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
心理动力学模式强调动力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都是由于各种动机是否满足这一对矛盾的结果。心理动力学的理论很多,其中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霍妮的社会文化精神分析、弗罗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帕森斯的格式塔理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等。其中尤其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最早、最完整,而人本主义理论则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学派以后,与之齐名的三大心理学思想之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其他的精神病学家正在关注精神病学史,探讨它们的生物学因素和素质因素基础的时候,弗洛伊德却把注意力转向了心理的影响以及人格和环境作用的“心理动力学”层面。他在多年的与精神病人、特别是对大量神经症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后,弗洛伊德发现有些精神病人发病与童年早期的经验有关。因此,他十分重视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并以此提出了他自己的一套理论,即精神分析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五个层面:意思的三个层面、人格理论结构学说、性心理的发展阶段、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
1、意识的三个层面
弗洛伊德将人的意思分为三个层面,即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意识是指个体能够直接感知到的部分。前意识是指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那部分内容,多是那些不在注意范围之中的事情,但随时可以用意识提取的成分。如:你早上吃了什么饭,再过2个小时就要开会了等等。而潜意识是自己意思不到的、处于内心深处的那部分内容。潜意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那些不知何种原因而被遗忘的素材;二是因为害怕产生冲突和焦虑而被压抑和排除在意识范围之外的素材。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意识部分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潜意识。他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心理活动的意识部分好比冰山露在海洋上的小尖尖,而潜意识则是海洋下面那些看不见的巨大部分。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念,潜意识层面通常包括了大量的各种为人类伦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允许的原始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和各种与本能有关的欲望,它是过去经验的大储藏。(应该说潜意识是伴随着大脑的形成已经开始存在了,并在6岁前大量积累形成,进而伴随人的整个一生的发生与发展;而意识和前意识是在后天伴随着语言的形成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无法得到满足的情感体验、本能欲望与冲动是被压制到潜意识中的,但它们并不肯安分守己地呆在哪里,而是在潜意识里积极的活动着,不断的寻找出路,追求满足。
但是,潜意识的东西进入意识中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意识中有一股强大的抵抗力量,起着“检查官”或“看门人”的作用-------严防潜意识中的非道德观念进入意思部分。于是就存在这样的矛盾:潜意识中的各种冲动或动机、欲望迫切地向上冲,向外推,力求在意识的行为中得到满足;但因为其不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容许,所以当其出现时,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羞耻感和罪恶感,因而加以抵制给予相反的力量,向下、向内挤压,这就是所谓的压抑。
弗洛伊德认为,压抑的功能就是把主体的痛苦经历和回忆各种欲望隔和冲动保存和隐藏起来,不让它们出现在意识中。但这些东西、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在潜伏着活动着,并通过梦、
口误、笔误、记忆错误等蓄意表现出来,而病态的压抑则会导致心理疾病即以神经症的症状表现出来。
2、人格结构学说
弗洛伊德根据临床经验知识,指出人格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
和超我(superego)。而本我属于生物层面,自我属于心理层面,超我属于社会层面。
(1)本我:本我属于人格的基本体系,它代表着人最原始的一面,是由一切与生俱
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它潜藏了人的各种欲望,如:性欲望、金钱的欲望、权利欲望、名誉地位的欲望等等。这些本能和欲望强烈的冲动着,不能忍受紧张,它会对紧张立即做出反应,以维持一种平衡状态。本我遵从“快乐原则”,其目的是减轻紧张,避免痛苦。以获得快乐。本我是非理性的、无道德的,它一味的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永远不会长大,不会思考,也不会成熟,仅有欲望或行动。本我属于潜意识层面,但自我力量薄弱的时候,会冲出自我的防线而到前意识和意思层面。
(2)自我:自我是与真实的外部世界相接触的部分,它是管理、控制与调整人格的检查官与执行官,它的职责在于协调本我、超我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现实为依据、以超我的伦理道德为最高原则,满足部分本我的需要。
(3)超我:超我是人格中道德或正义的部分。它是一个人的道德信条,主要判断行动的是
与非,对与错。它代表理想而非现实部分,超我努力追求完美,而非快乐。它也是传统价值与社会理想的代表,代表社会规范和要求。超我主要来自父母伦理道德的潜移默化。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这三种构成: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交互作用着。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有限的表现。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中,这三种人格结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的,否则必然导致心理失常的产生。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本我相当于一个非常任性虚荣漂亮的老婆,自我相当于老公,而超
我却是个严厉的老婆婆。当这个漂亮的老婆无理取闹的时候(比如对生活要求过分奢侈,不顾家庭的经济条件虚荣攀比)做老公的就要受罪了,一方面要根据家庭的现实经济条件尽量满足老婆的要求,不能让老婆太受委屈,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老妈的性格、脾气和秉性必要时还要请求老妈首肯,因为搞不好就要引火烧身大难来临,老婆和老婆婆是势不两立水火不形容的死对头
笔者认为:以“本我、自我、和超我”所构成的人格结构三要素,不是一经形成就始终不变的,而是伴随着人格的不断成长而逐步的发展、不断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直至成熟、稳定、成为真正的自己的过程。这进一步说明了人格是连续的、发展的;人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是社会性的人格特征。
荣格指出:“在人的整个一生当中,他所应该做的就是在现有的人格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展他的多样性、连续性与和谐性,小心谨慎的不让它们成为彼此分散的、各行其事的、相互冲突的矛盾系统。
3、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是一个泛性论者,他把人的一切行为动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均涂上了性的色彩。他认为,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的本能背后有一种潜力,叫“力比多”,又称性力,它是一种力量、一种本能。这种性本能是人类一切心理和行为发生的主要基础。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时期开始到青春期共划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性活动都可能影响人的人格特征,甚至成为今后发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其中,儿童早期的经历对一个人将来的心理发展是至观重要的。