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冬眠治疗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ppt课件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9cb919910ef12d2bf9e703.png)
完整版ppt课件
27
• 6、体位护理: 冬眠合剂中的氯丙嗪和杜冷丁具 有扩张血管降血压作用,因此亚低温治疗中的病 人最好平卧位,不能使病人突然坐起、激烈翻动 或搬动,否则易出现循环不稳、体位性低血压。
• 7、复温护理:复温应在ICP降至正常后在维持24 小时后开始。复温速度每小时不超过0.1℃。若快 速复温,因脑温上升可致急性脑肿胀。温度在 35℃-36℃时需稳定2-3日,只有当冰毯水温在 25℃以上,并能控制脑温时再去除冰毯,而后逐 渐减少麻醉剂和肌松剂。
•
完整版ppt课件
25
• 4、体温护理(监测) 体温监测是亚低温治疗中 的一个重点项目。亚低温治疗是否有效,有否并
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体温的控制情况密
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应保持病人的肛温在34~ 35℃之间,头部重点降温的病人可维持鼻腔温度 在33~34℃。若病人的体温超过36℃,亚低温 治疗的效果较差,若低于33℃,易出现呼吸、循 环功能异常,体温低于28℃易出现室颤。对于体 温过低的病人,应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的量,必要
11
复温时间及方法
• 自然复温,先停用冰帽、降温毯等物理降 温措施,将病人置于室温中缓慢复温。
• 复温过程仍需应用肌松剂及镇静剂,以防 肌颤导致颅内压增高。
• 以平均4小时升高1℃的速度,在12小时 以上使其体温恢复至37~38℃为宜。
完整版ppt课件
12
完整版ppt课件
13
分类
亚低温治疗越早,降温速度越快,其治疗效 果越好。
降温
药物降温
物理降温
1 体表 降温
2 体腔 降温
• 一般通过服用各种退热药物来控制体 温,常用药物有乙酰氨基酚、阿司匹 林、冬眠灵等。
冬眠低温治疗护理课堂PPT
![冬眠低温治疗护理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1afed6f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7.png)
8
•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 给予床边24h连 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并同 时记录患者神志、瞳孔、颅内压,严格交接班。
• 体温的监测 24h持续监测肛温并认真记录。使 温度控制在33~35℃,观察患者在接受亚低温 治疗和复温过程中是否发生寒战,若病患发生 寒战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复温过程 控制温度以0.1℃/h速度提高。
9
• 循环系统的监护 低温可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 降及各种心律失常。因此,须进行24h动态监护 并监测患者的心率及血压的变化,以保证重要 器官的血供。对70岁以上患者和有心血管病史 者,应慎用并重点监护、严格控制降温速度, 体温不低于33℃。定时监测电解质的变化,在 降温过程中,易引起低血钾,复温时易引起高 血钾。
6
冬眠低温疗法的原则
• 临床证明低温疗法对心肺复苏后的脑苏醒、中 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 复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对于低温治疗指 征的病人,应尽早、尽快实施低温治疗,使病 人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 各重要器官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冬眠过 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低温治疗持续时 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病人 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 症越多。
3
适应症
• 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 • 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 • 中枢性高热 • 颅内压增高,伴有躁动和抽搐 • 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 • 神经外科手术
4
禁忌症
• 诊断不明的疾病 • 脑血栓形成 • 房室传导阻滞 • 全身衰竭、休克、严重失水、失血 • 年老及幼儿
5
冬眠低温疗法的实施
• 遵医嘱给予冬眠合剂(杜冷丁100mg 氯丙嗪 50mg 异丙嗪50mg)肌肉注射或者微量泵泵入 ,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 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呼吸 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 用亚低温治疗仪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 物理降温,降温速度以每小时1℃为宜,把病人 的体温控制在肛温33~35℃(腋温31~33℃) ,体温过低易诱发心律失常,低血压,凝血障 碍等并发症,体温过高,高于35℃则治疗效果 不佳。亚低温维持时间最短24h,最长5~7d, 复温采用自然复温法,如有自然复温困难者可 以使用控温毯调节至36~37℃帮助复温。
•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 给予床边24h连 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并同 时记录患者神志、瞳孔、颅内压,严格交接班。
• 体温的监测 24h持续监测肛温并认真记录。使 温度控制在33~35℃,观察患者在接受亚低温 治疗和复温过程中是否发生寒战,若病患发生 寒战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复温过程 控制温度以0.1℃/h速度提高。
9
• 循环系统的监护 低温可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 降及各种心律失常。因此,须进行24h动态监护 并监测患者的心率及血压的变化,以保证重要 器官的血供。对70岁以上患者和有心血管病史 者,应慎用并重点监护、严格控制降温速度, 体温不低于33℃。定时监测电解质的变化,在 降温过程中,易引起低血钾,复温时易引起高 血钾。
6
冬眠低温疗法的原则
• 临床证明低温疗法对心肺复苏后的脑苏醒、中 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 复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对于低温治疗指 征的病人,应尽早、尽快实施低温治疗,使病 人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 各重要器官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冬眠过 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低温治疗持续时 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病人 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 症越多。
3
适应症
• 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 • 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 • 中枢性高热 • 颅内压增高,伴有躁动和抽搐 • 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 • 神经外科手术
4
禁忌症
• 诊断不明的疾病 • 脑血栓形成 • 房室传导阻滞 • 全身衰竭、休克、严重失水、失血 • 年老及幼儿
5
冬眠低温疗法的实施
