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其对策

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其对策
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其对策

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其对策

【摘要】学生的不良品行阻碍其健康人格的健全发展,是目前教育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不良品行的成因一般有不良的行为示范、挫折和错误的教育方式等。不良品行的对策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挫折、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及时防微杜渐等预防措施,以及批评法、行为处罚法、暂时隔离法、代币法等矫正方法。

【关键词】不良品行成因预防矫正方法

一、不良品行的定义

本文将“不良品行”定义为: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离社会公认的常态儿童、青少年的道德标准,不利于其品格发展、不利于他人的持久的反复发生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一种个体在明知道德规范的情况下故意发生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其中包含五层含义:不良品行指的是显著不同于同龄正常人的行为;这些行为是长期存在反复发生的;这些行为因不符合道德标准而无法被人们接受;这些行为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行为是个体明知故犯的行为。

二、不良品行的成因分析

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儿童和青少年之所以出现不良品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不良的行为示范可以促使不良品行的产生

心理学家对儿童的不良品行做过系统的研究,其中,班杜拉学者的观察学习理论最为著名。班杜拉学者认为大多数的攻击行为都是儿童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观察获得的。他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幼儿园的孩子随机分为四组。第一组儿童观看成人对玩具娃娃进行攻击;第二组儿童观看电影中成人对玩具娃娃进行攻击;第三组儿童观看动画片,内容换为小猫攻击玩具娃娃;第四组儿童观看非攻击行为。观看结束后,把儿童带到相似的房间里,看他们的行为是否表现出攻击行为。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最多,其次是第二组,而第三组和第四组几乎没有表现出攻击行为。[1] 该实验说明,真人的榜样影响力最大,影视作品对儿童的榜样影响力也相当大。

1.父母的不良言行示范

父母是儿童接触最多、模仿最多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的父母忽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在孩子面前随意吵架、打架,在这种“熏陶”下,孩子会有意无意地效仿父母的这些不良行为,攻击周围的小朋友或弱者。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一、背景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之常。”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若缺乏内趋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他把一切学习都归于习惯的形成和巩固,这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一致。国内外教学研究的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二、案例介绍 陈某,男,今年14岁,读初一,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半年才回来看他一次。平时,陈某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学校观察到陈某易冲动,有暴力倾向,在学校和同学十天一大架,三天一小架,且非常凶猛,打的同学平时连看都不敢看他一眼。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老师若有批评,他就在课堂上找老师胡闹,让同学看老师笑话。整个班级的正常学习活动不得不经常地受到他的干扰。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作业没做完却说做完了,没带忘放在家了。平时经常请假,理由不是头疼就是拉肚子,要去看医生。 三、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由于许多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少年都可能与他缺乏温情、缺乏教育的家庭有关。陈某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他外出打工。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陈某性格比较暴躁,以顶撞老人,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养成只知玩,不愿做作业,在学校和家里说谎话哄骗教师和家长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 3、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陈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认为没有人再喜欢自己,干脆不做作业,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四、主要纠正过程 1、校园文化和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文明发展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学生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一个人习惯的培养最重要的因素是老师的教育和学校浓厚文化氛围的熏染。校园文化应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素质教育的能量库,师生共同快乐生活、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我们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空间,着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如教室、走廊、操场、绿化区及墙壁,进行了科学的规划,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同时,学校注重生成动态的校园文化,通过

浅析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

浅析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 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包括快乐、期望、自豪、放松、生气、焦虑、害羞、失望、厌 烦等,它不仅包括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良好的学业情绪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活动的开展,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反之,不良的学业情绪会阻碍认知资源的激活,抑制学习的能力。但是当代大学生学业情绪的状态 __,厌烦、失望、焦虑、生气等不良学业情 绪正在蔓延,本文试图探讨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的成因及其对策,以期为以后的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1)焦虑。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体验的情绪状态,多半是由于不能实现目标或不能避免某些威胁而引起的。大学生学习焦虑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学习目标模糊导致的焦虑。学习目标不 明确,就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怎样学,然而人内心都有一个超我,都有向上、追求进步的愿望,因而当人处于茫然、浑浑噩噩的状态时,容易产生自责、焦虑的情绪体验。二是学习动机过强导致的焦虑。学习动机过强,坚持一些绝对化的信念,如“我一定要……,我必须……”,而外界环境的某些因素是不受人主观控制的,因此潜意识就会担心自己犯错,担心自身的学习能力不能实现学习目标,这样的结果是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焦虑。

