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校园空间形态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放式校园空间形态初探

发表时间:2018-12-17T16:31:39.9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曹佳[导读] 摘要:大学是培育人才陶冶品格的学习场所,是学术研究的有机体,在人类的发展史中,始终代表着每个时代的文明发展程度。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70摘要:大学是培育人才陶冶品格的学习场所,是学术研究的有机体,在人类的发展史中,始终代表着每个时代的文明发展程度。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文明迎来了第三次文化浪潮。我国在迎接浪潮的同时也迎来了建国后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这一切对高等校园的空间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国的高校开始大搞基础建设,扩建、改建或高校合并的项目一下子多起来。但是,突如其来的建设热潮给我们的校园设计带来了一定的盲目性,有鉴于此,本论文尝试吸收自然科学领域的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的理论成果对我

国的高等设计理论及实践进行了初步研究关键词:开放式校园、空间特征、空间形态、合理组织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目的

纵观中外高校的发展史,便可发现有怎样的教育概念,相应就会出现怎样的规划思想和校园环境。在知识经济这一共同时代背景的推动之下,教育分科系统、校园模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老校扩建、旧校开发、另辟分校、弃老校建新校,或集聚为大学城,可以说,这是中国高等院校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如何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建设一个适应未来多元化社会,符合新的高等教育要求的大学校园,是这个跨世纪年代的重要课题。

1.2 研究范围

本文研究的范围是各种面对高等教育冲击下进行校园设计的大学,大学的规模,根据两个基本参数来控制的:学生人数和校园土地面积。当时的参数设置及计算公式都难以满足现在大学的要求,本文讨论的开放式大学校园并没有硬性规定的空间范围,因为规模较小的学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扩建、合并,其空间范围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所以,我们可以把所有正在进行校园建设的各种规模的高等院校都列为开放式大学所要研究的范围之列。

1.3 我国现有大学校园的危机和矛盾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以一个社会“大单位”的姿态存在,大学校园则以一个“小社会”的构成模式进行建设。校园内要求配置齐全,从食堂到浴室,从学校电影院到医院。校园成为一个庞大的内向的“院”。这带来了两种影响: 1、由于过去的大学校园远离城市,大多交通不便利,周围配套服务设施较低。他们不需要与城市进行交流,只需要在优美安静且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研究。

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移,大学校园会由原来的郊区发展为近郊。它的周围出现一些居民区,并在学校周边出现一些凌乱的小型商业点。许多大学的周边比较混乱,卫生情况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景观的建设。

现有大学的建筑功能大多比较单一,且内部空间封闭、压抑,多是一些鱼骨式的建筑,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关系。校园建筑功能纯粹,结构形式保守、经济,每个单体建筑在满足了使用的情况下,不会再做额外的“浪费”。 2开放式校园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2.1 开放设计理论引入的目的及意义 “建筑学概念必须扩大”,这是无数的建筑师、规划师在不断的探索世界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吴良镛先生在传统的建筑学基础上,提出广义建筑学,再到后来人居环境中提出的融贯学科,都在强调:通过“众多相互联系的学科群”。“在所掌握的现有知识基础上开扩和丰富建筑学的思路,”并提出“从外围学科中有重点地抓住与建筑有关的部分,加以融会贯通”的思路。 2.2 开放设计的理论内容谈到开放理念,科学界普遍认同耗散结构理论对它的贡献,耗散结构理论对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进行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理论分析,取得了辉煌的理论成果。而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又包含了系统论,及协同论的理论铺垫,他们对校园设计有着巨大的影响。

校园系统可以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三种。校园系统的演变规律是从孤立系统到封闭系统再到开放系统。世界是开放性的,每个国家或迟或早都要建立开放校园系统。

(1)孤立系统——封闭型校园及构图型校园这种校园系统类似早期寄宿学校,教育生活相结合。这一校园系统内部与外界基本上无任何交换关系,不能通过内外交换得新的物质和人员,不易进行新陈代谢。这种校园系统,越来越无序,最后走向完全无序的混乱状态,即校园系统丧失生命力而消亡。

(2)封闭系统——功能型校园这种校园系统与外界只进行少量的能量交换,只能维持一种低水平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它是一种越来越保守,陈旧僵化的结构。这些校园系统的特征为以系来进行学科划分,空间组合也以系为单位进行规划,大学以一个单位而对城市封闭。与闭合性的近平衡系统相对应,封闭校园系统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使其能维持一种稳固的低水平的有序“死”结构。

(3)开放系统——21世纪开放式校园开放系统不等于耗散结构校园系统,但形成耗散结构校园系统的前提必须是首先建立开放系统。耗散结构校园系统是通过开放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当交换量达到一定数值时形成新的校园结构,随着交换量的不断增加,它又会在新的条件下形成更高一级的耗散结构。开放的校园系统,各个子系内的系统都是开放性的,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形成一个“活”的,有生命力的结构。 3开放式校园空间分析 3.1 开放式校园空间构成内容

根据开放理论,开放式校园空间设计认为:大学是城市空间的次系统,而大学内部的空间内容又分为三种系统类型——目的性空间,骨架性空间及象征性空间。这三种空间类型,受到城市环境冲击及大学教育改革两项基本重点的冲击是不同的。这也决定了不同的空间类型在校园设计中的不同配置形态。

3.1.1 目的性空间

目的性空间,包括校园活动体系内的各项重要建筑设施。满足私人生活、教学研究生活、社交生活三大部分的物质空间需求,侧重于功能性。此类空间的组构一般是校园设计的主导性因素,即以功能性为主的各类生活设施之间的配置形态。依据活动类型,将校园生活内容大概分为住宿、社交及教学研究生活,三者以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使用强度及转换频率的要求而有不同属性。

3.1.2 骨架性空间

骨架性空间泛指人,车动线系统,停车场地及设备管路系统等。开放式校园系统主要采用线状,格子状基本道路网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可在校园形成良好的交通循环系统,明确的坐标指向系统和校园未来成长的弹性。但是,一所好的大学校园空间设计不能仅适用一种网路形式。一般综合性的校园骨架形态,无论从功能的适应性,还是空间形态的创造上,都更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也就具有更大的生命力。

3.1.3 象征性空间

即以景观为主题的校园规划。对各类景观要素的设计,以达到整体感的校园意象为目标,哈佛大学则籍此手法获得长久以来零散发展的统一感。象征性结构虽为修饰性结构,却是生理、心理易感受的空间架构因素。在校园环境设计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为塑造良好的视觉环境,构筑校园特有风格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开放式校园规划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发展适当景观类型。

3.2 开放式校园空间构成原则

根据上述开放式校园空间构成内容与配置形态的论述,结合前人在校园设计方面提出的相关原则:充足性、交流性、启发性、发展性、整体性、教育性、安全性。

4结论

开放式校园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是校园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式校园是在现有校园基础上提出的,它并不是对现有校园的完全否定,而是进一步的升华。开放式校园中的开放并不是绝对的开放,也不是封闭的反义词,而更应该是开放、多元、整合的代名词。它打破了原有校园的封闭状态,以一种更积极的状态来迎接新的变动。开放式校园空间设计能够在新世纪中体现自己的优越性,逐步取代现有校园设计的统治地位,在越来越多的校园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森,魏蒿川.建筑设计资料集3——高等学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王伯伟.校园环境的形态与感染力一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校园规划.时代建筑,2002(2):14-17

[3]文晓斐.基于行为心理的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