• 遵医嘱给予冬眠合剂(杜冷丁100mg 氯丙嗪 50mg 异丙嗪50mg)肌肉注射或者微量泵泵入 ,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 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呼吸 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 用亚低温治疗仪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 物理降温,降温速度以每小时1℃为宜,把病人 的体温控制在肛温33~35℃(腋温31~33℃) ,体温过低易诱发心律失常,低血压,凝血障 碍等并发症,体温过高,高于35℃则治疗效果 不佳。亚低温维持时间最短24h,最长5~7d, 复温采用自然复温法,如有自然复温困难者可 以使用控温毯调节至36~37℃帮助复温。
亚低温治疗护理ppt课件-亚低温治疗ppt课件
![亚低温治疗护理ppt课件-亚低温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6718a44783e0912a2162a7d.png)
亚低温治疗护理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 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 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 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 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 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 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 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 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 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
亚低温技术按其原理分: 药物降温:冬眠合剂 物理降温:根据其途径不同可分为:体表降温,体腔降温 和血液降温三类。
冬眠合剂 :
Ⅰ号方:氯丙嗪(冬眠灵)50mg,哌替啶(杜冷丁)100mg,异丙嗪(非那根)5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 理盐水中静脉滴注。适用于高热、烦躁的病人,呼吸衰竭者慎用。 Ⅱ号方:哌替啶(度冷丁)100mg,异丙嗪(非那根)50mg,氢化麦角碱(海德嗪)0.3~0.9mg 。加入5%葡萄 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适用于心动过速的病人。 Ⅲ号方:哌替啶(度冷丁)100mg,异丙嗪(非那根)50mg,乙酰丙嗪2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 静脉滴注。适应症同Ⅰ号方。 Ⅳ号方:异丙嗪(非那根)50mg,氢化麦角碱(海德嗪)0.3~0.9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 注。适用于有呼吸衰竭的病人。 Ⅴ号方:氯丙嗪(冬眠灵)50mg,异丙嗪(非那根)50mg,普鲁卡因50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 静脉滴注。适用于少尿患者,对于有心率慢及心律紊乱者慎用。 通用方:氯丙嗪(冬眠灵)
保持导尿管通畅,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定时更换引流袋,尿道口每日消毒2次,并 记录24小时尿量及颜色,必要时记24小时尿 量,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由于低温血小板可粘附聚集成团, 且外周血小板进入脾脏,肝脏增多,使 血小板减少,同时低温条件下凝血因子 的酶活性降低和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差, 容易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进行亚低温中 必须定期监测凝血四项,同时注意观察 皮肤及粘膜有无出血等。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 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 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 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 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 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 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 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 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 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
亚低温技术按其原理分: 药物降温:冬眠合剂 物理降温:根据其途径不同可分为:体表降温,体腔降温 和血液降温三类。
冬眠合剂 :
Ⅰ号方:氯丙嗪(冬眠灵)50mg,哌替啶(杜冷丁)100mg,异丙嗪(非那根)5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 理盐水中静脉滴注。适用于高热、烦躁的病人,呼吸衰竭者慎用。 Ⅱ号方:哌替啶(度冷丁)100mg,异丙嗪(非那根)50mg,氢化麦角碱(海德嗪)0.3~0.9mg 。加入5%葡萄 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适用于心动过速的病人。 Ⅲ号方:哌替啶(度冷丁)100mg,异丙嗪(非那根)50mg,乙酰丙嗪2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 静脉滴注。适应症同Ⅰ号方。 Ⅳ号方:异丙嗪(非那根)50mg,氢化麦角碱(海德嗪)0.3~0.9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 注。适用于有呼吸衰竭的病人。 Ⅴ号方:氯丙嗪(冬眠灵)50mg,异丙嗪(非那根)50mg,普鲁卡因50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 静脉滴注。适用于少尿患者,对于有心率慢及心律紊乱者慎用。 通用方:氯丙嗪(冬眠灵)
保持导尿管通畅,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定时更换引流袋,尿道口每日消毒2次,并 记录24小时尿量及颜色,必要时记24小时尿 量,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由于低温血小板可粘附聚集成团, 且外周血小板进入脾脏,肝脏增多,使 血小板减少,同时低温条件下凝血因子 的酶活性降低和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差, 容易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进行亚低温中 必须定期监测凝血四项,同时注意观察 皮肤及粘膜有无出血等。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PPT课件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7a8b496529647d26285231.png)
BACK
神经系统观察
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 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 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 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BACK