(2)厌烦。厌烦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对学习感到厌倦。厌烦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学习内容的难度过高,认知资源、心理能量消耗过度,身心疲倦,感到厌烦;二是学习内容的难度过低,学习缺乏挑战性和成就感,继而缺少愉快感,产生厌烦情绪;三是对学习内容本身缺少兴趣,学习内容过于单调、枯燥,学习形式机械、重复。厌烦会抑制大脑皮层相应部位的兴奋性,使大部分认知资源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激活,从而削弱学习能力。 (3)失望。大学生对学习的失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大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失望。大学的学习跟想象中的学习有较大差别,一部分学生感到难以适应,继而产生失落和失望情绪;二是对学习效益的失望。由于近几年就业形势 __,“读书无用论”开始蔓延,学习的重要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对学习效益的失望严重削弱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生气。生气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生气主要是由于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己的不满而引起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高,但是也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现实中的高校教育体系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如高额的学费、严峻的就业形势、落后的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的教学内容。

论青少年学业不良的原因及对策

论青少年学业不良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青少年学业不良,是指智力在正常范围内的青少年,因为心理、行为和环境等因素,学业没有达到其能力应有的水平。本文认为,青少年学业不良,与被诱惑影响过重有关。当今社会诱惑数量多,青少年接触诱惑的途径便捷,诱惑的诱惑力更强了。受到不良群体的影响、被感情困扰、需要追回前期落下的知识和陷入习得性无助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学业不良。应对学业不良,笔者提出,青少年应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应加强兴趣,明白学业对自己的重要性。对于诱惑可以采取隔离诱惑的方法,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业上。正确处理好感情生活,不因感情影响学习。陷入学业停滞的过渡期时,青少年应给予自己足够时间迎头赶上。面对习得性无助,学业不良的青少年不应失去信心,而应该从小的抵抗做起。 关键词:青少年;学业不良;原因;对策 青少年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对象。学业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他们的主要任务。青少年学业不良,是目前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的一个问题。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学业不良的原因及对策。 一、青少年学业不良的定义 为了明确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搜集和分析信息,方便讨论,我们首先需要界定青少年学业不良的定义。笔者将此处讨论的青少年,定义为学校里属于初中到大学这一类型的学生。当然,也包括中职院校等年龄层次基本相近的人群。所以,我们可以明确他们的年龄处于13-22岁这个区间内。 那么学业不良就相当于成绩不好吗?笔者认为这两个概念画上等号是不准确的。学业不良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相对于生活用语更加准确,有着更严谨的定义。对学业不良具体标准如何划分的观点,可分为两类:绝对性学业不良和相对性学业不良。绝对性的学业不良,指的是青少年的学业达不到标准。这里的标准,一般指的是该门课程的及格线,或者该门课程的其他普遍认定的基本要求。相对性的学业不良,指的是青少年相对于自身正常的能力来说,在学业上呈现出的成绩低于自身能力应该显现出的成绩的情况。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6 | 人气:108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 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 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 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5 | 人气:89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 实质: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行为上散漫,行动上好动,习惯、情绪、心理调控上有程度不同的适应不良或障碍的初中学生。