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的概念与测量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成瘾的概念与测量

学生:

指导教师:

摘要

网络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特别是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使得网络心理障碍现象日益突出,它已经成为社会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对网络成瘾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该现象的定性描述和理论探讨上,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网络普及最早、最广的美国,研究方法多以在线调查方式进行。国内对此研究起步稍晚,对网络心理学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有关此方面的认识大多只是陈述网络成瘾的现象及对策,或单一的从一个方面(如:年龄,性别等)进行的探索,缺少对网络成瘾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和行为动机的理论研究。资料来源:以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为检索词,全面检索www.baidu.com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关于网络成瘾研究方面的所有相关文献。资料选择:对获取的资料筛选出综述主题文献,并对重点文献的主要参考文献进行检索追踪相关全文。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9篇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其中12篇选用为参考文献。结论: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上的对网络的依赖,需要从心理层面进行探讨。研究者应当从网络本身的特点及被试者自身的心理特征以及社会因素出发,对网络成瘾这一概念进行科学、准确的界定。基于这一界定,根据心理测量学的原则,编制出严格科学的测量工具。研究者还应当综合运用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网络成瘾的特点及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网络成瘾;病态网络使用;心理机制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200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10~19岁的青少年所占比重最大(35.2﹪),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点,又有信息量大、传播及时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将成为未来人们交换和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同时,一种主要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的行为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症(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也随之出现了。这种病症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Ivan Goldberg于1995年提出并着力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这一心理疾病也在互联网使用者中蔓延开来,并引起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工作者们的广泛重视。2000年11月,首届全球网络成瘾症研讨会在瑞士苏黎士召开,各国专家就这一病症的实质与对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1,网络成瘾的概念与界定

1.1,网络成瘾的概念

“网络成瘾”又名“网络上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目前心理学界对网络成瘾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由戈登伯格提出。1994年,戈登伯格借用DSM-IV中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指出网瘾是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其症状为:过度使用网络,造成学业、工作、社会、家庭等身心功能的减弱。这个定义从过度使用网络、一系列日

常行为和人际关系的身心功能减弱两个方面来界定网络成瘾的概念。 1997年,戈登伯格又进一步提出,建议将网络成瘾一词改为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并将其定义为:因为网络过度使用而造成沮丧(distress),或是身体、心理、人际、婚姻、经济或社会功能的损害。这就是说,戈登伯格把网络成瘾的术语改成了病理性网络使用,但其内涵基本没变,还是从过度使用网络和使用的后果两个方面来界定的。

著名网络心理学家、美国网络成瘾康复中心主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金伯利·杨于1996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第一次以心理学家的身份发表了“网络成瘾:一种新的临床疾病”一文,公布了自己对网络成瘾的实证研究。金伯利·杨认为,网络成瘾是一个笼统名词,涉及广泛行为与冲动自制等问题,在性质上与病理性赌博极为相似,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因此将网络成瘾定义为一种没有涉及中毒(intoxication)的冲动控制障碍(impulse control disorder),也就是病态网络使用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她不仅提出了成瘾者的评估标准,而且开始运用心理手段对网络成瘾实施干预。

周倩将国际卫生组织对于成瘾的定义加以修改,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我国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雷雳等人从发展心理病理学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出发认为网络成瘾可以定义为:用户上网达到一定的时间量后反复使用互联网,其认知功能、情绪情感功能以及行为活动,甚至生理活动,偏离现实生活,受到严重伤害,但仍然不能减少或停止使用互联网。

Armstrong对网络成瘾的概念做了较全面的描述,认为网络成瘾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成瘾者有大量行为和冲动控制上的问题,如(1)网络性成瘾(cyber-sexual addiction),指沉迷于成人话题的聊天室和网络色情文学;(2)网络关系成瘾(cyber-relational addiction),指沉溺于通过网上聊天或色情网站结识朋友;(3)网络强迫行为(net compulsions),指以一种难以抵抗的冲动,着迷于在线赌博,网上贸易或者拍卖、购物;(4)信息收集成瘾(information overload),指强迫性地浏览网页以查找和收集信息;(5)电脑成瘾(computer addiction),指强迫性地沉溺于电脑游戏或编写程序。

1.2,网络成瘾的界定

对这一新型心理疾病尚无统一的界定,争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成瘾是否存在。目前尚无法确定网络成瘾是一种新的瘾症还是其他心理疾病的一种表征(或者患有某种心理疾病的人更容易网络成瘾),但大部分研究者承认其存在,并且美国心理学术会(APA)已于1997年正式承认“网络成瘾”研究的学术价值。

二是对网络成瘾现象的命名存在争议:主要在于是否用“成瘾”来描述网络的病态使用。有的学者(Davis、Brenner等)主张使用“病态”或“依赖性”来命名,他们认为,只有对某种物质(如:药物、毒品)有生理上的依赖时才能称为“成瘾”;也有一些学者(Young、Keepers等)认为,没有物质的生理依赖也可以使用“成瘾”这个术语。

三是网络成瘾如何界定:(1)网络成瘾是否只限于网络过度使用: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网络的过度使用角度对网络成瘾进行界定,针对网络使用不当或其它形式网络成瘾的界定并不多见,仅仅考虑网络使用的过度性就对网络成瘾的有无进行判断可能会出现偏差;(2)网络成瘾是否只限于消极影响:对网络成瘾的界定依赖于网络使用可能带给用户的心理行为发展的积极影响,而不仅仅是负面影响。事实上很多人更多的是受益于网络的使用,如何更好地受益于网络使用对网络成瘾的界定可能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网络成瘾的原因

2.1,网络本身

青少年同伴交往在他们行为、认知、情感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青少年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和亲密感的重要来源。同伴之间的疏离水平较高的青少年不愿意把自己的烦恼告诉朋友,害怕遭到朋友的耻笑,感到与朋友情感隔阂,渴望增进与朋友之间的情感却又因缺乏适当的社交技巧而感到孤独无助。而互联网匿名性的特点使他们摆脱了很多现实交往的限制,地域、外貌等可能成为现实交往障碍的因素在互联网上被忽略了。在网上,青少年可以更自由和放松地进行自我表露和交流,可以实践新的社交技巧,更容易建立网上人际关系,更容易转向互联网寻求友谊和支持。Young认为,网络的三大特点导致用户成瘾,并提出ACE理论模型:A指Anonymity(匿名性),人们在网络里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做现实中不能做的事,说现实中不能说的话,而不用担心他人会对自己造成伤害。C指Convenience(便利性),网络用户可以足不出户,操作键盘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如网上游戏、购物、交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