呼吸监测及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 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 慢,但节律整齐。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 不等,且胸廓呼吸动度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 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此应立即 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 滴入或行机械通气 BACK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祝杰
亚低温治疗的概念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 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 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 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 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 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 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 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 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环境要求 神经系统观察 呼吸监测及护理 人工气道护理 循环监测
体温护理(监测) 物理降温的实施 体位护理 复温护理 基础护理
环境要求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 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 0~25 ℃之间, 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 定。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 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体位护理
眠合剂中的氯丙嗪和杜冷丁具有扩张血 管降血压作用,因此亚低温治疗中的病 人最好平卧位,不能使病人突然坐起、 激烈翻动或搬动,否则易出现循环不稳、 体位性低血压 BACK
神经系统观察
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 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 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 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BACK
呼吸监测及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 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 慢,但节律整齐。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 不等,且胸廓呼吸动度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 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此应立即 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 滴入或行机械通气 BACK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祝杰
亚低温治疗的概念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 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 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 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 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 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 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 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 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环境要求 神经系统观察 呼吸监测及护理 人工气道护理 循环监测
体温护理(监测) 物理降温的实施 体位护理 复温护理 基础护理
环境要求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 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 0~25 ℃之间, 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 定。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 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体位护理
眠合剂中的氯丙嗪和杜冷丁具有扩张血 管降血压作用,因此亚低温治疗中的病 人最好平卧位,不能使病人突然坐起、 激烈翻动或搬动,否则易出现循环不稳、 体位性低血压 BACK
亚低温治疗课件
![亚低温治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8697ac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3.png)
亚低温治疗课件
演讲人
01.
亚低温治疗的原理
02.
03.
目录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
亚低温治疗的效果
1
亚低温治疗的原理
亚低温的定义
亚低温:指将人体体温降低到正常体温以下,但不低于32℃的治疗方法
适应症:适用于脑损伤、脑缺血、脑水肿等疾病
原理:通过降低体温,减少脑细胞的代谢活动,降低脑损伤程度
治疗方法: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方式,将体温降低到目标温度
02
神经损伤:如脊髓损伤、脑神经损伤等
03
创伤性脑损伤:如交通事故、坠落等导致的脑损伤
04
2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
亚低温治疗的设备
3
2
4
1
亚低温治疗仪:用于控制和调节亚低温治疗环境的设备
亚低温治疗监测设备:用于监测患者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如体温、心率、血压等
亚低温治疗床:用于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的床
亚低温治疗毯:用于覆盖患者身体的毯子,具有保温和调节温度的功能
亚低温治疗的操作流程
准备设备:亚低温治疗仪、温度计、监护仪等
确定目标温度: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设定合适的目标温度
实施亚低温治疗:将患者置于亚低温治疗仪中,调整温度至目标温度
监测体温:使用温度计和监护仪监测患者体温,确保体温保持在目标温度范围内
防止感染:保持治疗环境清洁,避免感染
3
亚低温治疗的效果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
脑损伤:降低脑损伤程度,改善预后
01
心脏骤停: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02
脑卒中:减轻脑损伤,改善预后
03
创伤性脑损伤: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04
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评价
演讲人
01.
亚低温治疗的原理
02.
03.