据报道,在初中阶段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达15%~20%,主要表现在行为上的偏离、情绪上的不稳定、人际交往上的紧张,易出现焦虑、恐惧、强迫、敌对、自卑、抑郁、孤僻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有的孩子因为自我调节很差或者自控力很差而成为了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长远的工作。我认为问题学生的形成的原因虽然很多,但起主要作用还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无动力并形成恶性循环。 学习和从事其他的活动一样是需要动力的。没有动力就会不想学,不想学又不得不到学校学习,到学校后无事情干,上课也不想听,自然要找点事情做,就出现骂人打架,惹是生非,课堂上捣乱,课后东走走西逛逛,甚至谈恋爱打架斗殴等。由学习差到各方面差,这是相当一部分问题学生走过的路。对别的学生来说,由于问题学生的存在,给他们造成了一个不良的学习环境,使得部分学生因缺少抵抗力逐渐变成问题学生。这样他们的队伍会不断扩大。问题学生的扩大又使得教师感到自己徒劳无功,从而产生沮丧情绪,影响教育效果,反过来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态度。所谓的差班乱班由此产生。 二、负评定造成的耻辱感丧失。 教师对于学生一般不能一视同仁,以歧视偏见看待那些教师认为“差”的学生,而袒护那些认为好的学生。这种偏见和歧视往往造成学生敌对情绪的产生。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正面评价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会促使其鼓足干劲,向更高的目标前进;而当一个人受到负向评价时,心理上就会有挫折感,自尊心受到伤害,情绪变的不稳定,从而本能的回避屈辱,自我防御。意志坚强者会由此奋斗,以弥补以前的失败,而一般人则会情绪低落,放弃追求。 三、不当的家庭教育造成的逆反心理。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有利的补充,而不适合的家庭教育则是问题学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大多时候却忽略了教育方法的合理运用。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太高,不允许有一点的过失,即使是因为一次偶尔的考试成绩的不理想,也会对孩子进行严厉的责骂和惩罚。孩子慢慢的形成一种逆反的心理:你要求越高,他越不努力;你要求越严,他越松懈。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所有要求一律满足,孩子遇到挫折便束手无策,甚至自暴自弃。有的家长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灭,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认为教育孩子全是老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以至孩子的课外时间无人监管,也就有机会染上种种恶习。有的家长父母处理孩子的意见不一致,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对方,孩子就会养成看大人眼色行事,久之就撒谎成性,种种恶习就会形成。 “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有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那么,如何去教育这些学生呢? 第一,用爱心燃起希望。 班主任要真诚地尊重、理解和体谅这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心情,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他们,尤其是不要当众讽刺挖苦他们。即使要批评,也要特别注意适时、适度。适时,就是指在这类学生心态正常的情况下进行批评,切忌在他们失去理智的情况下“火上浇油”。适度,就是在批评时应把握分寸,切忌批评适当。对他们的教育最好采用个别方式,用教师真诚的爱,去温暖他们早已冷漠的心灵,使其真正从内心感到教师关心和爱护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教育的主动权。 第二,用信心激起火花 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多给他们以鼓励和表扬。每当他们取得一点成绩时,教师不要认为这是偶然,而应归功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并且在班集体内大力宣传,以激起他们内心深处希望与进取的火花。即使这样的学生某些方面一直不好,我们也可以适当调整评价标准,然后再从正面表扬,把他们推向进步的“绝境”,使他们没有“退路”。 第三,把机会当作良药 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问题学生”在行为、情绪、心理调控等方面有这样或那样的适应不良或障碍,所以他们犯错、发生“事故”的频率是比较高的。每次犯事后,班主任都要给他们提供改正的“机会”,要始终坚信这样的学生是能够教育好的。其二,对这类学生,要多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为班级做贡献的“机会”。尽管我们说,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但事实上,“问题学生”的机会几乎等于0,选干部、入团等各种机会他们很少,甚至没有。班主任对班级的劳动委员、体育委员等班干职务可以适当“下放”。因为这些“官位”对某些“问题学生”来说,可能就是挽救他们的“一剂良药”。 第四、借心理辅导来矫正。 可以用教师指导下的集体评价或角色扮演法。所谓集体评价,就是利用人的从众心理矫正不良习惯及情绪。绝大多

