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人的心理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调节
心理因素和糖尿病有关吗?
心理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多糖尿病病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昨晚失眠,今天去检测血糖就要比平时高一些;这段时间工作紧张,或者在家里有时心里不痛快,血糖就控制得不好。这在医学上来说是有道理的,人体内存在一个精密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的功能。当人处在紧张、激动、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不良情绪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同时体内的一些应激性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水平升高,这些应激性激素能够对抗胰岛素,使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下降,因而血糖就不易控制。
所以说,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疾病,以及周围的人和事,对健康是很重要的。
从不爱吃甜食怎么还会患糖尿病呢?
吃与不吃甜食并不是得不得糖尿病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基因、高热量饮食、少活动、体重超标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才可能得糖尿病。如果你不吃甜食,而其他食品不加限制的吃,超过了你的需要量,造成营养过剩,体重超标,同时又有的糖尿病的遗传基础,才很容易患上糖尿病。
许多病人在被诊断患有糖尿病初期,往往不接受这一事实,对自己患上糖尿病持否认和怀疑的心理,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接受治疗。对糖尿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认为无非就是血糖高一点,对身体没有什么大影响。不控制饮食,也不进行运动治疗,更不愿接受药物治疗。这样很容易导致病情的逐渐恶化。
被及早的诊断出糖尿病,对病人来说其实应该是一件好事。在没有明显症状和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前能发现糖尿病,就可以尽早的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病人应该客观地对待糖尿病,并对战胜糖尿病要有信心,全面了解糖尿病的知识,认识到糖尿病若不及时治疗的危害性。如果得了糖尿病是应该要继续少吃甜食,更重要的是控制饮食的总热量。得了糖尿病,精神不必过分紧张,既然以前都能够忌口,在掌握了全面的糖尿病防治方法后,一定会在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等方面做得很好,按照医生的指导,必要时吃点药把血糖控制好,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这个紧箍咒究竟要戴多久?
得了糖尿病,许多病人急于想寻找治愈糖尿病的疗法和药物,到正规医院寻求治疗,医生可能告诉你,糖尿病目前还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你可能会感到非常失望和无助。认为糖尿病这个“紧箍咒”终身戴着实在是太难受了,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对生活失去信心。一些患者认为糖尿病是父母遗传给自己的,将怨气针对父母。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许多糖尿病病人因此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将来,惧怕死亡等。或对疾病过分关心,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好多病人由于有这样的心理,一定要寻找办法去掉这个“紧箍咒”,从而放弃到正规医院就诊,到处打听治愈糖尿
病的“偏方”、“秘方”或者所谓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于国家对某些不法医疗单位和不法药品销售的监管还有许多力所不及的地方,某些人利用一些糖尿病患者的这种心理,发布欺骗性广告,甚至盗用知名医疗或科研单位之名欺骗患者。好些人受骗多次仍不甘心,不仅耗费了大量钱财,而且耽误了病情,造成严重后果。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终身疾病。但并不等于绝症。虽然目前现有的医学水平不能治愈,但保持良好的心态,采用合理的饮食控制,适当的运动,必要时合理使用药物治疗,是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糖尿病病人同样可以快乐的生活,一样的长寿。有的糖尿病病人单纯的通过克服以前不良的生活方式,严格的饮食控制,规律的体育运动,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情,在一段时间即使不使用降糖药物也可以正常地生活。
既然糖尿病治不好,不治了行不行?
糖尿病病人很容易悲观自责的心理,认为自己得了糖尿病对社会对家庭就没用了,不但不能照顾家庭,还常年吃药耗费大量的金钱,使家里经济拮据,成了自己家庭的累赘。严重者产生悲观厌世和自杀的心理。对治疗产生对立情绪,认为糖尿病无药可治,反正迟早都是死,自暴自弃,拒绝治疗。
这种心理是绝对不可取的。糖尿病目前虽然不可根治,但只要积极合理的进行饮食控制,适当运动,科学用药,完全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应该多与家人交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多多参加社会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只要积极的进行治疗,就可将糖尿病控制好,就可以为家庭、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果自己产生了悲观厌世和自杀的想法,可能是合并了严重的抑郁症,应该寻求医生的帮助,必要时进行抗抑郁的药物治疗,目前有许多副作用小、效果又好的抗抑郁药,治疗后许多患者这种恶劣的情绪都可以消失。
糖尿病病人如何进行心理调节?