目录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
亚低温治疗的效果
1
亚低温治疗的原理
亚低温的定义
亚低温:指将人体体温降低到正常体温以下,但不低于32℃的治疗方法
适应症:适用于脑损伤、脑缺血、脑水肿等疾病
原理:通过降低体温,减少脑细胞的代谢活动,降低脑损伤程度
治疗方法: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方式,将体温降低到目标温度
02
神经损伤:如脊髓损伤、脑神经损伤等
03
创伤性脑损伤:如交通事故、坠落等导致的脑损伤
04
2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
亚低温治疗的设备
3
2
4
1
亚低温治疗仪:用于控制和调节亚低温治疗环境的设备
亚低温治疗监测设备:用于监测患者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如体温、心率、血压等
亚低温治疗床:用于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的床
亚低温治疗毯:用于覆盖患者身体的毯子,具有保温和调节温度的功能
亚低温治疗的操作流程
准备设备:亚低温治疗仪、温度计、监护仪等
确定目标温度: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设定合适的目标温度
实施亚低温治疗:将患者置于亚低温治疗仪中,调整温度至目标温度
监测体温:使用温度计和监护仪监测患者体温,确保体温保持在目标温度范围内
防止感染:保持治疗环境清洁,避免感染
3
亚低温治疗的效果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
脑损伤:降低脑损伤程度,改善预后
01
心脏骤停: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02
脑卒中:减轻脑损伤,改善预后
03
创伤性脑损伤: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04
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评价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课件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59733f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6.png)
开展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
建立合作:与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亚低温治疗 及护理的发展。
加强研究:加强对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研究,提高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THANK YOU
汇报人:PPT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注意事项
保持体温稳定:避免体温过低或过高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 防止并发症:注意预防感染、血栓等并发症 保持环境舒适: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噪音和光线刺激 心理支持:给予患者及家属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定期评估:定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方法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常用方法
亚低温治疗:通 过降低体温,减 少脑细胞损伤, 保护大脑功能
物理降温:使用 冰袋、冰帽等物 理降温设备,降 低体温
药物降温:使用 药物如氯丙嗪、 异丙嗪等,降低 体温
护理方法:保持呼 吸道通畅,防止感 染,监测体温和生 命体征,提供营养 支持等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具体操作步骤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PPT课件大 纲
汇报人:PPT
单击输入目录标题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概述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方法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效果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实践案例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发展前景
添加章节标题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概述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定义
亚低温治疗:通过降低 体温,使身体进入一种 类似冬眠的状态,以减 轻脑损伤、心脏骤停等 严重疾病的影响。
护理措施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效果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对患者的益处
降低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脑损伤,减少脑细胞死亡 改善神经功能: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并发症:亚低温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提高治疗效果:亚低温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建立合作:与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亚低温治疗 及护理的发展。
加强研究:加强对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研究,提高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THANK YOU
汇报人:PPT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注意事项
保持体温稳定:避免体温过低或过高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 防止并发症:注意预防感染、血栓等并发症 保持环境舒适: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噪音和光线刺激 心理支持:给予患者及家属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定期评估:定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方法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常用方法