高中生考试焦虑成因及其对策

高中生考试焦虑成因及其对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学生的竞争亦是如此,尤其是在面对升学的压力时表现得更为明显。我们常看到,有些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名落孙山,面临考试,有的学生头痛、失眠甚至晕场等。考试焦虑成了当代中学生常见的问题,它不但制约学生在考试中的正常发挥,使学生平时的努力学习付诸东流,还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了解了学生的考试焦虑现状,分析了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调适学生的考试心理并积极调适学生的考试焦虑情绪,对促进我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考试焦虑的内涵 对于考试焦虑的理解,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考试焦虑是处于无助或者紊乱的一种情绪,有的认为考试焦虑是一种习惯性、条件性的情绪反应,也有的认为考试焦虑是与注意、认知和评价相联系的紧张情绪状态。总之,考试焦虑是焦虑的一种特殊形式,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是在应试情境里激发,受个体认知和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而产生的心理反应状态。考试焦虑是当代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其主要特征是担心自己的形象和自我效能感降低,尤其是担心在他人心目中地位的降低,同时伴随认知阻塞和明显的身体或心理不适。考试焦虑其实有一个度,适度的焦虑是有利的,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张力,激活思维,增强学习动机,但本文所提到的考试焦虑是

过度的。学生长期处于过度考试焦虑之中,会引起许多心理疾病,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路不清晰,情绪难以稳定,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杀、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也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如神经衰弱、失眠、头痛、心悸、盗汗等)。 二、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 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考试焦虑的心理问题,我认为,造成学生对考试过分焦虑主要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遗传素质和人格影响 现代遗传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的特点决定着神经系统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决定着大脑皮层分析与综合的特点,从而制约着个体心理活动的进行和发展。由于每个人受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而在神经类型的强弱上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对刺激产生的紧张程度有所区别。神经系统比较脆弱的人,对环境刺激极易产生紧张反应,而神经系统较强的人即便对较强的刺激,也只产生微弱的反应。人格是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一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人特点。有些高中生长期处于不良环境的阴影下,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高中阶段)已逐步形成了某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如“焦虑型人格”等。具有这种人格特点的人性格内向,害怕被取笑、嘲弄和羞辱,自感无能,对社交过分焦虑和担心,怕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 2.考试动机和自我期望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教学心理 第一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名词解释)。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学目标对是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规范着教师教的活动,且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其主要作用有三:1.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

基于归因理论的大学生学业不良现象

2012年12月第31卷第12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Dec.2012Vol.31No.12 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2.054 收稿日期:2012-05-25 作者简介:陈博文(1991-),女,江苏南京人,学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吕传振(1988-),男,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基于归因理论的大学生学业不良现象研究 陈博文,吕传振 (金陵科技学院,南京211169) 摘要:归因理论是人们对自己成功或失败的行为和结果进行了解的重要理论,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其学习结果 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找出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其中,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分析将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基于此,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学业不良学生对自我的归因,以及通过访谈的形式分析他人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归因,两种方式的结合将能帮助学业不良学生认识自我,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同时针对相关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帮助学业不良学生改变不良习惯,促进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归因理论;学业不良;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2)12-0130-03 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可以通过测验、考试、竞赛等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考试成绩是对学生学习最客观、最量化的表现形式, 每个学生对考试成绩都比较关心,这不仅是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评奖、评优,还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就业。对学业不良学生的研究将能帮助他们分析学业失败的原因,改进他们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一、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不管是在小学还是到大学,学校里都有学生存在学业不良现象,这个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同时教育研究者也对其有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然而多数研究者集中于研究中小学学生的学业不良情况,较少有研究者研究大学生的学业不良现象,对出现的原因认识不够,因为研究者认为大学期间是学生自由发展的时期,大学课程的学习已经不是那么重要,只要学生考试成绩能够合格就行,即使不及格通过补考合格后也能完成学业;其实不然,大学生学业问题与高等教育质量密切相关,是教育基本理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学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认同度。对学业不良这些特殊群体的研究将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有关“学业不良”概念的表述有很多,不同学者、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往往以不同的观点和角度来定义“学业不良”,本研究采用钟启泉教授的界定,他认为:“学业不良是指学业成绩尚达不到某种既定标准,是对某一时刻的成绩结果所作的事实判断,这个成绩结果是暂时的、可逆的、具体的,在一 定情景下发生的, 并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且它不涉及学生的道德和思想品德问题。 ”[1] 这个概念较准确地界定了学业不良的范围, 它只涉及学生的成绩,不涉及其他问题,这就使得研究具有了一定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为了保证研究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本研究选取金陵科技学院龙蟠学院建工类专业的学生为研究总体,其中5个专业266名学生有87名学生出现学业不良现象。本研究对这87名学生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87名学生全部进入研究样本,研究者在晚自习时间统一对8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7份,回收87份,回收率为100%。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 [2] ,对影响大学生学业情况 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大学生学业情况调查问 卷》[3] ,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业不良学生的自我归因 分析,每位学业不良的学生需写出自己学业失败的两点原因以便研究者进行分析,同时问卷还包括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调查,以便综合分析造成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其次,为了从侧面了解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研究者还对被调查学生所在班的班干部进行了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一)学生自我归因倾向分析 — 031—

