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脑保护治疗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最近的美国问卷调查发现,有30.9% 的急诊医师不采用亚低温 治疗方法。
• 国内对于亚低温治疗的了解较国外欠缺,认为亚低温治疗的循 证医学依据不足、方法繁琐、难以操作、担心不良反应,以及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不规范。
二、亚低温脑保护作用的机制
脑损伤的机制
CHEST 2014; 145(2):386–393
Arctic Sun体温控制仪
侵入性降温
1. 体腔降温 2. 静脉输液法 3. 体外循环法 4. 血管内导管降温 5. 食道降温
1. 体腔降温: 用冷却的无菌生理盐水灌入胸腔或腹腔进行灌洗降温。此法 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冰水直接接触心脏会发生心室颤 动或其它心律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常用于手术中的降温。
一、亚低温治疗概述
低温(hypothermia)疗法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
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轻度低温(mild hypothermia,33~35℃) •中度低温(moderate hypothermia,28~32℃) •深度低温(profound hypothermia,17~27℃) •超深度低温(ultra-profound hypothermia,2~16℃)
推荐亚低温治疗用于心脏骤停复苏的患者
Circulation 2010;122;S640-S656
低温治疗当前存在的问题
• 2006年美国1项针对急诊、心脏、ICU医师的调查,74%的医师 从未对PCAS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
• 2011年Kremens针对美国一个州ICU的调查,只有63%的医院 对PCAS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
降温准确快速、容易控制,可结合 血滤技术清除血液内有害物质。缺 点是需要复杂设备和准备,创伤大 、副作用多,不易在院前和大多数 急诊室使用。
4. 血管内导管降温: 采用介入方法将温度控制导管插入人体大血管内,直接对血 液进行降温、复温。特点是降温迅速可靠,中心温度迅速可 控地降低;降温稳定、精确;创伤较体外循环降温小,无皮 肤损伤,少或无冷颤;复温容易且可控,是目前较为理想的 控制降温的技术。
2. 静脉输液法: 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30分钟静脉输注4 ℃的晶体液30ml/ kg 能显著降低体核温度而不引起肺水肿,但不能准确地控制体温 变化,且输液量受心功能限制,使用上有一定的困难。
JAMA. 2014;311(1):45-52.
3. 体外循环法: 是利用体外循环机或ECMO进行降温,
亚低温脑保护作用的机制
1. 降低脑代谢。体温每降低1℃ ,脑代谢下降6%-10。 2. 抑制细胞凋亡。 3. 影响离子泵和抑制兴奋性神经毒性。 4. 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 5. 减轻氧化应激。 6. 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 7. 改善细胞内外酸中毒和细胞代谢。
亚低温脑保护作用的机制
8. 降低脑热潴留。受损脑区温度可能超过中心体温2~4℃。 9. 抗凝效应。 10. 影响血管活性物质分泌。 11. 改善脑对缺氧的耐受性。 12. 抑制癫痫发作。 13. 抑制扩散抑制样去极化。 14. 影响基因表达。
三、亚低温治疗的方法
1. 按照降温的方式分为: • 表面降温(非侵入性降温) • 侵入性降温。 2. 按照低温治疗的部位分为: • 全身性亚低温脑保护 • 局部性亚低温脑保护治疗
表面降温
1. 风扇 2. 擦浴 3. 冰袋/冰块 4. 冰帽,冰毯 5. 鼻咽蒸发制冷 6. 降温外套
冰毯降温——最常用的方法
低温治疗的发展历史
• 20 世纪 80年代:研究发现脑温下降2-3℃对缺血性脑损伤 也有保护作用,且无深低温所致的各种并发症
•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外率先开始使用30-35℃的低温治 疗脑缺血、脑缺氧和脑出血患者,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果
• 轻到中度低温(32-35℃)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且由于降温 程度不大、副作用明显减少,此后亚低温技术(轻度低温 治疗)在神经外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PPT下载后可任意修改编辑增删页面
亚低温脑保护治疗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友情提示
感谢您不吸烟
手机调成静音
欢迎随时提问
目录
1. 亚低温治疗概述 2. 亚低温脑保护作用的机制 3. 亚低温治疗的降温方法 4.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价值评价 5. 亚低温治疗的规范实施 6. 亚低温治疗的并发症与防治 7. 脑功能和预后的评估 8.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案例分享
Dr James Currie (late 1700s ) Scottish physician
温治疗伤寒,病死率 24.2%降至 7.1%.