亚低温治疗:通 过降低体温,减 少脑细胞损伤, 保护大脑功能
物理降温:使用 冰袋、冰帽等物 理降温设备,降 低体温
药物降温:使用 药物如氯丙嗪、 异丙嗪等,降低 体温
护理方法:保持呼 吸道通畅,防止感 染,监测体温和生 命体征,提供营养 支持等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具体操作步骤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PPT课件大 纲
汇报人:PPT
单击输入目录标题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概述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方法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效果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实践案例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发展前景
添加章节标题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概述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定义
亚低温治疗:通过降低 体温,使身体进入一种 类似冬眠的状态,以减 轻脑损伤、心脏骤停等 严重疾病的影响。
护理措施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的效果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对患者的益处
降低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脑损伤,减少脑细胞死亡 改善神经功能: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并发症:亚低温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提高治疗效果:亚低温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亚低温治疗技术PPT课件
![亚低温治疗技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43a9f97960590c69ec37644.png)
COMPANY LOGO
循环系统
24 h动态心电监护,密切观察ECG、血压、脉搏、 四肢肢端循环情况及电解质变化,保持水、电解质及 酸碱平衡。 正常情况下,患者应面色红润,四肢温暖,血压正常, 脉搏稍慢但节律整齐,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肢端 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提示微循环障碍,说明 冬眠过深或体温过低,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和亚体温 治疗仪,给予保暖,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必 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复温时由于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少,易导致低血容量 性休克,因此复温速度要慢,一旦发生血压下降,应 及时补充血容量
COMPANY LOGO
物理降温
病人进入冬眠镇静状态时,开始给予物理降温。 将体温传感器插好,将毯、帽接口按标记方向接好 (出入水接口有方向标志),在冰毯上铺层薄垫。 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前先用体温表测温一次,然后将体 温传感器置于鼻腔(深度:鼻尖至耳垂距离)用胶布 固定,开机使用。主机即可显示体温,与先前所测体 温表体温进行对比。 亚低温常使用体表降温法,应用半导体降温毯,降温 速度控制在2~4h降低10C.通常在4~12h,将肛温 或脑温降至32~350C(降温毯禁与皮肤直接接触, 引起冻伤)
神经系统 注意颅内压的检测,复温过快发生肌颤
可引起颅内压增高。严密观察意识、瞳 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
和激素治疗
COMPANY LOGO
呼吸系统
进行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由于冬眠合剂的使用,中枢 神经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较缓慢,但节律整 齐。 若呼吸频率太快或快慢不等,或呼吸变浅,出现点头 样呼吸,应考虑中枢过度抑制,立即停用冬眠合剂, 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滴,或行机械通气。 要严密检测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及有无口唇、指甲 发绀等缺氧表现,同时心电监护生命体征,保持血氧 饱和度在95%以上,使用人工气道的患者,应加强 气道的管理,湿化气道,稀释痰液,及时吸痰,保持 气道通畅
《亚低温冬眠治疗》课件
![《亚低温冬眠治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45f6d5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6.png)
远程管理
降低医疗成本
借助先进的医疗信息技术,实现亚低温冬 眠治疗的远程管理和监控,方便患者接受 治疗。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亚低温冬眠治疗 的成本有望降低,使其在更多地区得到广 泛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02
亚低温冬眠治疗的应用领 域
神经系统疾病
脑缺血
亚低温冬眠治疗可以降低脑代谢率,减少脑组织氧耗,减轻脑水肿,缩小梗死 面积,促进脑功能恢复。
脑外伤
通过降低体温,减轻脑组织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神经元死亡,促进 神经功能恢复。
内科疾病
心力衰竭
亚低温冬眠治疗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功能。
高热惊厥
降低体温可以缓解惊厥症状,减轻患儿的痛苦和家长的心理负担。
03
亚低温冬眠治疗的方法与 技术
亚低温治疗方法
亚低温治疗方法是指通过降低体温来 减轻脑部损伤的治疗方法,通常用于 治疗脑缺血、脑外伤等神经系统疾病 。
亚低温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药物、物理 等方法实现,如使用镇静剂、肌松剂 等药物,或使用冰袋、冰帽等物理方 法。
《亚低温冬眠治疗》 ppt课件
xx年xx月xx日
• 亚低温冬眠治疗概述 • 亚低温冬眠治疗的应用领域 • 亚低温冬眠治疗的方法与技术 • 亚低温冬眠治疗的临床研究与案
例分析
目录
• 亚低温冬眠治疗的注意事项与风 险控制
• 亚低温冬眠治疗的研究与实践展 望
目录
01
亚低温冬眠治疗概述
