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方言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五岭山脉北麓,处于湘桂粤边境。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永州以阳明山为界,分为南北两片,南北两片历史上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因此南北两片呈现出不同的语音系统,最大的区别是北片声母保留浊音,南片浊声母清化。本文所指的永州方言指阳明山以北历来属于古零陵郡或古永州的地域方言。
现实方言是历史演变的结果,社会的分裂和人民的大规模迁徙造成了方言的分化,考察它的形成年代、演变过程,可以为了解该语言集团的历史文化提供大量可知的证据。笔者不揣浅陋,试从人民迁移、融合的历史角度,对永州方言作一些探讨。一、永州方言的萌芽时期
根据民族史学家王桐龄《中国民族史》和日本人乌居中龙藏《苗族调查报告》的研究,在远古时代,地处中国南方的永州地广人稀,原是一片荒凉之地,仅有部分苗蛮人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1995年,
考古学者在永州道县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种,说明在新古器时代永州已有人居住。战国时,“吴起相楚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后汉书・南蛮传》)。苍梧,指湖南与岭南相交的九疑山。可见,早在战国时,吴起就已经南平百越,完全征服了湖南境内的百越民族,将洞庭到五岭的整个湖南地区都归入楚的版图。当时永州的民族,除了蛮夷土著外,就是外来移入的楚族(实际上是华夏化的苗蛮族)了。春秋战国时代,随着楚国的征服和军事、政治势力在湖南的扩张,楚国南进占有湘资流域,楚人和楚族逐步成为永州境内的主要居民,古楚语扩散到永州,成为永州方言的源头。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由于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组织了一系列强制性的人口迁移,其中著名的就有蔚屠雎发卒50万戍边。50万士卒分为5军,其中一军守“九嶷”,即今宁远、蓝山、江华等县,秦亡后,这些士卒“与越人杂处”,“其后皆家于越,生长子孙”。汉平南越后,设初郡十七,也各置吏卒以守。公元前217年修建五岭峤道,公元前214年修建灵渠,
这就拉开了中原汉族人民南迁永州地区的序幕。中原人大量来到永州的时间,应该是在西汉末年—东汉期间,
有永州人口数字为证。
据张泽槐《古今永州》记载,永州在秦代以前人口不详。西汉时期,随着零陵郡的建立,开始有了比较准确的人口数字。西汉初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前2年),
零陵郡有21092户、139378人。减去不属于今永州范围的面积和人口,实际仅有88546人,人口密度为2.68人/平方公里,尚属地广人稀。到东汉永和五年(140),零陵郡人口首次突破百万,达到1001578人,减去不属于今永州的地域和人口,实有669658人,比西汉元始二年增加581112人,增长5.56倍,为零陵郡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人口密度达到17.6人╱平方公里,为湖南当时四郡(长沙、
武陵、零陵桂阳)人口密度之最。短短一百四十年间,人口增加5—6倍。其原因,据谭其骧(1931)推测,“其事盖促成于莽末更始之世”,“方是时中原大乱,烽烟四起,田园尽芜,千里为墟,百姓皆无以为生,必有南阳、襄阳诸郡之人,南走避于洞庭、沅、湘之间,筚路蓝缕,以启此荒无人居之山林旷土也。故西汉户口,元始为盛,东汉户口,永和为盛,以全国言,永和之户,不加于元始;然以长沙等四郡言,则百四十年间,户增四倍,口加五倍,此非自然滋生所可致,外来之移殖者盖有以致之也。”王育民在《东汉人口考》中考证,西汉时荆州人口最少的零陵郡(今湖南零陵),到东汉永和五年(140)上升最为急遽,
由139376人增至1001578人,增加了6.2倍,人口也由每平方公里2.8人增至18.14人。张国雄(1996)指出,东汉时期各郡国户口较西汉普遍减少,只有38个郡国例外。这38个郡国有15个在黄河中下游,另23个在长江流域和岭南。西汉末年移民的南下是一个关键因素。陶文牛(1993)也认为,西汉末年以来,北方流民南下是东汉江南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秦汉时期移民由于人数众多,数倍于当地土著,他们带来的北方汉语覆盖、同化了当地楚族的楚语,成为当时永州方言的主体,奠定了现代永州方言最深层的基础,永州方言就此开始萌芽。这一层次是秦朝第一次大移民由北方移民带来的上古汉语,当时流行于永州地区的古楚语因此发展成古湘语。二、永州方言的形成时期
《零陵地区志》和《古今永州》上关于唐宋时期的永州人口记载
永州方言的形成
伍金辉
〔摘
要〕通过对湖南永州境内人口融合、迁徙的历史考察,分析永州方言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可知永州方言在秦汉时期萌芽,
在唐宋时期完全形成,进入元明清则受到西南官话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永州方言;移民;形成中图分类号:H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08)03-0017-02
〔作者简介〕伍金辉,女,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永州,425100)。
文史博览(理论)
2008年3月CultureAndHistoryVision(Theory)Mar.2008
17
不详细,但我们可以从《旧唐书》《全唐文》和有关唐诗中记载的移民流向得知,唐宋时期流向永州的移民不在少数。
“安史之乱”时,江南没有受到多大破坏,社会相对安定,所以北方避兵者继踵南下。如李白《永王东巡歌》云: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吕融《和峡州冯使君题所居》诗亦云:“记得街西邻舍否,投荒南去五千余”。足见安史之乱继西晋永嘉之后,再次掀起了人口南徙的高潮。关中地区的人口避兵南下,“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旧唐书.地理志》中的这一记载表明安史之乱不但的确引起北方人民的南迁,而且移民规模很大,移民迁徙到达洞庭湖以南的湘水流域。广德元年(763年)至大历三年(768年)任道州刺史的元结,初到任“人十无一,户才满千。……二年间,归者万余家”.《唐后期的人口南迁及其影响》(林立平,1983)中记载,天宝元年(742),江南道(含今永州)人口密度从第九位上升到第三位,但仍落后于北方。到元和年间,江南道不仅总户数名列前茅,就每县平均户数而言,人口密度亦居各道之冠。江南成为全国人口数量最多和密度最大的地区,这还是第一次。唐后期南迁人口大部分都渡过长江,江东一带成为他们第一个集中地,有的继续南下至江西、湖南乃至福建、两广各地。从时间上看,自安史之乱直至唐末,黄河中下游的避兵、投荒百姓,或者举族过江,或者村邻儿千家协同南迁,始终络绎不绝。
