1995年10月26日初诊。心烦
懊憹持续2年,近有逐渐加重之势。西医诊断为神经官 能症,给服镇静安神药,未见好转,转请中医治疗。 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 不能称其心,反遭斥呵。烦躁不宁,焦虑不安,烦急 时欲用棍棒捶打胸腹方略觉舒畅。脐部筑动上冲于心, 筑则心烦愈重,并有脘腹胀满如物阻塞之感。伴失眠, 惊惕不安,呕恶纳呆,大便不调,溺黄。舌尖红,苔 腻,脉弦滑。辨证:火郁胸膈,下迫胃肠。立法:宣 郁清热,下气除满。处方:栀子14g,枳实10g,厚朴 15g。7剂药后,心烦减半,心胸霍然畅通,性情渐趋 平稳安静,夜能寐,食渐增,获此殊效,病家称奇, 又自进7剂。复诊时仍有睡眠多梦,口舌干燥,口苦太 息,小便黄赤等热未全解之症。转方用柴芩温胆汤合 栀子厚朴汤,清化痰热,治疗月余而病除。
五、热证
【预后转归】 ①通常服用栀子厚朴汤两、三剂后, 心烦减,腹胀消,提示邪气渐退,病 情向愈。 ②若用药之后,症状改善不明显,要 考虑到邪热壅滞肠腑气机而成实的可 能性。
五、热证
【验案举例】 任某,女,26岁,干部。1982年4月5日初诊。2年
前因情志不遂致精神失常。发病前先觉胸中烦乱异常, 脘腹胀满,坐卧不安,时常感伤啼哭不能自控,继而 两目不睁,呼之不应,移时症消如常人。一周或半月 发作1次,遇精神刺激则发作更趋频繁。某医院诊为 “癔病”,经暗示治疗稍有好转。近月来诸症加重, 精神恍惚,终日烦闷不安,哭笑无常,口渴纳差腹满, 尿黄便干。经色黑量少,经期正常。舌质红、苔黄, 脉弦数。诊为郁证,证属肝郁化火,上扰心神。方药: 山栀15g,厚朴12g,炒枳实10g,日1剂,水煎服。10 剂后自感腹内舒适,情志舒畅,食欲增进,舌红,苔 黄,脉数。继以上方合甘麦大枣汤,进20剂后,症消 病除,追访已结婚生子,至今未复发。
心烦微热,胃脘痛,口苦,呕逆,腹胀 痛,便溏或下利,舌红苔黄,脉数而无力。
五、热证
3.热郁胸膈兼中焦虚寒证 【诊断依据】 符合以下两点即可参考诊断: ①符合热扰胸膈证的诊断。 ②患者兼有中焦虚寒的表现,如便溏、乏力、 腹寒痛喜温喜按等。
五、热证
【鉴别诊断】 ①心烦明显者,应与热扰胸膈证相鉴别,应 注意有无中焦虚寒表现。本证除热郁胸膈表 现之外,还具有胃脘痛,便溏,腹寒痛等中 焦虚寒症状。 ②下利便溏,应与单纯中焦虚寒证相鉴别, 应注意有无热郁胸膈表现。本证除中焦虚寒 症状之外,还具有心烦,微热,舌红苔黄, 脉数等热郁胸膈表现。 ③本证应与桂枝人参汤所治疗的太阴病兼表 证相鉴别,应注意表证的有无。其证除具有 发热,下利等症状外,还具有恶寒,脉浮等 表证表现。
陈明.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第1版.北京:学苑 出版社,1998:78
五、热证
【误案举例】 沈某,男,30岁许,小学教师。患热性病,发
热三四日不退,烦满欲吐,口渴喜热饮,医初以为 表寒,投辛温疏解等药无效。延先父诊之,身热不 退,烦渴不宁,欲吐,自觉心胃间有说不出的难过 感,喜饮置于火炉上的热茶,且须自壶嘴中不时啜 之始觉松快,小便短赤,舌苔白而滑,脉数而有力。 先父诊毕,语予曰:从心胃部烦满不安,按之柔软, 舌苔白、烦渴不眠、欲吐等证候言,乃懊憹证…… 主以经方栀子豉汤。生栀子9g,淡豆豉18g。如法 煮汤,分2次温服。翌日复诊,热退脉平,诸症若 失,仅精神疲软,食欲不振耳。以其体质素弱,改 进补中益气汤,以善其后。
五、热证
【验案举例】 按语:伤寒发汗后出现心烦,可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表邪仍不解,表证仍在,可改用桂枝 汤调和营卫之法,如《伤寒论》57条:“伤 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 更发汗,宜桂枝汤”;另一种是汗后邪去, 表证已解但有余热留扰胸膈,则用栀子豉汤 以清热除烦。本案汗后心烦,而身无寒热, 舌尖发红,邪气入里化热之象,则属于后一 种,故用栀子豉汤取效。
高德.伤寒论方医案选编.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72
五、热证
【防误要点】 本证的发生是热邪陷入胸中或留滞胸中的结果。太 阳病发汗或误用吐、下之后,无形热邪内陷胸中, 可出现虚烦不得眠;临床上,不因误下也可有热邪 留滞胸中的证候发生。只要病机一致,临床表现基 本相同,均可依照本法治疗。临证切忌按图索骥, 需要灵活应变,方能减少辨治失误。 【思考启示】 ①方后言“得吐者,止后服”能否说明栀子豉汤类 为涌吐剂? ②原文中的“虚烦”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