定义与原理
定义
维持时间是亚低温治疗技术要点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需要确保患者在治疗期间能 够维持足够的低温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04
亚低温冬眠治疗的临床研 究与案例分析
科内学习亚低温治疗的护理(ppt)
![科内学习亚低温治疗的护理(ppt)](https://img.taocdn.com/s3/m/92e230ffed630b1c59eeb5de.png)
➢ 优点:简单易行。 ➢ 缺点:时间长,不均匀、 难控制,易反跳。
亚低温治疗仪
主机
制冷系统,温度控制系统 和水循环控制系统
外设附件
水毯,连接管,体 温传感器
工作原理
➢ 压缩机或者半导体提供冷源将水箱内水制冷。 ➢ 由温度控制系统控制临床需要的水温,再通过
水循环系统输出到水毯内循环。 ➢ 水毯与患者身体接触,利用温差控制患者的体
➢ 脑损伤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出现脑水肿。 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毒性水肿。
➢ 低温治疗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细胞外蛋 白酶表达来减少对血脑屏障的破坏,减少脑血流 ,保持脑血管反应性,减少脑容量,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三、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伤
➢ 颅脑损伤后脑缺血缺氧导致细胞膜破坏,产生 有害的组织因子和细胞因子,加重脑缺血、脑 水肿。
➢ 2. The Hypothermia after Cardiac Arrest Study Group: Mild hypothermia to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outcome after cardiac arrest. N Engl J Med 2002; 346:549–556
概念-发展史
➢ 20世纪90年代,发现轻中度低温对脑组织 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亚低温:28-35℃为亚低温.目前公认的最 佳降温范围为脑温:32-33℃
脑保护--在发生脑损害前采取的保护性方法
在缺血瀑布启动前超早期针对自由基损伤、细 胞内钙离子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代 谢性细胞酸中毒和磷脂代谢障碍等进行联合治 疗。可采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镁离子、抗兴 奋性氨基酸递质、自由基清除剂(过氧化物歧 化酶、维生素E和C、甘露醇、激素如21-氨基 类固醇、巴比妥类等)和亚低温治疗。Fra bibliotek缺血瀑布
亚低温治疗仪
主机
制冷系统,温度控制系统 和水循环控制系统
外设附件
水毯,连接管,体 温传感器
工作原理
➢ 压缩机或者半导体提供冷源将水箱内水制冷。 ➢ 由温度控制系统控制临床需要的水温,再通过
水循环系统输出到水毯内循环。 ➢ 水毯与患者身体接触,利用温差控制患者的体
➢ 脑损伤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出现脑水肿。 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毒性水肿。
➢ 低温治疗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细胞外蛋 白酶表达来减少对血脑屏障的破坏,减少脑血流 ,保持脑血管反应性,减少脑容量,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三、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伤
➢ 颅脑损伤后脑缺血缺氧导致细胞膜破坏,产生 有害的组织因子和细胞因子,加重脑缺血、脑 水肿。
➢ 2. The Hypothermia after Cardiac Arrest Study Group: Mild hypothermia to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outcome after cardiac arrest. N Engl J Med 2002; 346:549–556
概念-发展史
➢ 20世纪90年代,发现轻中度低温对脑组织 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亚低温:28-35℃为亚低温.目前公认的最 佳降温范围为脑温:32-33℃
脑保护--在发生脑损害前采取的保护性方法
在缺血瀑布启动前超早期针对自由基损伤、细 胞内钙离子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代 谢性细胞酸中毒和磷脂代谢障碍等进行联合治 疗。可采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镁离子、抗兴 奋性氨基酸递质、自由基清除剂(过氧化物歧 化酶、维生素E和C、甘露醇、激素如21-氨基 类固醇、巴比妥类等)和亚低温治疗。Fra bibliotek缺血瀑布
亚低温治疗护理课件
![亚低温治疗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b8c05a1a37f111f0855bbd.png)
v 优点:常用于手术中的降温。 v 缺点:易发生心室颤动或其它心律紊
乱等严重并发症。
亚低温治疗护理
v 3.血液降温: v ①静脉输液法:30 分钟静脉输注4 ℃的
类晶体30ml/ kg v ②体外循环法:经体外循环机中变温器
或体外膜肺ECMO进行降温 v ③血管内热交换法:将闭合的冷盐水循
环管道插入静脉系统内进行降温
亚低温治疗护理
复温
v 过早复温有害,推荐缓慢地复温, 防止出 现反弹性高温加重脑损害。当停止使用 降温措施后, 机体常能缓慢自然复温。当 体温升至36 ℃时可适当应用些降温措施 来保持这一温度, 以防止复温后反应性高 热。注意补充液体,防止复温后低血压 的温治疗护理
亚低温治疗护理
亚低温治疗护理
亚低温治疗
v 亚低温治疗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具 体方法为降温毯+肌松冬眠合剂+呼吸机 辅助呼吸,为目前国内外临床最常用的降 温方法。
+
+
亚低温治疗护理
v 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 静药,让患者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并配合物 理降温,使患者的体温保持在32℃ ~34 ℃范围内。
亚低温治疗护理
1 体表降温
物
理 降
2 体腔降温
温
3 血液降温
亚低温治疗护理
分类
亚低温治疗仪 亚低温治疗仪
主机 制冷系统, 温度控制系统和水循环
控制系统
外设附件 水毯,连接管,体
温传感器
亚低温治疗护理
亚低温治疗仪
v 工作原理: v 压缩机或者半导体提供冷源将水箱内
水制冷,由温度控制系统控制临床需 要的水温,再通过水循环系统输出到 水毯内循环,水毯与患者身体接触, 利用温差控制患者的体温,营造亚低 温的环境。
乱等严重并发症。
亚低温治疗护理
v 3.血液降温: v ①静脉输液法:30 分钟静脉输注4 ℃的
类晶体30ml/ kg v ②体外循环法:经体外循环机中变温器