1126年,南宋又爆发了震惊全国的“靖康之乱”。宋金交恶,深受战争蹂踊的中原百姓无家可归,越过长江,向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迁徙。远者至福建、广东等地。这是中国历史上继“永嘉之乱”
“安史之乱”后第三次大的人口南移。刘静(2001)曾经考查南宋初年的人口迁徙情况:
“今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的流民多迁徙到两浙、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两广等地。绍兴三十二年(1162),两浙路人口增长比率为134.23%,淮南路为144.1%,荆湖南路为116.8%,……”
“南迁人口数字超过了两百万。”
唐宋时期的人口南迁使中古时期北方汉语再次对秦汉以来形成的永州地区古湘语发生冲击,由于新移民人数远远超过了土著人数,他们带来的中原时音(《切韵音系》)在永州地区占据了绝对统治的地位,并牢牢地扎下了根,而且对当今永州方言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现代永州方言的语音系统在唐宋时期就基本形成了。自此,永州方言就进入了自身内部引起的发展变化和强势方言影响引起的发展变化阶段。
三、永州方言的发展时期
元代以后,自北而南的大规模移民不再出现,永州境内主要有来自江西的少量移民。据《古今永州》记载,永州各县的大姓人家,如唐姓、张姓、陈姓、李姓、蒋姓等,多数都是在元末明初迁入的。曹树基(1995)对湖南人口的由来作出了较为准确的统计和判断:“湖南全省人口中,56%左右是元以前移民后裔;35%左右是元
代及明初移民之后裔;9%左右是明初以后移民之后裔。”明代江西移民在湖南人口中约占45%左右,永州地处偏远,移民比例应该低于这个数字,因此移民语言不会对当地方言引起变化,只能是被当地方言同化。
这一时期对永州方言的影响主要来自西南官话。范俊军(2000)认为,“西南官话在湘南是后来者,最早也在明末以后由西南经桂北进入湘南。”但曾献飞(2005)认为桂林官话的影响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湘南官话的主要来源有:一是到湘南做官的官员。二是驻守湘南的官兵。三是商人。不管来源如何,西南官话对永州方言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永州北部五县的声调逐渐向西南官话常用调形和调值靠近,有的学者甚至将永州方言划为西南官话。
通过对永州地区历史上出现的人口迁移、融合现象的考察,我们初步勾勒出永州方言形成发展的历史轮廓是:秦汉到唐宋末年,来自中原地区的大量移民与永州土著居民不断融合,形成一代代新的土著,随着人口的融合,中原方言与永州土著语言也发生融合,至晚在南宋末年,永州方言基本确定;而由于地理环境的偏僻和封闭,元代以后至明清的北方移民和江西移民对永州方言影响甚微,明清以来新出现的西南官话深刻地改变了永州方言的面貌,使得今日永州方言逐步向西南官话靠近。
〔参考文献〕
[1]李如龙.客家方言与客家的历史文化[J],嘉应大学学报,1998(2).
[2]龙文玉麻荣远.苗语与楚语--兼答夏剑钦同志[J].学术月刊,1983(7).
[3]范晔,后汉书・南蛮传[M].
[4]张泽槐,古今永州[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5]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J].方志月刊,1931,第6卷第9、10期.
[6]王育民.东汉人口考[J].上海师大学报,1988(3).
[7]张国雄,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J].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2).
[8]陶文牛.东汉永和年间人口的南北分布[J].山西师大学报,1993(2).
[9]零陵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零陵地区志[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刘昫编撰,旧唐书.地理志[M],卷39.
[11]颜真卿,元君表墓碑铭,全唐文[M].卷344,
[12]林立平.唐后期的人口南迁及其影响[J],江汉论坛;,1983(9).
[13]刘静.南宋初年的人口迁徙与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文白异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14]曹树基.湖南人由来新考.历史地理(第九辑)[M],西安,1995.
[15]范俊军,湖南郴州双方言的社会语言学透视[J].长沙:湖南大学学报,2000(3).
[16]曾献飞,湘南官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5.
TheFormationofYongzhouDialect
WuJin-hui(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Yongzhou,425100)
Abstract:BasedonthehistoricalanalysisofpopulationintegrationandmigrationinYongzhou,thisthesisdiscusses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Yongzhoudialect:ItgerminatedinQinandHanDynasties,formedaftertheTangandSongDynasties,andinfluencedbytheSouthwestdialectaftertheMingandQingDynasties.
Keywords:Yongzhoudialect;migrants;formation
(责任编辑:斐然)永州方言的形成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