农村中小学生学业不良常见表现和原因的调查报告

农村中小学生学业不良常见表现和原因的调查报告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和走访等调查方式,分析总结农村中小学生学业不良的常见表现和原因,为课题组彻底解决农村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业不良现象提供有效的参考残料。 调查时间: 2012年6月 调查对象: 陕西省定边县白湾子镇学校在校学生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法 调查内容: 1、农村中小学生学业不良常见表现 2、农村中小学生学业不良常见原因 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农村中小学生学业不良的常见表现 学业不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千差万别,特点较多,但是经过梳理分析,无非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业不良学生往往缺乏明确的学习动目的,对学习的目的性认识不够清晰。通过对我校学生上学目的的调查统计(图1)我们可以发现:26%的学生选择A、学本领,获得新知识;42%的学生选择B、将

来找个好工作;3%的学生选择C、喜欢读书;2%的学生选择D、学校好玩;17%的学生选择E、考上大学;甚至还有5%的学生选择F、得到老师的表扬;3%的学生选择G、父母让我来的。国内研究者认为学业不良学生对学习目的性的认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只是上学,不知为何上学,也可能是因为同学上学或父母的要求而上学,这些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处于被动的、消极的状态;第二类学生则是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想读书,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消极被动外,还可能出现抵触行为,如迟到、早退、旷课、逃学等。 图1 (二)、学习兴趣不浓厚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通过对我校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情况的调查统计(图2)我们发现:28%学生选择A、积极举手回答问题;55%的学生选择B、老师叫,才回答;还有17%的学生选择C、很少回答问题。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他们或者对学习产生抵触或对抗情绪,或者对学习产生恐惧,干脆逃避或回避学习。

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江西师范大学生命学院 13级生物科学1班 洪诗翔 二〇一五年十月一日

摘要 “问题学生”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个特殊现象。“问题学生”是指在学习、性格、思想道德等方面有某些障碍的学生。不当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及不良社会风气,都与“问题”的出现有关。虽说这类学生的身上也有热情、仗义、率真和热爱劳动等优点,可他们的身上特有的问题也会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带来消极影响。与其他学生相比,“问题学生”更需要老师,家长的细心呵护、理解尊重。如果教育工作者忽略对他们的个性化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的引导,就无异于对这部分学生的放弃。这既不利于他们自身道德品质、个性、智力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健康。所以,转化“问题学生”的意义十分重大。 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认为有必要就对于“问题学生”进行研究。本文从“问题学生”的概念入手,依据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德育环境的相关理论,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三方面对“问题学生”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转化“问题学生”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学校;问题学生;社会;原因;转化;理论;对策措施;道德;教育

正文 一.问题学生的概念与研究意义 “问题学生”就是那些经常出现学习、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有严重障碍的学生。在该论文里指的是青少年“问题学生”。要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必须准确把握“问题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 健康成长。和其他学生相比,“问题学生”至少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首先,逆反心理强,以自己的好恶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总想显示与众不同的自我表现,渴望被人关注,以放弃学习,违纪捣蛋、顶撞他人,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作为自己的“英雄壮举”来引起老师和同学、家长们注意。其次,不求上进,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自我控制能力低下。再次,自尊和极度自卑并存。这类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也有自尊心,但是由于某些行为和心理障碍,时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排斥,在 内心深处存有严重的自卑情绪,而表面上又往往表现为傲慢无礼,自 以为是,对任何事情和任何人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最后,意志薄弱。他们虽然也知道对错,有时也进发出进步的火花,但由于受到已形成 的不良行为习惯束缚,他们在转化过程经常出现反复,重犯的现象。 “问题学生”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不当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及不良社会风气,都与“问题”的出现有关。与其他学生相比,“问题学生”更需要老师,家长的细心呵护、理解尊重。如果教育工作者忽略对他们的个性化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的引导,就无异于 对这部分学生的放弃。这既不利于他们自身道德品质、个性、智力和