或体外膜肺ECMO进行降温 v ③血管内热交换法:将闭合的冷盐水循
环管道插入静脉系统内进行降温
亚低温治疗护理
复温
v 过早复温有害,推荐缓慢地复温, 防止出 现反弹性高温加重脑损害。当停止使用 降温措施后, 机体常能缓慢自然复温。当 体温升至36 ℃时可适当应用些降温措施 来保持这一温度, 以防止复温后反应性高 热。注意补充液体,防止复温后低血压 的温治疗护理
亚低温治疗护理
亚低温治疗护理
亚低温治疗
v 亚低温治疗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具 体方法为降温毯+肌松冬眠合剂+呼吸机 辅助呼吸,为目前国内外临床最常用的降 温方法。
+
+
亚低温治疗护理
v 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 静药,让患者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并配合物 理降温,使患者的体温保持在32℃ ~34 ℃范围内。
亚低温治疗护理
1 体表降温
物
理 降
2 体腔降温
温
3 血液降温
亚低温治疗护理
分类
亚低温治疗仪 亚低温治疗仪
主机 制冷系统, 温度控制系统和水循环
控制系统
外设附件 水毯,连接管,体
温传感器
亚低温治疗护理
亚低温治疗仪
v 工作原理: v 压缩机或者半导体提供冷源将水箱内
水制冷,由温度控制系统控制临床需 要的水温,再通过水循环系统输出到 水毯内循环,水毯与患者身体接触, 利用温差控制患者的体温,营造亚低 温的环境。
亚低温治疗PPT课件张掖
![亚低温治疗PPT课件张掖](https://img.taocdn.com/s3/m/84d359aeb0717fd5360cdc38.png)
分类
亚低温治疗越早,降温速度越快,其治疗效 果越好。
降温
药物降温
物理降温
1 体表
降温
2 体腔
降温
3 血液 降温
药物降温
❖ 一般通过服用各种退热药物来控制体温,常用药 物有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冬眠灵等。
❖ 特点:使用方便。 ❖ 缺点:降温效果有限,常用其它低温技术的辅助
降温措施。
分类
1 体表降温
凝血病
❖ 自50年代起发现凝血障碍为一常见并发症 ❖ 仅在 T<32°C时多见 ❖ 应检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质量
高血糖
❖ 原因:抑制胰岛素分泌并引起胰岛素抵抗
❖ 应常规监测血糖
❖ 低温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影响外周血糖(指 血)监测结果。因此经动脉置管及中心静脉 导管处抽血监测血糖。
感染
❖ 抑制白细胞生成,破坏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 胞功能
低温治疗历史
50年代 提出
60~70年代 低潮
80年代 转折
90年代 兴起
脑保护药物
❖ 迄今为止,已经完成和即将完成的200 多 项药物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多中心随机双盲 研究的结果表明,还没有一种药物具有确切 的临床疗效。
❖ 颅脑损伤后的病理变化是一个多因素多环 节的极为复杂的病理网络,而不是一个单纯 的线性过程,采用某一种药物仅能阻断其某 一个局部线性过程,不能阻断整个病理网络, 因而疗效不尽人意。
❖ 应对措施:抬高床头,防止VAP
❖ 监测血常规及胸片
肌颤
❖ 是机体维持体温的正常生理反应
❖ 因减慢降温速度而影响亚低温实施:原因包 括:产热、增加氧耗、提高代谢需求和增加 颅内压。
药物清除时间延长
❖ 这方面研究偏少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PPT.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PPT.](https://img.taocdn.com/s3/m/9c71714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39.png)
1.
留心简历中的空白时间段。
(1)不要用湿布、湿手触摸、擦拭电器外壳。
客户希望在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客户在看车的时候不希望被打扰,而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又希望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其实这并不矛盾,当客户看完车以后,对
对 患 者 的 心 、 肺 、 肾 功 能 造 成 巨 大 挑 战 , 故 不 推 有些问题不清楚,他会主动去找销售人员。销售人员要观察客户,而不是不管客户。
历史发展
• 80年代末,研究发现脑温下降2~3℃(亚低温)对缺血性脑损伤也有保护作用,且无深 低温所致的各种并发症,使低温治疗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
低温分类
轻度低温33~35 中度低温28~32 深度低温17~27 超深度低温16以下
1993年江基尧等首先将轻、 中度低温(28~35°)称之 为亚低温,随后这一概念 在国内被广泛引用。
•适溺应水 、症中 风
• 肝性脑病 • 细菌性脑膜炎 • 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 心肺复苏术后脑病 • 高热惊厥 •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癫痫持续状态
禁忌症
• 脑电无活动的昏迷或认知功能障碍者
小提示25:对两可之间的应聘者可征求同事意见
• 终末期患者 四、怎样急救呢?
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 1.1.1界定目的 1.第一个标准,按规定摆放车辆的行路架
亚低温治疗仪
亚低温治疗仪
主机 制冷系统, 温度控制系统和水循环控制系统 外设附件 水毯,连接管,体
温传感器
亚低温治疗仪
• 工作原理: • 压缩机或者半导体提供冷源将水箱内水制冷,由
温度控制系统控制临床需要的水温,再通过水循 环系统输出到水毯内循环,水毯与患者身体接触, 利用温差控制患者的体温,营造亚低温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温期注意事项
亚低温冬眠治疗时必须严格遵循先药物降温再实施物 理降温原则,警惕诱发寒战。 降温期必须严密监测体温变化,避免降温过快引起反 射性冠状动脉收缩而致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室颤动。 冬眠合剂泵入速度以保证患者处于昏睡状态,四肢肌 张力无增高,皮肤无毛孔收缩,无寒战,生命体征稳 定的最小剂量为佳。严格注意血压波动情况,避免严 重低血压。 体温监测以肛温、脑温为准,也可以使用腋温,但需 注意密闭性,保证温度准确。 寒战发生率与降温速度、深度、年龄、性别相关。
低温持续期
体温监测 是亚低温治疗中的一个重点项目。亚低温 治疗是否有效,有否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 体温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应保持病人 的肛温在34~35℃之间,头部重点降温的病人可维持 鼻腔温度在33~34℃。若病人的体温超过36℃,亚低 温治疗的效果较差,若低于33℃,易出现呼吸、循环 功能异常,体温低于28℃易出现室颤。对于体温过低 的病人,应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的量,必要时停用并对 病人采取加盖被子、温水袋等保暖措施。
