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文化的发展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驯鹿文化的发展变化

孔繁志

三百年前,今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的鄂温克猎民由外贝加尔湖附近的勒拿河流域牵着驯鹿,经过千山万水的长途跋涉,越过额尔古纳河,来到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过着原始游猎生活,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阶段。带来的驯鹿一直繁衍至今,成为中国唯一的驯鹿群.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把东西伯利亚的驯鹿带到了中国大地上,当时人口虽不足千人,但填补了中国近代无驯鹿的空白,使中国成为有驯鹿的国家,丰富了中国的物产。至今,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仍是我国驯鹿的惟一饲养者,敖鲁古雅乡是我国驯鹿的惟一产地,国家很早就把驯鹿列为二类保护动物。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到来不仅为中国的动物种群新增加了驯鹿品种,同时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百花园中,又绽放出一朵绚丽的奇葩--驯鹿文化。

一、中国驯鹿文化的创造者—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从古至今一直自称“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森林里的人们”),是我国鄂温克族的一部分,历史上以“使鹿部”著称于世。“使鹿部”是区别其他狩猎民族的重要特征,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是使用驯鹿进行狩猎的。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自古以来生活在森林里,迁到大兴安岭后,一直生活在森林中。经历了从游猎山林到定居奇乾,1965年从奇乾内迁到敖鲁古雅,2003年又从敖鲁古雅迁到根河市西郊,从未离开过大兴安岭的山林。森林是人类的母亲,森林养育了人类。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依靠大兴安岭森林天然物产为生,吃兽肉、穿兽皮,追随野兽,居无定所,游猎山林,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成为真正的猎民—鄂温克猎民,驯鹿成为他们游猎山林的交通工具

驯鹿,分布在地球的北半部,包括北纬48度以北的陆地和岛屿。全世界驯鹿总数接近500万只,分野生驯鹿和饲养驯鹿两种,野生和饲养驯鹿之比为35:65。鄂温克猎民把野生驯鹿称为“索格召”,把饲养驯鹿称为“奥仁”,俗名“四不象”。“四不象”,是因为驯鹿的造型十分古怪:它长着马一样的头,鹿一样的角,驴一样的身躯和牛一样的蹄子。驯鹿,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不论雄雌均生茸角,又叫“角鹿”。中国没有野生驯鹿,只有鄂温克猎民的饲养驯鹿。我们把鄂温克猎民饲养的驯鹿称为“中国驯鹿”,驯鹿文化自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古代,驯鹿是鄂温克猎民的主要猎取对象,是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那时,他们吃的是兽肉,穿的是兽皮,冬天住在用兽皮围起来的“撮罗子”里。驯鹿性情温顺,生来就有依附与人的特点,有时为了避开蚊虻的叮咬便走近猎民的篝火旁。因此,鄂温克猎民早期追随野生驯鹿,过着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同野生驯鹿结下了“不解之缘”。

鄂温克猎民饲养驯鹿的过程,据传说,古代祖先有8个猎民在山中打猎,捉住了6个野生驯鹿,放在栅栏内用苔藓喂养而成为饲养驯鹿。我国民族学家吕光天先生认为,距今1400年前鄂温克猎民用苔藓喂养成为饲养驯鹿。史禄国在《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一书中记载,在中国史籍中提到驯鹿饲养的年代是公元449年。近人蔡尚思考证所谓麟,就是驯鹿。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四不象”,就是驯鹿。孔子写〈春秋〉“绝笔于获麟”的故事,麟就是驯鹿。据说,北魏大臣李敞率众到嘎仙洞祭祖时,也是引来驯鹿驯鹿开道。由此可见2000多年前已有驯鹿的记载,而且是家养驯鹿。鄂温克猎民动物驯养的目的,在当时主要储存性的食用和兽皮的使用。只有在驯养达到驯化的程度,才能利用驯鹿驮运东西、挤鹿奶、乘骑代步。驯鹿由野生动物到饲养动物,结束了鄂温克猎民完全依靠自然的经济生活,在社会历史发展上前进了一大步。驯鹿从野生动物到饲养动物,也就出现了驯鹿文化的雏形。

驯鹿作为鄂温克猎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原始社会生活中自然是公有的财产。主要表

现在对驯鹿共同消费和生产生活中,饲养管理、饮乳、宰杀食用、毛皮应用、驮运物品、乘骑代步、宗教祭祀。经历了从氏族公社到小家庭的演变过程,鄂温克猎民“乌力楞”的出现并不标志着驯鹿成为家庭财产的私有。直到1957年进行社会历史调查时,鄂温克猎民的驯鹿已经成为小家庭私有了,只有票德尔这个“乌力楞”的驯鹿还是共有的。