高中生考试焦虑成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高中生考试焦虑成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胡平新 一、问题的提出 1、考试焦虑心理影响学生的考场发挥。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在考试中能否正常发挥的因素主要有知识因素、考试焦虑因素,而教师和学生往往对考试焦虑因素往往缺少足够的重视。实际上,考试,尤其是带有竞争性的重大考试,不仅取决于学生在智育方面的准备程度,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更需要有考试心理技能方面的训练与准备。对学生来说,对考试的过度焦虑可导致心理紊乱,应试者的注意中心将转移到对基本情感的必要保护上来,而不是直接专注于考试内容。处于这样一种被动防卫的状态,学生就很难客观地面对考试情境。感觉的敏锐性下降,对知识的回忆途径受阻,注意力无法集中。 2、高中生存在考试焦虑心理。我们常常发现,面对同样的考试,有的学生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有的学生则紧张焦虑,烦躁不安,不知所措。有的平时成绩平平而考试时能爆出“冷门”,考出连老师也未曾预料到的好成绩;有的平时“拔尖”的学生则也常常考得“一蹋糊涂”,究其原因,后者是因为心理焦虑所导致。 3、对本校高中生的考试焦虑心理研究缺乏。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近来一直是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这方面的文章也比较丰富,如葵锦良《中学生自我心理调节》、马燕荣《中学生作弊心理及对策初探》、《浅议高中学生厌学心理形成及对策初探》等,但针对高中生考试焦虑心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少。我校高中学生的考试焦虑心理情况少人问津。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研究,非常必要。通过研究,寻求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活力和创造性、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考试焦虑:是指学生在考试时产生的焦虑和紧张、担心、忧虑的心理现象。是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映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成因:是指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这种心理障碍的原因。 解决方案:通过心理学手段和一定的途径探索预防和治疗学生的考试焦虑的方法,进而帮助学生们从困惑中摆脱出来。

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矫正对策(党占海)

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矫正对策 高台县解放街小学党占海 引言:研究和矫治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小学生不良行为是产生刑事犯罪的重要先兆,大量的刑事犯罪是由轻微的不良行为演变、转化而来的,及早矫治不良行为就能避免大量刑事犯罪的产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是缺乏有效的处臵方法,因而造成了很多悲剧性事件。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很容易发生各种不良行为,研究不良行为的矫正规律,可以让小学生自己或有关的人员(父母、教师、社会工作者等)了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运用正确的原理与方法及时发现和矫正不良行为,从而健康成长。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攻击行为,如打架、说脏话、说闲话、恶作剧等;有欺骗行为,如说谎、抄袭别人作业、偷窃、作弊等;有破坏行为,如乱扔垃圾、乱图乱画、故意损坏公物等;怠惰性行为,如迟到、早退、丢三拉四、不按时完成作业、劳动不认真等。有不良嗜好,如赌博、玩电子游戏等等。 小学生产生常见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的不利。在家庭,有些家长溺爱、孩子,使得他们养成蛮横无理、任性的习惯;有的家长采取粗暴、专制的手段教育子女,致使孩子为了逃避处罚而说谎,或以反抗报复的形式对待成人;还有的家长用歧视、虐待、忽视、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待孩子,使他们得不到温暖,因而四处浪荡。在学校,有些教师缺乏耐心,方法简单,对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不能因材施教,或工作时松时紧,失去教育信心,甚至歧视学生,使他们厌恶学习,甚至是逃学。在社会,由于儿童模仿能力强,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因而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容易感染他们,把他们引入歧途,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浅析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的成因及其对策

浅析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的成因及其对策 摘要焦虑、厌烦、失望、生气等不良学业情绪严重削弱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够、学习目标缺乏、学习方法不当、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是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倡导快乐学习可以减少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的产生。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对策 0引言 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包括快乐、期望、自豪、放松、生气、焦虑、害羞、失望、厌烦等,它不仅包括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良好的学业情绪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活动的开展,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反之,不良的学业情绪会阻碍认知资源的激活,抑制学习的能力。但是当代大学生学业情绪的状态不容乐观,厌烦、失望、焦虑、生气等不良学业情绪正在蔓延,本文试图探讨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的成因及其对策,以期为以后的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1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的具体表现 (1) 焦虑。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体验的情绪状态,多半是由于不能实现目标或不能避免某些威胁而引起的。大学生学习焦虑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学习目标模糊导致的焦虑。学习目标不明确,就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怎样学,然而人内心都有一个超我,都有向上、追求进步的愿望,因而当人处于茫然、浑浑噩噩的状态时,容易产生自责、焦虑的情绪体验。二是学习动机过强导致的焦虑。学习动机过强,坚持一些绝对化的信念,如“我一定

