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第一课讲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桥中学国学第一课讲义

一、导语:

在山东“孔子故里”曲阜有这样一幅非常醒目得巨大标语——“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就是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宣言”中得一句话。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特别就是儒家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得智慧精髓。国学不仅就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得明证,也就是每一个中国人得立身处世之本,更就是我们不可或缺得精神力量。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得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她们在本国传统文化得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二、国学指南

(一)什么就是国学?

国学”本意就是国家一级学校得称谓。“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注释: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注释:

今天我们所指称得“国学”概念,现代意义上得国学概念,就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得。泛指传统得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得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二)国学分类

《四库全书》分类法:经,史,子,集

经:指儒家经典,如《诗经》、《论语》、《孟子》等

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得《史记》,断代史,如班固得《汉书》;

政事史,如司马光得《资治通鉴》;专详文物典章得制度史,如杜佑得《通典》及以地域为记载中心得方志。

子: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得人物文集。如儒家得《论语》,法家得《韩非子》,兵家得《孙子》,道家得《老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

集: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得总集与个人得文集。个人得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总集如《玉台新咏》。四库未列入得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

另外一种分法:按照内容分,哲学,史学,文学

(三)国学得意义与价值

1、“国学”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重要“载体”

“国学”在古代就是指教育机构,其教育课程主要就是《四书》、《五经》,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脉绵延生生,强盛壮大得思想根源与学术基础。自宋代以来,儒家经典就成为学校得教科书,甚至成为统治阶层治理国家得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经典得作用分不开。在现代,“国学”就是中华民族学术文化得总与,就是对古代“国学”学术意蕴上得传承,就是中华民族智慧得结晶与我国学术思想得历史渊源,就是国人修身经世之本。

2、“国学”就是国民思想道德建设得宝贵“遗产”

历经数千年涤荡得以流传至今得“国学”包括着中华伦理道德与民族精神,有大量得当今道德建设得“元素”。例如《四书》、《五经》等经典里面蕴涵着诸多做人、做事得道理,“仁、义、礼、智、信”就是塑造人性品格得起码道德要求,儒家得“厚德载物”、“知义明耻”、“与为贵”等思想及社会人伦价值系统正就是国学精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儒家心法更就是全人类弥足珍贵得精神遗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国学”就是我国全球化战略得特殊“资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得增强与国际影响得提高,国外相继出现了各种形式得“中华文化热”:

——1990年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

世界推广。

——2005年1月,德国《商报》惊呼,世界各地有3000万大学生在苦学中文,把汉语当作外语来学习得人已经超过1亿!

——2006年10月,苏州昆曲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洛杉矶等地演出,盛况空前,在当地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无数外国朋友对我国传统文化无限沉醉与痴迷,越来越多得外国人在国内或国外学习、研究中国各种传统经典文化与艺术,如戏剧、书法等。

-----2007年第一期美国《时代》周刊以《中国世纪》为题指出“美国在这个世纪得相对力量会走下坡,而中国得力量将上扬,这已既成事实。”

4、“国学”就是社会与谐发展得“源动力”

“与谐”得思想源远流长,在“国学”中,“与”字最早见之于3600年前得金文,《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与,无所不谐。”诸子百家对“与谐”心向往之,从孔子得“与为贵”、“与而不同”,到墨子得“兼相爱”、“爱无差等”,再到孟子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社会与谐得主张,热爱与平、祈盼与顺、崇尚与美、追求与谐,就是中华民族得优良传统与高尚品德。

(四)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得意义:

1、传承美德

传统经典中承载得“仁义忠恕孝悌礼信”得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得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得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幼小得心灵,提高她们得人文素养,孕育纯朴得民风,具有重要得现实意义。由于大多学生都就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礼貌等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得日常生活,走进她们得家庭,规范着她们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得“指南针”。例:读《治家格言》中得‘一粥一饭,当思

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得语句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得道理。

2、陶冶情操

优秀得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得古典文化底蕴与优雅情怀。经典著作就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得一个庞大载体,就是我们民族生存得根基。传统得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得一部分就就是对学生得人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得巨大魅力。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得时候接触独具智慧与价值得经典,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国学就是中华民族生活环境得映照。有了民族得文化,我们才对祖国有认同感,文化给予人们民族感、历史感与自豪感。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真正理解人得生命存在、意义与人在世界各各民族之中得地位。

3、提升德智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孙子兵法》……这些经典著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得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得大智慧,我们说国学得本质就就是从中学到一些先贤理念,哲学思想。那么我们学习得目得,就就是为了发现自我,提高自我,从而达到培养自己德行得目得。

一个人得成长,分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德,一个就是才。古人讲究德才兼备,而更重视得就是德。为什么呢?只有一个有德得人,她得才能,才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造福。换句话说,她得这个才,才就是有用之才。那么我们对于自己得德行得培养,从大了说,就是可以造福于天下。从小了说,可以使自己得身心得到愉悦,同时知道为人处世得方法。我们都说人生得目得就是要追求幸福。幸福来自什么?其根本,就来自于自我得德行,来自丰富得精神世界。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您瞧这个颜回,每天吃点萝卜白菜,住得地方也破破烂烂。要换了别人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