低温治疗的发展历史
• 1938年Dr Temple Fay将转移性乳房癌患 者降温至32℃持续24h,能够缓解疼痛
Dr Temple Fay
The Neurohospitalist 2014, Vol. 4(3) 153-163
低温治疗的发展历史
• 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古埃及
• Hippocrates使用雪和冰对伤口止血
• 公元4-5世纪全身降温治疗破伤风
• 拿破仑的军医 Baron Larry 观察到把寒
冷环境中伤员置于室内烤火时死得更快
• 17世纪后期苏格拉医师James低温实 使用低
• 1987年Busto开创性地提出了亚低温( 32 - 35℃) • 治疗性低温(therapeutic hypothermia) • 目标性体温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CHEST 2014; 145(2):386–393 Crit Care Med 2011; 39:1113–1125
低温治疗的发展历史
• 20 世纪40 年代:最早将低温应用于临床是治疗颅脑损伤 • 20 世纪 50 年代:应用于心血管外科手术。 • 紧接着被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处理,均取得良好
的脑保护作用。 • 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体温低于28℃时常诱发心律失常、
凝血机制障碍、血压下降、免疫抑制等并发症,有些甚至 抵消了它带来的益处。
• 国内对于亚低温治疗的了解较国外欠缺,认为亚低温治疗的循 证医学依据不足、方法繁琐、难以操作、担心不良反应,以及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不规范。
二、亚低温脑保护作用的机制
脑损伤的机制
CHEST 2014; 145(2):386–393
Arctic Sun体温控制仪
侵入性降温
1. 体腔降温 2. 静脉输液法 3. 体外循环法 4. 血管内导管降温 5. 食道降温
1. 体腔降温: 用冷却的无菌生理盐水灌入胸腔或腹腔进行灌洗降温。此法 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冰水直接接触心脏会发生心室颤 动或其它心律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常用于手术中的降温。
一、亚低温治疗概述
低温(hypothermia)疗法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
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轻度低温(mild hypothermia,33~35℃) •中度低温(moderate hypothermia,28~32℃) •深度低温(profound hypothermia,17~27℃) •超深度低温(ultra-profound hypothermia,2~16℃)
推荐亚低温治疗用于心脏骤停复苏的患者
Circulation 2010;122;S640-S656
低温治疗当前存在的问题
• 2006年美国1项针对急诊、心脏、ICU医师的调查,74%的医师 从未对PCAS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
• 2011年Kremens针对美国一个州ICU的调查,只有63%的医院 对PCAS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
降温准确快速、容易控制,可结合 血滤技术清除血液内有害物质。缺 点是需要复杂设备和准备,创伤大 、副作用多,不易在院前和大多数 急诊室使用。
4. 血管内导管降温: 采用介入方法将温度控制导管插入人体大血管内,直接对血 液进行降温、复温。特点是降温迅速可靠,中心温度迅速可 控地降低;降温稳定、精确;创伤较体外循环降温小,无皮 肤损伤,少或无冷颤;复温容易且可控,是目前较为理想的 控制降温的技术。
2. 静脉输液法: 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30分钟静脉输注4 ℃的晶体液30ml/ kg 能显著降低体核温度而不引起肺水肿,但不能准确地控制体温 变化,且输液量受心功能限制,使用上有一定的困难。
JAMA. 2014;311(1):45-52.
3. 体外循环法: 是利用体外循环机或ECMO进行降温,
亚低温脑保护作用的机制
1. 降低脑代谢。体温每降低1℃ ,脑代谢下降6%-10。 2. 抑制细胞凋亡。 3. 影响离子泵和抑制兴奋性神经毒性。 4. 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 5. 减轻氧化应激。 6. 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 7. 改善细胞内外酸中毒和细胞代谢。
亚低温脑保护作用的机制
8. 降低脑热潴留。受损脑区温度可能超过中心体温2~4℃。 9. 抗凝效应。 10. 影响血管活性物质分泌。 11. 改善脑对缺氧的耐受性。 12. 抑制癫痫发作。 13. 抑制扩散抑制样去极化。 14. 影响基因表达。
三、亚低温治疗的方法
1. 按照降温的方式分为: • 表面降温(非侵入性降温) • 侵入性降温。 2. 按照低温治疗的部位分为: • 全身性亚低温脑保护 • 局部性亚低温脑保护治疗
表面降温
1. 风扇 2. 擦浴 3. 冰袋/冰块 4. 冰帽,冰毯 5. 鼻咽蒸发制冷 6. 降温外套
冰毯降温——最常用的方法
低温治疗的发展历史
• 20 世纪 80年代:研究发现脑温下降2-3℃对缺血性脑损伤 也有保护作用,且无深低温所致的各种并发症
•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外率先开始使用30-35℃的低温治 疗脑缺血、脑缺氧和脑出血患者,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果
• 轻到中度低温(32-35℃)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且由于降温 程度不大、副作用明显减少,此后亚低温技术(轻度低温 治疗)在神经外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PPT下载后可任意修改编辑增删页面
亚低温脑保护治疗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友情提示
感谢您不吸烟
手机调成静音
欢迎随时提问
目录
1. 亚低温治疗概述 2. 亚低温脑保护作用的机制 3. 亚低温治疗的降温方法 4.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价值评价 5. 亚低温治疗的规范实施 6. 亚低温治疗的并发症与防治 7. 脑功能和预后的评估 8.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案例分享
Dr James Currie (late 1700s ) Scottish physician
温治疗伤寒,病死率 24.2%降至 7.1%.
低温治疗的发展历史
• 1938年Dr Temple Fay将转移性乳房癌患 者降温至32℃持续24h,能够缓解疼痛
Dr Temple Fay
The Neurohospitalist 2014, Vol. 4(3) 153-163
低温治疗的发展历史
• 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古埃及
• Hippocrates使用雪和冰对伤口止血
• 公元4-5世纪全身降温治疗破伤风
• 拿破仑的军医 Baron Larry 观察到把寒
冷环境中伤员置于室内烤火时死得更快
• 17世纪后期苏格拉医师James低温实 使用低
• 1987年Busto开创性地提出了亚低温( 32 - 35℃) • 治疗性低温(therapeutic hypothermia) • 目标性体温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CHEST 2014; 145(2):386–393 Crit Care Med 2011; 39:1113–1125
低温治疗的发展历史
• 20 世纪40 年代:最早将低温应用于临床是治疗颅脑损伤 • 20 世纪 50 年代:应用于心血管外科手术。 • 紧接着被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处理,均取得良好
的脑保护作用。 • 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体温低于28℃时常诱发心律失常、
凝血机制障碍、血压下降、免疫抑制等并发症,有些甚至 抵消了它带来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