要……,我必须……”,而外界环境的某些因素是不受人主观控制的,因此潜意识就会担心自己犯错,担心自身的学习能力不能实现学习目标,这样的结果是使人长期处子紧张状态,导致焦虑。 (2) 厌烦。厌烦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对学习感到厌倦。厌烦分为三 种情况:一是学习内容的难度过高,认知资源、心理能量消耗过度,身心疲 倦,感到厌烦;二是学习内容的难度过低,学习缺乏挑战性和成就感,继而缺 少愉快感,产生厌烦情绪;三是对学习内容本身缺少兴趣,学习内容过于单 调、枯燥,学习形式机械、重复。厌烦会抑制大脑皮层相应部位的兴奋性,使 大部分认知资源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激活,从而削弱学习能力。 (3) 失望。大学生对学习的失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大学学习内 容和学习方式的失望。大学的学习跟想象中的学习有较大差别,一部分学生感 到难以适应,继而产生失落和失望情绪;二是对学习效益的失望。由于近几年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读书无用论”开始蔓延,学习的重要性在人们心中的地 位逐渐下降,对学习效益的失望严重削弱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生气。生气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生气主要是由于对 现实的不满和对自己的不满而引起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 展和提高,但是也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现实中的高校教育体系还需耍不断改进和完善,如高额的学费、严峻的就业形势、落后的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的教学内容。 2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的成因 (1) 对大学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学生认为寒窗苦读已经结束,进入大学,就意味着放松、好玩,没有必要再努力学习。再加上拜金主义思潮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对学习缺少兴趣,进而产生厌烦、失望等不良学业情绪。

1影响学习的因素一-----------------教学内容

1影响学习的因素一-----------------

一、影响学习的主要非智力因素 影响学习的主要非智力因素有需要、动机、态度、目标期望、归因、态度与价值观、自我效能感、习得性无力感等(如图5-3)。 图5-3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活动模型 图5-3显示出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规律。当环境中的内外刺激引发学习者的各种需要时,学习者会根据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对这些需要作出评判,确定哪些重要、哪些具有实现的可能、哪些符合自己追求的目标。当断定某种需要有价值、可以实现且符合自己追求的目标时,这种需要便转化为动机,推动学习行为发生;同时,学习者还会对学习行为的结果产生某种预期,产生目标期望。目标期望产生后,不仅能反过来促进需要向动机转化,而且指引行为的方向。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影响需要向动机转化的重要变量,而且还会对目标行为进行调节,使其不偏离目标价值。动机驱使行为,而目标则启动行为,行为最终的结果无非有两种可能:目标达成或没有达成。目标如果达成,行为成功,产生需要满足后的满足感。满足感产生后又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层次较高的需要满足后,兴奋性增强,原有的需要继续得到强化,行为持续进行;另一种是当层次较低的需要满足后,兴奋性消失,原有的需要弱化和新的需要出现,原有的行为停止或被新的行为所取代。同理,目标若没有达成,行为失败,出现挫折感。无论行为成功还是失败,学习者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对成功给予积极归因的产生自我效能感,对失败给予消极归因的产生习得性无力感;自我效能感使人对今后自己的行为产生积极的态度,习得性无力感则使人对自己今后的行为产生消极态度,不管是自我效能感还是习得性无力感,两者都会对自己今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上述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学生学习有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认真、紧张、主动、顽强、投入的心理状态。学生若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就会表

问题学生处理办法

从四个角度看问题学生分析处理 摘要:问题学生,每个学校都存在的一类学生,是每个老师头疼的烫手山芋。但它客观存在,不容小觑,从小处来看,它关系到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从大处来看,它关系到社会的未来,有些甚至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因此问题学生的分析成因、巧妙矫正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个角度分析问题学生问题。 关键词:问题学生学校教师家庭 据查阅,在“知网”中,主题为“学生”的论文有4214427 篇,说明现代人对学生研究深切,对学生这个群体关注度很高。但笔者关注到,大多数论文的研究方向是有关学生所写作品或话题的学术探究,较少论文关注到学生这个群体。据笔者统计,在“知网”中搜索“问题学生”关键词的论文数有37209篇,但几乎都是侧重各类“学生问题”这一话题的探讨。而真正关注到“问题学生”这一人群的相关论文只有23篇,可以看出这一话题讨论热度不高,学者对这一人群研究较少。因此,深究“问题学生”这一话题,有一定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问题学生概述 “问题学生”这个称呼我们并不陌生,在整个读书生涯时期,这个称呼不时在我们身边称呼与被称呼。对待问题学生,我们可以从自身、同学、家长以及学校四个视角定义这个名词。首先,在问题学生自己的眼中,他们和其他多数学生的本质是一样。他们认为,“我只是学不懂,学习不好,但是我对待朋友义气”、“我也想像学习好的学生一样,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赞许和肯定,只是基础太差了,己经跟不上大家的节奏了。”其次,在同学的眼中,虽然他们学习差,不听老师的话,拉帮结派等等。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的为人义气,爱护班级容不得别人对班级的不尊重,和他们做朋友也没有比学习优异学生不好到哪儿去,相反会更加轻松。”在家长看来,问题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务正业、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顶撞父母等等。在学校看来,问题学生是指学习差、爱旷课、早恋、惹是生非、扰乱课堂秩序等的学生。总之,尤其在班主任眼里,“问题学生”一般就是班级麻烦制造者,

