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法套管针颈内静脉穿刺新方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法套管针颈内静脉穿刺新方法

摘要】作者提出了一种颈内静脉穿刺的新入路:用18号45mm套管针,取右

下颌角和锁骨内侧端之间,就在这两点的中点上,颈总动脉的外侧缘,向右腋窝

方向进入1.5-2.5cm。525例进行了这种穿刺方法,成功520例。其余5例成人由

于Marfan’s综合征等原因改换了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由于颈总动脉被规避在食指

下面,穿刺针进入得浅,穿刺的方向上没有重要组织,所以不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穿刺点处可有触痛。如违规操作可损伤颈总动脉出现血肿。

【关键词】颈内静脉穿刺术测量法套管针

颈内静脉穿刺临床上应用很多。作者通过复习解剖,找到了一种新的入路。由于选择穿刺点简单,穿刺方向上又无重要组织,并用套管针代替金属针使损伤减小。经过数百例的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供同行选用。

1 资料

525例,男276例,女249例。年龄 2/12 到72岁。因心血管病接受麻醉手术的

有516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98例,后天性心脏病275例,其他心血管疾病,

如心脏黏液瘤等43例。全部心脏手术病例中有82例小于3岁。其余9例为临床

其他疾病。

2 方法

仰卧,肩胛间垫高。头偏向左侧≥45°,使右侧颈部暴露。将手术床调成头低

脚高15到20度位置。开启深静脉穿刺包,消毒铺巾。

术者立于病人头顶侧。右手食指(A)放在下颌角;左手中、食指分开:中指(E)放在病人锁骨内侧末端。通过视距测量,将食指(M)放在A、E两点的中点,在胸锁乳突肌内缘,触摸颈总动脉。将动脉轻压于食指(M)下,指尖处就是穿刺点。

捏起皮肤,粗针于左食指尖洞开皮肤。右手持带盐水的5ml注射器,连接18号

套管针(1.2mm/18Go.d×45mm)。通过开皮处,以45度角进针,向下、外、前,朝向病人右腋窝快速进入约1.5-2.5cm深度。退出针芯,套管接上注射器,轻带

负压缓慢退管。使套管退入颈内静脉能抽到通畅回血。后续过程略。

六点说明:①粗针开皮可防止套管变毛糙,增加穿刺阻力。②规避动脉为免于

损伤。③颈内静脉应用的是穿透法。④要防止空气栓塞。⑤全麻病人,插管后

再穿刺。⑥严格无菌操作。

3 结果

3.1 525例病人,穿刺成功520例。5例改为锁骨下静脉,其中2例Marfan’s

综合征,波及颈总动脉也增粗,动脉搏动的范围广不易定位;1例右侧大的甲状

腺瘤,影响定位;1例违规操作致血肿;1例颈椎病,偏转不利。5例都是成

人。

3.2观察了8例做颈淋巴结清扫的病人,发现:①本方法的穿刺点离颈内静

脉最近;②在穿刺方向上没有重要组织。穿刺时动脉被规避在食指下,是在动脉的外侧穿刺,背离气管并远离胸膜顶,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在颈动、静脉的后侧方,穿刺深度浅,所以只要按本文的方法穿刺,损伤重要组织的机会几乎不存在。

3.3以往颈内静脉穿刺有前路、中路、后路三种方法。作者的方法与前、中、后路穿刺点是不同的。要补充说明的是,前路穿刺点约在甲状软骨的上缘。约占74%的颈总动脉在此水平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4 讨论

4.1本方法成功的关键是①定位要准确, 动脉要摸清。穿刺点就在动脉的边

缘上,也就是在左食指尖处。②穿刺针与皮肤角度约为45°,向下、外、前,对

向右腋窝方向穿刺。③穿刺深度1.5-2.5cm。④初学者穿刺失败,主要是动脉没

摸清,穿刺点偏外穿不到静脉或偏内伤及动脉所致。

4.2颈内静脉的体表投影就在下颌角和锁骨内侧端的连线上。随着头向左边

偏转,下颌角和颈内静脉随之一起移动,不影响定位和穿刺。

4.3本方法与前路穿刺点是不同的。前路穿刺约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在此

水平,颈总动脉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比率占74%[1],所以前路穿刺易伤及

颈动脉[2]。

4.4防治血肿。本方法如发生血肿,一般是没按操作要领进行穿刺。万一伤

及动脉(针管压力高,活塞自动后退),此时立即出针,同时用纱布压迫5分钟

可减轻血肿发生。

4.5下列疾病不宜用本方法右侧大的甲状腺瘤;Marfan’s综合征,扩张的颈

动脉覆盖静脉或使之移位,不但静脉难穿,更易致动脉损伤;颈椎病或老年人颈

部活动障碍者。

4.6穿刺困难的原因可能有①头左向偏转角度没有≥45°,或脖子短粗伴偏转

不利者。②房颤动脉不易摸清,加上经验缺乏。

5 结论

因穿刺时动脉被规避在食指下,在穿刺的深度内和穿刺的方向上没有重要组织;同时穿刺时背向动脉和气管,又远离胸膜,所以本方法不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是临床上又一个可供选择的入路。

参考文献

[1]丁嶙山.颈部.局部解剖学.第一版.北京医科大学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41-68.

[2]王廷杰.有创监测.心血管麻醉和体外循环.第一版.胡小琴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10-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