持续恶劣的情绪有损健康,相信大家都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长期的心理压力,不良的心理刺激有关。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不良的情绪对血糖也有很大的影响,可能会造成血糖居高不下,难以控制。因而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也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
很多调查发现,是否觉得快乐与个人所拥有的财富,社会地位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是看你如何看待你所遇到的人和事。保持良好的心情,需要随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其实人活在世上,不如意的事会遇到很多,社会的公平也只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一帆风顺”、“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的事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特别是对一个糖尿病病人来说,因为某些不如意的事,总是处在一种恶劣的心情之中,损害了自己的健康,实在是很不值得。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心理调节。
一是正视现实。既然不如意的事情已经发生,应该正视现实,多找找自身可能存在的不足,继续努力,尽量避免下一次同样的事情发生。而不要在这件事情是否公平合理的问题上纠缠不清。
二是合理宣泄。面对压力与挫折,心中郁积的消极情绪会对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如果我们能像水库泄洪那样,采取合理宣泄的方式将其释放出去,则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在重新调整对挫折的认识的同时,针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可以有意识地找知心朋友诉诉苦、发发牢骚,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
三是学会放弃。当有些目标经过多次努力仍然无法实现时,就要“识时务者为俊杰”,考虑是否到了应该放弃的时候了。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时决定做某事是果断,一旦发现无法实现,立即放弃做某事也是一种果断。是自己的东西逃也逃不掉,不是自己的东西勉强也勉强不来。有时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随遇而安也是一种心理自我保健的有效措施。
对饮食控制有抵触情绪怎么办?
从苦日子过来的人患上糖尿病,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心理:医生或者家人在要求他节制饮食时,觉得自己太不幸了,年轻的时候没得吃,现在条件好了,有得吃了,又不让我吃,真是好冤啊。所以有时对糖尿病的饮食控制有抵触情绪,不让吃的偏要吃。这当然不利用糖尿病的治疗。
其实糖尿病饮食控制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多于人体的热量摄入,提供丰富而平衡的营养,在总量上进行控制。只要掌握好适当的量,除了含糖量太高容易使餐后血糖快速升高的甜食外,一般的食品都可以吃,只是每次都要少量的吃,得了糖尿病并不会完全剥夺你的口福。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感到不快。
初发现糖尿病时,许多病人可能有明显的饥饿感,见到自己爱吃的东西,就特别想大吃特吃,吃到畅快为止,刚开始控制饮食时,这种饥饿感会更为明显,特别想吃某种平素爱吃的食品,如果家人不让吃,逆反心理会很强,甚至会因此与家里人闹别扭。但是这种强烈饥饿感一般都是暂时性的,只要坚持一段时间,血糖控制好了,饥饿感就会慢慢消失。
肝气不疏是引起糖尿病和加重糖尿病的因素吗?
中医学特别重视情志致病,许多疾病的发生和进展都与情志有关,强调修身养性,保持平和的心情才能健康长寿。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病,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理是阴津亏耗,燥热偏盛。如果情志不调,精神过度紧张,或忧郁、恼怒太过,而致肝失条达,肝气不疏,肝气郁结就会郁而化火,郁火灼伤阴津,则造成阴津亏耗,燥热偏盛引起糖尿病或使糖尿病病情加重。
现代医学也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精神刺激及不良的情绪关系密切。不良情绪和精神刺激,可以因为神经系统的异常活动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的兴奋将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B受体,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同时,交感神经还将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释放。如果这种不良刺激长时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B细胞的功能障碍,进而发展为糖尿病,或者使糖尿病的血糖难以控制,病情加重。
所以,调节情志,使肝气条达,人体的气机顺畅,对防止糖尿病的发生,以及防止糖尿病病情的加重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