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对于现实社会的积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经对现实社会指导意义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其代表著作《道德经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其代表著作《道》中所讲述的许多道理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思考的。
老子的著作——《道德经》。《道德经》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讨论道的本质和特点,另一部分是讲道对人生的影响,即“为”与“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类似这样的叙述在文中俯拾皆是。假设老子真的赞同道就是让人无所作为的话,他何必要费如此口舌来讲无为与无不为的关系,讲如何“无为而无不治”,直接不提便是。显然,老子仍然关心现实社会生活,仍然希望人能有所作为,这就是老子积极人生态度的体现。
想要彻底洞悉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我们就要理解“无为”。“无为”究竟是什么含义,我们来看这句话,“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假若只看前半部分,我们很难理解。如果把“无为”理解成什么事都不干,那自然就会“无败”。但是这样一来前面“无为而无不为”就肯定解释不清了。若把“无为”理解成手段,并通过这一手段达到“无败”,达到战无不胜,这有可能吗这不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吗但是如果我们看一下后半
部分我们便会恍然大悟。“无执,故无失”,“无执”就是内心不要拘泥于外物,不要被欲望所役使,既然不患所得又何来所失呢!在这里老子明确的将人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相区别,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无为”也应该是指人的心灵,指人的心态。“无为”就是清心寡欲,就是一种不争的心境。在得道者的心中,真正的失败,是逆天而行,是背道而驰。拥有“无为”的心态,无时无刻不遵守道的要求,这才是最大的成功。既知如此,现实中的成败对自己又有何意义呢所以老子才会说“无为故无败”。
明晰了“无为”的含义,我们再可看老子思想对于现实社会的积极意义。
首先,老子强调了生命的重要价值,“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即使遭受祸患,老子也认为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吾有身”。所以老子讲养生,自己也得长寿,庄子亦是如此。反观法家那些实干家、权术家们,如韩非、李斯,几乎都是死于非命。就从这一点上来说,老子的思想就有十分伟大的积极意义。
第二,老子教会人们正确对待生活。生活无非就是成败得失,悲欢离合。在老子看来,一切都是道之所然。我既得道,心也自然,所谓成败,所谓悲欢,皆随他去,我自然,断不会有疯癫、轻生等过激之举。徐老师云:幸福=所得/
所欲,所言甚是。老子让人们寡欲而不争,所欲便少,顺天而行,所得便多,如此何恐幸福不大呢!
第三,老子教会人们善待他人。“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二十七章)不仅要求人们善待他人,而且要求无声无息,不被人察觉,这样人人皆自然,社会也会和谐。
第四,反对战争。在老子看来,战争就是人内心不和谐的产物。“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第三十一章)在这段文字里,老子明确指出战争“有道者不处”:一个得道的圣人是不会发动战争的。即使是比圣人低一
级的君子也是“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老子能提出这样的见解可见其对社会民生的关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微妙,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导致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过于强调功利,强调竞争。“无为”思想正是一剂良药。如何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呢有人说是抑制欲望,而且认为禁欲是对道的坚守。事实并不见得是这样。老子反复强调道要求人顺应自然,欲望是人的自然属性,压抑甚至禁止欲望本质是在违反道的要求。所以还是应该从根本上入手,改变人的追求,使人们切实懂得自由舒畅的心境才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如此人才能活的快乐幸福,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环境污染、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业用地、土地荒漠化以及现代工业制造的污染,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自2003年以来提倡“科学的发展观”,不再单纯追求增大GDP。为了打破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的困境,中国领导人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的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这些政策的核心,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便使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可持续。保护环境的关键是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解决资源问题则主要应当靠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相对于生产的总量节约资源。而发展循环经济,将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化作可再生利用的资源,一方面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增加了可以使用的资源,这是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最好途径。
由于中国人均土地面积和资源储量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要想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像日本那样,采用最能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和有效利用资源较高的技术。对于中国来说,国际最高水平的环境保护技术都是远远不够用的,我们必须得到并普遍采用更高水平的技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中国不仅需要学习和引进国际最先进水平的技术,而且必须大力进行自主的研究和开发,使中国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技术上走在世界最前列。
遗憾的是,这样的主张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全变为中国各级政府的政策,在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许多措施十分薄弱,而且在开发可以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方面缺乏必要的资助,以致中国在保护环境的技术方面持续落后。据专家估计,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至少达到GDP的%,中国的环境才能够有所改善;而中国的环保投入却一直在GDP的%左右徘徊,到1999年才勉强达到1%。
保护环境、有效利用资源的迫切要求,还涉及到了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另一个要害问题:对盈利企业的放纵。
最近20年来,中国盛行“商人崇拜”和政策上的“向商人倾斜”,任何浪费污染环境的做法都可以借“发展经济”之名毫无阻碍地通行。错误的政绩观把“吸引外资”和“出口”当成了考核官员“政绩”的首要指标,出口污染环境的产品受到优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