BSAS评估量表 0级:咬肌、颈部、胸壁触诊无肌颤 1级:肌颤局限于颈部和胸部 2级:除颈部和胸部外,上肢出现大幅抖动 3级:躯干和上肢均出现大幅抖动
以BSAS指导抗寒颤策略实施,当寒战控制不理想或需 要快速降温时,可加用维库溴铵或罗库溴铵。
低温持续期
体位护理 冬眠合剂中的氯丙嗪和杜冷丁具有扩张血 管降血压作用,因此亚低温治疗中的病人最好平卧位, 不能使病人突然坐起、激烈翻动或搬动,否则易出现 循环不稳、体位性低血压。
降温方案
药物降温 氯丙嗪50mg、 异丙嗪50 mg、 杜冷丁100 mg 加生理盐水稀释 到50 m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物理降温 体表降温 体腔降温 血管内降温
亚低温实施方案(体表降温)
亚低温方案: 控温毯 + 机械通气 + 冬眠肌松合剂
控温毯工作原理
压缩机或者半导体提供冷源将水箱内水制冷,由温度控 制系统控制临床需要的水温,再通过水循环系统输出 到水毯内循环,水毯与患者身体接触,利用温差控制 患者的体温,营造亚低温的环境。
降低细胞糖代谢, 减少组织乳酸堆 积
2
保护血脑屏障
减轻脑水肿,降 低颅内压
3
抑制有害物质释 放
减少对脑组织的 损害
亚低温脑保护治疗适应症
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 重度颅脑损伤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心肺复苏后脑病
亚低温相对禁忌症
失血性休克 严重心肺疾患 ﹤16岁儿童或﹥70岁老人
2010 国际复苏联络委 员会推荐临床亚 低温治疗时体温 维持在32-34 ℃
1993 1941 美国Fay首次应用 冬眠低温治疗颅 脑损伤 对临床总体预后 的改变不显著 江基尧等首先将 轻、中度低温 (28-35℃)称之 为亚低温 随后这一概念在 国内被广泛应用
亚低温对脑细胞的保护作用
1
降低脑细胞耗氧 量
低温持续期
循环系统监测 主要有ECG、血压、脉搏、肢端循环 及面色等。正常情况下,若亚低温治疗有效,由于冬 眠合剂的抗肾上腺素能作用,病人应表现为微循环改 善,肢端温暖,面色红润,血压正常,脉搏整齐有力, 心率偏慢。若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 降,心律不齐,说明微循环障碍,冬眠过深及体温太 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暖,纠正水、电解 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 循环。维持心率60-100次/分,舒张压在60mmHg以上。 翻身时动作宜慢,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注意连接管路进出方向,按箭头提示一进一出 管路必须与体温探头同侧,否侧不会启动冰毯 冰毯保持平整,避免硬物或尖锐物品划破 注意水箱水位,避免过多或过少,否则均无法启动
亚低温的实施
氯丙嗪50mg+异丙嗪50 mg+杜冷丁100 mg+NS稀释到50 ml,先5 ml/h静脉泵入 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 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利用控温机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降 温速度以1~1.5℃/h为宜,3~4小时即可达到治疗温 度 控制肛温在32~35℃,同时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 0.5~2 ml/h持续静脉维持。 目前临床上一般控制温度在35-37 ℃。
低温持续期
神经系统监测 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 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 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 激素治疗。
低温持续期
呼吸系统监测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 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 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动度明显变小, 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此应立即停用 冬眠合剂,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行机械通气。 人工气道护理 冬眠合剂中的非那根具有明显的抗阻胺作用, 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变粘稠。若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呼吸 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呼吸机频繁高压报警,听诊气 道内有干鸣音,提示呼吸道梗阻。因此应重视病人人工气道的 管理,定时、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同时应重视人工气道的湿化及温化,纠正、维持病人水平衡, 以维持呼吸道粘液-纤毛的正常排痰功能,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 留,肺部感染发生,痰栓形成及缺氧。
低温持续期
消化系统监测 由于低温状态可使凝血功能、凝血时间 和促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加之重型颅脑损伤常因丘脑-脑 干-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而发生神经源性溃疡引起消化道出 血。因此,应早期留置胃管观察胃液颜色、性质及pH值 的变化,尽早给予肠内营养,加强营养补充,增强病人 抵抗力。同时注意观察有无便秘或腹胀。 鼻饲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胃肠功能低下、蠕动减 慢易造成胃潴留或因突然增加输注速度而引起腹胀,发 生呕吐致误吸。鼻饲前应确定胃管在胃内,并采取半卧 位,速度要慢,鼻饲后保持原体位15-20min以上,防止 误吸,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h,药 物应充分研碎,溶解后再灌入,鼻饲完毕应用30ml-50ml 温开水冲管,避免鼻饲液积存在管腔中变质或堵塞管腔。
亚低温冬眠治疗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 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 人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 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 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 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