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货币发展历程论未来世界货币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国际货币发展历程论未来世界货币格局

摘要: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得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强烈,未来世界货币格局的发展趋势成了关注的焦点。从国际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得知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缘由,即特里芬难题的存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更迭常引起金融动荡。要构建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就必须解决最根本的问题——特里芬难题,因此,本文将从解决特里芬难题的视角分析研究未来世界货币格局的趋势。

关键词:国际货币币值稳定特里芬难题未来货币格局

从金本位体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继而到以货币联盟为标志的后牙买加时期,国际货币体系百年演变向我们展示了世界货币格局的变迁史。进入21世纪,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又有了新的期盼,对世界货币格局也有了新的预测;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加速了这一思想的产生,人们开始审视以美元这单一的主权货币作为主导货币的风险。货币权力的过度集中使得货币风险也高度集中,再加上美国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使得改革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呼声渐涨。本文将以主要国际货币——英镑、美元、欧元、日元的演变史为起点,探讨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原因,进而以特里芬难题为着落点理性分析未来世界货币格局的发展趋势。

国际货币是货币国际化动态运动的结果,货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是形成国际货币。因此,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也是国际货币的形成过程。货币国际化是指随着一国商品和服务贸易不断对外扩展,该国货币在本币职能基础上,通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流出国境,并在在境外逐步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从而由国家货币走向区域货币、再走向世界货币的过程。因此,国际货币也就是指在国际经济交易中被普遍接受,发挥国际间流通手段职能、价值尺度职能、支付手段职能和储藏手段职能的莫伊特定货币。[1]从英镑开始解读国际货币的发展历程,进而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缘由,对构建一个稳定的世界货币格局具有启示性的意义。

一、主要国际货币的演变

根据国际货币的定义,纵观货币发展史,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最早应该出现于国际金币本位制时期。在金币本位制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即为决定汇率基础的铸币平价。各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自由流出入国界,允许自由铸造和熔化。金币本位制的以上特点说明,金币在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充当着国际货币的作用。而国际货币继黄金之后,英镑充当国际货币,开创了国际货币史上由主权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时代。

(一)英镑作为国际货币的起伏

英镑充当国际货币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自从1815年拿破仑战败,英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确立了霸主的地位。1815—1914年常被经济史学家称为“英国霸权”时期。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极大地发展了英国的经济实力,再加上一系列的军事扩张使得英国建立起了空前巨大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了世界各地。而英镑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也被广泛地应用。当然,英镑能成为一种国际货币,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坚挺性。由于英国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黄金储备充裕,货币稳定,在国际贸易中各国自愿接受英镑作为支付工具并把本国货币与英镑建立固定联系,以英镑作为与黄金同等地位的国家储备资产。当时的货币格局大致可表现为下图:

外围货币

英镑

由此可说,当时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

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英国的经济严重受挫,黄金储备不断流失。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进一步削弱了英国的实力。1931年,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禁止黄金出口,实行英镑贬值。自此,英镑已无法再保持币值的稳定,其在国际上的接受程度日益下降,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也日渐丧失。

(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演变

美元正式成为国际货币主要得益于国际货币汇率制度的安排。

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最大的受益者。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遭受了重创,失去了昔日资本主义头号帝国的地位,而美国则大发战争财,一跃成为战后头号强国。二战后,美国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总量的1/3以上,黄金储备更是从192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59%,国外投资急剧增加,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大债权国。[1]这为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打下了基础。

但英镑凭借其存量优势和充当交易媒介的便利性仍作为国际货币。因此,英镑的衰落滞后于英国经济实力的落后,它仍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之一,国际贸易40%左右是用英镑结算,特惠制与英镑区依旧存在,伦敦依旧是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定了美元的国际地位。当时的货币体系制度可以表示为:黄金美元各国货币美元黄金

可以看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使得美元成为一种关键货币,它既是美国的法定货币,同时又作为国际货币,担负起国际结算与储备的职能。可以说,这时的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它与英镑为国际货币时期的货币体系的重要区别在于,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依托全球性货币汇率制度安排形成的。

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固有的内在缺陷——特里芬两难,这注定美元不能维持稳定,而这又决定了该体系不能持久。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随着美元与黄金脱钩而正式解体。但由于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强国,美元完全作为一种信用货币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继续成为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国际储备手段。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最终被牙买加体系所取代。牙买加体系打破了美元独霸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是国际货币步入到多元化时代。美元、德国马克、日元、英镑、法国法郎等多种货币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发挥着国际货币或区域货币的职能,呈现出国际货币的垄断竞争态势。尽管如此,美元相对于其他国际货币而言,仍处于核心位置。

(三)日元的国际化过程

日元国际化被认为走的是一条金融深化与发展的道理,即通过外汇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经常账户自由、资本流动自由化、利率与金融市场自由化使日元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普遍适用的货币。[5]

日元能成为国际货币与日元的国际信誉是分不开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大速发展,日本的贸易顺差持续多年,国际储备积累丰厚,日元币值稳中趋升。日元的坚挺是国际社会愿意接受日元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日元在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的比例从1980年的4.4%,上升到了1987年的7.5%,到了199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9.1%。但是,日元国际化的道路并没有走远。到了1999年日元在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的比例下降到4.9%,回到了20年前的水平,到2007年则是进一步下降到了1.9%。

这一转变与日元币值的不稳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1973年—1995年期间,日元兑美元汇率变动超过10%的情况出现过8次,在1985年—1986年曾出现过日元一年升值40.5%的波动记录。1995年之后,日元的汇率便开始急剧下滑,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贬值了100%;在2001年底跌至1美元兑130日元左右后,又开始大幅升值。日元的这种极不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