当代中学生考试焦虑成因及其对策学习资料

当代中学生考试焦虑成因及其对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学生的竞争亦是如此,尤其是在面对升学的压力时表现得更为明显。我们常看到,有些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名落孙山,面临考试,有的学生头痛、失眠甚至晕场等。考试焦虑成了当代中学生常见的问题,它不但制约学生在考试中的正常发挥,使学生平时的努力学习付诸东流,还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了解了学生的考试焦虑现状,分析了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调适学生的考试心理并积极调适学生的考试焦虑情绪,对促进我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考试焦虑的内涵 对于考试焦虑的理解,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考试焦虑是处于无助或者紊乱的一种情绪,有的认为考试焦虑是一种习惯性、条件性的情绪反应,也有的认为考试焦虑是与注意、认知和评价相联系的紧张情绪状态。总之,考试焦虑是焦虑的一种特殊形式,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是在应试情境里激发,受个体认知和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而产生的心理反应状态。考试焦虑是当代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其主要特征是担心自己的形象和自我效能感降低,尤其是担心在他人心目中地位的降低,同时伴随认知阻塞和明显的身体或心理不适。考试焦虑其实有一个度,适度的焦虑是有利的,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张力,激活思维,增强学习动机,但本文所提到的考试焦虑是过度的。学生长期处于过度考试焦虑之中,会引起许多心理疾病,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路不清晰,情绪难以稳定,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杀、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也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如神经衰弱、失眠、头痛、心悸、盗汗等)。 二、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 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考试焦虑的心理问题,我认为,造成学生对考试过分焦虑主要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遗传素质和人格影响 现代遗传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的特点决定着神经系统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决定着大脑皮层分析与综合的特点,从而制约着个体心理活动的进行和发展。由于每个人受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而在神经类型的强弱上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对刺激产生的紧张程度有所区别。神经系统比较脆弱的人,对环境刺激极易产生紧张反应,而神经系统较强的人即便对较强的刺激,也只产生微弱的反应。人格是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一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人特点。有些高中生长期处于不良环境的阴影下,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高中阶段)已逐步形成了某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如“焦虑型人格”等。具有这种人格特点的人性格内向,害怕被取笑、嘲弄和羞辱,自感无能,对社交过分焦虑和担心,怕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 2.考试动机和自我期望 考试动机是考生应考的内部动力,但过强的动机会引起高度焦虑和紧张,从而影响考试时的状态。保持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但过度的考试焦虑则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考试期望是考生在动机的支配下,自我确定的考试结果的预期值或目标。高中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对当前生存的竞争、择业的竞争已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能感受到目前的学习成绩会直接影响到将来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机遇。但是这种自我意识有时候又尚不明确,容易对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业不良的成因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业不良的成因 及其教育转化措施的结题报告 执笔马明霞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学业不良的学生,这些学生主观上要求学习,思想品德上也没有问题,但是学习成绩却明显落后于同学。学业不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容易受挫,不能顺利进行学习,出现诸如学习动机低落,焦虑、紧张感强烈,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专注于学习以外的事等。教育实践表明,学业不良问题对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进步,导致学业不良,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其辍学;另一方面,它严重制约了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由于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各种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加上单亲家庭子女、弱势群体子女的增多和独生子女的自身弱点,各级各类学校的后进生人数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倾向。这一问题除了社会因素外,相当部分的学业不良学生的形成与他们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关系。素质教育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我们决不能丢下或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暂时的后进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才的机会。这是我们研究这一课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业不良可以说是学校教育中一个沉重而古老的话题,也是目前教育教学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学校教师,困扰着学生,也同样困扰着家长。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结果的产生?它有什么特征?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转化和预防,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二、概念界定 学业是指“学习的功课和作业”。学业不良学生是指智力正常,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教育等原因致使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学习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