驯鹿究竟什么时候开始私有?我们只有通过历史的事实分析得出结论,至少从1897年以后驯鹿成为鄂温克猎民小家庭的私有财产了。1892年9月,激流河和阿巴河流域鄂温克猎民的驯鹿都得了疥癣病,到了12月份驯鹿的毛全部掉光无法过冬,仅茂河一家驯鹿活了20多头外,其余全部冻死。失去驯鹿的鄂温克猎民狩猎生产遭到了很大困难,有的靠捕鱼生活,有的给“安达”打工,还有的打草,还有的做桦树皮用具和俄人换东西吃维持度日。五年后,猎区从满洲里一带迁来大批貂。当年,鄂温克猎民向俄人“安达”借来一冬的口粮进山打貂,挣了钱。固德林氏族的瓦西里•雅果夫到阿玛札尔河一带买了15头驯鹿;依那肯奇用犴皮和灰鼠皮到茂河一带换来了4头驯鹿;票德尔的父亲用猞猁皮和灰鼠皮换了5头驯鹿。这些驯鹿,都是小家庭单独去换回来的,自然驯鹿也就成为小家庭的私有财产。

从社会发展来分析,鄂温克猎民在狩猎生产中,把驯鹿饲养和狩猎生产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狩猎向驯鹿畜牧业过度的类型。

二、解放初期鄂温克猎民对400头驯鹿的饲养管理,仍然是沿用古老的原始的简单粗放的形式。表现为放时无人看管,任其自由觅食,用时将其找回,用后纵之。平时对驯鹿只喂点盐,只有在繁殖期加以管理。鄂温克猎民对使役驯鹿还要进行驯化,各户对使役的驯鹿数量不等,以够用为限,一般有10—20只。

新使役的驯鹿,是从三、四岁已去势的公鹿中选择体强健、膘情好、高大的进行驯化,时间多半在夏天。方法是:首先把驯鹿抓住,戴上笼头和用几根缰绳栓住,几昼夜不放,驯鹿体力消耗很大,饥渴难忍。这时猎民从河里采回鲜嫩绿色的水草,经常喂它,但数量不多,始终让它处于饥饿状态,大人、小孩经常在驯鹿身边活动,使它的畏惧心情逐渐减少。在不怕人的情况下,牵到河边饮水、抚摩、刷洗,练习乘骑、驮载,建立人鹿的亲和关系,熟练近距离的役使,逐渐增加重量,直到它所能承驮的重量,而且听话顺从为止,驯鹿和人形成伙伴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生物、动物必须相互依存,和谐共处,才能生态平衡。

驯鹿在头几次使用时需要特殊照顾,整个过程需要10天左右。这样,被驯化的驯鹿在鄂温克猎民的游猎中发挥它驮载、乘骑的交通工具作用。未被驯化的驯鹿自然会追随迁徙。驯鹿奶在鄂温克猎民的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饮料。驯鹿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鄂温克猎民男女老少都喜欢喝鲜奶、喝奶茶,尤其对新生儿的生命来说更是重要。

驯鹿从蹄到角浑身是宝,用途极广,内销外贸,驰名中外。它的皮毛可穿,即可制革又能做裘,柔软耐磨;肉可食,营养丰富;茸角为珍贵药材,价值很高;鹿鞭、鹿心血、鹿尾也都是名贵药材。

驯鹿是鄂温克猎民在狩猎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猎民牵着驯鹿出猎,驮运野营用品,生产工具,在饲养驯鹿和野生驯鹿刚刚脱离的初始阶段,还能引来它的伙伴;驯鹿是鄂温克猎民在游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是搬家、乘骑、衣食等物资资料;驯鹿的驯化史是和鄂温克猎民的进化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驯鹿文化在鄂温克猎民的生产、生活中日益显现出物质文化的特点。

三、驯鹿文化在鄂温克猎民精神领域占据着显著地位,表现在他们对驯鹿的语言、情感寄托、嫁妆、赠礼、宗教信仰诸方面。

鄂温克猎民对驯鹿是有深厚感情的,对各种毛色、年龄、公母甚至连鹿具都有专门用语。例如:把纯黑色的公驯鹿叫:“卡拉卡亲”,母驯鹿叫:“克奥母闹木太”;白色驯鹿叫:“加鲁克”;棕色的、灰色的、雪白的、花的、白黑的驯鹿等都有一个称谓。当年生的小驯鹿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